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程的背景下,“引导-探究”式教学渐渐引入到高中化学的课堂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学生通过调查、实验等实践活动探究、解决问题。我将在本文中浅析“引导-探究“式教学。
关键词:化学教学 环节 探究式学习 交流与合作 动脑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9-041-01
化学作为高中课程中十分重要的一门科目,在课程改革上做了许多积极的尝试。传统的教学模式类似于“灌输式”的教学,知识的直接传授过程中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即由“授人以鱼”转变为“授人以渔”。“引导-探究”式教学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即教师的身份由传授者变为引导者、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模式。下面,是我本人结合自身经验,对在化学课堂中实施“引导-探究”式教学的作用的几点看法。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
人们的生活和物质的组成、化学性质等密不可分。因此化学的趣味性就在于它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在简单通俗的小事里都能发现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化学知识。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从生活中包含的化学现象入手,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其兴趣,从而更容易地引导他们进行对问题的探究。
二、创设认知冲突,带入问题情境
创建问题情境,便是将往先直接传授的知识,转为用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去探究、获取。即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学习。当一个问题,学生用所学知识不能很好地解决时,学生自然会被激起求知欲,想去弄清楚产生问题的机理是什么。因此,如何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呢?
(一)创设悬念引入课题
设置悬念是人们为了吸引他人注意力时常常用到的一种方式,我们同样能将之运用到化学课堂中。它可以带动学生思维的活跃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引导学生融入课堂。
(二)揭示旧知识和新事实的矛盾
例如,在学Na2O2的化学性质时,教师可以问:“常说水火不容,那么真是如此吗?”接下来,教师做一个小实验,在脱脂棉上用滴管滴上水,而后脱脂棉竟燃烧起来。然后教师继续说:“刚才我用的水可是特别的,因为我在其中加入了过氧化钠,那么,过氧化钠又有什么神奇之处,与水结合竟能使脱脂棉燃烧?”这样的反常立刻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们疑惑不已,便对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产生极大的兴趣,纷纷对其进行探究。
(三)揭示规律性与个性的矛盾
学生已渐渐有了一定的归纳能力,对已学知识进行总结,并希望运用其到认识新事物和解决新问题上。因此,教师除了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还应让学生认知到生活中还存在着许多特例。
三、紧扣学习环节,提高学习能力
(一)要高度重视科学猜想这一教学环节
科学猜想是被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的一种思维方式,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发散性和创新性。
(二)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是整个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它是学生解决问题的主要过程。学生除了独自探索,也可以和教师、同学一起探究,参考教材,利用现有器具。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还会因此形成了一种积极活跃的合作氛围,营造一个和谐、激励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探究活动中,纵使学生会遇到困境,但是在教师和同学的陪伴下,依旧能充满信心地走下去。不仅是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独立实践能力的锻炼,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合作解决问题的一大机会。
(三)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反思活动
古人云:“一日三省吾身。”对待学习也一样。学习了知识不代表就能将知识化为己用了。教师应指导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整合,务必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去思其所以然。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并培养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这样的“三省”中,学生同时养成了主动思考的习惯,即使教师不在身旁,也能自发得去探索身边事物,追寻真理,获取知识。反思,还要求学生检讨自身在学习上的不足,每一次反思都是一次改进,从而让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今后提升自身能力打下基础。因此,倡导学生在课后进行反思,是对前面工作的完美收尾,也是进一步升华,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
综上所述,“引导-探究”式教学给予学生自行探索的机会,提高思考问题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通过探究活动,渐渐让学生做到自觉学习、主动发现、积极解决问题、整合知识、思考知识、运用知识,为终身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可以说,“引导-探究”式教学就是为高中生学习化学量身定做的,同时,也为教师完成新课程目标提供了科学有效的途径。结合我的经验,我建议高中化学教师试着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方法,定能让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D].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刘知新.更新课程理念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习化学课程标准的体会[J].化学教育,2002(09).
[3]王好学.高中化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启发—探究”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摘要)[J].化学教育,2002(06).
关键词:化学教学 环节 探究式学习 交流与合作 动脑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5)09-041-01
化学作为高中课程中十分重要的一门科目,在课程改革上做了许多积极的尝试。传统的教学模式类似于“灌输式”的教学,知识的直接传授过程中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即由“授人以鱼”转变为“授人以渔”。“引导-探究”式教学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即教师的身份由传授者变为引导者、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教学模式。下面,是我本人结合自身经验,对在化学课堂中实施“引导-探究”式教学的作用的几点看法。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兴趣
人们的生活和物质的组成、化学性质等密不可分。因此化学的趣味性就在于它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在简单通俗的小事里都能发现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化学知识。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从生活中包含的化学现象入手,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其兴趣,从而更容易地引导他们进行对问题的探究。
二、创设认知冲突,带入问题情境
创建问题情境,便是将往先直接传授的知识,转为用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去探究、获取。即学生由被动转为主动学习。当一个问题,学生用所学知识不能很好地解决时,学生自然会被激起求知欲,想去弄清楚产生问题的机理是什么。因此,如何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呢?
(一)创设悬念引入课题
设置悬念是人们为了吸引他人注意力时常常用到的一种方式,我们同样能将之运用到化学课堂中。它可以带动学生思维的活跃性,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有利于引导学生融入课堂。
(二)揭示旧知识和新事实的矛盾
例如,在学Na2O2的化学性质时,教师可以问:“常说水火不容,那么真是如此吗?”接下来,教师做一个小实验,在脱脂棉上用滴管滴上水,而后脱脂棉竟燃烧起来。然后教师继续说:“刚才我用的水可是特别的,因为我在其中加入了过氧化钠,那么,过氧化钠又有什么神奇之处,与水结合竟能使脱脂棉燃烧?”这样的反常立刻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们疑惑不已,便对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产生极大的兴趣,纷纷对其进行探究。
(三)揭示规律性与个性的矛盾
学生已渐渐有了一定的归纳能力,对已学知识进行总结,并希望运用其到认识新事物和解决新问题上。因此,教师除了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还应让学生认知到生活中还存在着许多特例。
三、紧扣学习环节,提高学习能力
(一)要高度重视科学猜想这一教学环节
科学猜想是被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的一种思维方式,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发散性和创新性。
(二)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是整个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它是学生解决问题的主要过程。学生除了独自探索,也可以和教师、同学一起探究,参考教材,利用现有器具。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还会因此形成了一种积极活跃的合作氛围,营造一个和谐、激励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探究活动中,纵使学生会遇到困境,但是在教师和同学的陪伴下,依旧能充满信心地走下去。不仅是对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独立实践能力的锻炼,也是促进学生学会合作解决问题的一大机会。
(三)要高度重视学生的反思活动
古人云:“一日三省吾身。”对待学习也一样。学习了知识不代表就能将知识化为己用了。教师应指导学生对已学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整合,务必以严谨科学的态度去思其所以然。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知识,并培养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这样的“三省”中,学生同时养成了主动思考的习惯,即使教师不在身旁,也能自发得去探索身边事物,追寻真理,获取知识。反思,还要求学生检讨自身在学习上的不足,每一次反思都是一次改进,从而让学生养成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今后提升自身能力打下基础。因此,倡导学生在课后进行反思,是对前面工作的完美收尾,也是进一步升华,给学生更大的发挥空间。
综上所述,“引导-探究”式教学给予学生自行探索的机会,提高思考问题的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通过探究活动,渐渐让学生做到自觉学习、主动发现、积极解决问题、整合知识、思考知识、运用知识,为终身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可以说,“引导-探究”式教学就是为高中生学习化学量身定做的,同时,也为教师完成新课程目标提供了科学有效的途径。结合我的经验,我建议高中化学教师试着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方法,定能让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D].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
[2]刘知新.更新课程理念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习化学课程标准的体会[J].化学教育,2002(09).
[3]王好学.高中化学以实验为基础的“启发—探究”教学的研究与实践(摘要)[J].化学教育,2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