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职专业建设研究

来源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专业建设在高职院校办学中处于中心地位。从供给侧改革的角度看,当前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方面存在专业结构不合理、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符、特色专业稀缺的问题。基于供给侧改革的理念,高职专业建设应从专业供给端的有效性、综合性、高水平性入手,实施基于市场需求的、突出质量要求的、引导需求的专业改革,推动基于供给侧改革的专业建设。要优化专业结构,准确把握专业培养目标,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进程,大力推进特色专业建设,抓好专业群建设。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高职;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5-0028-02
  【作者简介】陈春艳,湖南师范大学(长沙,410000)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
  一、供给侧改革视角下高职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结构不合理,难以适应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高职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专业结构不合理的倾向:一是高职院校盲目扩大专业规模,增加专业数量,人才培养成效低、无特色,与市场需求不相符,出现“结构性浪费”;二是高职院校忽视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的需求,不能增加劳动力市场上急需的专业种类及数量,而对于处于市场边缘即将被淘汰的专业,不能及时停办,专业结构比例不协调,出现“结构性缺失”。
  (二)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符,较难满足社会职业岗位的需要
  许多高职院校在设置专业时,往往不重视对社会需求的调研,没有形成与地方经济主导产业发展趋势相适应的专业发展规划,仅仅从有利于获得生源的角度出发,盲目争办一些“热门”专业,而这些专业在经历了一定热度后进入专业倦怠期,继而遭到搁置。这样盲目地设置专业,致使高职院校输送的人才无法与当前的劳动力市场需求相匹配,也使未来的毕业生无法满足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研制与开发的要求。
  (三)特色专业稀缺,不能更好地发挥专业优势服务区域经济
  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的过程中,由于专业带头人短缺、专业建设团队成员不足、资金短缺、制度不完善等因素的制约,校、市、省、国家级特色专业与社会认同特色专业极度匮乏,导致高职校出现“一个模子”培养人才的倾向,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压抑学生禀赋和潜能的发挥,还使专业建设脱离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不能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难以打造区域特色经济。
  二、高职院校适应供给侧改革专业建设的重点与关键
  (一)要树立基于市场需求的专业建设有效供给观
  当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作为劳动力进入劳动力市场时,在市场经济价值规律的支配下,他们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岗位,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大化。因此,高职院校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把握经济发展动向,及时调整专业种类与结构,开发市场所需的专业,提高人才与就业市场需求的适应程度,切实做到以市场化带动专业建设的有效化,提高人才有效供给的水平,做好精准对接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
  (二)要树立突出质量要求的专业建设综合改革观
  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时,掌控数量的同时还要严把质量关,尤其在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专业评价建设等方面。同时,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涉及范围广,只有在每个方面把握好改革质量关,才会产生“1 1>2”的综合效果,才能够设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专业,培养生产力发展所需要的高质量的劳动力。
  (三)要树立加强引导需求的高水平专业建设观
  在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在进行专业建设时,既要重视当前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又不能忽视超越现实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未来人才储备。此外,还要在空白领域积极开发新专业,做到“人无我有”,引领新的人才需求,注重产需对接,搭建人才供需交流平台,减少供需不对称。只有这样,高职专业建设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促进生产力发展,为社会生产力发展服务的作用。
  三、供给侧改革视角下加强高职专业建设的對策
  (一)高职院校要优化专业结构,适应产业升级与新兴职业需求
  高职院校应该根据产业结构的变化和专业目录的新要求,对专业进行精简、整合、调整,敏锐地把握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方向,精准建设符合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专业。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业态,新增一批新兴专业,如顺应“互联网 ”增设的云计算技术与应用、移动应用开发等新兴专业,构建适应产业升级的专业体系。同时,在专业结构的指引下,高职院校还要进一步优化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等,提高他们对产业发展的适应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满足新兴职业的需要,填补劳动力市场的人才空缺。
  (二)高职院校要准确把握专业培养目标,突出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定位
  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之初应该做好充分的专业培养目标分析,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实际,以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线进行调查研究,广泛听取企事业单位的意见,在充分考察论证的基础上确立专业建设目标。目标定位一般要比学术型本科院校、中等职业学校更具体、更贴近实际需求,推进以职业素质和专业技能提升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战略,培养“适销对路”的高技能人才。此外,高职院校要紧贴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促进高技能人才结构与行业、产业发展需求相适应,进一步提高高职教育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填补我国高技能人才的缺口,促进高职人才供给链与社会经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
  (三)高职院校要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进程,专业设置紧跟市场步伐
  高职院校应该通过信息化平台做好与用人单位的专业交流工作,建立人才需求的监测预报机制,在加强主干专业、长线专业建设的基础上辅以短线专业、热门专业、新兴专业开发,跟踪经济社会发展对岗位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需求和学科发展趋向,加强对高职专业设置、标准制订、课程开发的动态研究,构建专业开设、课程实施与招生就业的协调机制,在学校和产业行业企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四)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现有资源,大力推进特色专业建设
  高职院校要结合自身优势、资源,紧密结合产业结构的需要,实行重点专业突破战略,集中力量培育壮大特色专业,积极建设一批满足当地行业产业发展要求的特色专业,既有利于满足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又有利于通过自身结构的优化,更好地服务于区域及地方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应形成自己的特色,全力把特色专业打造成校级、市级、省级、国家级乃至国际知名品牌专业,以品牌求生存,再通过这些品牌的衍生、引领和辐射作用,带动相关专业的发展,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专业建设的整体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五)高职院校要秉承资源共享的理念,精心抓好专业群建设
  通过与其他高职院校、企业的合作办学,对优质教育资源进行统筹协调和综合利用,打破地区、部门、学校、专业的限制,建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专业资源并在专业群内进行交互共享,降低教育成本,提升教育质量,使学校教育资源利用效率达到最大化。此外,高职院校还要根据产业链的变化趋势,科学地规划专业布局,将分散的专业有机联系在一起,以原有优势专业为基础,把基础相同或者相近的几个专业进行整合,同时衍生和开发周边相关专业,形成专业群的集群优势,提高资源的整合质量,打造开放的教育资源环境。这样可以减少师资和实验实训设备等方面的投入,降低专业建设的成本,促进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优化配置,实现优势资源的共享,最终实现专业的整体协调发展。
其他文献
贫困生的认定包括贫困生的界定和贫困生困难程度的评定,其准确性直接影响到资助工作的公正与效率。本文从贫困生认定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解决的对策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近两年学生生源的剧减,已经严重影响了各高校的发展,高校人员管理制度也随之变更。因此各高校也相继进行着人事制度的改革,职业指导的紧迫感也逐渐为各高校所共识。常言道:教
<正>曹慧,我是在参与第一批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的工作中认识的。她看上去外表柔弱,说话不紧不慢,一副谦和的模样。时间长了,才知道这位在公众场合从不显山露水的教师:内
期刊
采用正交试验法,以产品的芍药甙、酸枣仁皂甙A含量为指标,选出抗疲劳口服液提取工艺的最佳条件,即浸泡0.5h,用药材5倍量的80%乙醇提取3次,每次1h。
以大戟注射液主实验用药,对KY821细胞株及12例正常人骨干细胞进行了体外药物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大戟注射液抗癌有效,对于正常人骨髓粒单细胞集落(GM-CFU)的抑制作用明显低于高三尖杉酯碱的抑制作
班会课是一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明确班会课功能定位,科学开展班会课实践,有助于发掘学生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利于形成和谐班级文化,积极推动班集体建设;有益于提升教师
苦参碱类生物碱对G^+绍菌、G^-杆菌等12种菌(130株)均有明显抑菌作用,对咽喉部常见病毒CB、Adv、RSV的抑病毒浓度高达1/40960g/ml,对流感、副流感病毒也有抑作用,有诱生干扰素的作用,当试剂释释为4^-2、4^-3时,诱INF效价为1024。
变压器作为电力系统的一个重要设备.一旦发生故障,将直接影响供电。发生严重故障的情况下甚至会造成除维修费用之外的重大经济损失。有载分接开关故障在变压器的事故发生中所占
区域的物质、生产形态决定了区域文化与区域精神的特质。本文是作者主编《建瓯历史文化概揽》一书的《编后记》,作者在熟稔家乡历史、乡土文化的基础上,对闺北重镇、福建历史文
校容校貌之美,当为校园的外在之美,这种美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环境育人是学校育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对于约束人的不良行为,养成人的良好习惯,培养人的美学观念,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更重要的是校园要有内涵之美。2004年我曾有幸去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院学习,正值炎炎七月,校园没有大树,无处纳凉。院长单强解释说:“学院建于1997年,何来大树?有人劝我们购置一些大树栽上显示学院历史久远,我们绝不做这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