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沪深股市5月9日全天剧烈震荡,沪指在中国银行、工商银行、中国联通等大盘指标股的带动下强势上行突破4000点大关,创出历史新高。与此同时,中国房价也高涨不止,而这些与十年前的亚洲金融危机有太多的相似。是内需拉动还是热钱烧烤?一些接受《华人世界》记者采访的平民经济学家更相信后者——
十年前的金融危机离中国既近又远。近在于危机发生在中国的家门口,离中国从未有过地近;远在于,十年前的中国内地由于尚未完全对外开放,属于相对封闭的经济体,受危机的冲击并不大,有幸躲过一劫。
然而,十年来中国经济以前所未有的开放速度融入世界,已远非昔日可及;现实的中国却面临着人民币汇率的不断升值、房地产和以股市为代表的资产价格一路飙升、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下的双顺差导致国家外汇储备不断增加等新情况,而这些因素,哪一个都有可能成为引发新一轮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炒股没?买房没?
最近几日,在上海工作的田先生变得异常不安,因为他不懂股票的老婆在朋友的劝说下,把自己辛苦积蓄的十多万元钱全部拿去炒股,竟然还赚了一万多元钱。田先生对《华人世界》记者苦笑:“我的心每天跟着股票的波动线跳动,很多不懂股经的人也炒股,虽然我不懂股票,但这种疯涨肯定会让更多的平民散户受灾。”
“你炒股没?”“你买房没?”成为时下很多上海普通市民见面的问候语。本刊记者在上海几家证券交易市场看到,开新户的市民竟排成了长队,一些炒股的市民更是整天呆在证券交易中心,眼望着股票波动线一眨不眨。
国家统计局4月19日发布的一组数据,让人们感受到中国经济“夏天的气息”。数据显示,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50287亿元,同比增长11.1%,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李晓超称,中国经济存在“由偏快转向过热”的可能。而楼市也在调控声中逆行攀高。据统计,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3544亿,同比增长26.9%,比上年同期加快6.7个百分点。业内人士半开玩笑地说:“想知道中国人的消费水平,看房价去。”
热闹的还有银行,理财的兴旺带动起银行业务的繁忙。记者在上海各银行营销网点看到,几乎没有不被挤爆的营业网点,取款机前永远排着长队。就连外资银行也盯紧中国人的腰包,纷纷打出为中国人理财的口号。
滚烫的数据显示,中国经济“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近年来第一次同时飞奔向前。外电这样形容中国的经济:飞机没有着陆的迹象,偶尔的停顿像是空中加油,接下来飞得更高。非但领导层忧心,就连普通百姓也从股市、房市的沸腾气象中深切感受到中国经济已经热了起来。
著名经济学家谢国忠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认为,日本就曾经完整地经历过房地产的泡沫。与中国面临的经济背景极其相似的是,当时经济强劲增长的日本恰逢美元持续贬值。日元的大幅升值逐渐吸引了众多国际资本纷纷踏入日本的房地产市场。从1986年到1990年,四年时间日本房价提高了两倍。随着国际资本在三五年的时间里逐渐获利撤离,靠外来资本推动的日本房产泡沫爆裂,房价暴跌50%。日本21家主要银行宣告产生1100亿美元的坏账,其中1/3和房地产有关。由房地产业崩溃引发了其他一系列经济的衰退,日本也迎来历史上最为漫长的萧条期。
热钱烧烤背后的博弈
市场人士分析,在经济周期还是向好的情况下,中国股市上升的趋势还没有改变。而人民币近来走势凌厉,在“五一”长假之后的第一个交易日即突破7.7的整数关口,人民币升值不止,牛市就不会停止。
对此,著名证券专家左小蕾认为,热钱来中国赌人民币升值,进入股市、房地产领域进行投机,最终目标是获取超额利润,而不是来学雷锋的。一旦达到了他们的暴利目标,就会毫不留情、毫不手软地了结离场。这就给中国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以及人民币汇率带来巨大风险。
中国央行数据显示,2007年3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12020亿美元。今年1-3月国家外汇储备增加1357亿美元,同比多增795亿美元。海关总署4月1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至3月中国进出口总值4577.4亿美元,其中出口2520.9亿美元;进口2056.5亿美元。依此计算,1至3月,中国外贸顺差应在464.4亿美元。
一些专家认为,对比央行和海关总署的数据可以发现,有892.6亿美元的新增外汇储备来自资本项目顺差,也就是说,前3个月有近千亿美元境外资本流入中国。较大数量的热钱进入中国的渠道包括:通过外资企业虚报贸易进入、通过地下钱庄渠道进入、通过QFII渠道进入以及其他渠道进入等。那么,较大数量的投机资本进入国内究竟想干什么呢?目标十分明确,首先,一大部分是赌人民币升值的热钱。大量的热钱进入,其实是在考验中国政府对加速人民币升值的耐心,如果最终不能扛住,人民币必然大幅升值,一方面热钱会获得巨大利润,另一方面对中国经济将是破坏性的。
再者,热钱将会瞄准中国的资产项目,那就是股市和房地产行业。央行近期先后提高存贷款利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按照利率与资本市场的反相关关系,资本市场理应有所反应。但是,股市依旧我行我素,不理不睬货币调控工具,这完全是一个极为反常的现象,是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不会出现的。股市目前出现这种“怪异”现象,极像境外热钱的操作手法。
十周年,热钱烧烤反思
20世纪后期,亚洲四小龙的崛起,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的迅速发展,使人们对亚洲经济充满乐观的期待。很多东亚国家好不容易把国内人均生产总值发展到三四千美元,似乎已经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然而1997年转眼之间,就跌了一半多。“东亚奇迹”这个曾经令许多国家自豪的字眼如今很少再被提起。
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张曙光认为,内外经济失衡是最大的风险,一国经济状况最好的时候,也许就是现有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政策走向极端的时候,目前中国金融体系的脆弱使得防范风险和危机的能力不足。
“别以为国有商业银行上市成功和股价飞涨就是银行业经营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在严重的冲击面前,我们还不知道银行如何应对、能有多大作为。”张曙光认为,如果国内股市和房地产价格持续过快上涨,资产泡沫膨胀,一旦破灭,将危及银行和整个金融系统,有可能发生挤兑提款之类的货币危机和银行危机。
北京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樊纲表示,目前亚洲各国致力于寻找一种热钱的定义,然后来防范共同的金融风险。樊纲说,当时的金融危机爆发,首先就是从房地产的价格暴涨开始的,房地产的暴涨暴跌引发的金融危机的在其他东南亚国家也同样存在。首先爆发金融危机的泰国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有大量的外资购买当地的房地产。但因为当时的泰国经济连续7年保持着年均8%以上的高速增长。因此泰国人,人人都觉得房地产价格也将持续上涨,房地产投资猖獗。然而,人们对新建房屋的需求并未像房价那样迅速增长。1997年初,泰国写字楼和公寓的空置率达到21%,也就在当年,国际游资撤离泰国房地产市场,泰国经济全面崩溃。
与中国现行的政策一样,上世纪80年代的泰国也实行着严格的外汇监管制度,但随着经济发展对外商投资的需求,泰国逐渐放开了国内的外汇市场。在经历了5年的楼市和股市暴涨之后,泰国国内经济减速、泰铢面临贬值的压力,外资因此纷纷逃离,从而引发房地产市场和股市泡沫的破灭。1996年5月至1997年5月,泰国股指应声跌落60%,泰国老百姓的资产大幅缩水,企业破产,金融业几乎瘫痪。而热钱流入中国将使中国的市场面临同样的风险。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热钱的大量流入和国外资金对人民币大幅升值的预期密切相关。对于国外的金融界人士来说,阻止热钱的通行的办法有两个:一个是对货币进行升值,另一个就是银行加息。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政府当时的政策失误导致泡沫过度积累引发经济危机成为基本共识。人民币升值,资本快速流入、资本市场市值一天5000亿到1万亿的增长态势,股价天天上涨,大批毫无风险意识的个人投资者以每天超过20万,甚至超过30万的数量涌进资本市场,恍若日本经历的重现。
日本当年也曾经有过股票天天涨的狂欢,纳斯达克也有过指数天天攀升的奇迹,但是股市没有“ 神话”,日本股市从4万点最后跌至8000点,纳斯达克从5000点跌至1000点的惨痛经历,告诉我们“天天涨”涨的绝不是价值,累积的是资产价格的泡沫风险。需特别留意的是中国资本市场目前不少上市公司的“收益”是相互持股,推高股价后的相互交叉贡献的“投资收益”,这种建筑在资金堆砌之上的“收益”有很大的泡沫成分,短期股市被推得越高,风险积累越大,泡沫破灭跌幅也越深,最危险的是,股市泡沫破灭可能成为经济危机的导火线。
谢国忠认为,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着世界经济失衡和国内经济失衡的双重挑战,正处于世界经济结构失衡的漩涡中心。内部的突发事件和外部的冲击都有可能发生新的危机。中国需要从亚洲金融危机中汲取教训,以避免发生新的金融危机。
樊纲认为,外部的不平衡性有可能导致经济危机的产生,但防范风险还要着重从内部原因入手解决,重在改革发展中国的金融体系。中国多年双顺差、国内流动性过剩、外贸依存度高达80%等新形势下的新问题,面对未知的风险,练好内功更显重要。亚洲如要避免发生1997年那样的金融危机,便有必要在发展债券市场方面加大力度,彼此互相合作,将债券市场的深度、广度和多元化提升到足以同发达国家相提并论的水平。此外,发展本区域债券市场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这将能吸引外地投资者将资金投注到本区域,而另一方面则有助于促进亚洲资金逐渐回流,并避开美元下跌所造成的损失。
中央汇金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谢平认为,开放是防止金融危机的制度保障,一个比较灵活的汇率制度是缓冲经济危机的最好办法之一,进一步参与到金融全球化的交易当中去,才能学会各种各样对付危机的办法。
十年前的金融危机离中国既近又远。近在于危机发生在中国的家门口,离中国从未有过地近;远在于,十年前的中国内地由于尚未完全对外开放,属于相对封闭的经济体,受危机的冲击并不大,有幸躲过一劫。
然而,十年来中国经济以前所未有的开放速度融入世界,已远非昔日可及;现实的中国却面临着人民币汇率的不断升值、房地产和以股市为代表的资产价格一路飙升、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下的双顺差导致国家外汇储备不断增加等新情况,而这些因素,哪一个都有可能成为引发新一轮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炒股没?买房没?
最近几日,在上海工作的田先生变得异常不安,因为他不懂股票的老婆在朋友的劝说下,把自己辛苦积蓄的十多万元钱全部拿去炒股,竟然还赚了一万多元钱。田先生对《华人世界》记者苦笑:“我的心每天跟着股票的波动线跳动,很多不懂股经的人也炒股,虽然我不懂股票,但这种疯涨肯定会让更多的平民散户受灾。”
“你炒股没?”“你买房没?”成为时下很多上海普通市民见面的问候语。本刊记者在上海几家证券交易市场看到,开新户的市民竟排成了长队,一些炒股的市民更是整天呆在证券交易中心,眼望着股票波动线一眨不眨。
国家统计局4月19日发布的一组数据,让人们感受到中国经济“夏天的气息”。数据显示,一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50287亿元,同比增长11.1%,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李晓超称,中国经济存在“由偏快转向过热”的可能。而楼市也在调控声中逆行攀高。据统计,一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3544亿,同比增长26.9%,比上年同期加快6.7个百分点。业内人士半开玩笑地说:“想知道中国人的消费水平,看房价去。”
热闹的还有银行,理财的兴旺带动起银行业务的繁忙。记者在上海各银行营销网点看到,几乎没有不被挤爆的营业网点,取款机前永远排着长队。就连外资银行也盯紧中国人的腰包,纷纷打出为中国人理财的口号。
滚烫的数据显示,中国经济“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近年来第一次同时飞奔向前。外电这样形容中国的经济:飞机没有着陆的迹象,偶尔的停顿像是空中加油,接下来飞得更高。非但领导层忧心,就连普通百姓也从股市、房市的沸腾气象中深切感受到中国经济已经热了起来。
著名经济学家谢国忠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认为,日本就曾经完整地经历过房地产的泡沫。与中国面临的经济背景极其相似的是,当时经济强劲增长的日本恰逢美元持续贬值。日元的大幅升值逐渐吸引了众多国际资本纷纷踏入日本的房地产市场。从1986年到1990年,四年时间日本房价提高了两倍。随着国际资本在三五年的时间里逐渐获利撤离,靠外来资本推动的日本房产泡沫爆裂,房价暴跌50%。日本21家主要银行宣告产生1100亿美元的坏账,其中1/3和房地产有关。由房地产业崩溃引发了其他一系列经济的衰退,日本也迎来历史上最为漫长的萧条期。
热钱烧烤背后的博弈
市场人士分析,在经济周期还是向好的情况下,中国股市上升的趋势还没有改变。而人民币近来走势凌厉,在“五一”长假之后的第一个交易日即突破7.7的整数关口,人民币升值不止,牛市就不会停止。
对此,著名证券专家左小蕾认为,热钱来中国赌人民币升值,进入股市、房地产领域进行投机,最终目标是获取超额利润,而不是来学雷锋的。一旦达到了他们的暴利目标,就会毫不留情、毫不手软地了结离场。这就给中国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以及人民币汇率带来巨大风险。
中国央行数据显示,2007年3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12020亿美元。今年1-3月国家外汇储备增加1357亿美元,同比多增795亿美元。海关总署4月10日公布的数据显示,1至3月中国进出口总值4577.4亿美元,其中出口2520.9亿美元;进口2056.5亿美元。依此计算,1至3月,中国外贸顺差应在464.4亿美元。
一些专家认为,对比央行和海关总署的数据可以发现,有892.6亿美元的新增外汇储备来自资本项目顺差,也就是说,前3个月有近千亿美元境外资本流入中国。较大数量的热钱进入中国的渠道包括:通过外资企业虚报贸易进入、通过地下钱庄渠道进入、通过QFII渠道进入以及其他渠道进入等。那么,较大数量的投机资本进入国内究竟想干什么呢?目标十分明确,首先,一大部分是赌人民币升值的热钱。大量的热钱进入,其实是在考验中国政府对加速人民币升值的耐心,如果最终不能扛住,人民币必然大幅升值,一方面热钱会获得巨大利润,另一方面对中国经济将是破坏性的。
再者,热钱将会瞄准中国的资产项目,那就是股市和房地产行业。央行近期先后提高存贷款利率和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按照利率与资本市场的反相关关系,资本市场理应有所反应。但是,股市依旧我行我素,不理不睬货币调控工具,这完全是一个极为反常的现象,是成熟市场经济国家不会出现的。股市目前出现这种“怪异”现象,极像境外热钱的操作手法。
十周年,热钱烧烤反思
20世纪后期,亚洲四小龙的崛起,泰国、马来西亚、印尼的迅速发展,使人们对亚洲经济充满乐观的期待。很多东亚国家好不容易把国内人均生产总值发展到三四千美元,似乎已经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然而1997年转眼之间,就跌了一半多。“东亚奇迹”这个曾经令许多国家自豪的字眼如今很少再被提起。
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席张曙光认为,内外经济失衡是最大的风险,一国经济状况最好的时候,也许就是现有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政策走向极端的时候,目前中国金融体系的脆弱使得防范风险和危机的能力不足。
“别以为国有商业银行上市成功和股价飞涨就是银行业经营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在严重的冲击面前,我们还不知道银行如何应对、能有多大作为。”张曙光认为,如果国内股市和房地产价格持续过快上涨,资产泡沫膨胀,一旦破灭,将危及银行和整个金融系统,有可能发生挤兑提款之类的货币危机和银行危机。
北京国民经济研究所所长、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樊纲表示,目前亚洲各国致力于寻找一种热钱的定义,然后来防范共同的金融风险。樊纲说,当时的金融危机爆发,首先就是从房地产的价格暴涨开始的,房地产的暴涨暴跌引发的金融危机的在其他东南亚国家也同样存在。首先爆发金融危机的泰国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有大量的外资购买当地的房地产。但因为当时的泰国经济连续7年保持着年均8%以上的高速增长。因此泰国人,人人都觉得房地产价格也将持续上涨,房地产投资猖獗。然而,人们对新建房屋的需求并未像房价那样迅速增长。1997年初,泰国写字楼和公寓的空置率达到21%,也就在当年,国际游资撤离泰国房地产市场,泰国经济全面崩溃。
与中国现行的政策一样,上世纪80年代的泰国也实行着严格的外汇监管制度,但随着经济发展对外商投资的需求,泰国逐渐放开了国内的外汇市场。在经历了5年的楼市和股市暴涨之后,泰国国内经济减速、泰铢面临贬值的压力,外资因此纷纷逃离,从而引发房地产市场和股市泡沫的破灭。1996年5月至1997年5月,泰国股指应声跌落60%,泰国老百姓的资产大幅缩水,企业破产,金融业几乎瘫痪。而热钱流入中国将使中国的市场面临同样的风险。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热钱的大量流入和国外资金对人民币大幅升值的预期密切相关。对于国外的金融界人士来说,阻止热钱的通行的办法有两个:一个是对货币进行升值,另一个就是银行加息。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政府当时的政策失误导致泡沫过度积累引发经济危机成为基本共识。人民币升值,资本快速流入、资本市场市值一天5000亿到1万亿的增长态势,股价天天上涨,大批毫无风险意识的个人投资者以每天超过20万,甚至超过30万的数量涌进资本市场,恍若日本经历的重现。
日本当年也曾经有过股票天天涨的狂欢,纳斯达克也有过指数天天攀升的奇迹,但是股市没有“ 神话”,日本股市从4万点最后跌至8000点,纳斯达克从5000点跌至1000点的惨痛经历,告诉我们“天天涨”涨的绝不是价值,累积的是资产价格的泡沫风险。需特别留意的是中国资本市场目前不少上市公司的“收益”是相互持股,推高股价后的相互交叉贡献的“投资收益”,这种建筑在资金堆砌之上的“收益”有很大的泡沫成分,短期股市被推得越高,风险积累越大,泡沫破灭跌幅也越深,最危险的是,股市泡沫破灭可能成为经济危机的导火线。
谢国忠认为,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着世界经济失衡和国内经济失衡的双重挑战,正处于世界经济结构失衡的漩涡中心。内部的突发事件和外部的冲击都有可能发生新的危机。中国需要从亚洲金融危机中汲取教训,以避免发生新的金融危机。
樊纲认为,外部的不平衡性有可能导致经济危机的产生,但防范风险还要着重从内部原因入手解决,重在改革发展中国的金融体系。中国多年双顺差、国内流动性过剩、外贸依存度高达80%等新形势下的新问题,面对未知的风险,练好内功更显重要。亚洲如要避免发生1997年那样的金融危机,便有必要在发展债券市场方面加大力度,彼此互相合作,将债券市场的深度、广度和多元化提升到足以同发达国家相提并论的水平。此外,发展本区域债券市场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因为这将能吸引外地投资者将资金投注到本区域,而另一方面则有助于促进亚洲资金逐渐回流,并避开美元下跌所造成的损失。
中央汇金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谢平认为,开放是防止金融危机的制度保障,一个比较灵活的汇率制度是缓冲经济危机的最好办法之一,进一步参与到金融全球化的交易当中去,才能学会各种各样对付危机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