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最具收藏价值的中国画大家祁峰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demon8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按语:
  “中国画通鉴”专栏由《收藏界》与中国画通鉴网(www.qiongyan.cn)合办,由中国画通鉴网总编李恢弘先生任栏目学术主持。本栏目将立足于学术性、鉴赏性和市场性高度统一的定位原则,以一刊一网同步的传播方式,来关注21世纪的中国画坛及当代最具收藏价值的中国画家,并系统探讨传统中国画的精神实质与发展脉络。我们渴望为广大读者捧出一盘陶情悦性的案头珠玉,为中国画收藏者提供一把投资选择的案头标尺。
  
  入选理由:
  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以虔诚、苛刻的我行我素延续传统中国画精神,将蓬勃进取的时代气息融入生动鲜活的西部意象。其动物画作品“风雪骆驼”和“水墨骆驼”,以河西走廊惯见的生命图符与大漠古道所特有的边关声色,以深刻的生命体验、雄健独步的笔墨表现,在当代画坛赢得“天下第一驼”的赞誉,竖起了中国动物画史上一面最鲜明的旗帜。
  
  祁峰,1949年生于甘肃酒泉。现居北京。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任中国书画家协会副主席、紫光阁画院院士、中国名家书画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民族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延安鲁艺书画院顾问等。
  
  祁峰以画驼、驴、马及草书书法驰誉海内外,其绘画集诗、书、画、印为一体,既充分继承传统、又融入了自己丰富的人生感悟,不随波逐流而独具风格和意境。曾在北京、兰州、珠海、深圳、郑州、西安、济南、呼和浩特、成都、香港、澳门等十四个城市和新加坡等国家举办过十六次个展、四次联展,书画流传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荣获国际国内金、银奖项二十多次。
  
  作品被人民大会堂、军事博物馆、毛主席纪念堂、国务院侨办、外交部、中国驻外使馆、国防大学帅园、新加坡国家博物馆和中华总商会等机构收藏;是香港收藏界所列入的179位具有代表性的中国著名画家之一。
  
  他,就是“骆驼”
  
  在出版的《百美图》增补版中,有一位未以自画像尊容入围的画家,他就是在祁连山出生的祁峰。祁峰以画骆驼驰名,骆驼既是他的成名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于是,祁峰画了一峰骆驼代自画像。他在电话里对我说:“我画了多次,实在画不像自己,就画了这峰骆驼,让它代表自画像。我,就是‘骆驼’。”祁峰是老实人,实话实说。因为,他与骆驼实在难分难解。祁峰笔下的“风雪骆驼”和“水墨骆驼”,其绘画风格和底蕴非其他画家而能为,在中国动物画史上是一面最鲜明的旗帜。无论从其脾气、习性,还是从精神、气质上讲,祁峰就是骆驼,骆驼就是祁峰。谈起祁峰与骆驼的渊源,我曾经在他大气磅礴、意境深远、妙造天然的《风雪六驼图》中写到过。
  
  
  提起祁峰画驼,得从1979年说起。那时,敦煌的旅游热正悄然兴起,酒泉既是兰州到敦煌的必经之地,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镇。因此,国内外游客不断增多。当时,在酒泉市工艺美术厂专门从事旅游书画创作的祁峰,为开发旅游纪念品,就决定画当地特有的沙漠之舟——骆驼。因为,骆驼在古代就是塞外和西域商人从事贸易活动的交通及运输主要畜力。到了二十世纪的七八十年代,河西走廊的农民又将其改变功能:一半用于运输,另一半用来犁田。那时,祁峰村里的骆驼成群,他家也养了一峰。因此,他自小就与骆驼为伍,这对于他画骆驼来讲,算是再熟悉不过的题材了。可是,当他提起笔来,却又无从下手。自学绘画的他,对画马、画牛、画毛驴都有画册印刷品作参考,但是,画骆驼的画家很少,其印刷品更少得可怜。当年,在祁峰看到的唯一印刷品中,只有吴作人画的骆驼。画画得虽好,但临摹不易。对此,他只得从写生入手,便把农贸市场的骆驼当成活教材。在市里上班的他,住在乡下。每天从酒泉市回到村子,就有五十多里路,即便骑自行车回家,也得两个多小时。平时上班无空,他只有用节假日写生。有时,他走在回家的路上,也就着骆驼写生。邻里乡亲见此对其不解,指手画脚地笑他中了邪。因为,他回家不顾家,走路也要画画。在祁峰的耳朵里,经常灌满乡邻的话语是:“你没事干吗?那骆驼有啥画头的?”然而,祁峰只微笑作答。之后,他每次在村子里写生后,就回到厂里整理写生稿,并试探着用炭笔起稿,拿毛笔在宣纸上画骆驼。不久,适逢酒泉地区群艺馆举办美术展览,祁峰壮了壮胆,拿着刚刚画好的一幅骆驼交到筹备组。此时,有人斜着眼、撇着嘴蔑视着他的画说:“你画骆驼干什么?你能超过吴作人吗?”说话间,把画扔给了他。面对如此冷嘲,祁峰气极了。此时,他暗暗下定决心,我就不信邪,我一定要画出个模样来,让你们瞧瞧!……
  
  
  从此,祁峰憋着这股不甘受辱的豪气,暑练三伏,冬练三九,忍饥挨饿,倾心写生,强探力索,刻苦钻研,终于出色地赢得了“天下第一驼”的美誉,受到海内外收藏家和书画爱好者的广泛好评。诚如他的诗云:
  画界骆驼出祁连,丹青路上不畏难;
  年华半百其途路,步步艰辛闯万关。
其他文献
前不久,收到浙江一读者的来信,称收集到一枚“明清官炉大花钱”,并命名为“麒麟”花钱。  我怀着浓厚兴趣,细观附来的彩照,不禁默然。  此钱正面赫然书写“九子显威”四字,字间肉内为云纹环绕,背面围绕穿孔为一长颈巨尾龙,龙体四周有许多形色不同的小龙,不知作者所云麒麟如何而来?  我国古代一直有“龙生九子”的传说,“九子显威”的文意是再清楚不过了。所谓九子,在李东阳《怀麓堂集》中说得很明白:龙生九子,之
期刊
清代光绪甲辰年江南省造十文铜元,是一种常见的钱币藏品。这种铜元版别不多,而且都是红铜质。  在我的藏品里有一枚黄铜质的江南省造甲辰“光绪元宝”十文合背铜元。合背钱的成因,一是工人误将图案相同币模,分置冲床上下轧制成合背钱。这种合背钱平常会混入流通钱里发行。另一种是试样、试模一类的样币。前一种合背钱属于失误造成的错版币,而有意铸成的样币更为稀有。  我收藏的这枚黄铜合背钱是属于后者的。    清代的
期刊
父亲马定祥在世时,泉友来我家,常会带来一些前所未闻的珍钱实物或拓本,向父亲求教。当父亲断定此钱为真品时,他往往会说:“这枚钱我虽然从未见过,但它是真的,因为真钱是会说话的。”我在旁边听到这种神乎其神的言语,当时不能领悟,也不理解。  此钱是父亲1952年至1953年年间在西安一泉友处得到的。这枚钱币直径66毫米,厚度7毫米,重量竟达96.15克,由银质材料铸成。至今我尚能记得,当年父亲获得此钱返沪
期刊
咸丰宝巩局是清代甘肃省的铸钱局。其钱面值有小平、当二、当五、当十、当五十、当五百、当千数种。铜质分红铜和黄铜两种。钱文有宋体、楷体,书法求异,特别是满文“巩”字多有变化。形成宝巩局咸丰钱文书法独特的风格。    笔者珍藏一枚“咸丰元宝”当千宝巩局阔缘样钱。直径66毫米,穿径11.2毫米,厚5.2毫米,外廓宽12.8毫米,重133.6克。质地为红铜,细腻精良。钱体非常规整,厚薄匀称,底张平整光洁,内
期刊
西安是我的出生之地,也是我朋友众多的地方。在画家圈子里,王西京则是我最亲近,最交厚的一个。  西京温和敦厚,为人内向,他青少年时代甚至中年之后都并非一路鲜花、风调雨顺。他半生奋斗的路途上,坎坷远远超过了平坦。这也是我们相知相近,相互关怀的一个相通点。  西京生性酷爱绘画和文学,喜欢读书,涉猎极广,初中时代就做了相当数量的读书笔记,能借到的书他都要借来读一读。那时要搜寻到一些绘画资料相当不易,唯有便
期刊
花开富贵谈花镜      唐代瑞花镜,圆形,直径17.6厘米。桥形钮,钮座为圆形菊花纹,主图饰为五朵牡丹花与枝叶纹相间绕钮环列。在外饰一高圈连珠纹,宽素缘。全镜黑漆古,极少锈斑。在光线映照下,菊花纹呈现白色,牡丹花叶纹呈现紫红色,图饰雕工精致,雍容华丽。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唐人甚爱花,唐诗中有花,唐镜中有花,唐代贵妇头饰上的发髻与花簪也特别艳丽。李白曾写下“一枝红艳露凝香”的名句,千古
期刊
毛泽东像章既是历史遗物,又是现代艺术品,因此,收藏像章,就是收藏历史,鉴赏像章,就是鉴赏历史。据有关资料统计,中国仅在“文革”时期发行的各种毛泽东像章就达4万多种20多亿枚,而德化的四家瓷厂在1968年至1969年两年多时间里就生产毛泽东瓷像章700多万枚。当时,德化各大瓷厂都集中了大批制瓷高手和瓷绘名家来制作像章,他们选用最优的瓷土配方,采用最先进的工艺流程,尤其是选用高白度瓷来制作像章,使毛泽
期刊
“贾文忠”,百度搜索相关网页147000篇,在收藏界,特别是青铜器鉴定与修复方面,只要提起贾文忠,恐怕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位既有深厚理论基础,又具实战经验的专家,同时还身兼数职:九三学社社员,中国农业博物馆文物研究室主任、副研究员,中国文物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鉴定委员会委员、修复委员会秘书长,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中国民间国宝专家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央电视台“鉴宝”、“艺术品投资”栏目顾问
期刊
“新罗山人”,即清代中期的著名画家华。  华,字秋岳,清福建上杭县白沙里人。此地原属长杭县,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以上杭场升置为县,属汀州。晋时曾于此置新罗县,故其号:新罗山人、新罗生,以示不忘桑梓之情;也号白沙山人;因其终生不仕,故又号布衣生;还有东园生、离垢居士等别号。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曾改汀州为临汀郡,虽郡名仅存在短暂的十一年,有的工具书却“旧名今用”般地标其为“临汀人”。
期刊
1998年2月,笔者因筹办“耀州窑陶瓷展”,前往日本大阪东洋陶瓷美术馆工作了一个星期,期间通过参观、考察及与日本同行的交流,对该馆的收藏概况有了一定的了解。  大阪位于本州的关西地区,是日本仅次于东京的第二大城市。它北与日本著名的千年古都——京都相邻,东边则紧靠日本另一个著名都市——奈良市,这两个城市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大阪古称“浪速”、“难波”。据日本史书记载,神武天皇乘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