叙事法在古代德育中的应用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QR7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叙事是文学和艺术的故事讲述手法,即叙述故事。当叙事有明确价值取向和德育功能时,就变成了德育叙事。德育叙事是教育者选择具有特定价值取向的道理、情境、故事等对受教育者进行传授,助力受教育者的道德认知,提升受教育者的道德水平,改变受教育者行为的过程。德育叙事包含“叙”和“事”两方面,是教育者试图传输某种道理和如何传输道理两者的统一,也是有声的语言和无声的行为的统一。
  一、德育叙事融入家训
  家训的目的在于立家规、传家训、树家风,是一个家族拟定出规则、规范来约束家族成员及后代,引导家族成员崇尚忠孝节义,明礼仪廉耻。中国著名的家训有颜氏家训、朱子家训以及曾国藩家训等。家训是中国文化特别是伦理道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是一个家族成员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指针。家训是在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之外最早的和长效的教育资源,实际上就是一个德育读本。[1]
  从德育叙事角度看,家训是一个家族教导家族成员及后辈为人、为事、为学的宝典,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等方面对家族成员进行规范和指引,特别是对家族成员的社会公德和个人品德不厌其烦地提出高要求。家训中,多要求家族成员看淡名利。《药言》云:“凡势焰熏灼,有时而尽,岂如守道务本者,可常享其荣盛哉!”《颜氏家训》告诫后人不要谋求攀龙附凤,也不要对物质财富贪得无厌,“仕宦不可过两千石,婚姻勿贪世家。”“良田十顷,堂室方蔽风雨,车马仅代杖策,蓄财数万,以拟吉凶急速。不啻此者,以义散之。”当一个家族一代代人谨守家训,就会形成这个家族独特的精神气质,形成这个家族独有的文化,建构这个家族独有的社会影响。一旦这种文化的正能量辐射到全社会,就有助于提升社会公德水平,净化社会风气。
  对社会公德的要求也体现在个人品德方面。社会公认的家训都会要求后人勤俭持家,“始于俭,卒于奢,自然之理也。”“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之类的治家格言随处可见。明朝杨慎家训中要求“家人重执业,家产重量出”,要求家人后辈勤勉守业,节俭戒奢。个人的行为往往关乎到社会行为,而节约资源、爱护环境正是社会公德的表现,与我们今天建设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有异曲同工、一脉相承的内在联系。
  历代家训中都要求后人奋发读书,把读书视为人生的必修课。求取功名只是古人读书的志向之一,还有很多家庭认为读书是做人的必须,关乎人格养成。陆游认为:“子孙才分有限,无如之何,然不可不使读书。”古人认为,读书的作用体现在外在和内在两个方面,内在表现为永远的气质,是形而上的追求;求取功名只是外在的形式,是现实的回报。清初学者孙奇逢认为“子弟中得一贤人,胜得数贵人也”。在文人士大夫眼里,读书是一个人精神气质的构成部分,是一个人脱离凡俗、精神高雅的必要途径。
  家训的目的是给后代立规范、树目标、讲伦理,不是针对某一个人的德育,因此家训没有太多的叙事艺术性,而是直抒胸臆式的表达,言辞简约,意思清晰,表达直接。诸葛亮给子孙立规矩曰:“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86字的《诫子书》阐释了德、志、学三个方面的修为,凝练了一位智慧长者对子女的谆谆教导和殷切期盼。
  中国古代的家训是以文人士大夫为主的社会精英教育后代安身立命的道德范本,其中包含深刻的哲理思想和修身养性、奋发有为的精神品质。研究中国传统家训的文化内涵和价值意蕴,对于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作用。
  二、德育叙事优选身教
  一个人对别人的影响有两种形态,思想影响和行为影响。思想影响又表现为两种形态,一是以文载道,通过著书立说等文字形式传播自己的思想以影响他人并外化为别人的行为;二是通过语言形式传递自己的思想以改变他人,即言传。思想影响和行为影响即为言传身教,是中国古代德育叙事的重要方法。言传即用言语传授、传播道理,身教即以行为作积极的示范。言传是有声的教育,身教是无形的示范。在言传身教方面,古人更推崇身教,认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身教重于言教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身教和言教是两种教育方法,在德育中都是不可或缺的。二是身教和言教的德育效果适用不同的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古人更愿意身教示范。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古人崇尚言行一致、知行合一,强调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的一致性,反对知行不一或知行脱节。
  言传和身教都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方法。言传是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有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外界刺激要求。教育者不能也不会无时无刻都向受教育者述说某种道理,而是在早课、研讨等时间段传授某种思想。或者是受教育者触犯了某种规则、违反了某种道德,刺激了教育者,从而引发教育者需要叙说某种道理。而身教表现为有目的性和无目的性、有意识和无意识等形态,并且是无时无刻都在體现教育作用。如有的父母非常在意在孩子面前的文明、规范、秩序,以图给孩子树立严谨的形象,这是有目的性的身教示范。有的父母可能某一个不经意的动作让孩子形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这是无意识的示范。
  三、德育叙事重视启发
  孔子是启发诱导叙事方法的开创者。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启而不发,如同填鸭。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弟子喜欢、让弟子需要。这一思想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基本思想,也就是我们今天倡导的激发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儒家学说的另一大儒、宋朝理学开创者朱熹对“启发”做了注解:“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何谓“启发”?《学记》则说得更为详细“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启发教育中,教育者是教育的主导。即使是教育者主导的教育有时“误入歧途”,也不能改变教育者的主导地位。中国古代,天地君亲师是祭祀的对象,反映了中国古代畏自然、忠君王、敬长辈、尊师长的价值观念。从古代直至当今,很多家庭还要供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于家庭正室中堂。天地君亲师中,君、亲、师是跟人有关的尊崇对象,师的地位仅次于父母长辈,故古代也尊称师为“师尊”。《礼记》云:“大学之礼,虽诏於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礼记》把师跟天子并列足见师之受崇敬地位。在等级秩序森严的古代中国,反对君王、长辈、师尊往往被认为是大不敬。这种社会生态环境下,师尊也享受着权威的待遇。师者,应然也是必然掌控着教育的主导地位。孔子最欣赏颜回,多次称赞“贤哉,回也”。究其原因,一是颜回学习最刻苦用功,学问最佳,相当于现在所说的“学霸”,甚至学神。二是颜回从来不质疑孔子的学说,并且经常“很配合”地让孔子深入阐释学说。
  孔子的启发诱导式叙事主要有三种:提问式、比喻式、讨论式。子夏问孔子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孔子和弟子的讨论话题涉及教育、伦理、志向等领域,可谓五花八门、类别广泛。一个基本的规律是,弟子问,孔子答;弟子不问,孔子不答;弟子少问,孔子少答;弟子多问,孔子多答。[2]所以,孔子思想的深度往往因弟子的多问、追问而渐入深境。如《学而》中,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孔子首先肯定子贡的认识,但进一步深化了子贡的思考,让子贡获得了悟性。子贡的认识是做人的基本,经过孔子的点拨瞬间变得高大上了。孔子的得意门生颜回说孔子“夫子循循然善诱人”。从孔子与子贡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思维既有有限性又有无限性,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没有外界因素的激活,人的潜力可能释放有限,有适当的外界因素激活,人的潜力释放就可能无限。
  总之,德育叙事是“叙”和“事”的结合,是存在和方法的统一,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古代文人士大夫和普通劳动人民创造了丰富的德育思想和德育叙事方法,为当今德育提供了思想基础和技术借鉴。吸纳德育理论、创新叙事方法,可以提升德育的實效性。
  参考文献:
  [1]汪双六.古代家教的启示[N].光明日报,2009-06-29(12).
  [2]石毓智.为什么中国出不了大师[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101.
  【王怀民,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张楚然
其他文献
东风悦达起亚在2008年初推出了全新的两厢版赛拉图,在之前三厢版的基础上,两厢版的问世无疑加重了赛拉图在整个紧凑型市场的分量,并且两厢的造型也更符合当下年轻人的定位。但是赛拉图在中国的销量始终无法和速腾、福克斯等车型相提并论,这跟起亚在中国的品牌影响力不无关系。如今,国产赛拉图已经在激烈的紧凑型轿车市场上拼杀了多年,也到了该更新换代的时候了,于是,起亚全新车型Forte便出现在我们眼前。  动力方
教育评价在当前为何如此紧要和受到密切关注,这都是与教育评价本身的内涵相关的。教育评价从表象来看经常是评选、评奖、考核、选拔等活动,但是这些多样化表象对应的内涵却是模糊的。在回溯教育评价定义发展的基础上,教育评价越来越可以明确理解为一种具有技术内涵的实态把握和价值判断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了要坚决克服教育评价的“五唯”问题,这说明消极的教育评价已经成为非常严重的一个
当前,我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思想、文化、道德和价值观多元、多样、多变的时代挑战。但是,现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却没能很好地适应这种挑战,产生了很多问题。本文尝试从心理学视角分析这些问题的成因,并且在心理学的视域内,探讨问题的解决之道。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受教育者的需要之间的矛盾  思想政治教育已经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体系,具体囊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
摘要真正的师爱是教师基于理性尤其是职业信念培养起来的一种崇高的对学生“自觉的、纯真的、持久的、无私的、普遍的爱”。因教师职业信念具有坚定性、持久性和理智的情感性,本文特别强调给予“学困生”群体的这种基于职业信念的师爱,对其教育具有特殊魅力和价值。  关 键 词  师爱;职业信念;学困生  作者简介  刘俊其,浙江省嘉兴教育学院,副教授  师爱,即“教师对学生的爱,就是热爱学生”[1],是教师对学生
习近平总书记一贯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各地区各部门积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各级各类学校也加强宣传教育,切实培养学生的节俭意识和习惯。综观各级各类学校的宣传教育措施,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广为学习和宣传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指示精神;二是挖掘和向学生呈现我国“崇尚节约”的传统美德故事和名言;三是向学生讲清楚粮食安全、资源匮乏、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等现实问题;四是通过签
自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至今已有3年,在社会各方大力推进下,我国研学旅行事业一直处在高速发展中,其间也暴露出许多问题,如研学旅行形式化、旅游化、肤浅化、功利化的倾向制约着研学旅行的可持续发展,亟须相关部门规范、引导。青岛西海岸新区教育和体育局(以下简称“新区教体局”)经过认真思考,从基地遴选、课程设计、安全保障、经费支出、特色探索等方面着手为研学旅行保质提效,成
特约画师:懒懒小卷  自由插画师,知名设计美学博主,培训机构动漫专业教师。喜欢用画笔记录生活,爱画画,爱生活。  买了一盆栀子花,最近开花了,整个屋子里都弥漫着花香。有没有女孩喜欢栀子花呢?看着盛开的花朵,不禁感叹春天的远去,突然想到一句诗——“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拍下栀子花盛开的照片,顺便临摹一幅彩铅画送给最好的朋友,让我们用这种诗意的方式留住时光的美好。本期萌绘馆,我们来画栀子花吧!  
一部反腐剧收视率超过3,豆瓣评分超过8,无论男女老少都在刷屏……《人民的名义》的确堪称是近几年来难得一见的火爆现象剧。  说它难得一见,是因为在充斥着玄幻爱情、无厘神剧的荧屏中,这部剧着实算是一股清流。在很长时间我们认为,在观影行为上,年轻人和中老年观众之间有一个无法逾越的结界,甚至似乎处在不同的世界。年轻人只对爱情感冒,架空的玄幻爱情故事伴着年轻偶像们姣好的面孔就可以收视无敌;中老年观众则更关注
在价值澄清理论运用的过程中,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作出合理的摘取,不可僵化、固化地套用,步骤上应进行灵活处理,让学生法治素养的形成经历知与行、内化与外化的辩证发展过程,帮助学生建构科学、系统的法治素养,成就积极健康的理想人格。  价值澄清理论是20世纪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教育理论之一,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纽约大学教授路易斯·拉思斯等人。他们认为,面对社会上存在的多元价值体系,传统说教和灌输教学容易导致学生价
1.“拼着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一语出于《红楼梦》中何人之口?( )  A.焦大 B.薛蟠   C.王熙凤 D.鸳鸯  2.“投鼠忌器宝玉瞒赃”中“投鼠忌器”一语指的是什么?( )  A.追究五儿连累芳官 B.查办彩云带出贾环  C.维护柳妈得罪司棋 D.查到赵姨娘伤害探春  3.《水浒传》“智取生辰纲”一节中,白胜挑着一担白酒上岗时唱的歌是:( )  A.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