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网络科技的飞速发展,网络金融业务在近年来通过计算机通讯技术和互联网的应用给金融领域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本文通过金融机构的网络金融创新产品延伸模型及对中国台湾的信用卡及大陆的银行卡在金融市场延伸的动态过程的应用进行实证研究,进而为金融机构企业方针、管理部门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金融创新 延伸模型 银行卡 研究
一、引言
网络金融创新产品如:电子货币、信用卡、网上金融交易等都是通过网络技术来实现的。由于近年来网络科技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网络金融业务的开展,并为网络金融产品的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网络金融创新产品可以不受地域、时间、服务种类的限制,为金融机构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以国有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相对来说服务有限,效率较低。与其他网络产品相比,网络金融创新产品可根据自己的网络外部性的特点,将拥有市场份额优势的金融机构的竞争力提高,同时也为中小机构或参与者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例如:一九九九年,eTrade的掘起来自于电子银行业务的开展,致使全美当时最大的证券经纪机构美林证券公司的业务量直线下降,并且在美国证券经纪业务经营机构中名列前茅。因此网络金融产品的推广不但可以带动国有金融机构的积极性,还可以为民营资本的驻入创造契机,使整个金融行业的工作效率有所提高,进而推动经济增长。金融创新与普通意义上的创新有所不同,其不受专利保护,而且研发成本比较低,容易被效仿。这种在原创地产生的金融创新称为“原始创新”,而把其复制到另一个新市场的创新称为“拷贝创新”。网络金融创新产品的产生和普及是由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所致,随着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网络金融创新产品又不受规章制度等因素的约束,因而更加迅速地发展了这种产品的“拷贝创新”。是否有一定的规律性而存在于这种创新的发展过程中呢?通过实证研究各种网络金融产品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具有较高开发程度的市场地区发现发展过程的确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本文以网络金融创新产品的发展过程研究为基础,通过进行对比研究不同的地区市场,对于我国金融机构发展战略和管理,把握行业发展动态,制定相关法规、政策提供参考。
二、文献回顾
票据发行工具和垃圾债券两种创新的延伸结构是由菲利普·莫利纽克斯(Pilip Molyneux)和尼达尔·沙姆洛克(Nidal Sharmroukh)(1999)分别研究的。研究显示最早的外在因素在垃圾债券市场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最早采取创新的银行对没有采取创新的银行并没有造成任何不良影响,是因迫于相互竞争和制度上的压力使多数银行进入这一市场,而因外部原因受到影响的只在少数。以上结构主要是以金融机构为主体与应用者进行创新研究的,重点对金融机构采用创新产品受到了内、外部因素的影响进行了甄别、分析,没能以消费者的身份作为金融创新的采用者来研究,而创新产品是否最终上市成功的关键则由后者的集体行为来决定。一些国外学者曾分别研究了创新产品的延伸模型,但都以行业为研究对象,在企业并未建立模型。而国内学者则侧重于一般模型理论阐述的金融创新研究,很少根据实际金融市场的数据用模型进行量化的实证研究。
三、网络金融创新产品的延伸模型
以全行业为对象进行研究时,对金融创新产品延伸模型的考察不只在全行业延伸的动态过程中研究创新产品,也站在企业的立场上对创新产品在市场上竞争与延伸的动态过程进行研究。产业经济学研究表明,网络金融创新产品是通过网络实现的,与行业弹性需求、市场构造、企业占市场的份额等都有相关联系,在固定成本稳定的情况下,其单位产品源于网络的外部性效应及规模经济效应随着规模的增大而明显降低,企业因此而有扩张规模的打算,金融机构在占有了市场较高份额后也具备了明显的竞争优势,进而逐步提高市场集中度并形成垄断,造成其他多数企业的市场份额逐渐降低,慢慢退离市场,再通过反复调整,使市场步入正轨。因此,在以下的研究中将企业市场份额的变化考虑进企业金融创新的延伸模型中,其假设是当期的产品延伸情况受其前期市场份额变化的影响。
四、实证研究中国文化背景下的银行卡
通过研究以上模型,分别用台湾信用卡和大陆银行卡的实例来进行验证。
(一)实证研究台湾信用卡市场
二十世纪后期台湾开辟了信用卡产业市场,一九八三年在台湾地区成立了联合信用卡处理中心,统一发行了联合信用卡U卡,到了一九九二年,该卡发行量仍占全岛信用卡的41.5%。一九八九年在台湾招商引资后,台湾信用卡市场迅速被国际五大品牌信用卡Visa、Master-Card、AMEX、JCB、Diners占领。如表1所示。
表1 台湾地区1999年~2010年各品牌信用卡流通卡数(百万张)拟合情况
通过分析表明品牌信用卡只要在局部市场保持数量及行业的上升趋势,才能达到维持或超过某局部市场的市场份额要求。表1显示出台湾U卡市场低迷,同时也提高了我国银联的警惕性。我国的市场在对外开放的情况下,因增强了市场的连通性及网络金融产品的普适性,为拓展新市场而深受国际市场占有份额的影响,以至于新开放的市场就是拷贝的其他国际市场的结构。
(二)实证研究大陆银行卡市场
相比台湾市场,大陆银行卡市场无论在规模还是潜力上都要大很多,假如市场完全开放,也将会形成国际五大品牌被连通的市场拷贝在国际市场的局面,这样表明了我们不但与相关联产业的巨额利润失之交臂,同时也将会失去在未来网络金融产品市场的竞争力。因此监管部门应该适时的采用相关政策以保护和鼓励发展国有品牌信用卡,银联不但与本地发卡机构和商家保持友好联系,还应拓展国际市场份额,实现与国际发卡机构和商家的对接,注重在技术、业务上有所创新,并适时申请专利,保护自身优势。
表2 中国大陆2003~2010年中国 银行卡主要发卡量(亿张)拟合情况
网络创新金融产品—银行卡,伴随其在市场中的发展延伸,逐渐增强市场集中度,最终达到某种均衡状态。但由于大陆经济一直处于转型过程且相关的法律法规仍不健全,绝大多数商家和消费者很难接受创新产品,连初具优势规模的企业也被发卡机构因体制等方面的因素限制而不能维持增长其市场份额,过度的市场竞争不但影响了行业的发展,还增加了创新产品的成本,而且容易被外来的企业在对外开放的情况下侵入占领市场。所以,为增强竞争力不但要对国有银行进行体制改革,还应促进企业间的协作,特别是金融机构间的并购。
五、小结
本文通过介绍网络金融创新产品的行业延伸模型,发展形成了针对企业的延伸模型。并用模型实证研究了台湾的信用卡市场及大陆的银行卡市场,结果表明,金融机构最终市场份额的决定因素主要在于综合竞争力优于行业的增长趋势加速度,而不是初始的规模,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对外开放时,适当需要管理机构的维护与扶持,为让国有品牌走出国门,面向国际,应不断促进其市场份额的发展。
通过对大陆银行卡市场的研究,从二OO三到二O一O年的八年中,国有银行的发展明显低于非国有商业银行,其发卡数量所占的市场份额不断在缩小,而非国有银行却不断在增加,但这种形势有所缓解。二OOO年后,城市商业银行等更多的非国有银行,因集中参与了银行卡市场的发展,导致了各家银行因过度竞争而使银行卡市场逐年低迷,由此可见,通过国有银行的体制改革,中小金融机构间的联合、协作以及金融机构间并购的局面将在未来得以改观。但对大陆银行卡市场进行研究时,由于银行卡的实际流通情况很难掌握,所以以发卡的数量为主要参考数据,没有将卡的实际流通情况和使用效率考虑在内。另外,借记卡充当了大陆银行卡市场的主力军,而信用卡的发展空间却十分有限,若将它们分别细化分析,文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完善。
参考文献
[1]《金融经济》2005年,第七期,《关于银行卡流通情况的报告》.
[2]〈科技信息〉2006年,第十二期,《当前银行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关键词】金融创新 延伸模型 银行卡 研究
一、引言
网络金融创新产品如:电子货币、信用卡、网上金融交易等都是通过网络技术来实现的。由于近年来网络科技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网络金融业务的开展,并为网络金融产品的开发创造了有利条件。网络金融创新产品可以不受地域、时间、服务种类的限制,为金融机构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以国有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相对来说服务有限,效率较低。与其他网络产品相比,网络金融创新产品可根据自己的网络外部性的特点,将拥有市场份额优势的金融机构的竞争力提高,同时也为中小机构或参与者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例如:一九九九年,eTrade的掘起来自于电子银行业务的开展,致使全美当时最大的证券经纪机构美林证券公司的业务量直线下降,并且在美国证券经纪业务经营机构中名列前茅。因此网络金融产品的推广不但可以带动国有金融机构的积极性,还可以为民营资本的驻入创造契机,使整个金融行业的工作效率有所提高,进而推动经济增长。金融创新与普通意义上的创新有所不同,其不受专利保护,而且研发成本比较低,容易被效仿。这种在原创地产生的金融创新称为“原始创新”,而把其复制到另一个新市场的创新称为“拷贝创新”。网络金融创新产品的产生和普及是由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所致,随着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网络金融创新产品又不受规章制度等因素的约束,因而更加迅速地发展了这种产品的“拷贝创新”。是否有一定的规律性而存在于这种创新的发展过程中呢?通过实证研究各种网络金融产品在世界各地,尤其是具有较高开发程度的市场地区发现发展过程的确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本文以网络金融创新产品的发展过程研究为基础,通过进行对比研究不同的地区市场,对于我国金融机构发展战略和管理,把握行业发展动态,制定相关法规、政策提供参考。
二、文献回顾
票据发行工具和垃圾债券两种创新的延伸结构是由菲利普·莫利纽克斯(Pilip Molyneux)和尼达尔·沙姆洛克(Nidal Sharmroukh)(1999)分别研究的。研究显示最早的外在因素在垃圾债券市场上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最早采取创新的银行对没有采取创新的银行并没有造成任何不良影响,是因迫于相互竞争和制度上的压力使多数银行进入这一市场,而因外部原因受到影响的只在少数。以上结构主要是以金融机构为主体与应用者进行创新研究的,重点对金融机构采用创新产品受到了内、外部因素的影响进行了甄别、分析,没能以消费者的身份作为金融创新的采用者来研究,而创新产品是否最终上市成功的关键则由后者的集体行为来决定。一些国外学者曾分别研究了创新产品的延伸模型,但都以行业为研究对象,在企业并未建立模型。而国内学者则侧重于一般模型理论阐述的金融创新研究,很少根据实际金融市场的数据用模型进行量化的实证研究。
三、网络金融创新产品的延伸模型
以全行业为对象进行研究时,对金融创新产品延伸模型的考察不只在全行业延伸的动态过程中研究创新产品,也站在企业的立场上对创新产品在市场上竞争与延伸的动态过程进行研究。产业经济学研究表明,网络金融创新产品是通过网络实现的,与行业弹性需求、市场构造、企业占市场的份额等都有相关联系,在固定成本稳定的情况下,其单位产品源于网络的外部性效应及规模经济效应随着规模的增大而明显降低,企业因此而有扩张规模的打算,金融机构在占有了市场较高份额后也具备了明显的竞争优势,进而逐步提高市场集中度并形成垄断,造成其他多数企业的市场份额逐渐降低,慢慢退离市场,再通过反复调整,使市场步入正轨。因此,在以下的研究中将企业市场份额的变化考虑进企业金融创新的延伸模型中,其假设是当期的产品延伸情况受其前期市场份额变化的影响。
四、实证研究中国文化背景下的银行卡
通过研究以上模型,分别用台湾信用卡和大陆银行卡的实例来进行验证。
(一)实证研究台湾信用卡市场
二十世纪后期台湾开辟了信用卡产业市场,一九八三年在台湾地区成立了联合信用卡处理中心,统一发行了联合信用卡U卡,到了一九九二年,该卡发行量仍占全岛信用卡的41.5%。一九八九年在台湾招商引资后,台湾信用卡市场迅速被国际五大品牌信用卡Visa、Master-Card、AMEX、JCB、Diners占领。如表1所示。
表1 台湾地区1999年~2010年各品牌信用卡流通卡数(百万张)拟合情况
通过分析表明品牌信用卡只要在局部市场保持数量及行业的上升趋势,才能达到维持或超过某局部市场的市场份额要求。表1显示出台湾U卡市场低迷,同时也提高了我国银联的警惕性。我国的市场在对外开放的情况下,因增强了市场的连通性及网络金融产品的普适性,为拓展新市场而深受国际市场占有份额的影响,以至于新开放的市场就是拷贝的其他国际市场的结构。
(二)实证研究大陆银行卡市场
相比台湾市场,大陆银行卡市场无论在规模还是潜力上都要大很多,假如市场完全开放,也将会形成国际五大品牌被连通的市场拷贝在国际市场的局面,这样表明了我们不但与相关联产业的巨额利润失之交臂,同时也将会失去在未来网络金融产品市场的竞争力。因此监管部门应该适时的采用相关政策以保护和鼓励发展国有品牌信用卡,银联不但与本地发卡机构和商家保持友好联系,还应拓展国际市场份额,实现与国际发卡机构和商家的对接,注重在技术、业务上有所创新,并适时申请专利,保护自身优势。
表2 中国大陆2003~2010年中国 银行卡主要发卡量(亿张)拟合情况
网络创新金融产品—银行卡,伴随其在市场中的发展延伸,逐渐增强市场集中度,最终达到某种均衡状态。但由于大陆经济一直处于转型过程且相关的法律法规仍不健全,绝大多数商家和消费者很难接受创新产品,连初具优势规模的企业也被发卡机构因体制等方面的因素限制而不能维持增长其市场份额,过度的市场竞争不但影响了行业的发展,还增加了创新产品的成本,而且容易被外来的企业在对外开放的情况下侵入占领市场。所以,为增强竞争力不但要对国有银行进行体制改革,还应促进企业间的协作,特别是金融机构间的并购。
五、小结
本文通过介绍网络金融创新产品的行业延伸模型,发展形成了针对企业的延伸模型。并用模型实证研究了台湾的信用卡市场及大陆的银行卡市场,结果表明,金融机构最终市场份额的决定因素主要在于综合竞争力优于行业的增长趋势加速度,而不是初始的规模,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对外开放时,适当需要管理机构的维护与扶持,为让国有品牌走出国门,面向国际,应不断促进其市场份额的发展。
通过对大陆银行卡市场的研究,从二OO三到二O一O年的八年中,国有银行的发展明显低于非国有商业银行,其发卡数量所占的市场份额不断在缩小,而非国有银行却不断在增加,但这种形势有所缓解。二OOO年后,城市商业银行等更多的非国有银行,因集中参与了银行卡市场的发展,导致了各家银行因过度竞争而使银行卡市场逐年低迷,由此可见,通过国有银行的体制改革,中小金融机构间的联合、协作以及金融机构间并购的局面将在未来得以改观。但对大陆银行卡市场进行研究时,由于银行卡的实际流通情况很难掌握,所以以发卡的数量为主要参考数据,没有将卡的实际流通情况和使用效率考虑在内。另外,借记卡充当了大陆银行卡市场的主力军,而信用卡的发展空间却十分有限,若将它们分别细化分析,文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完善。
参考文献
[1]《金融经济》2005年,第七期,《关于银行卡流通情况的报告》.
[2]〈科技信息〉2006年,第十二期,《当前银行卡存在的问题及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