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醒的现实主义者鲁迅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hy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很多学者开始尝试从“文的形式”,即叙事学角度研究鲁迅小说,通过小说内在意味的把握,建立了一些分析小说的方式,这是一种方法论的突破。从叙事学理论对小说内部的切入,拓宽了鲁迅研究,让我们触摸到了鲁迅复杂的现实精神结构。本文从叙事学角度切入,简析《阿Q正传》,以更深刻地去理解鲁迅这个著名的清醒的现实主义大家。
  【关键词】:鲁迅;现实主义;叙事学
  Lu Xun --sober realists
  ---On the "True Story of Ah Q" From Narrative Realism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many scholars began to try From "text" is the study of Lu Xun's novel narrative perspective, through to grasp the inner meaning of the novel, established a number of ways analysis of the novel, which is a methodological breakthrough. From the narrative theory of the novel cut inside to broaden the study of Lu Xun, let us touch to the complex reality of Lu Xun spiritual structure. From the narrative point of view, Analysis of "The True Story of Ah Q", with Lu Xun to understand more deeply this famous sober realism everyone.
  【Key words】: Lu Xun; realism; Narrative
  作为伟大的二十世纪现实主义大师之一,鲁迅以自身对社会生活独具的洞察力,把犀利的解剖刀深入生活的里层,给予率直的描绘和无情的披露。鲁迅的小说是在新文学初期中国反封建浪潮中推动而产生的,适应了中国启蒙或曰文学革命的历史需要,以其深刻的内容和格式的特别对社会思想意识发展进行了典型概括的现实主义。“论时事不留面子,砭痼弊常取类型”①是对鲁迅作品现实主义特点的高度概括。无论是对现实生活的如实描述,还是思想精神上的战斗情怀,鲁迅的一生,一直与旧社会恶势力激烈的战斗着,他始终关注着现实生活,坚持文艺的真实性,反对“瞒和骗”,写出现实的血与肉来,为社会解放与青年发展奔走呐喊。叙事学是以研究小说的叙事功能为主的文艺理论,从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来,借用西方叙事理论阐释鲁迅创作成为研究热点之一。鲁迅作为一名清醒的现实主义大家,开创了多种创作方法的源头,但作为新文学传统的开创者,他的现实主义及其战斗精神是伴随始终的。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小说叙事学研究否认内容在文本中所处的决定地位,形式的变化也反映着社会的变革,推动文学的发展。鲁迅的小说“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激动着读者的心,本文旨在从叙事学视角来简析《阿Q正传》这部小说,去更进一步体会鲁迅作为现实主义大家的内涵及其战斗精神的价值。
  一、关于视角
  西方叙事学中作者和第三人称小说中叙述者是应该分开去理解的,作者在写作中靠着叙述者的叙述才进入小说所展开的一个个具体情境中,但在鲁迅的第三人称小说中,我们不可以将叙述者同作者绝对对立。我们需要通过小说的叙述者去理解鲁迅对小说事件及人物,情境的价值判断及意义评定。作者与第三人称小说中的人物有距离,作者认为其不能把自己身边发生的事依作者所要表现的现实所需方式叙述出来,小说中的人物阿Q,根本无法正确意识自己存在的环境,更不可能剖露自己的真心给别人,无法完成自己的命运叙述。鲁迅使用第三人称体现了他与小说中的事和人,在不同程度上的现实和思想感情距离,他像奥林匹斯山上的诸神一般,俯瞰众生,全知全能。不同于第一人称的叙述上“经验”自我与“叙述”自我的对立,交叉,创作的冲动与强烈的情感表现,第三人称总是一种事后的冷静地去剖析,批判现实,展示社会历史发展及当下环境的固态。作者与叙述者重合或大面积重合,作者通过叙述者自由表现他想表现的事实,当然也接受叙述者主体性限制,他不能把与本篇无关的生命体验与情感带入作品,阿Q所处的地位及其本身的文化认知是不可以因为作者的情感文化认知而随意改变的。鲁迅所塑造的人物及事件与他的叙述方式并不发生一定的矛盾,所以人物能够做到合理化,典型化。鲁迅的小说中,人物在自己的生活认知范围内,以自己的方式对待生活,对待自己的权利,作者和读者对其评价,也须按照其本来的样子进行,与那些失去自我主体性的作者相比,为了屈从社会外在的力量,或者故意去讨好某一些读者,强行将自己的意志加在人物身上,这样的人物不仅无逻辑性,而且根本没有典型意义,无法使其完成自己肩负的任务,所以我们能感受到鲁迅创作深度的现实主义原则。而且,他的《阿Q正传》为代表的第三人称小说更具有对现实的批判力。
  鲁迅在俄文译本《阿Q正传》序里面谈到“我也只得依了自己的觉察,孤寂地姑且将这些写出,作为在我的眼里所经过的中国的人生,并借此而画出这样沉默的国民的魂灵来”,②他如同一位冷静客观的观察者,第三人称叙述是在文本之外,它极大地靠近小说文本,但却没有进入其中,只是把作者和读者都带到了现场,给我们叙述事件发生的情景,无一贬词,却发奋人心。在阿Q生活的多角度叙述中,我们仿佛亲眼见证了农民被剥夺至一无所有的惨状,也更充分印证了小生产者的狭隘性。鲁迅揭示的生活的真实,与深入到历史本质的真实高度结合,通过小说宣泄着自己在现实人生中的精神苦闷,说出他对现实人生的感受和理解,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一个基于现实生活的艺术家的真诚。   二、关于反讽
  反讽是西方叙事学研究中的一个常用的术语概念,在以往对鲁迅小说的讽刺的艺术风格探讨中,近年来,很多学者将反讽引入小说研究,扩大了讽刺的范围,反讽与讽刺又是不同的,反讽往往具有褒义和贬义的双重含义,由叙述者表达一种与字面之义相悖的意义。哈南的《鲁迅小说的技巧》中,可视为研究鲁迅小说反讽技巧的代表作,他认为反语是鲁迅小说的第一个,也许是最显著的特点。哈南在对《呐喊》和《彷徨》逐篇分析中,一一指出其反讽之处,将他们概括为三类:一是情况性反语(又称性格反语),二是描述性反语,三是并列性反语。③目前学界认为哈南对鲁迅小说的反讽分析是较为全面的。
  在非第一人称小说《阿Q正传》中的反讽艺术也表现了一定的深度,他以反讽的手法批判阿Q的愚昧的精神胜利法,通过他生活中一幕幕的可笑的行径,未庄人的种种可笑可鄙的作为,阿Q在衙门受审等,鲁迅给予作品的一股无情的现实力量,我们看到了知县大老爷,把总,“民政帮办”的反动实质,看到了封建思想对人民精神的扭曲,叹息着革命失败的悲剧,体会到了阿Q极度困窘的物质生活悲剧,这些形喜实悲的场面背后,无不深刻揭示了赤裸裸的现实,而其讽刺,又贵在旨微而语婉,无一贬词,却情伪毕露。我们在笑阿Q精神胜利法时,又不能不被残酷的现实所刺痛,不能不被底层人民的愚昧而悲叹。在30多岁依然孤苦,孑然一人的阿Q身上,中国人奉之为国民劣根性的典型,这个典型人物所在的典型环境,又以反讽方式表现出来。阿Q没能像“正史”中的有自己传记的人物那样光荣,他的一生可笑又可悲,他的精神胜利法表现了表现了人物实际行为与观念表象的矛盾,我们读来似一种令人含泪的发笑。阿Q对革命的态度,以及莫名走向死亡的过程,也正寄寓了作家强烈的反讽意识。在《阿Q正传》这篇小说的研究中,这种揭示“主题”的反讽,使鲁迅小说现实内涵进一步深化,对其社会政治和历史现实的意义有了新的发现。
  三、关于叙事文本
  根据西方叙事学家的观念,所有语言都有隐喻和转喻两种形式的组合,隐喻是以主体及其比喻式的代用词之间的相似性为基础的,而转喻以接近或相继的联想为基础的。转喻描写以“邻近”性为基础,这种描写被认为在现实主义作品中十分普遍,现实主义作品大多根据转喻原则来组织文本。因为 现实主义创作重视摹仿,重视与客观世界的对应关系,重视阅读中的逼真感,为了适应这种需要,在文本中就必须强调上下文的联络关系,以期构成一个与客观经验相适应的艺术客体。④
  《阿Q正传》的表层叙事是用转喻为基础来编织文本的,小说的基本线索也是沿着转喻的轴线发展的,它的联系不是基于“相似”,而是基于“邻近”,是以因果关系和事件进展趋势进行线性排列的情节叙事。阿Q很穷,又很自尊,他的一次次优胜记及越加口无遮拦的出口骂人,遭到一次次暴打。在恋爱的悲剧中,因为他总是“胜利”,没有对手,没有朋友,自己总是孤单一个人,摸了小尼姑的脸,想自己该有个女人了,继而调戏吴妈,丢了饭碗……这一连串在历时性向度上展开的句段,为了去适应鲁迅对当时国民愚昧的现实的反映的需要,重视与客观现实的联系,有一种一气呵成的富有逻辑性的逼真感。而在深层叙事中暗示着国民性,革命的不彻底,封建社会的黑暗等意义,读者很容易联想到那些深受毒害的底层劳苦大众,都与阿Q一般,也就是在这时,《阿Q正传》的叙事才有了深刻的现实意义。原来静止的,冰冷的现实画面在深层现实精神促动下,活生生的顺理成章地被剖析开来继而展现在读者面前。小说对现实生活中细节的一个接一个的捕捉与描写显得那样真实又常见,而这种细节的真实和连贯又十分助于人物的典型塑造,使其更富于现实色彩。
  近年来,很多学者开始尝试从“文的形式”,即叙事学角度研究鲁迅小说,通过小说内在意味的把握,建立了一些分析小说的方式,这是一种方法论的突破。从叙事学理论对小说内部的切入,拓宽了鲁迅研究,让我们触摸到了鲁迅复杂的现实精神结构。众所周知,鲁迅是怀着排遣苦闷的朦胧冲动和夹杂着社会启蒙的意识开始小说创作的,从专业者对他的小说的内部分析及读者的外部阅读,从叙事方式到叙事文本的分析,再到将文本看做一种确定的结构进行符码阅读的接受,提出问题,然后逐一解码,将虚构的艺术世界还原表现“生活的真实”,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鲁迅是有自己的人生使命的,他不在于当一个“强聒不舍”的启蒙者,而在做一个批判现实的悲愤深刻的小说家。鲁迅在阿Q身上开掘出的现实主义,不仅有时代的意义,更有复杂的精神价值,他笃信这现实主义,这是作家自身的生活态度,也是他将这一创作方法逐渐深化做出的大胆尝试。
  鲁迅的现实主义及其精神结构是复杂又丰富的,这种从内部思想结构格式对社会思想意识发展进行典型概括的现实主义探寻,让我们对鲁迅思想及创作有了更进一步理解,也为鲁迅研究的方法拓展了新的思路。
  参考文献:
  ①鲁迅:《伪自由书·前记》,见《鲁迅全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②王希礼:《阿Q正传——俄文版鲁迅短篇小说集》[M],列宁格勒激浪出版社1929年版
  ③哈南:《鲁迅小说的技巧》[M],《国外鲁迅研究论集》
  ④罗钢:《叙事学导论》[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⑤参看汪晖《反抗绝望》[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⑥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版
其他文献
在日本文化的根基中,充满了出世离群,未经雕琢的残缺之美和轻欲寡言、谦逊而克制的温柔。日本的料理文化诠释了日本这种典雅的美学意识,每到秋天,日本人喜爱将掉落的一小片叶子和花瓣放入料理或点心当中,纪念生命的初发和凋零。又比如面对满庭院掉落的叶子,日本人在打扫时通常不会把落叶扫干净,而是留些许叶子在地上,顺应自然界的不可控制性,这种对渐逝生命的审美都包含在日本美学Wabi-Sabi中。Wabi-Sabi
期刊
【摘要】:舞蹈与杂技作为两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其二者的生存、发展存在着些许的相似性——均是以人体本身作为其物质载体进行表演、研究。现如今,随着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的显著提高,人们的审美相继产生了一些变化,舞蹈艺术要想顺应时代的发展,就必须要革新,改变已有的创作手法、创作观念,来满足当今人们的审美需求。舞蹈杂技化正是基于此才成为现在人们进行舞蹈创作时的“宠儿”,深受大众喜爱。  【关键词】: 舞蹈
期刊
【摘要】:互联网科技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特别是数字化多媒体时代的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离不开互联网。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新时代也给予当下高校学生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自己的本专业来说,也深刻的感受到了在“互联网+”下我们需要更高的技能,更广阔的思维;同时也给予了我们更广阔的未来。特别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安于现状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那么同时对于单一的高校课程来说,也已经
期刊
【摘要】:吴彬,字文中,莆田人,明末画家,擅山水,人物、佛像。初为宫廷职业画家,在南京期间,与文人圈交往频繁,表明其文人画的倾向。吴彬信奉佛教,以居士自居,自题住处枝隐庵,大为南京栖霞寺创作的五百罗汉,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名气。他的山水画以“奇”著称,特别是晚年成熟时期的作品运思造奇,小笔玄妙。本文以吴彬的身份变换为切入点,以期阐释他不同时期绘画面貌转变的深层含义。  吴彬最早的研究始于高居翰(Jam
期刊
【摘要】:奈保尔在《通灵的按摩师》中刻画了一个在殖民地流散环境中不断寻找自我、改变自我最终失去自我的女主角莉拉。本论文从符号学角度出发,通过莉拉服装、语言等表层符号的改变,深究殖民地区女性在流散位移中自我异化的现象。  【关键词】: 符号;自我异化;《通灵的按摩师》  一、引言  跨国作家奈保尔在其第一部长篇小说《通灵的按摩师》(The Mystic Masseur)中,以流散之笔勾勒了印度英属殖
期刊
【摘要】:在20世纪中国文艺理论的发展史上,冯雪峰有着特殊的地位,其以人民大众为本位的文学理论影响深远,尤其对于鲁迅地位的评价以及对鲁迅杂文、小说创作的分析更为后来学术界研究鲁迅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因其在鲁迅生活中的重要角色,其鲁迅批评更具真实性,更接近鲁迅创作的本意,其选择鲁迅作为其文论批评的重要部分以及对鲁迅创作进行持续关注的热情和根源,也是有目共睹的。本文拟对冯雪峰文论中的鲁迅批评进行大致分析
期刊
【摘要】:艺术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一个清晰的研究领域和独立的方法体系是必需的,但是争议和分歧对于艺术学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在国内理论界一直存在,使得艺术学的发展基点始终难以确定,从不同层面,不同视角,对中国艺术包括它的各种主要门类进行系统的,学理性的学科探讨。  【关键词】:艺术;艺术学;综合性;整合性;研究目的;研究方法  (一)  “人心是不待风吹而自落的花。”假如把人心比作花朵的话,那艺术
期刊
【摘要】:《城南旧事》是著名台湾女作家林海音最具影响力的成名作。《城南旧事》的文学成就极高,本文从三方面讨论了小说的叙事艺术,分别是:儿童视角;“陌生化”叙事;京味儿中的乡愁。  【关键词】:儿童视角;陌生化;京味儿  一、儿童视角  所谓儿童视角,就是指“以儿童的眼光去看世界,通过孩子的别一种眼光的观察与透视,揭示为成人世界所难以体察或忽略的生存景观” 。作者在运用儿童视角的创作过程中以儿童的感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生态建筑的发展历程及生态建筑美学的探索,阐述了生态建筑美学的核心范畴与三大特征,指出一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协调为宜居性写字楼建筑的的审美标准,其理论核心是建筑与人、建筑与自然的互融共生与可持续发展。从而倡导一种崭新的、健康的、富有生气的工作办公模式。  【关键词】:生态美学;生态建筑;美学;建筑设计  在世界范围内大量存在工业化现代建筑代表了人类的现代文明和工程技术的进步,但随
期刊
【摘要】:色彩是人类用来感知世界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任何一种色彩都让人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和视觉感受甚至影响人的行为。心理学家对此曾做过许多实验。他们发现,在红色环境中,人的脉搏会加快,血压有所升高,情绪兴奋冲动。而处在蓝色环境中,脉搏会减缓,情绪也较沉静,所以说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人们的精神气质和行为,所以颜色对人心理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然而多数设计师在进行空间设计的时候往往忽视了色彩对空间设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