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城镇化、城乡收入差距与居民消费需求

来源 :人口与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yuhan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镇化成为增加居民消费需求的潜力所在。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分析人口城镇化影响消费需求的理论机制,并在该机制的基础上利用1995~2010年全国28个省市面板数据对人口城镇化、城乡收入差距与居民消费需求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人口城镇化率与居民消费率呈现正相关关系,并从中可得到连续增加1%的城镇化率所能增加的居民消费率呈递减趋势;城乡实际收入差距与居民消费需求呈现倒U型关系,据计算倒U型关系出现的峰值在城乡实际收入比为347时。因此,提出把握推进城镇化建设时机,警惕城乡收入差距,这样才有利于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关键词:居民消费需求;人口城镇化;城乡收入差距;面板模型
  中图分类号:C9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149(2013)06-0063-08
  一、引言
  我国经济经历了从“内需依存型”向“出口导向型”的转变,出口、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发生转变[1]。新时期我国明确提出扩大内需的战略,扩大内需的重点是要增加居民消费需求,而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在城镇化。对于城镇化,许多学者探讨了加快人口城镇化建设的积极意义[2~4],提出城镇化或农民工市民化是解决我国有效需求不足问题的关键和重要途径[5~7]。
  城镇化城镇化由人口和土地两个要素组成,本文所讨论的城镇化是指人口城镇化。目前普遍认为人口城镇化比土地城镇化重要。可以看成是人口分布问题,人口在空间中的移动对消费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近年来我国城镇化建设处于加速过程中,图1表示全国与居民消费需求有关的人口因素变量的变化情况。从图1来看,城镇化率由1995年的不到30%增加至2011年的5127%,平均每年增加139%。居民消费率 居民消费率等于居民消费支出除以按照支出法所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来表示居民消费需求,它几乎是从1995年46%的水平一直下降至2011年的348%。同时图形中还反映了人口年龄结构的总抚养比、少儿抚养比和老年抚养比的情况,通过变化趋势可以发现中国人口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偏向城市发展的政策而出现的二元结构导致城乡收入差距拉大 [8~9],必然影响居民消费水平。图2反映的是城乡收入差距变化情况,城乡收入差距由城乡实际收入比和城乡收入比 城乡收入比是指名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除以名义农村人均纯收入;城乡实际收入比等于实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除以实际农村人均纯收入,实际数据以1995年为基期。表示。从图2发现,从1995年到2010年城乡收入差距先减少后增加再减少,其中最大的城乡实际收入比和城乡收入比分别超过33和32,并且在2004年之后城乡实际收入比大于城乡收入比。
  二、文献综述
  传统消费需求理论有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相对收入理论、收入永久理论、费雪跨期选择理论,它们都认为收入是影响消费需求的主要因素。目前,学术界研究城镇化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注重以全社会居民消费需求、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农村居民消费需求为对象,从消费率不足的原因或者各因素与消费需求关系的角度进行研究。
  城镇化成为刺激消费需求的重大潜力,但是城镇化对居民消费需求影响的研究并不多见,尤其是城镇化刺激居民消费需求的机理的研究,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城镇化提高消费需求体现在居民收入增长、人口结构的变动和消费的示范效应上[10];将城市化驱动居民消费需求的作用分为结构效应、交易效应、保障效应和收入效应四个方面[11]。这些都未对人口城镇化如何影响消费需求作深入细致的分析。在实证研究方面,有研究发现,城镇化建设显著地促进了城乡居民消费的增长,对居民消费需求具有正向推动作用,并且在城镇化的不同阶段对城乡居民消费存在差异 [12~13]。伴随着城镇化发展,城乡收入差距总体来讲呈现拉大趋势。根据库兹涅茨(Kuznets)的倒U型理论,经济增长初期收入差距会拉大,因此,收入分配会影响居民消费水平。杨天宇等运用中国20年来的数据估算了实现居民消费水平最大化时的城乡收入差距最优路径,并且发现当前实际城乡收入差距高于最优路径,这影响了居民消费水平[14]。苑小丰等研究发现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对一国的消费需求产生消极影响,而且在中国这种影响是显著的[15]。还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城乡收入差距与农村居民消费需求呈现负相关关系[16]。因此,现有研究认为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对居民消费需求产生了抑制作用。
  其他因素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如人口年龄结构,生命周期假说等理论研究强调收入在人们的一生中系统地变动从而影响当期消费[17~20],老年人消费研究认为存在预防性储蓄和遗产馈赠[21~22]。国内学者在研究中国人口年龄结构与居民消费需求关系时所得的人口年龄结构的系数符号有正有负[23~26]。还有一些文献研究了文化、家庭、居民消费行为等方面对消费需求的影响[27~30]。
  从以上文献的回顾来看,城镇化对居民消费需求的理论研究方面和实证研究还欠缺,远少于人口年龄结构对居民消费影响的研究,尤其是城镇化影响居民消费需求作用机理的研究较少。因此,如果将该理论机制研究透彻,将能够加深对城镇化进程中问题的认识。
  三、理论机制、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1.理论机制
  城镇化是城乡一体化的重要过程,它对人口、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都会产生巨大影响。城镇化建设归根到底就是土地和人口两个要素在制度安排上发生变化,即土地城镇化将农村土地转变为城镇土地,人口城镇化是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使得城镇人口不断增加,进而对居民消费产生拉动作用。人口城镇化将会通过收入增加、人口结构变化等途径影响居民消费行为。因此,基于文献回顾,本文将城镇化影响居民消费需求的作用机理从收入效应、人口结构效应和城乡联动效应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即城镇化影响居民消费需求由这三方面效应构成,如图3所示。
  第一,收入效应。人口城镇化进程初期会促进较高人力资本或适龄劳动人口进行转移,由于城镇劳动工资率大于农村劳动工资率,这部分人口将获得更高的收入。根据收入影响消费的理论,在消费倾向不变甚至在递减的条件下,居民消费需求也会增加。由于居民收入一定,利率的变化会影响到居民储蓄行为,从而影响居民消费行为。因此,人口城镇化影响消费需求的收入效应将会通过收入和利率的变化来影响居民消费需求。   第二,人口结构效应。人口城镇化可以看成是人口在城乡分布的比例结构或是不同区域分布的结构,由于所处环境发生变化,使得这部分转移人口由于交易便利性而使潜在消费需求得到释放,从而增加消费需求。同时由于城镇和农村生育环境、生育文化和生育政策不同,将对人口年龄结构产生不同影响。根据生命周期假说和相关研究,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将对居民消费水平产生影响。
  第三,城乡联动效应。假定消费者的收入差距保持一定范围,并且消费商品存在“攀比心理”或“示范效应”。由于存在“攀比心理”使得仍在农村生活的农民与转入城镇的农民相比,在消费过程中会提升消费层次,这将增加居民消费需求。但如果他们所处收入层次差距过大,则会对消费产生不利的影响。
  本文从以上三个方面分析人口城镇化影响居民消费需求的内在机制,并认为其中各因素变化对居民消费需求产生不同的影响。当前,人口城镇化会由于收入效应中的利率给定、收入增加而增加消费需求;人口结构效应中的人口分布改变使得消费需求得到释放,成年型社会的形成会增加消费需求;城乡联动效应中的收入差距处于一定程度,由于消费“攀比心理”从而增加消费需求。
  2.模型设定
  4.实证结果分析
  根据模型估计结果和检验结果,采用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估计所得结果显著性较好,其结果在表4的第三列得到反映。下面对该实证结果进行分析。
  第一,人口城镇化对增加居民消费需求的解释。根据模型估计结果,在1%显著性水平下,人口城镇化率的对数与居民消费率呈现正相关关系,即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从其系数来看,增加1单位的人口城镇化率对数将会提高居民消费率9137个百分点,并且连续增加1%城镇化率所能增加的居民消费需求呈现递减趋势,因此,需要把握推动城镇化建设的时机。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镇,改变了人口分布格局,增加了居民收入,从而刺激居民消费。这一结论符合本文所分析的人口城镇化增加消费需求机制的预期,为城镇化成为扩大内需的潜力所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大规模的城镇化也存在许多弊病,因此,城镇化过程中不仅要看到它是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还要把握城镇化建设的时机,更重要的是为转移进来的农民提高收入、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让转移进来的农民能留下来,让他们真正成为城镇居民,这样城镇化才能成为经济稳定发展的真实动力。
  第二,城乡收入差距与居民消费需求关系得到了不同的结果。大部分研究结论为城乡收入差距与居民消费需求呈负相关关系[32~33]。在1%显著水平下,城乡实际收入差距与居民消费需求呈现倒U型的关系,符合了理论机制分析。事实上,这一结论符合“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再让这部分人带动另外的人富起来”的思想。因为富起来的那部分人在拉大收入差距的同时能够增加富人的消费需求,同时由于“攀比心理”刺激其他人的消费,然后带动另一部分富起来,这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此时,新富裕起来的那部分人会增加消费需求。因此,收入差距先增加后减少都是有利于增加消费需求的。经计算,倒U型关系中峰值出现在城乡实际收入比为347时,即当城乡实际收入之比小于347时,差距拉大有利于刺激消费需求,而当城乡实际收入差距大于347时,就会产生抑制作用。从所获得的数据来看,当前城乡实际收入差距大于347的主要是在贵州、云南、陕西、甘肃等西部地区和少数中部省份,因此,从城乡实际收入差距角度来看,这些地区应当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对于其他地区呢?有研究表明,城乡收入差距存在较大的低估现象[34]。因此,只有进一步准确计算城乡收入差距才能作更好的判断。
  第三,对于其他变量的分析。在1%显著性水平下,人均实际gdp增长率与居民消费率都呈现负相关关系,这与其他研究所得到的结论一致[35]。在5%显著性水平下,少儿抚养比呈现负相关关系,支持了家庭投资于小孩人力资本的观点。在1%显著性水平下,老年抚养比呈现负相关关系,支持了老年人存在较强的预防性储蓄和遗产馈赠观点 [36~37]。在1%显著性水平下,人均实际gdp的对数所代表的居民收入水平与居民消费率呈现负相关关系,支持了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规律。最后,在1%显著性水平下,实际利率r与居民消费率呈现正相关关系,实际利率提高1个百分点将使得居民消费率提高0234个百分点,说明居民具有较强的预防性动机。
  五、结论和研究展望
  城镇化是增加消费需求的潜力所在。本文首先从收入效应、人口结构效应和城乡联动效应三个方面来分析城镇化影响消费需求的理论机制,再利用1995~2010年全国28个省市面板数据,运用固定效应变截距面板模型,研究了人口城镇化、城乡收入差距与消费需求之间的关系。
  本文的主要结论有:第一,从收入效应、人口结构效应和城乡联动效应三方面构建了城镇化影响消费需求的理论机制的分析框架,深入分析城镇化影响消费需求的三个效应,为实证分析做铺垫;第二,在理论机制的分析框架下,设定计量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一是人口城镇化对居民消费需求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且连续增加1%城镇化率所能增加的居民消费需求呈现递减趋势。因此,需要把握城镇化扩大内需的时机,这样城镇化才能成为经济发展的真实动力。二是城乡收入差距与居民消费需求之间呈现倒U型的关系,即城乡实际收入差距在一定范围内增加,有利于刺激消费需求,但超过了该范围就会抑制消费需求的扩张。根据回归结果计算居民消费率出现峰值时的城乡实际收入比为347,通过相关研究及比较发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已是大势所趋。
  本文利用全国28个省市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但并没有进行分区域的研究。我国东、中、西部人口城镇化建设差距较大,不同省市之间的城镇化率也有较大差异。如果对城镇化率高的地区也积极推进人口城镇化发展战略,必然会暴露更多的城镇化弊病。因此,有必要进行分区域的研究,以制定相应的人口城镇化政策。
  参考文献:
  [1] 刘瑞翔,安同良.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来源与转换展望——基于最终需求角度的分析[J].经济研究,2011,(7).   [2] 齐红倩,刘力.城市化:解决我国内需不足的关键[J].管理世界,2000,(2).
  [3] 曾令华.我国现阶段扩大内需的根本途径——城镇化[J].经济学动态,2001,(3).
  [4] 王国刚.城镇化: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心所在[J].经济研究,2010,(12).
  [5] 国家统计局宏观经济分析课题组.新时期我国扩大内需的难点与潜力分析[J].统计研究,2003,(5).
  [6] 沈凌,田国强.贫富差别、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一个基于需求因素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研究,2009,(1).
  [7]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农民工市民化对扩大内需和经济增长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0,(6).
  [8] Lewis, W. Arthur.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ies of Labor[J].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 1954, (22).
  [9] Dale W. Jorgenson, The Development of a Dual Economy[J]. Economic Journal,1961,(71).
  [10] 胡日东,苏梽芳.中国城镇化发展与居民消费增长关系的动态分析——基于VAR模型的实证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07,(5).
  [11] 万勇.城市化驱动居民消费需求的机制与实证——基于效应分解视角的中国省级区域数据研究[J].财经科学,2012,(6).
  [12] 同[10].
  [13] 蒋南平,王向南,朱琛.中国城镇化与城乡居民消费的启动——基于地级城市分城乡的数据[J]. 当代经济研究,2011,(3).
  [14] 杨天宇,柳晓霞.满足消费最大化的最优居民收入差距研究[J].经济学家,2008,(1).
  [15] 苑小丰,范辉.城乡收入差距对消费需求影响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0,(6).
  [16] 李春琦,张杰平.中国人口结构变动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09,(4).
  [17] Modigliani, Franco, and Richard Brumberg. Utility Analysis and the Consumption Function: An Interpretation of Crosssection Data[M]//Kenneth K. Kurihara. PostKeynesian Economics.New Jersey: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1954.
  [18] Modigliani,F. Life Cycle, Individual Thrift, and the Wealth of Nation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86,(76).
  [19] Modigliani, F and S.L. Cao. The Chinese Saving Puzzle and the LifeCycle Hypothesis[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 2004,42(1).
  [20] Pierrie-Olivier Gourinchas and Jonathan A. Parkers. Consumption over the Life Cycle[J]. Econmetrica,2002,(1).
  [21] Albert Ando and Arthur Kennickell. How Much (or Little) Life Cycle Saving Is There in Micro Data?[M]// Rudiger Dornbusch, Stanley Fischer, and John Bossons. Macroeconomics and Finance: Essays in Honor of Franco Modigliani.Cambridge, Mass: MIT Press,1986:159-223 .
  [22] Michael Hurd. Research on the Elderly: Econometric Status, Retirement, Consumption and Saving[J]. 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90,(6).
  [23] 李文星,徐长生,艾春荣. 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和居民消费:1989-2004 [J].经济研究,2008,(7).
  [24] 方福前.中国居民消费需求不足原因研究——基于中国城乡分省数据[J].中国社会科学,2009,(2).
  [25] 同[16].
  [26] 王霞.人口年龄结构、经济增长与中国居民消费[J].浙江社会科学,2011,(10).
  [27] 孙涛,黄少安.非正规制度影响下中国居民储蓄、消费和代际支持的实证研究——儒家文化背景下养老制度安排的选择[J].经济研究,2012,S(1).
  [28] 何平,高杰,张锐.家庭欲望、脆弱性与收入——消费关系研究[J].经济研究,2010,(10).
  [29] 周建,杨秀祯.我国农村消费行为变迁及城乡联动机制研究[J].经济研究,2009,(1).
  [30] 叶德珠,连玉君,黄有光等.消费文化、认知偏差与消费行为偏差[J].经济研究,2012,(1).
  [31] 周一星,田帅.以“五普”数据为基础对我国分省城市化水平数据修补[J].统计研究,2006,(1).
  [32] 同[16].
  [33] 同[23].
  [34] 李实,罗楚亮.中国收入差距究竟有多大——对修正样本结构偏差的尝试[J].经济研究,2011,(4).
  [35] 同[23].
  [36] 同[21].
  [37] 同[22].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基于1998~2010年28个省市的面板数据,采用门槛效应模型,研究了我国人力资本在贸易开放对制造业高技能劳动力和低技能劳动力工资差距影响中的门槛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以贸易开放和出口开放为依赖变量时,人力资本存在单一门槛效应,并且当人力资本小于门槛值时,贸易开放和出口开放会扩大劳动力工资差距,但是这种影响并不显著,当人力资本大于门槛值时,则会显著地缩小劳动力工资差距;以进口开放为依赖变量
期刊
摘要:文章构建了气候变化影响人口死亡率的面板模型,利用分段函数方法得到气候变化的代理变量,采用我国2004~2010年的日平均降雨量、日平均气温和人口死亡率的省域数据,建立了气候变化影响我国居民人口死亡率的面板模型。研究发现,人口死亡率一气温曲线呈现u型,并且曲线左低右高,在5~10℃区间人口死亡率最低,高温时病菌等更容易损害人体免疫力和抵抗力,导致人口死亡率增加。同时区域经济发达程度能够显著地影
期刊
摘要:本文利用2009年全国八城市调查“社会网络与求职经历”数据,结合改进后的OaxacaBlinder分解技术,考察了社会资本对于农民工和城市职工工资收入差异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在明瑟方程基础上纳入社会资本变量后,户籍工资差异被解释得更加充分,可由个体特征要素解释的比重甚至高过了总户籍工资收入差距。农民工的社会资本欠缺,可以解释户籍工资差异的1/4;而社会资本回报占优,会导致农民工与城市职工的
期刊
摘要:文章利用最近四次人口普查数据资料,采用净婚姻表的分析方法构建了1981~2010年男性和女性初婚表,通过初婚概率、未婚人口比例、终身结婚期待率和预期未婚寿命等关键指标来系统地分析和探讨近30年来中国初婚模式的变动及性别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初婚概率下降和峰值年龄有所推迟,男女未婚比例均保持较低水平,中国仍然属于普婚型社会;中国初婚模式的变动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男性未婚水平较高的情况一直存在
期刊
摘要:本文运用CHIPS 2002和2007年的数据,对城镇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的工资差异进行BlinderOaxaca分解后发现,人力资本差异是导致城镇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工资差异的主要原因,同时其解释力度仍然在不断增加,歧视的贡献从2002年的3518%下降到2007年的2508%;进一步基于分位数回归的反事实分析表明,歧视程度的下降主要集中在工资分布位于第2个十分位数以上的区间,工资分布位于第2
期刊
摘要:当前我国人口性别结构长期失衡的状况加剧了男性婚姻挤压,贫困地区农村男性大龄未婚或终身不婚问题突出。研究历史能够对现实问题提供借鉴,利用中国多世代人口数据库-辽宁部分,运用离散时间事件史分析技术和logit回归模型,研究了1749~1909年清代辽东旗人社会中的男性失婚问题。研究发现:超过20%的30岁及以上男性仍未结婚,大约15%的男性终身不婚;包括个体、家庭、亲属关系和地区在内的微观、中观
期刊
摘要:当前,我国的劳动力正加速老化,这将对经济发展,尤其是产业结构调整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尝试建立对“劳动力年龄一产业”双重结构的定量分析方法,并使用2010年中国家庭动态跟踪调查(CFPS)的相关数据,对劳动力年龄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匹配关系及产业结构调整方案进行初步的探讨。研究表明,劳动力老化在三次产业中普遍发生,且从业人数与其生产率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  关键词:劳动力老化;产业结构调整
期刊
摘要:将生活方式作为中间机制研究社会经济地位对人口健康的影响相比于二者关系的检验要相对匮乏许多,已有的研究大多针对发达国家样本。论文用结构方程模型和“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数据考察了社会经济地位、吸烟、饮酒、体育锻炼与人口健康的关系。研究发现,社会经济地位不但直接影响健康,也通过生活方式间接影响健康;社会经济地位通过吸烟、饮酒和体育锻炼对自评健康的影响大于对健康体态的影响,教育与职业是影
期刊
摘要:城市规模分布的特征受城市化政策的影响。本文基于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在对城市人口统计口径进行详细探讨的基础上,使用齐夫回归方法研究发现,随着城市化政策在2000年前后的调整,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的演进趋势经历了从分散化发展到集中化发展的转变。另外,研究发现已有的基于“市区非农业人口”的研究低估了中国城市规模分布的集中度。本文的启示是,走一条以大城市为主要载体的城市化道路是加速推进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关键
期刊
摘要:为了解农业劳动力年龄情况,文章通过对浙江省农业劳动力年龄结构的抽样调查,发现在农村青年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村人口老龄化等因素影响下,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程度严重,且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已对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粮食安全、农业现代化、子代的农业情感、农村基层保障体系的完善等产生了严重影响。缓解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必须通过制定系统的人口与经济、社会与文化等方面的政策措施,以促进农业的持续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