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21世纪的希望》教学谈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shangs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海洋——21世纪的希望》是一篇介绍人类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说明文。教学中,我注重了人文性与工具性双线并进,有效整合课程资源,突出篇章教学,渗透读写知识,上出了浓浓的语文味儿。
  
  一、 题目入手,感知主要内容
  
  课前,教师布置学生结合生活实际阅读、了解一些有关海洋的知识。上课伊始,组织学生谈谈自己眼中的海洋,在交流中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谈,如海洋的无边无际,海洋的物产丰富,海洋有时温和有时暴躁等。通过交流,学生对海洋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对研究海洋产生了兴趣。接着,我从题目入手,引导学生思考:课文哪些段落具体告诉我们“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的?”引领学生了解文章首段与尾段的内容。通过自读、讨论,学生知道这两段告诉我们海洋占了地球的绝大部分,人们既热爱海洋,又敬畏海洋,我们在开发海洋时必须爱护海洋。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由题目切入文本重点,这样的开篇直奔主题,简约高效。它顺应学情,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使学生尽快地进入了学习情境。从了解重点段再兼顾首尾段落,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和阅读教学规律,也着力体现了高年段篇章教学的特点。
  
  二、 精读重点,感悟未来希望
  
  在精读重点段时,可用“为什么说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呢?”这一总问题统领全段的学习。学生通过阅读第5~8自然段,从相应的词句中,知道人类面临的困境主要有:“能源危机”“食物匮乏”“水荒”等。
  1. 借助资料,感受“能源危机”的可怕
  教师首先帮助学生理解“能源危机”的意思,是指人为造成的、常规能源中的矿物燃料的危机,通常涉及石油、电力或其他自然资源的短缺。然后出示资料:“石油——恩赐还是魔咒?经历过第一次石油危机的人们有切肤之痛。1973年被称为是美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年,以前灯火辉煌的摩天大楼一片漆黑,联合国大厦周围和白宫顶上的电灯也限时关掉,许多居民不得不靠拾树枝生火取暖。”进而,启发学生想象,假如有一天陆地上能源枯竭,人们将会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以此让学生对“能源危机”的可怕产生切肤之痛。
  2. 运用数字,想象“食物匮乏”的威胁
  教师出示人口增长统计图,2000年全球60亿人口,以平均每年增长6000万人计算,到2050年将是90亿。如果以每年人均粮食消费量500千克为例,指导学生统计出2000年到2050年全球粮食的需求量。然后出示一组数据:2007年全球谷物生产总量为20亿吨;目前,全世界75%以上的人口只能勉强吃饱饭;近5亿人口严重营养不良,全世界每年有41000名儿童死于饥饿和有关疾病。那么,到全球人口达到90亿时,情况又会如何呢?引导学生感受“食物匮乏”的威胁早已逼近人类,并想象如果有一天这种灾难降临我们头上,会是多么残酷。
  3. 激活旧知,体会“水荒”的痛苦
  回顾课文《水》,先想一想村子缺水的情景,如那个村子里的人吃的水,要到十公里之外的一处很小的泉眼里去挑,而且经常要排上一个小时的长队才可以挑上一担;只有在下雨的日子里,大家才可以痛痛快快地洗上一回澡,而一年中雨天的日子又是少得可怜;夏天男女老少都有一种将要被风干的感觉等,体会水的弥足珍贵、缺水的无比痛苦。同时,出示一组世界有关地区干旱缺水情景的图片,让学生感到干旱引起的“水荒”已不是个别地区的现象,而是威胁着整个人类生存的危机。
  4. 开发海洋,人类的希望所在
  面对这些人类生存、发展的困境,人们该怎么办呢?教师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并启发学生思考:人们找到办法了吗?这时,学生发现:海洋,正是人类的希望所在。接着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为什么海洋能给人们带来希望呢?学生通过读书,结合已有知识同桌交流,一一概括出开发海洋应对危机的可能:(1) “海洋是个聚宝盆,它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煤、铁、铜、锡、锰、硫等”矿藏;“海浪和潮汐”也蕴含着大量的能源。因此,人类可以通过“致力于海洋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水的运动来发电”等方法开发新能源……交流中可适时指导学生联系课文插图,了解海洋石油平台;出示汹涌的波浪,了解海上“烈马”——波浪能等。(2) 海洋里虽然不能种水稻和小麦,但是,海洋能提供丰富的海产资源,海洋中的鱼和贝类能够为人类提供滋味鲜美、营养丰富的高蛋白食物。因此,人类可以“向海洋索取食物”,解决“食物匮乏”的危机。“可以预料,21世纪人类的餐桌上,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高蛋白食品来自海洋。”(3) 面对“水荒”,人们“用海水淡化”“在海底建设城市”来应对。交流中可以出示海水淡化的流程图,也可以推荐主题网站,激发学生对美好未来的展望。
  5. 保护海洋,让海洋乐于奉献
  当学生徜徉在对未来海洋的美好憧憬时,教师要及时唤醒他们的意识:海洋给人类带来了新的希望,因此,我们“首先必须保护海洋,珍惜海洋资源。”否则,就是自毁希望,自毁未来。从而,加深对“只有这样,海洋才会乐于作出它的贡献”的理解。
  
  三、 略读首段,了解开篇作用
  
  课文重点段已把“海洋——人类21世纪的希望”说得很清楚了,可是,为什么还要加上第一部分呢?
  学生读书、思考、讨论后知道:第一,地球是一颗“水球”,这就形象地告诉我们,海洋占了地球总面积的71%,它积蓄了地球上97%的水,可见它与人类有着不解的情缘。第二,人们既“热爱海洋”又“敬畏海洋”。这一矛盾的态度是因为:海洋“给予人类丰富的水产品和每日不可缺少的食盐”使人类的生命得以延续,它“给人类提供了航行的便利”,使人类的生存条件得以改善,可以说,人类自诞生以来就依赖海洋;但是由于人类认识的限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面对海洋造成的灾难还束手无策。现在,随着对海洋认识的不断深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已能创造条件来开发利用海洋。文章正是按照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过程、开发过程,层层深入展开叙述的。
  教学时围绕“海洋与人类关系密切”这一中心,通过引导学生读书,理解课文内容,同时渗透谋篇布局的意识,使工具性体现得更突出。
  
  四、 收集资料,展望未来海洋
  
  学完课文后,学生对开发海洋、让海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教师可及时引导学生结合文中开发海洋,解决危机的几个方法展望未来:我们的餐桌食品将更加丰富多彩;现代化的海底城市将欣欣向荣;干旱地区水源的变化……然后要求学生任选一个方面搜集资料,作具体的研究,写一篇想象作文,展望未来——21世纪的海洋。
  (作者单位:无锡市崇宁路实验小学)
其他文献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前几天,我们一起来到万亩稻田,欣赏美景。  我们排着整齐的队伍来到目的地。一眼望过去,我顿时惊呆了。大片大片的稻田一望無际,金黄金黄的,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像一汪金色的海洋,又像一幅美丽的油画。走近一看,每一株稻子都散发着扑鼻的清香。稻秆真高,都快长到我的腰边,那稻穗挂在稻秆上,沉甸甸的,把稻秆都压弯了,好似在欢迎我们的到来。稻穗上结满了饱满的谷粒,每颗谷粒都
期刊
朱家珑同志嘱我为即将出版的《张庆文集》作序,我深感惶恐。张庆老师是学富品高、在小学语文教育的实践研究和理论探索方面成绩卓著的专家,拙笔难以表述其辉煌业绩之一二,只能以学习张老师的点滴体会聊表敬佩之意。  初识张老师,始于接触国家课程标准苏教版第一册小学语文教科书。清晰地记得当时一打开教科书,扑面而来的是汉语独特的美,母语浓浓的情,诗情画意,充盈其间。我惊喜万分,犹如步入画廊,山欢,水笑,鸟鸣,花放
期刊
秋天可以收获  秋天有美景可看,更有丰盛的物产可收获,真是一个让人心生喜悦的季节,都来看看各家各户有哪些收获吧。  金秋十月正是板栗成熟的季节,趁着国庆假期,秋高气爽,我们要去奶奶家捡板栗咯!  午饭后,顾不上休息,我们迫不及待地上山了。穿行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中,越过潺潺的小溪,我们一路欢歌笑语,一会儿就到了板栗林。只见草丛里,小溪边,树脚下……漫山遍野都是“小刺猬”的身影。这些小家伙有的呈青色,有
期刊
秋天可以赏景  天高气爽、丹桂飘香、层林尽染……这些都是秋天让人心旷神怡的地方。如何表现秋之灵韵呢?请看下面几名同学的作品。  你若和我一样,整天只是与书本或是电脑打交道,就很难发现秋的秘密。  放下书本,关上电脑。快,迈开你的腿,和我一起走出门,我们去寻找秋的秘密吧!  你看,崎岖不平的田埂上长满了毛茸茸的狗尾巴草。摸一摸,毛嘟嘟的,手心好痒呀!白蝴蝶,黄蝴蝶,红蜻蜓,你看到了嗎?它们飞累了,正
期刊
我教过语文,研究过语文教学,现在又给小朋友们编写语文教科书,可以说跟语文打了一辈子的交道。搞语文,离不开读书,所以也可以说读了一辈子的书。  人的一生,什么阶段的读书活动最为关键?我个人的体会是: 读书贵在少年时。  幼年,引领我步入语文殿堂的是我的外祖父。外祖父是个私塾先生,读过许多书,书法写得极好。我小时候很喜欢听他讲《聊斋》故事。有一次,他给我讲了这么一个故事: 一个书生,正在床上睡觉,看到
期刊
电风扇在家待腻了,想出门玩玩。他打开家门,好闷热啊!于是,他决定去海边找凉爽。  他来到海边,看到有个小男孩在堆沙堡,他就热情地去帮忙。没想到,他刚一伸手,呼呼呼……沙子、貝壳满天飞。不但没帮上忙,掉下来的沙粒把小男孩砸得哇哇大哭。电风扇很难过,低下头悄悄走开了。  他又看到有人在浅海游泳,想:在水里肯定很凉快,那我也游泳吧。没想到,他刚一挥胳膊,呼呼呼……周围掀起了大浪,原来悠闲游泳的人全都哭喊
期刊
金秋十月,天高气爽,恰逢重阳节,我和爸爸妈妈决定攀登紫金山,去亲近这座城市山林,去看看候鸟迁徙,去听听秋和夏告别的声音。  我站在山脚下,忍不住打了一个寒战,这么高的山,这么陡的台阶,不知道要爬多久呢!路两旁的乔木一点也没有秋天的寂静,它们顶着暗金色的头发,任凭风呼呼地吹散它们。叶子随意飘落,轻盈似羽毛,落地的每一片叶子都是一位舞蹈家,它们颜色相似,相貌却不尽相同。风儿路过,树叶跳得更欢快了。竖耳
期刊
从一年级开始,教师就应该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积累语言,调动学生表达的欲望,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其能大胆地生成和发挥,从而逐步养成良好的写话习惯。    一、 凭借“三个依托”,抓语言积累    1. 以识字教学为依托。一年级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识字。在了解生字的意思后,让学生进行口头扩词训练,不仅可以拓宽学生思路,加深学生对生字的理解,还可以拓展生字的意义外延,丰富学生的词语积累。如教学“满”字时,学
期刊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番茄太阳”》给我们描述了一位聪明好问、坚强乐观的盲人小姑娘。初读课文,便被文中小女孩的形象深深打动:  ●健康、漂亮。“乌黑的头发,象牙色的皮肤,精致的眉毛,笑起来像个天使。”寥寥几笔外貌描写就将一个有着天使般笑容的小姑娘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  ●特别爱笑。“小女孩一面用手摸,一面咯咯地笑”“明明一面用手摸一面笑”“明明咯咯的笑声银铃样清脆,一串一串地追着人走。”从这些动作、神
期刊
笔者认为,古诗教学也要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积极提倡个性化解读,拓展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发展。    一、 引导想象,拓展学生思维    古诗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展开丰富想象,打开学生内心的“盒子”。如《咏鹅》这首诗的开头连用了三个“鹅”字,粗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可读,细读起来却耐人寻味。教师要学生理解并想象“鹅、鹅、鹅”三个字表示什么?有位学生说:“‘鹅、鹅、鹅’,是诗人突然听到河岸边传来的三声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