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任它花开任它花落

来源 :中华瑰宝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nsun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徵明经历了很想做官的少年、被做官所累的中年、辞官回家做画家的晚年……最终他明白了,来世间这一趟,并不是为了做官。
  玉兰花开
  你闻过玉兰花开时的气息吗?那种馥郁好像有生命一样,会和你捉迷藏,你觉得它近在眼前,忽然它又远远地藏在身后,寻它向西,它偏又往东去了,弄得你迷离恍惚,不知所然。你只好说:好香!明代艺术家文徵明也说,这是“前身韩寿有余香”。
  文徵明很爱玉兰,好像丘处机爱梨花一样,他们都把自己爱的花比作“姑射仙人”。偏巧这两种花都是洁白的、不太爱热闹的花。文徵明的藏书楼就叫“玉兰堂”,他的藏书大多钤有“玉兰堂”印记,有时候也钤“辛夷馆”(辛夷即玉兰,又名木兰、紫玉兰、望春花等)。玉兰堂里种的当然不只有玉兰,也种了菊花、梨花、海棠、牡丹和许多青竹,但是玉兰最得他钟爱。
  明代文人大多爱玉兰,玉兰这名字就是明人取的。唐人唤它木兰,宋人唤它望春,直到明代它才被苏州人唤为玉兰。文徵明的老师沈周,好友王世懋、王世贞等都喜欢玉兰,留下了不少文字。周围人都爱玉兰,文徵明也在厅前种了玉兰,花开的时候画玉兰,有月亮的夜晚睡不着起来看看玉兰,愈看愈觉得好,大抵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文徵明种的玉兰颇有记载。明弘治五年(1492年),文徵明于所居隙地筑停云馆,停云馆共分三楹,“前一壁山,大梧一枝。后竹百余竿。悟言室在馆之东,中有玉兰堂、玉磐山房、歌斯楼”,分别作为会客、燕聚、绘画和藏书之用,其中被专辟为藏書楼的就是玉兰堂,他为此专刻了一方常用印“玉兰堂”。文徵明的曾孙文震亨在《长物志》中记载“玉兰,宜种厅事前。对列数株,花时如玉圃琼林,最称绝胜”,想来当年的玉兰堂前,此花盛时,不知倾倒过多少人……
  笔墨玉兰
  书画家对人生的体验与情感大都凝聚在笔墨之中。算起来,文徵明绘过好几卷玉兰,常常被后人提起的,当然是最著名的长卷《玉兰图》。这是明嘉靖二十八年三月(1549年),文徵明80岁时画的。他在题跋中写道:“庭中玉兰试花,芬馥可爱,试笔写此。”
  这画卷纵27.9厘米、横133厘米,画面上只有三两枝玉兰,花开粲然,清丽秀婉,那些芬馥可爱的花片,饱满明净得像是少女的额头。此卷的跋尾很长,因为它其实是一封写给好友补庵先生的信,补庵就是无锡的华云。信的大意是先感谢华云的款待,又说回家后为疮毒所苦无心他事,最后说玉兰已经画好,大概这幅玉兰本是华云要他画的。这个题跋当时连画作一起被送到了华府,连信封都附在画卷里。
  这段跋尾和这幅玉兰图有什么关系呢?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说没有,是缺了这跋尾也不损这玉兰的仙人气质。说有,是这段带着人间烟火气的跋尾和信封,让这卷400多年前的玉兰新鲜馥郁,无端地有一种生气拂拂而来。
  除这卷玉兰图之外,文徵明还画有数卷玉兰。一卷是湖石玉兰,上面的题跋是:“辛亥八日,访补庵郎中,适玉兰花盛开,连日赏玩,赋此并系以图。徵明。”署年“嘉靖辛亥二月八日”。此时文徵明已经83岁,上面的题诗是两首七律,其一如下:
  绰约新妆玉有辉,素娥千队雪成围。
  我知姑射真仙子,天遗霓裳试羽衣。
  影落空阶初月冷,香生别院晚风微。
  玉环飞燕元相敌,笑比江梅不恨肥。
  其二如下:
  奕叶琼葩别种芳,似舒还敛玉房房。
  仙翘映月瑶台向,素腕披风缟袂长。
  拭面何郎疑傅粉,前身韩寿有余香。
  夜深香霭空濛处,仿佛群姬解珮珰。
  还有一卷绢本设色的玉兰。这卷《玉兰图》上寻不到日期,但画上的题诗《咏玉兰花》曾收在《文氏五家集》卷六里,似乎写在文徵明54岁赴京当官之前。诗云:
  孤根疑自木兰堂,怪得人呼作女郎。
  绕砌春风怜谢傅,一天明月梦唐昌。
  冷魂未放清香浅,深院谁窥缟袂长。
  漫说辛夷有瓜葛,后开应是愧秾妆。
  从诗文上看,此时文徵明已经有了玉兰堂。就在这年,文徵明告别玉兰堂,赴京当官去了。
  归去来兮
  文徵明54岁赴京当官,背后其实有个惨兮兮的故事。
  文徵明2岁不会说话,6岁站立不稳,八九岁了还口齿不清,11岁才学会说话……一个官宦人家的孩子这样实在是很没面子,但是文徵明自己也很无奈,哪怕他笨鸟先飞了很多次也没有用。他从26岁开始参加“岁考”,一直考到53岁,眼看着和他一样年纪的唐寅考上了苏州府秀才第一名,又考上了应天府举人第一名,又因闹出了惊天动地的泄题案被夺去功名、永不录用,起起落落的人生犹如坐过山车,而他文徵明永远稳稳当当地落榜。
  可以不考吗?当然不可以,吴地官宦人家的孩子,当官的念想可是融在骨血里的。他的老师沈周或许是个例外,但是文徵明20多岁要拜沈周学画的时候,特立独行的沈周也犹豫了,因为怕学绘画会耽误文徵明的仕宦前途。不过文徵明很坚定:我要画画,也要当官。
  终于在54岁那年,文徵明以岁贡生的身份被工部尚书李充嗣推荐到京城,经过吏部考核,被授翰林院待诏的职位。翰林院待诏职低俸微,是从九品。
  但毫无官场经验也毫无工作技巧的文徵明,为官一年便后悔了。这一年他又苦又累,不但没有干出成绩,还得罪了很多人。此时,他写了很多怀念故乡的诗,如《潦倒》:
  北土岂堪张翰住?东山常系谢公情。
  不须礼乐论兴废,毕竟输他鲁两生。
  但真正促使他下定决心回家的,是明嘉靖三年(1524年)朝廷的“大礼议之争”(指朝廷从1521年开始的皇统问题争论,因嘉靖帝以地方藩王身份入主皇位后改换父母而引起)以震惊天下的方式结束了—学士丰熙等134人下狱,吏部右侍郎何孟春等86人待罪,数位五品以下的官员被当场杖击而死……从这时起,文徵明开始递折子请求退休。
  明嘉靖五年(1526年)十月十日,文徵明如愿离开京城,放舟南下,途中赋诗《致仕出京言怀二首》:
  独骑羸马出枫宸,回首长安万斛尘。
  白发岂堪供世事,青山自古有闲人。
  荒余三径犹存菊,兴落扁舟不为莼。
  老得一官常卧病,可能勋业上麒麟。
  白发萧疏老秘书,倦游零落病相如。
  三年漫索长安米,一日归乘下泽车。
  坐对西山朝气爽,梦回东壁夜窗虚。
  玉兰堂下秋风早,幽竹黄花不负余。
  这位失意文人,没有对仕途的留恋,没有放飞自我的纵情,只急着回到玉兰堂中,与幽竹黄花为伴。次年初夏,文徵明终于坐到苏州老家的玉兰堂中,那时候玉兰虽已经开过,可是它明年还会再开,以后每年都会开。
  花落无声
  此后,文徵明和从前一样,继续与一干朋友过着逍遥自在的日子。
  经历三年徒劳无功的仕宦生涯后,文徵明总算想明白了,其实他“一生爱好是天然”:春天的时候约上蔡羽、汤珍,跑到无锡惠山,在山麓的竹炉山房取泉水烹茶,吟诗唱和;夏天的傍晚坐船到浒溪草堂,和沈天民聊一聊最近看的文章字画;秋天凉快了,去石湖转转,登上湖山佳处看看明净的秋水;冬天在楞伽寺看雪,王宠说要画雪,行,那就画呗……
  原来从前那样的日子,就是他最想要过的日子。他从前画了那么多的画,画了那么多徜徉在山水间的人物,那些活泼泼的人,原来就是他自己,就是他的朋友们。
  他决定就这样舒舒服服地活着,看庭前的玉兰开了又落,看天上的白云卷了又舒。即使到了耄耋之年,他眼中的世界仍然鲜洁如初开的玉兰般清润而美好。
  就在文徵明画下这幅《玉兰图》后十年,即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二月二十,90岁的文徵明为御史严杰之母书写墓志,还没有写完,就拿着笔坐在桌前不动了。
  这人间,他来过,又走了,就像这玉兰花,开了又落,如此自然。
  任淡如,自由撰稿人,菊斋公众号创办人。
其他文献
好与坏不在性别,而在个人行为。《列女传》的编纂深意亦在于此。今天,我们阅读此书,应该学习其中的嘉言懿行,摒弃内里有损仁德之举,才算是明白此书在现代社会里的真正价值。  《列女传》为西汉刘向所编,今以八卷本最为常见。此书将古代女子分为七大类,分别是母仪(17)、贤明(15)、仁智(15)、贞顺(16)、节义(16)、辩通(15)、孽嬖(16),合共110位古代女子的故事。据《汉书·刘向传》所说,《列
期刊
替版、刻版、上桐油、刮浆、染色、刮灰、晾晒,吴元新用双手创造出一个淳朴自然、千变万化的蓝白艺术世界  吴元新,研究员级高级工艺美术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现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南通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馆长。40多年来抢救保护蓝印花布实物遗存及图片资料3万余件,创新设计蓝印花布纹样及饰品千余件,作品多次荣
期刊
酒到底是不是个好东西?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视酒为琼浆玉露,热衷于与亲朋好友把酒言欢,其中更是不乏嗜酒如命者。然而,晋代葛洪认为饮酒过度有害健康,他曾作《酒诫》一文,阐述其对纵酒行为的不认同。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将酒和药作为两大关键词,还原了魏晋时期士人的风尚。魏晋时期的正始名士,如何晏、王弼好吃药;竹林名士则好喝酒,如阮籍和刘伶喝得最厉害,不过,嵇康则爱吃药。鲁迅就
期刊
『若非八关风景好,此生何必居青岛』,海风拂,秋色染,八大关开启了一年中最美的时光—函谷关路的梧桐、紫荆关路的雪松、居庸关路的银杏、临淮关路的龙柏……一路一景,处处秋光。  清晨,我偶然看见窗前的黄金槐似乎更黄了,叶片也稀疏了不少,地上静静地堆积了很多落叶。相邻的树木也不再油亮光鲜,憔悴了不少。妻看了便说:“该去八大关赏秋了。”这是我们定居青岛的第一个秋天,于是便趁着天气晴和前往。  八大关位于青岛
期刊
杨凝式容貌丑陋、个性颠狂,被称为『杨疯子』,却以其萧散纵逸、狂放雄杰的书法风格备受后人敬仰。他是五代时期影响最大、成就最高的书法家之一,被视为五代书坛的中流砥柱,其书法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研究意义。  2020年9月1日至10月30日,金秋的北京,“千古风流人物—故宫博物院藏苏轼主题书画特展”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文华殿展出。  本次展览不仅展出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传世书法珍品,还有诸多与其相关的书法家的书
期刊
与《论语》多语录不同,《孔子家语》保存了大量的长篇对话,应该出于孔门弟子对孔子师生对话的记录或追记,而不像《论语》那样更多存在精加工的痕迹。因此,《孔子家语》中的孔子形象相较于《论语》,面孔更加丰腴。  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孔老并峙,诸子蜂起,被誉为中国思想文化的“轴心时代”。在这众多的伟大思想家群体之中,孔子可能是留下言行资料最丰富的一位。与孔子同时代的老子,除了《老子》五千言及《史记·老
期刊
真武祖师是中国道教中的神话人物,全国各地关于真武祖师的遗迹、雕塑、建筑乃至传说不胜枚举,各不相同,透露出各地的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在陕西安塞地区,有关真武祖师洞的传说竟然还记载在当地的县志之中,足见当地人对真武祖师的信仰和崇敬。  天降巨莽禍人间  很久以前,陕西延安安塞一带属高奴县所辖。其时山清水秀,地肥粮足,草丰林茂,牛羊塞道。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谚语“三十亩土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
期刊
数以万计的古塔遍布中华大地,它们默然耸立了几百年或上千年之久,为城市乡村记录历史,与山光水色交相辉映,是古代中国建筑技艺和建筑美学的完美结合。  在中国古代,如果说宫殿彰显着帝王的权力美学,园林象征着士人的隐逸情怀,大宅代表着官商的富贵雅致,那么塔就是凝聚万众的文化图腾,既不属于任何人,也包容所有人。  今天的中华大地上,分布着数以万计的古塔。在1961年公布的180个第一批全國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
期刊
徐显秀墓壁画是近年来在山西发现的一处保存完整的大型北朝墓葬壁画,展示出北齐时期壁画画面精美、画风独特的风貌,代表了北朝晚期较高的艺术成就,更是了解北齐贵族生活的重要图像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研究价值。  2002年,距今1400多年的北齐徐显秀墓发掘完毕。这座墓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迎泽区郝庄乡王家峰村东的一大片梨园内,被当地人称作“王墓坡”,其所在地是北朝晋阳城官宦家族的主要墓葬区之一。  徐显秀墓主要
期刊
金色草原、层林尽染、万马奔腾、牛羊遍地……去哪里寻觅令人惊艳的秋日风景?或许答案就是乌兰布统。  乌兰布统是清代木兰围场的一部分,这里因为是康熙皇帝指挥清军大败噶尔丹的战场而著称,更以其迷人的草原风光,成為闻名遐迩的摄影和影视外景基地。  秋日的乌兰布统,层峦尽染,红叶满山,骏马在奔驰,牧民在歌唱……此时的草原宛如一杯醇厚的茶汤,我逐秋而行,去寻找那一片饱满浓郁的秋日风光。  秋色盛宴  秋日的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