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深刻地意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教学中,营造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氛围,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初中数学;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是一种自律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积极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能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而且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意识的培养。
1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1.1和谐的课堂氛围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教学方法,避免课堂教学沉闷和程式化。教学中,教师要走下讲台,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讨论,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课堂的问题设计要有梯度,让全体学生参与到问题的探讨中来,从而保持饱满的学习热情。
1.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情感需求,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当学生困难时及时给予帮助,成功时要及时进行赞扬。正确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多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
2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正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自学为先导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教材,排疑解难。自主学习必须破除以教师为主的“注入式”教学方法,要始终坚持以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由系统讲授转为指导为主。这种学习方式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挥,为学生留下创新思维的空间。
2.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一般会认为学习数学就是把那些公式、定理、法则和解题规律记熟,然后反复做题,这种观念难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责任在于提供各种学习条件,给学生点拨、激励,唤起他们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使他们从“要我学”的被动状态转到“我想学”的主动状态,引导他们以最佳的学习心理去获取知识,获得快乐。
课堂教学的导入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如“合并同类项”的教学,教师从口袋里摸出一把硬币放在展示台上,问学生:“你能告诉老师这里有多少元钱吗?”学生很快的回答:“7元!”教师又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学生马上回答:“我把6个5角的加一块等于3元,4个1元的加一块等于3元,3元和4元加一块等于7元。”教师再问:“为什么这样做?”学生回答:“把5角归为一类,把1元归为一类,容易计算。”教师接着说:“像这样同一类的归在一起,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同类项。”一个非常简单的情景,学生就很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了。
只有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十足,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来导入新课,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以学生熟悉的事物导入课程,使学生形成具体的形象思维,从而产生想学的意愿。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要渗透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2.2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高创造性
在数学教学中,通常教师按照教材固有的知识结构教学,学生只从某一方向思考问题,长此以往会形成思维定势。对此,教师应经常运用一题多解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形成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应用综合、比较、分析、概括、抽象等方法,对知识点进行引申与扩展。如“一元二次方程”中,解答这样一道习题:一块四周带有草坪的花坛,宽12米,长15米,中央长方形花坛面积是120平方米,草坪宽度为多少?可以先让学生应用方程式解决问题,最后让学生讨论二次项系数是否为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
3让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初中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在实践中理解概念,掌握定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让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例如,在教学“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可以引导学生剪两个半径不一样的圆,先将小圆置于大圆内,再将小圆逐渐移出大圆,让学生观察两个圆的位置关系与两个圆公共交点的个数的变化,学生主动地经历知识形成过程,真正实现了在做中求知。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变革,要变被动接受的学习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使学生有机会在一种真实的、体现数学发明与证明过程的环境中接受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进行实验、研究和发现。”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发展,是广大教师积极实践探索的焦点。传授知识是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但不是最终目的。教师的任务应该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黄晓学.让鲜活的思想在数学课堂中流淌[J].数学教育学报,2005,(14).
[2]戴玉萍.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的培养[J].消费导刊,2010,(07).
关键词:初中数学;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是一种自律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积极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不仅能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而且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意识的培养。
1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
1.1和谐的课堂氛围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教学方法,避免课堂教学沉闷和程式化。教学中,教师要走下讲台,营造轻松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讨论,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课堂的问题设计要有梯度,让全体学生参与到问题的探讨中来,从而保持饱满的学习热情。
1.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情感需求,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当学生困难时及时给予帮助,成功时要及时进行赞扬。正确对待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多方面评价学生的学习。
2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正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自学为先导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学教材,排疑解难。自主学习必须破除以教师为主的“注入式”教学方法,要始终坚持以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指导,由系统讲授转为指导为主。这种学习方式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的发挥,为学生留下创新思维的空间。
2.1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一般会认为学习数学就是把那些公式、定理、法则和解题规律记熟,然后反复做题,这种观念难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责任在于提供各种学习条件,给学生点拨、激励,唤起他们发自内心的学习愿望,使他们从“要我学”的被动状态转到“我想学”的主动状态,引导他们以最佳的学习心理去获取知识,获得快乐。
课堂教学的导入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如“合并同类项”的教学,教师从口袋里摸出一把硬币放在展示台上,问学生:“你能告诉老师这里有多少元钱吗?”学生很快的回答:“7元!”教师又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学生马上回答:“我把6个5角的加一块等于3元,4个1元的加一块等于3元,3元和4元加一块等于7元。”教师再问:“为什么这样做?”学生回答:“把5角归为一类,把1元归为一类,容易计算。”教师接着说:“像这样同一类的归在一起,就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同类项。”一个非常简单的情景,学生就很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了。
只有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动力十足,形成学习的良性循环。以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来导入新课,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以学生熟悉的事物导入课程,使学生形成具体的形象思维,从而产生想学的意愿。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要渗透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2.2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提高创造性
在数学教学中,通常教师按照教材固有的知识结构教学,学生只从某一方向思考问题,长此以往会形成思维定势。对此,教师应经常运用一题多解的方法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形成发散性思维。鼓励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应用综合、比较、分析、概括、抽象等方法,对知识点进行引申与扩展。如“一元二次方程”中,解答这样一道习题:一块四周带有草坪的花坛,宽12米,长15米,中央长方形花坛面积是120平方米,草坪宽度为多少?可以先让学生应用方程式解决问题,最后让学生讨论二次项系数是否为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
3让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初中生有较强的动手能力,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操作,在实践中理解概念,掌握定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让学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法。例如,在教学“与圆的位置关系”时,可以引导学生剪两个半径不一样的圆,先将小圆置于大圆内,再将小圆逐渐移出大圆,让学生观察两个圆的位置关系与两个圆公共交点的个数的变化,学生主动地经历知识形成过程,真正实现了在做中求知。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育改革的核心是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变革,要变被动接受的学习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使学生有机会在一种真实的、体现数学发明与证明过程的环境中接受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进行实验、研究和发现。”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的发展,是广大教师积极实践探索的焦点。传授知识是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但不是最终目的。教师的任务应该是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努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以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黄晓学.让鲜活的思想在数学课堂中流淌[J].数学教育学报,2005,(14).
[2]戴玉萍.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思维的培养[J].消费导刊,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