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天的时候,洋峪川常常淹没在一片绿色之中,只有到了冬天,等那些树木都落光了叶子,洋峪川的骨架才在雪天里影影绰绰地显露出一些轮廓来。
雪勾勒了一个村庄的大致模样,站在远处,连南山都变得模糊不清了……
村庄里住着一个人,我想:他可能就是我的父亲。一些昏暗的光线正贴着他的身体,粘在他潦草的头发上。他只顾埋头编织他的荆笼,冬天,他需要一个足够大而结实的荆笼去装运他攒了一个季节的干粪,然后把它们均匀地撒在麦田里,适时地给地里的冬麦追一次肥。
此时,他的脚下正踩着一个用粗荆条做好的经纬底座,他的身旁放了一些用水浸泡过的葛藤和一大堆长短不一的荆条。编荆笼的时候,那些荆条像变戏法一样在他的手上绕来绕去。他神情专注,编完一圈再添荆条编另一圈。他不停地转动着笼座,不停地用短木棒敲打,有时还会用双手用力地去盘压。
他提前准备好了一根胳膊粗的柏木棍,放在火上烘烤后去了树皮,然后将木棍拢成一个“U”字形,再用几根葛藤把两边牢牢地固定住,这样,一个笼攀便做成了。
父亲把底座编得差不多了,便将“U”形的笼攀拿来固定在底座下,先用粗的荆条包裹着笼攀的两边编织,一圈一圈,大概编到三分之一的高度时,他换了细的荆条继续编织,依旧不停地转动,不停地敲打,不停地盘压......直到最后收了笼沿,他仍不放心,还用藤条再细细地收一遍。
父亲终于可以坐下来休息一会儿了。
他满意地欣赏着他的杰作,嘴里吧砸吧咋地喝着滚烫的茉莉花茶。茶的热气和香气同时从他的嘴里呼出,挥去了一些正在他眼前游离的细碎尘埃,而他全然不知,依旧大口大口地享用着他的冬天......
屋外,一些阳光正荡在树梢上,被叽叽喳喳的鸟雀衔去了一部分,剩下的全去映照了白雪。雪亮得直晃人的眼,逼得鸟雀们也无法靠近。
父亲喝完一杯茶,还要习惯地再吸上一阵子烟。青烟混合着一些热气在他的口鼻之间不断地萦绕,他间或地会用手指捏着烟把抖一抖烟灰,于是青烟便也会在他的手指间萦绕。那些被抖落的烟灰,像一阵白色的小旋风,很快地旋到别处,倏忽就不见了。
父亲在冬天里编了很多荆笼,这是他在乡间劳动的一部分。大雪封山以前,他还会去后沟护林,护林是以前疙瘩爷教给他的。疙瘩爷在世的时候,堡子山、沙嘴梁、后沟以及竹林畔的林子里都有他护林时留下的脚印。他是一个有趣的老头,一年四季,总是乐呵呵地吼着秦腔,见人就打招呼,一张口就咳嗽。他天生驼背,腰间插一根细长的铜烟锅锅,走路磨腾腾的,带不动一丝风。
那时护林很简单,就是满林子里转一转,用砍刀除去一些小树的杂乱枝条,给生虫的老树刮皮喷药。药是疙瘩爷用食醋熬制草药配成的,有时治疗效果并不好,就得去镇子上买农药兑水喷。
只要没有人在林中生火,偶尔有外村人偷着砍伐一些小的树枝拉回家当柴火烧,疙瘩爷也是不介意的。他常常会挎个荆笼,拎一根竹筢子就独自进了林子。林子里有很多落叶,他就用竹筢子一点一点地搂;饿了就啃随身带的黑馍馍,渴了就喝林间的溪水。那时,天空中有闲得打盹的云朵,林间有不知疲倦的鸟鸣,休息时,疙瘩爷就会一个人在野外吼秦腔,然后他的声音就盖过了那些不知疲惫的鸟鸣……
疙瘩爷一生最引以为荣的事就是有一个能干的外甥。他外甥是洋峪川任家村的后生,名叫武胜,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制瓦匠。
武胜做瓦坯的时候真是一丝不苟,从前期的挖土、筛磨、浸泡、踩泥、制成泥膏,一点儿都不马虎。他选用当地粘性很强的黄泥巴做原料,将粘土里面的沙土和杂物挑去后放在水里浸泡三天,然后花费一天的时间脱了鞋袜亲自在泥里踩踏。等到泥土有了劲性,武胜就一层一层地把它们堆积起来,用泥刀仔细地切成方块的泥坯,运到泥棚里,他用木板蘸水进行反复拍打,直到泥膏表面变得平整光滑了,最后武胜才会用塑料布将泥膏严实地包裹起来,以防水分流失。
开始做瓦坯了,武胜身上穿着皮围裙,用钢丝弓熟练地从泥膏上切割下一块大约两厘米厚的泥坯料,双手从两头一拖,快速将坯料围在转盘上的桶式模具上,去掉多余的泥料;然后左手转动具盘,右手用一个木制工具上下不停盘压拍打,期间还不停地用泥刷沾水刮平。那时的武胜,仿佛就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泥巴在他手里瞬间就会变成奇妙无比的艺术品。他挥动着手臂,无比娴熟地旋转、拍打、平磨,那种节奏,那种流淌,让谁看了都惊叹,都羡慕,都嫉妒!
阳光在那个时候抬高了河流和天空,把村庄晒成了咸鱼片,也将武胜连同他的背影晒成了黄泥巴。武胜浑然不知炎热和疲倦,他高大的身躯在泥棚下快乐地舞动着,嘴里哼哼唧唧地唱着歌,不过他的歌声只有他自己能听得懂,断断续续的,像是受了潮的磁带,模糊不清!
但武胜一点儿也不在乎,他只是用歌声来打发他的寂寞。
他觉得自己就像乡间的一棵大树,常年与一些村庄相互瞭望着,热风一遍一遍地从他的身边经过。他相信风一直握着他的名字,让他在乡间穿越一种苍茫,保持了一个农民最好的姿态!
他这样想着,就完全地陶醉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在炎热的夏天,他把一个村庄摇得迷迷糊糊、昏昏沉沉,村莊在他的歌声里心甘情愿地睡着了。
武胜从来没有仔细地计算过经他的手制作出来的瓦片,究竟覆盖了多少个村庄。他只知道,每年夏天,当那些薄薄的暑气开始在大地表层密密甫出的时候,他已经汗流浃背,为一个村庄的屋顶编织了一片又一片蓝天。他经年忙碌,除了种地就是制作瓦坯,他别无长处,只会在乡间种地、制作瓦坯。
他想起了他的大妻哥——王锁权,那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他比武胜大了一岁,是洋峪川张家村人,也会一些农村手艺:能盘土炕,打得一手的好胡基。
只要秋忙一结束,王锁权就会出去给人家盘炕、打胡基。他是个极其呆板的人,不会跟人开玩笑,也不会唱歌。他耳背,别人唱歌他也听不见,这样一个没有情趣的人,除了会种地,会盘炕,会打胡基,每天就是吃饭、睡觉,再吃饭,再睡觉。 几年前,他老婆跟一个唱戏的跑了。他始终想不明白:自己会盘炕,会打胡基,会种庄稼,老婆怎么就跟别人跑了呢? 是不是这女人嫌他太胖,或者是因为自己对她还不够迁就?总之,王锁权就是想不明白。
一只体格健壮、毛发浓密的大黑狗整天成了他形影不离的老伙伴,他叫它一声:大黑,大黑就“汪汪汪”地向他回应两下。它是一只很通人性的黑狗,他的主人走到哪儿,它就跟到哪儿。
白天,王锁权下田种地,或是出村给人家盘炕、打胡基,它就一声不吭地跟在后面。晚上回到家里,王锁权一个人坐在屋子里发呆,它也就发呆。它不会说话,只会“汪汪汪”地叫,叫了也没用,王锁权越来越像个聋子。但这是它的义务,它必须“汪汪汪”地叫。在它看来,有时候,这是它安慰它的主人、同他进行亲密交流的一种方式。
秋天,王锁权在地里收大豆的时候,大黑在田野里跑来跑去。它喜欢洋峪川的大片庄稼在秋天里悄悄凝成了一缕缕金色的光,那光带着无比湛明的体质,氤氲了整个田野,它与它的主人就这样被乡间的宁静时光包裹着,涂染着,最后抵达大地的深腹。
它喜欢那密密的玉米林,喜欢那里面隐藏的一切虫鸣和骚动。它没有告诉那些硕大的玉米棒子,它曾经发现了某一个早晨的雾气里有些粘粘的感觉,它准备邀请它们一起去那些黏黏的雾气里捉迷藏,然后一起被雾光淹没于某一个秋天的早晨。
它喜欢那白花花的一片棉花地,喜欢那种壮阔的激荡和温暖的铺陈。它试图说服那片棉花地,在某一个暮色浓郁的傍晚,千万别忘了将最美好的背影呈现给大地。
它仰望南山,南山正被多种秋色洇染,那斑驳的色彩一层一层在慢慢地晕开。
一种快乐开始豢养着它的内心。
它在洋峪川的田野里自由自在地畅游着,它听见芝麻在籽壳里噼里啪啦的爆裂声;它看见高粱穗子在山坡上晕红的脸庞;它路过河滩,看见白菜将自己卷缩地精致有形;它看见一地的胖萝卜被绿叶按在下面,它们意图挣脱,然后不约而同拔地而出。
它听见堡子坡上羊群“咩咩咩”的叫声,它确信羊群是村庄的眼睛,它们站在高处,替村庄巡逻。羊儿们知道哪家的烟囱最高,哪家的粪堆最大,哪家院子里的猫和狗经常打架,哪家门前的草丛里有一大群鸡仔正在觅食。
当然,羊群比大黑最先发现了风。风是村庄的第一个造访者,也是最隐秘最智慧的一个。风来自大地的发端,它属于大地,更属于村庄。它喜欢溜进祝寨村月娥家的院子里偷看月娥在太阳底下抹袼褙。这是一个极其能干的女人,会抹袼褙,会纳鞋底,会纺线,会织布,还会绣花,做各种女红。风喜欢月娥那张红扑扑的俊脸蛋,喜欢她哄孩子时的温柔和慈爱。
风也会常常趴在袁家村刘海娃家的墙头上晒太阳。有时它看见刘海娃瘫坐在墙根下呼呼大睡的时候,就会伸出手挠一下他的脖子,刘海娃一惊,忽然站起来,大声骂道:谁,谁个狗日的在挠老子?老子翻了一个上午的自留地,还不让老子偷个懒,消停一会儿?
风哈哈大笑,它瞅着刘海娃耷拉的眼皮和酱黑色的皮肤,心里暗暗发誓:它一定要给他在洋峪川物色一个最厉害的婆娘,管住这个偷懒的汉子!
风开始一个村庄一个村庄地打听,在这个过程中,它不断地记录了发生在一些村庄里的事情。它学会了跟夕阳告别,与草木亲吻,它替月光卸下窗纱,它为星星积攒了梦境;它曾经路过一扇虚掩的木门,也曾掠过一条长长的街巷;它隔着雾气寻找过一片树林,带着情绪,突破了雨声的边界;它身上有着一个季节的善变不安,也有着一个村庄的现世说法。
一些旧事还是拈上了它的額头,它开始变得心事绵密,表情沉郁。它想让村庄里所有的日子都站立起来,它想让村庄里所有的秘密都永远成为秘密,就像它最终将我的母亲活成了乡间的一株庄稼,将一棵大树站立成了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
不管怎样,风知道自己就是村庄的一张面孔,它呈现了村庄所有的悲喜哀乐。当太阳在某一个春天的早晨轻轻一晃,当房屋里圈养的几世风霜被一种瞬间的美好所替换,它清晰地记得:村庄里住着一个人。
看不清那个人的样子,风怀疑:那个人可能就是它自己。
责任编辑:李 瑾
雪勾勒了一个村庄的大致模样,站在远处,连南山都变得模糊不清了……
村庄里住着一个人,我想:他可能就是我的父亲。一些昏暗的光线正贴着他的身体,粘在他潦草的头发上。他只顾埋头编织他的荆笼,冬天,他需要一个足够大而结实的荆笼去装运他攒了一个季节的干粪,然后把它们均匀地撒在麦田里,适时地给地里的冬麦追一次肥。
此时,他的脚下正踩着一个用粗荆条做好的经纬底座,他的身旁放了一些用水浸泡过的葛藤和一大堆长短不一的荆条。编荆笼的时候,那些荆条像变戏法一样在他的手上绕来绕去。他神情专注,编完一圈再添荆条编另一圈。他不停地转动着笼座,不停地用短木棒敲打,有时还会用双手用力地去盘压。
他提前准备好了一根胳膊粗的柏木棍,放在火上烘烤后去了树皮,然后将木棍拢成一个“U”字形,再用几根葛藤把两边牢牢地固定住,这样,一个笼攀便做成了。
父亲把底座编得差不多了,便将“U”形的笼攀拿来固定在底座下,先用粗的荆条包裹着笼攀的两边编织,一圈一圈,大概编到三分之一的高度时,他换了细的荆条继续编织,依旧不停地转动,不停地敲打,不停地盘压......直到最后收了笼沿,他仍不放心,还用藤条再细细地收一遍。
父亲终于可以坐下来休息一会儿了。
他满意地欣赏着他的杰作,嘴里吧砸吧咋地喝着滚烫的茉莉花茶。茶的热气和香气同时从他的嘴里呼出,挥去了一些正在他眼前游离的细碎尘埃,而他全然不知,依旧大口大口地享用着他的冬天......
屋外,一些阳光正荡在树梢上,被叽叽喳喳的鸟雀衔去了一部分,剩下的全去映照了白雪。雪亮得直晃人的眼,逼得鸟雀们也无法靠近。
父亲喝完一杯茶,还要习惯地再吸上一阵子烟。青烟混合着一些热气在他的口鼻之间不断地萦绕,他间或地会用手指捏着烟把抖一抖烟灰,于是青烟便也会在他的手指间萦绕。那些被抖落的烟灰,像一阵白色的小旋风,很快地旋到别处,倏忽就不见了。
父亲在冬天里编了很多荆笼,这是他在乡间劳动的一部分。大雪封山以前,他还会去后沟护林,护林是以前疙瘩爷教给他的。疙瘩爷在世的时候,堡子山、沙嘴梁、后沟以及竹林畔的林子里都有他护林时留下的脚印。他是一个有趣的老头,一年四季,总是乐呵呵地吼着秦腔,见人就打招呼,一张口就咳嗽。他天生驼背,腰间插一根细长的铜烟锅锅,走路磨腾腾的,带不动一丝风。
那时护林很简单,就是满林子里转一转,用砍刀除去一些小树的杂乱枝条,给生虫的老树刮皮喷药。药是疙瘩爷用食醋熬制草药配成的,有时治疗效果并不好,就得去镇子上买农药兑水喷。
只要没有人在林中生火,偶尔有外村人偷着砍伐一些小的树枝拉回家当柴火烧,疙瘩爷也是不介意的。他常常会挎个荆笼,拎一根竹筢子就独自进了林子。林子里有很多落叶,他就用竹筢子一点一点地搂;饿了就啃随身带的黑馍馍,渴了就喝林间的溪水。那时,天空中有闲得打盹的云朵,林间有不知疲倦的鸟鸣,休息时,疙瘩爷就会一个人在野外吼秦腔,然后他的声音就盖过了那些不知疲惫的鸟鸣……
疙瘩爷一生最引以为荣的事就是有一个能干的外甥。他外甥是洋峪川任家村的后生,名叫武胜,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制瓦匠。
武胜做瓦坯的时候真是一丝不苟,从前期的挖土、筛磨、浸泡、踩泥、制成泥膏,一点儿都不马虎。他选用当地粘性很强的黄泥巴做原料,将粘土里面的沙土和杂物挑去后放在水里浸泡三天,然后花费一天的时间脱了鞋袜亲自在泥里踩踏。等到泥土有了劲性,武胜就一层一层地把它们堆积起来,用泥刀仔细地切成方块的泥坯,运到泥棚里,他用木板蘸水进行反复拍打,直到泥膏表面变得平整光滑了,最后武胜才会用塑料布将泥膏严实地包裹起来,以防水分流失。
开始做瓦坯了,武胜身上穿着皮围裙,用钢丝弓熟练地从泥膏上切割下一块大约两厘米厚的泥坯料,双手从两头一拖,快速将坯料围在转盘上的桶式模具上,去掉多余的泥料;然后左手转动具盘,右手用一个木制工具上下不停盘压拍打,期间还不停地用泥刷沾水刮平。那时的武胜,仿佛就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家,泥巴在他手里瞬间就会变成奇妙无比的艺术品。他挥动着手臂,无比娴熟地旋转、拍打、平磨,那种节奏,那种流淌,让谁看了都惊叹,都羡慕,都嫉妒!
阳光在那个时候抬高了河流和天空,把村庄晒成了咸鱼片,也将武胜连同他的背影晒成了黄泥巴。武胜浑然不知炎热和疲倦,他高大的身躯在泥棚下快乐地舞动着,嘴里哼哼唧唧地唱着歌,不过他的歌声只有他自己能听得懂,断断续续的,像是受了潮的磁带,模糊不清!
但武胜一点儿也不在乎,他只是用歌声来打发他的寂寞。
他觉得自己就像乡间的一棵大树,常年与一些村庄相互瞭望着,热风一遍一遍地从他的身边经过。他相信风一直握着他的名字,让他在乡间穿越一种苍茫,保持了一个农民最好的姿态!
他这样想着,就完全地陶醉在自己的艺术世界里,在炎热的夏天,他把一个村庄摇得迷迷糊糊、昏昏沉沉,村莊在他的歌声里心甘情愿地睡着了。
武胜从来没有仔细地计算过经他的手制作出来的瓦片,究竟覆盖了多少个村庄。他只知道,每年夏天,当那些薄薄的暑气开始在大地表层密密甫出的时候,他已经汗流浃背,为一个村庄的屋顶编织了一片又一片蓝天。他经年忙碌,除了种地就是制作瓦坯,他别无长处,只会在乡间种地、制作瓦坯。
他想起了他的大妻哥——王锁权,那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他比武胜大了一岁,是洋峪川张家村人,也会一些农村手艺:能盘土炕,打得一手的好胡基。
只要秋忙一结束,王锁权就会出去给人家盘炕、打胡基。他是个极其呆板的人,不会跟人开玩笑,也不会唱歌。他耳背,别人唱歌他也听不见,这样一个没有情趣的人,除了会种地,会盘炕,会打胡基,每天就是吃饭、睡觉,再吃饭,再睡觉。 几年前,他老婆跟一个唱戏的跑了。他始终想不明白:自己会盘炕,会打胡基,会种庄稼,老婆怎么就跟别人跑了呢? 是不是这女人嫌他太胖,或者是因为自己对她还不够迁就?总之,王锁权就是想不明白。
一只体格健壮、毛发浓密的大黑狗整天成了他形影不离的老伙伴,他叫它一声:大黑,大黑就“汪汪汪”地向他回应两下。它是一只很通人性的黑狗,他的主人走到哪儿,它就跟到哪儿。
白天,王锁权下田种地,或是出村给人家盘炕、打胡基,它就一声不吭地跟在后面。晚上回到家里,王锁权一个人坐在屋子里发呆,它也就发呆。它不会说话,只会“汪汪汪”地叫,叫了也没用,王锁权越来越像个聋子。但这是它的义务,它必须“汪汪汪”地叫。在它看来,有时候,这是它安慰它的主人、同他进行亲密交流的一种方式。
秋天,王锁权在地里收大豆的时候,大黑在田野里跑来跑去。它喜欢洋峪川的大片庄稼在秋天里悄悄凝成了一缕缕金色的光,那光带着无比湛明的体质,氤氲了整个田野,它与它的主人就这样被乡间的宁静时光包裹着,涂染着,最后抵达大地的深腹。
它喜欢那密密的玉米林,喜欢那里面隐藏的一切虫鸣和骚动。它没有告诉那些硕大的玉米棒子,它曾经发现了某一个早晨的雾气里有些粘粘的感觉,它准备邀请它们一起去那些黏黏的雾气里捉迷藏,然后一起被雾光淹没于某一个秋天的早晨。
它喜欢那白花花的一片棉花地,喜欢那种壮阔的激荡和温暖的铺陈。它试图说服那片棉花地,在某一个暮色浓郁的傍晚,千万别忘了将最美好的背影呈现给大地。
它仰望南山,南山正被多种秋色洇染,那斑驳的色彩一层一层在慢慢地晕开。
一种快乐开始豢养着它的内心。
它在洋峪川的田野里自由自在地畅游着,它听见芝麻在籽壳里噼里啪啦的爆裂声;它看见高粱穗子在山坡上晕红的脸庞;它路过河滩,看见白菜将自己卷缩地精致有形;它看见一地的胖萝卜被绿叶按在下面,它们意图挣脱,然后不约而同拔地而出。
它听见堡子坡上羊群“咩咩咩”的叫声,它确信羊群是村庄的眼睛,它们站在高处,替村庄巡逻。羊儿们知道哪家的烟囱最高,哪家的粪堆最大,哪家院子里的猫和狗经常打架,哪家门前的草丛里有一大群鸡仔正在觅食。
当然,羊群比大黑最先发现了风。风是村庄的第一个造访者,也是最隐秘最智慧的一个。风来自大地的发端,它属于大地,更属于村庄。它喜欢溜进祝寨村月娥家的院子里偷看月娥在太阳底下抹袼褙。这是一个极其能干的女人,会抹袼褙,会纳鞋底,会纺线,会织布,还会绣花,做各种女红。风喜欢月娥那张红扑扑的俊脸蛋,喜欢她哄孩子时的温柔和慈爱。
风也会常常趴在袁家村刘海娃家的墙头上晒太阳。有时它看见刘海娃瘫坐在墙根下呼呼大睡的时候,就会伸出手挠一下他的脖子,刘海娃一惊,忽然站起来,大声骂道:谁,谁个狗日的在挠老子?老子翻了一个上午的自留地,还不让老子偷个懒,消停一会儿?
风哈哈大笑,它瞅着刘海娃耷拉的眼皮和酱黑色的皮肤,心里暗暗发誓:它一定要给他在洋峪川物色一个最厉害的婆娘,管住这个偷懒的汉子!
风开始一个村庄一个村庄地打听,在这个过程中,它不断地记录了发生在一些村庄里的事情。它学会了跟夕阳告别,与草木亲吻,它替月光卸下窗纱,它为星星积攒了梦境;它曾经路过一扇虚掩的木门,也曾掠过一条长长的街巷;它隔着雾气寻找过一片树林,带着情绪,突破了雨声的边界;它身上有着一个季节的善变不安,也有着一个村庄的现世说法。
一些旧事还是拈上了它的額头,它开始变得心事绵密,表情沉郁。它想让村庄里所有的日子都站立起来,它想让村庄里所有的秘密都永远成为秘密,就像它最终将我的母亲活成了乡间的一株庄稼,将一棵大树站立成了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
不管怎样,风知道自己就是村庄的一张面孔,它呈现了村庄所有的悲喜哀乐。当太阳在某一个春天的早晨轻轻一晃,当房屋里圈养的几世风霜被一种瞬间的美好所替换,它清晰地记得:村庄里住着一个人。
看不清那个人的样子,风怀疑:那个人可能就是它自己。
责任编辑:李 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