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胶囊事件:产品力回归

来源 :营销界·食品营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smk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4月,毒胶囊事件经媒体曝光,引爆舆论声讨,医药行业部分企业卷入其中,一场由上游供应商的违法行为带来的医药行业地震持续发酵。一时间,众多的关注焦点集中在企业无良和监管问责上,而笔者以为,喧嚣背后,我们亦不能忽视从企业运营层面解读事件,并发现医药企业的危险信号。
  危险信号之一:产品力危机时代已经来临(一级)
  当前,国内医药企业的产品力薄弱带有普遍性,众多医药企业凭借着市场透明度低的信息不对称性,把概念炒得铺天盖地、效果吹得神乎其神,卖点虚构化、理论故事化,这是医药营销的大忌,但我们恰恰在乐此不疲。
  结果,以虚假构筑出来的客户期望值会形成外力反作用于企业(如修正药业的良心药、放心药),当企业无法以产品兑现承诺或出现某些问题时,这种外力就会形成强大合力将企业迅速推向危险、甚至置于死地。
  长期忽视的产品力短板已经演变成了现时的产品力危机,产品作为满足消费需求的基础被歪曲,当然只能产生暂时的泡沫。糟糕的是,很多企业将这种泡沫当成了现实成就,并用以指导企业的市场行为,其结果必将是导致企业运营更加偏离正常轨道,这就会不可避免的使危机加剧。
  消费需求首先基于产品,然后才是其他,产品力在药品的消费行为中起主导作用。对于医药企业来说,要尽早丢掉急功近利的想法,遏止脱离产品实际价值的跳跃式思维和行为,制定切实的产品力提升与研发策略,逐渐对资源进行调整,使之向产品倾斜。
  医药营销只有重新回归到产品力的提升上,才能凭借强大的产品力产生真正的销售力,现实要求我们,不能用生存的机会去换取灿烂的假象。
  危险信号之二:不可控的速度是陷阱(一级)
  近几年,速度成了众多企业发展追求的热点,医药企业也不例外,在“快鱼吃慢鱼”等经典语录的引领下,粗放式地对市场竭泽而渔及简单的短期谋利取向,造成了医药行业的畸形发展,消费者被不断伤害、产品价值短板等都会给国内医药企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在这种情况下,一味求快必然造成企业运营整体的不可控,如大多数的医药企业的采购方式仍停留在购买层次上,单纯以价格为导向的留次去好现象大量存在(毒胶囊事件就是例证),采购行为不能上升到企业与客户长期利益层次,更难及供应链管理及企业战略高度,这些都为企业发展设下了随时可能被外力引爆的定时炸弹。
  更加可怕的是,我们还在以类家族式的初级管理手段疲于控制,可以判断的是,即使没有地震性事件的影响,这种速度也注定难以为继,失控并掉落陷阱几乎成了必然。
  不可否认速度是一种效率,但追求速度首先需明确企业战略的方向,哪怕只是初级的目标客户定义与产品价值定位,定义与重建四个层面:信息反馈与决策时间、技术转化为产品的流程和时间、渠道效率及资金流转速度等,并以现代化的管理体系与手段为基础加以整合提升,以使速度细化、落实及可控,才能使企业避免步入盲目求快的陷阱,
  即便如此,笔者仍然认为,速度并不是当前医药市场的关键要素,品质才是。我们的最终症结很可能是在不合适的时间做了不合适的事情。
  危险信号之三:靠广告与招商“催肥”的规模是假象
  速度往往与规模相伴,追求规模也就成了众多医药企业近乎一致的选择,销售规模是医药企业主和销售管理者们心中永远的牵挂。
  几千万、几个亿、几十个亿、几百个亿的数字目标好像成了企业发展的终极目的,有钱的做广告、没钱的搞招商、做促销,各种方式轮番上阵,却还是每天跟着销售数字着急上火。广告投入不断增加,招商一招就是十年,客户换了一批又一批,常新;市场做了一地又一地,疲软。
  规模可能上去了(很多中小医药企业连规模也没做上去),可还是不见客户有什么忠诚度,品牌有什么价值,企业的营销管理与运营水平有什么提高,其核心原因就是我们从来没有真正去关心消费者需求并为其创造切实的独特价值。
  没有核心客户的成长,即使再大的规模也不是有效规模,核心竞争能力当然更谈不上,靠广告与招商“催肥”的规模不过是假象,跟企业发展无关,至多只能成为短暂的伪辉煌罢了。
  规模如何而来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如果规模不能带来有效的成本降低和竞争力的提升不要也罢,更何况我们往往因追求规模而失去了利润和企业修炼内功的机会。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回归企业运营的基本层面,明确客户价值、对接产品创新、不断提高客户价值贡献率,由此获得的规模才是有效规模,才能够支撑企业继续发展,不致使企业成长为残疾的巨人,难经风吹草动。
  危险近在眼前,但愿毒胶囊事件能够让更多医药企业的营销管理者们读懂事件背后的信号,并警醒起来,尽早开始以产品力提升为主的营销基本面打造工程,在了解市场当前及今后发展的关键要素的情况下,为目标客户提供真实的独特价值,同时积极尝试对商业模式进行改造,进而逐步上升到战略规划与战略性发展的高度,笔者相信,遵循这一可行路径谋划企业的未来,危险是可以避免的。
  (完)
其他文献
在销售与市场杂志社主办的2012年营销盛典上的讲话  著名营销战略专家,北京赞伯营销管理咨询公司董事长,央视广告部策略顾问  中国企业现状(一级)  未来十年中国企业可能面临这样的一个问题:如何用无限的产能竞争有限的市场。  我发现所有的企业,大型企业都在疯狂的投资,比如茅台、五粮液、洋河、汾酒,每一个企业投资五十到上百亿建立一个新的生产基地,实体行业几乎都是这样。就是说产能可以无限,但是我们的消
期刊
净亏损3217万元人民币。  这就是进军葡萄酒的消息传播了一段时间后,汇源拿出的中报。2012年上半年营收16.9亿元,较上年同期减少7%。公司由盈转亏。  自2008年,可口可乐以24亿美元收购汇源果汁失败后,汇源就一蹶不振,仅四年时间,市值已经蒸发掉了八成左右。  果汁老大怎么了?  新品诅咒  汇源果汁以中高浓度果汁发家,成为了中国名副其实的“果汁老大”。但这个标签对它的拖累却不小,尤其是在
期刊
有传闻称,思念的退市是一种“以退为进”,以低成本退市,然后谋求在市盈率更高的A股上市。  “速冻行业第一股”的郑州思念食品有限公司对外宣布进行私有化股权回购,在新加坡证交所上市6年后,最终选择退市。  思念私有化(一级)  2012年10月15日,思念食品董事长李伟与一致行动人发出私有化要约收购,拟以每股0.186新加坡元(1新加坡元约合5.11元人民币)的价格收购思念食品在外流通的股份,当天,思
期刊
我们先对饮料行业做一些基本判断:  第一,除非可口可乐自己犯错误,可口可乐在中国市场的地位在10年之内无人可撼。在世界上,百事可乐是唯一可以与可口可乐抗衡的企业,但中国消费者这么多年以来所受的“教育”是:可口可乐是碳酸饮料的绝对老大。再加上可口可乐在渠道、促销等方面对中国市场的高度适应性,可口可乐已经完成了对中国消费者的品类教育。品类教育的影响力大致可以延续10年以上的时间。  第二,中国的饮料品
期刊
百事可乐的营销战斗力其实已经下滑到统一、农夫山泉等所在的第二集团了,被第一集团的可口可乐、娃哈哈、王老吉、康师傅远远甩在身后。而百事这种高举高打的传播模式,导致浪费了太多的营销费用。  2012年春节,百事以微电影的形式推出了长达九分钟的新年贺岁广告片——《把乐带回家》,在地铁、电视等常规媒体上则播出的30~60秒等剪辑版本,该广告的完整版甚至放入了广州有线的家庭影院。  在这则9分多钟的微电影广
期刊
过去三十年,中国的经济模式是以制造为驱动中心的,营销模式是以广告占领消费者心智、产品占领渠道为核心的。这种模式创造了中国经济三十年奇迹的同时,也将中国带到了目前“库存之国”的窘境。  “十二五”规划中有两个要点:一个是挖掘内需,一个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尤其是战略性地调整经济结构,重视第三产业。用营销行话来说,前一个就是重视并主动培育消费者需求,后一个就是重视流通、服务环节的功用和效率。  早在20
期刊
在前期大量投入种植基地和店面集体亏损的背景下,D公司的资金链也面临入不敷出的局面。无奈之下,D公司做出了关店的决定,并快速地将各个直营店转让出去,以避免更多资金损失。  2007年,还在其他公司任职的老王注意到国外有机产业的巨大市场和高速增长,对比国内有机产品却还处在萌芽状态的现状,他决定调查一下国内有机市场的前景。  调查发现,很多消费者对目前的食品安全存在巨大的担忧,希望能够食用更加安全、健康
期刊
消费者可以接受引导,但往往会拒绝暴力!暴力传播的结果往往是赔了夫人又折兵,对销量和品牌造成双损害。  自娃哈哈营养快线火爆以来,可口可乐就坐不住了,于是在2009年10月份推出了果汁奶饮料——美汁源果粒奶优,更启用了香港巨星陈奕迅作为形象代言人,线上线下齐发力意图攻克果汁奶饮料市场。  上市2年多以后,但销量不温不火,离预期的销量还差很多,似乎呈现技穷疲软之势,于是在2011年的最后几个月,果粒奶
期刊
味好美准备花1.41亿美元,约8.95亿人民币,全资收购武汉亚太味业。  这是调味品行业的最新重磅消息。前者是美国著名调味品企业,后者是以生产“大桥”鸡精而闻名的武汉亚太调味食品有限公司。这笔收购尚须双方监管部门批准,预计在2013年中期完成。  亚太味业为什么要卖给味好美?  在武汉乃至华中地区,“大桥”是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性品牌。很多人认为味好美1.41亿美元收购亚太味业,收购价过低。  按照推
期刊
茶行业这个“投资蓝海”,应该从哪里起步?  大客户渠道(一级)  刚刚进入茶行业的企业,最直接的思维模式是:茶叶一定要做大客户团购。但是,在经营大客户的道路上,却有不少企业遭遇到了黎明前的迷雾。  A绿茶企业,由某煤化公司投资,通过收购部分茶园的方式组建。由于资本实力的雄厚,便想在茶行业发展之初抓住机遇做大做强,于是决定在营销策略上采取激进策略——市场推广的力度很大,卫视广告、户外组合、纸媒等无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