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的阐述中,使用了“经历、体验、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过程性目标的动词。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低年级小朋友来说,“空间与图形”的学习更偏重于直观体验和现实经验。下面,我以自己执教的《认识图形》为例,谈谈自己是如何为学生提供各类操作活动和直观体验机会及密切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
一、创设情境,在观察中积累,让学生在“乐”中学
低年级学生对空间和图形的学习是一种直观认识,是基于已有生活经验基础的感知并形成初步表象的过程。二年级上册的《认识图形》这课内容主要是教学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在这之前,学生已直观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我在这个基础上,以生动形象的、学生感兴趣的图形王国场景来贯穿全课,创设故事情境。课一开始,引导学生观察课件的封面(图形王国),通过让学生猜测王国里住着哪些图形?跟王国中的老朋友打招呼(课件演示步入王国大门,出现一些已认识的图形,让学生用打招呼的形式认一认,如:“正方形,你好!”)复习旧知,唤醒学生已有经验,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在上课前,由于带班教师来的晚,于是我抓准这一时机,与学生课前交流,在学生自我介绍时,我有意识地把他们按名字的字数分成两类。然后让学生观察、思考教师是以什么分类的?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要知道一个图形是几边形,可以数一数它有几条边”巧设伏笔,不带明显“功利性”地为这节课的学习积累一些学习方法,也有效地调节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开展学习活动,精心预设教学各环节,用游玩图形王国(为皇宫铺地转、为国王找皇冠等)的故事情节把教学的例题、想想做做等内容串联起来,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二、注重动手操作,提供体验机会,让学生在“做”中学
课堂上只有看没有做是不够的。动手做,手脑并用,而且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思考,这是“空间与图形”教学的有效策略。这节课我安排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如分一分、搭一搭、数一数、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等,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体验各种图形的特征,加强对它们的认识,根据图形之间的联系,对图形进行一些有意义的变换。在组织学生的操作活动时,有些需要给予明确的指向,如“搭一搭”这个环节中,我发现搭五边形时,有人用小棒搭成了房子型的五边形,我给予了表扬,但用六根小棒搭六边形时,仍有人搭成房子型,我就用实物投影搭给大家看,让大家给他指正,让他明白搭成的图形必须是每根小棒首尾相连的封闭图形。但也有些活动不需要明确的指向,是开放性的,如“剪一剪”,因为是图形的变换,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就能得到一种体验,剪下三角形后,新的图形有新的特征,而且与原来的图形有一些联系,答案又不是唯一的,所以我在教学这一环节时,让学生明确题意后,先动手剪一剪,再交流。动手前不做过多的引导或分析,而是关注由操作而获得的结果,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是多样的。不过,课后我在反思:如果让学生先猜测剪下后会是几边形,再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样的设计是否会更合理呢?
三、鼓励自主探索,关注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探”中学
只有经历学习的过程,学生才可能以主体的姿态投入到学习的进程中去,其主动性、探索性才能得到真正的发挥,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创造思维才可能得到培养。在例题教学中,我适当放手,让学生以认识四边形的学习方法为起点,自主迁移知识点,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图形边的数量,同桌合作,自主探究,把例题中的四种图形按边的数量分类并命名,从而建立五边形、六边形的概念,并形成“要知道一个图形是几边形,可以数一数它有几条边”的认识。但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能按边数分类的并不多,可能受例题图形的直观影响(五边形一个扁长,一个方正;六边形也是一个扁长,一个方正),有少数学生把扁平的图形分一类,把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分为一类。考虑到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所以我没有完全否定他们的分法,而是明确指出了他们没有按老师的要求分类,既维护了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同时也为他们的马虎大意,不听清题意提出了诚恳的建议。通过组织分类,取名活动,学生对多边形的以边数取名的方法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于是我趁热打铁,在练习中由故事情节引出了一个新图形(皇冠底部的平面图),让学生将命名几边形的学习方法自主迁移,说出这个图形是几边形。反应灵敏的学生很快地说出了“八边形”这个答案,自然而然地将知识点向课外延伸了,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有个别学生还在下面嘀咕:“那肯定还有九边形、十边形……”
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对于低年级来说,既是一种直观形象的积累,又是一种实践操作,亲身体验尤为重要的。本节课我以此为重点,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但在组织活动时出现了不少遗憾,如时间的把握、视频与电脑切换的时机把握等方面做得都还不够好,在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改进。
(作者单位:215200江苏省吴江市平望实验小学)
一、创设情境,在观察中积累,让学生在“乐”中学
低年级学生对空间和图形的学习是一种直观认识,是基于已有生活经验基础的感知并形成初步表象的过程。二年级上册的《认识图形》这课内容主要是教学认识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在这之前,学生已直观认识了一些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我在这个基础上,以生动形象的、学生感兴趣的图形王国场景来贯穿全课,创设故事情境。课一开始,引导学生观察课件的封面(图形王国),通过让学生猜测王国里住着哪些图形?跟王国中的老朋友打招呼(课件演示步入王国大门,出现一些已认识的图形,让学生用打招呼的形式认一认,如:“正方形,你好!”)复习旧知,唤醒学生已有经验,为学习新知做好准备。在上课前,由于带班教师来的晚,于是我抓准这一时机,与学生课前交流,在学生自我介绍时,我有意识地把他们按名字的字数分成两类。然后让学生观察、思考教师是以什么分类的?为本课的教学重点“要知道一个图形是几边形,可以数一数它有几条边”巧设伏笔,不带明显“功利性”地为这节课的学习积累一些学习方法,也有效地调节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开展学习活动,精心预设教学各环节,用游玩图形王国(为皇宫铺地转、为国王找皇冠等)的故事情节把教学的例题、想想做做等内容串联起来,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二、注重动手操作,提供体验机会,让学生在“做”中学
课堂上只有看没有做是不够的。动手做,手脑并用,而且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思考,这是“空间与图形”教学的有效策略。这节课我安排了学生动手操作的内容,如分一分、搭一搭、数一数、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等,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操作中感受体验各种图形的特征,加强对它们的认识,根据图形之间的联系,对图形进行一些有意义的变换。在组织学生的操作活动时,有些需要给予明确的指向,如“搭一搭”这个环节中,我发现搭五边形时,有人用小棒搭成了房子型的五边形,我给予了表扬,但用六根小棒搭六边形时,仍有人搭成房子型,我就用实物投影搭给大家看,让大家给他指正,让他明白搭成的图形必须是每根小棒首尾相连的封闭图形。但也有些活动不需要明确的指向,是开放性的,如“剪一剪”,因为是图形的变换,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就能得到一种体验,剪下三角形后,新的图形有新的特征,而且与原来的图形有一些联系,答案又不是唯一的,所以我在教学这一环节时,让学生明确题意后,先动手剪一剪,再交流。动手前不做过多的引导或分析,而是关注由操作而获得的结果,体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是多样的。不过,课后我在反思:如果让学生先猜测剪下后会是几边形,再验证自己的猜想,这样的设计是否会更合理呢?
三、鼓励自主探索,关注学习过程,让学生在“探”中学
只有经历学习的过程,学生才可能以主体的姿态投入到学习的进程中去,其主动性、探索性才能得到真正的发挥,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能力、创造思维才可能得到培养。在例题教学中,我适当放手,让学生以认识四边形的学习方法为起点,自主迁移知识点,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图形边的数量,同桌合作,自主探究,把例题中的四种图形按边的数量分类并命名,从而建立五边形、六边形的概念,并形成“要知道一个图形是几边形,可以数一数它有几条边”的认识。但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能按边数分类的并不多,可能受例题图形的直观影响(五边形一个扁长,一个方正;六边形也是一个扁长,一个方正),有少数学生把扁平的图形分一类,把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分为一类。考虑到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所以我没有完全否定他们的分法,而是明确指出了他们没有按老师的要求分类,既维护了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同时也为他们的马虎大意,不听清题意提出了诚恳的建议。通过组织分类,取名活动,学生对多边形的以边数取名的方法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于是我趁热打铁,在练习中由故事情节引出了一个新图形(皇冠底部的平面图),让学生将命名几边形的学习方法自主迁移,说出这个图形是几边形。反应灵敏的学生很快地说出了“八边形”这个答案,自然而然地将知识点向课外延伸了,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有个别学生还在下面嘀咕:“那肯定还有九边形、十边形……”
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对于低年级来说,既是一种直观形象的积累,又是一种实践操作,亲身体验尤为重要的。本节课我以此为重点,设计了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但在组织活动时出现了不少遗憾,如时间的把握、视频与电脑切换的时机把握等方面做得都还不够好,在日后的教学中应注意改进。
(作者单位:215200江苏省吴江市平望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