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里的中西爱情书写对比

来源 :语文建设·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de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是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牡丹亭》又名《还魂记》,是明代著名剧作家汤显祖的代表作。该剧讲述了深闺中的富家小姐杜丽娘在梦中与书生柳梦梅相爱,在现实中却因相思而死,而后重逢成婚,并因爱重生,最后终成眷属的故事。《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的悲剧作品之一,其对思想解放与爱情自由的追求,高度契合了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核心思想,成为莎士比亚悲剧中被演绎得最频繁且经久不衰的作品。《罗密欧与朱丽叶》讲述的是两个相爱的年轻人因家族世仇而不能厮守,最终因为各种意外巧合而双双为爱赴死,却让两个家族和解的故事。中西两部爱情经典,有着关注和弘扬人本精神的共通性,同时也存在着诸多相异之处。比较这两部作品,不仅能对其中的思想内涵有更深入的认知,也能更好地了解中西传统文化的异同。
  一、对人本精神关注的共通性
  《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产生的时间十分接近,都是人性光辉开始被认知并重视的时期。对人本的关注是两部书写爱情作品的最大共通之处。人文主义作为文艺复兴的主导思想,是新兴资产阶级反抗中世纪思想文化专制、挣脱神学与教会精神控制的利器。它反对宗教神学对人性的压抑,重视人个体的精神独立与自由,做到以人为本,充分尊重每个个体的尊严。而爱情作为人类最重要的情感,是应当被尊重和理解的。因此,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反抗是人性的呐喊。
  当时的中国虽然还没有人文主义之说,但是在资本主义萌芽和程朱理学日益僵化的背景下,封建社会对人性的压抑有了松动。汤显祖一生大多活跃于万历年间,恰好是中国早期资本主义萌芽的时期,生产关系的进步带来思想的活跃。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的时期,经过程朱理学思想的巩固,整个封建社会对人性的压迫与束缚也到达极端。物极必反,资本主义萌芽带来了对封建枷锁的反抗。陆王心学的“心即理”“致良知”代替程朱理学的“存天理,灭人欲”,从对人性的完全压抑到对人性的认知,实现了思想认识的飞跃。“‘陆王心学’和禅宗哲学的主观唯心主义修养观,对汤显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并成为《牡丹亭》反对程朱理学存天理、去人欲、灭人欲思想和佛教禁欲思想的有力思想武器。”[1]
  二、表现手法、矛盾中心和矛盾处理的不同
  《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中西方两部伟大的爱情作品,都有着对人本精神的弘扬,但在具体的写作手法与矛盾营造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首先,表现手法不同。《牡丹亭》中主人公通过梦境与爱人相遇相爱,因爱而死,又为爱死而复生,体现出以幻想为依托的浓烈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与《牡丹亭》不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爱情书写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牡丹亭》中最重要的两场戏都是在虚幻的环境下发生的。杜丽娘与柳梦梅相遇就是一场似真似假的梦成全的,到日后的再次相遇、结为夫妻,更是以人鬼的传奇式情节完成。在整部剧中,爱情的发生、发展都弥漫在梦幻浪漫的情境里。故事开始以《诗经》中最负盛名的爱情诗篇引出杜丽娘对爱情的美好向往。在第十出《惊梦》中,庭院内满溢的灿烂春光再次激发杜丽娘对美好青春的感慨。正因为“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2],所以她为自己大好年华只能在此虚度而忿忿不平。“没乱里春情难遣,蓦地里怀人幽怨。则为俺生小婵娟,拣名门一例、一例里神仙眷。甚良缘,把青春抛的远!俺的睡情谁见?则索因循腼腆。想幽梦谁边,和春光暗流转?迁延,这衷怀那处言!淹煎,泼残生,除问天!”[3]一字一句都生动描绘出身处深闺之中的花季少女的闺怨之情。这种情感是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女子渴求爱情却不敢直接表达、争取的忧愁与哀怨。杜丽娘久在深闺,几乎没有机会接触异性,对于爱情的想象都是根据《诗经》等书或是自己的幻想而来的。这也是汤显祖让杜丽娘与柳梦梅以梦的方式相结合的原因。在梦中得到爱情的杜丽娘在现实中却伤情而死,这是汤显祖以退为进的表现方法,是作者一种委婉的抗争与妥协。现实不允许,所以就让杜丽娘死去,因为阴间可以不受现世礼法的约束。
  《罗密欧与朱丽叶》所处的文艺复兴时代已不存在男女接触的禁忌,因此整个故事的背景与情节都十分接近现实。罗密欧与朱丽叶在一次舞会上相识并相爱。他们的爱情大胆、热烈又奔放。在面对家庭的阻挠时,更是拿出全部的勇气去直接反抗。朱丽叶劝罗密欧“抛弃了你的名字吧,我愿把我整个的心灵,赔偿你这一个身外的空名”,甚至说“只要你宣誓做我的爱人,我也不愿再姓凯普莱特了”;而罗密欧也同样勇敢地回应“你只要叫我做爱,我就重新受洗,重新命名;从今以后,永远不再叫罗密欧了”。[4]即使面对家人的进一步阻挠,朱丽叶也毫不退缩,“宁可嫁给我所痛恨的罗密欧,不愿嫁給帕里斯”,表现出强烈而彻底的反抗。与杜丽娘相比,面对现实的挑战,朱丽叶更勇于直面困难并且反抗得更彻底,而且毫不妥协。
  其次,矛盾中心不同。虽然在《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主人公所面对的困难都是来自家庭的阻挠,但是在矛盾的核心上则有本质的不同。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爱情故事的矛盾不在于人物之间外在的行为冲突,而是杜丽娘内心“情”与“理”的挣扎,并且以这种内心的冲突体现封建社会的思想矛盾。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命题即是“亦此亦彼”,强调整体直观与无限涵容性的相互依存。人在社会中,社会是人,人是社会。社会的病态也体现在人的身上。《牡丹亭》中侧重的心理描写所体现出的心理矛盾,折射出的是当时封建社会思想矛盾的缩影。封建社会礼法与精神自由的相悖是《牡丹亭》矛盾的本质所在。封建礼法与现实情感的斗争,也是当时的哲学体系和社会思潮斗争的反映。正是由于对宋明理学和禅宗哲学中有益成分的借鉴与利用,才使得《牡丹亭》中的矛盾冲突有了如此的积极意义和震撼人心的力量。[5]而《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戏剧矛盾全部集中在人物之间的外在行为冲突。从两个世家本身的对立,到罗密欧杀死朱丽叶的表哥提伯尔特,再到后来因为他人的一系列意外行为,导致最后处于矛盾中心的两个人物双双死去。这一切都表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的矛盾核心源于外在的行为冲突。
  最后,矛盾处理不同。两部剧分别以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形式完成,虽然叙述方式不同,但都达到了相应的目的。而区别在于两者对于矛盾冲突的处理方法。总的来说,普遍认为《牡丹亭》是喜剧,而《罗密欧与朱丽叶》是悲剧。两种不同结果的出现,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审美习惯息息相关。东方传统的大团圆结局是汤显祖喜剧结局的根源,西方对于悲剧的推崇也是莎士比亚悲剧的来源。[6]这其中也体现出作者在处理矛盾时的取舍。《牡丹亭》中,杜丽娘先死后生是一种妥协,最后二人婚姻由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裁定也是一种妥协。《牡丹亭》牺牲了一部分的批判力度,甚至回避了矛盾的主锋芒,在传奇式的梦幻情节下消极完成对爱情与思想自由的宣扬。同时考虑到个人不可能超越时代的局限性,所以在中国传统封建社会的背景下,汤显祖对于封建礼教的批判也只能委婉进行,最后成全的是文本形而下的意蕴——爱情,放弃的是对于封建礼教真正的抗争。而处于文艺复兴中的莎士比亚则完全不避锋芒,直接将矛盾揭露给所有人,并且毫不妥协,体现出彻底的批判性。宁愿毁灭两个人的生命,牺牲两个人的爱情(死前并没有获得承认),也要直接面对矛盾的核心,直到矛盾的核心因此而破裂,消失殆尽,从而解决这个矛盾。
  《牡丹亭》与《罗密欧与朱丽叶》虽然产生于不同的国度、不同的社会历史背景,但二者殊途同归,都是讴歌爱情与自由的戏曲名作,展现了对人性自由的关注与对思想解放的追求,为社会的思想进步奉献了重要的精神瑰宝。
  参考文献
  [1][5]孙文霞.《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牡丹亭》文化要义比较[J].岱宗学刊,2003(3).
  [2][3]汤显祖.牡丹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
  [4]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喜剧悲剧集[M].朱生豪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6]王冠颖.从《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结局看中西民族文化审美心理的差异[J].时代文学(双月版),2007(2).
其他文献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作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学习任务群,不仅是对当前语文教育中出现的功利化、碎片化、浅表化等问题的解决,也是对如何在语文教育中实现立德树人、培育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体现。同时,中高考对名著阅读考查力度也在不断加强。整本书阅读无疑已成为语文教学的热点,但同时也是教学实践中的难点。由湖南教育出版社于2018年出版的《整本书阅读教学工作坊》可谓是帮助广大语文教
日语中的许多词汇、语法在表达方式及技巧上之所以呈现出特殊之处,与其固有的思想及文化观念息息相关。因此,语言学相关理论的研究也会不可避免地受其影响。我们学习语言,不能将语言与地域文化割裂开来,而应融入特定情境中,探寻语言形成的路径,并分析语言背后所隐藏的多元文化信息,从而形成对语言全面、客观、立体、理性的认识。理解文化深刻、多元、广泛、源远流长的内涵,方能在融会贯通中习得日语,并在日语的学习中体会到
书名:应用语言学研究中的混合方法  作者:张培  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  ISBN:9787513594523  定价:45.9元  随着现代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关于语言教学的研究越来越成熟,也越来越受关注。如今,语言教学已发展成为一个学科,被广泛地认为是狭义的应用语言学。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应用语言学研究出现了一种新的趋势,即集定性、定量研究于一体的混合研究方法
清末民初是汉语发展史上重要的一段。王力先生在《汉语史稿》中指出,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为近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过渡阶段。从学界的研究现状来看,研究近代汉语的,其下限通常为明末清初;研究现代汉语的,常会从五四运动开始。这就导致清末民初的语言研究往往处于“两不管”地带。  在这样的背景下,张烨博士《清末民初词汇研究》一书的出版就具有很大的价值。该书是刁晏斌先生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李云田《春风吹拂我的家》雕塑 175cm×62cm×153cm 2019年  李云田  1971年生,四川成都人。2001年结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现就读于四川大学艺术学院研修班。中国雕塑學会会员,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雕塑学会会员,成都市雕塑协会理事。
摘要:电子公文的归档工作是档案管理工作和电子政务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电子公文归档系统作为一个连接办公自动化系统和数字档案管理系统的桥梁,在文档一体化管理体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建设电子公文归档系统首先要从需求分析做起,确定系统“做什么”的问题。将UML(统一建模语言)的用例模型应用到电子公文归档系统的需求分析中可以更有效的获取系统需求,并清晰描绘出系统需求。   关键词:电子公文归档系统 ;用例图
1980年,吕叔湘先生在為《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一书所写的序中说:“按说这本集子里边的文章大部分是解放以前写的,为什么现在还没有过时呢?这是因为现在有很多问题表面上是新问题,骨子里还是老问题,所以这些文章绝大部分仍然富有现实意义。”叶圣陶先生是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的著名教育家,他从1900年起从事教育工作70余年,当过小学教师、中学教师、大学教师。他不仅是一位教者,也是众多教科书的作者、编者,而且是研
黄铜雕塑 65cm×25cm×88cm 2019年  在现代社会,人与世界良善关系的最后依托已经焦聚于“物”。比如在音乐中心灵与旋律之间的律动关系,在山水中人与物之间的融入关系,在物色欣喜中人与物相互映照的关系,在自然节令中人与物相互感应的关系,在种种创造性涌现的新物的惊喜中人与物相互朗照和敞开的关系……许燎源认为挖掘人与物在非功能关系的自由嬉戏中互动感染的力量,保护“物”在被尊重、看护、养育前提
摘要:个人计算机和Internet的普及与深入,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巨大影响的同时对教育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利用校园综合资源为全体师生服务都已摆上各校的议事日程当中。该文简单介绍了Web2.0技术和校园综合资源平台的概念,并对基于Web2.0的校园综合资源平台的应用进行了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Web2.0;校园综合资源平台;开放式;用户参与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
摘要:关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隐喻,提高将汉语(在新加坡叫华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对隐喻学习的重视,能提高汉语学习的效率,事半功倍。  关键词:隐喻 对外汉语教学 人体隐喻化 概念 认知  一、引言  传统的隐喻观是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定义:“隐喻是把属于别的事物的字,借来做隐喻。” 简称为“替代论”。 当代的隐喻观是以Lakoff,和Johnson为代表,认为隐喻的本质是指“借它类事物理解该类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