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言语形式 要走好这四步

来源 :语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ch_r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一门关于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性、综合性课程。语文教学需要鼓励学生关注文本语言形式,洞察作者如此表达的深刻用意,真正推动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生长。统编版教材中的文本都是出自名家名篇,蕴藏着丰富而独特的言语形式,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中文本语言的价值资源,引导学生在探寻、洞察、想象和运用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言语实践能力。笔者以统编版三下《花钟》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实践和思考。
  一、探寻发现:以陌生化资源明晰方向
  由于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只關注文本内容,让学生了解课文写了什么,即认为阅读教学的任务就已经完成。这就导致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或者在进行课外整本书阅读时,关注自己书本的内容,从不对文本的形式进行关注、考量和揣摩,这就折射出学生缺乏关注写作方式和言语形式的意识。因此,关注文本的语言表达形式,教师不要急于引导学生进行所谓的辨析和品味,而要让学生在阅读中与自己接触的常态化语言进行对比,探寻其独特之处,以陌生化的资源为学生的感知辨析奠定基础。
  比如《花钟》这篇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描写不同花朵在一天开放的不同时间,按照从早到晚的顺序,罗列不同时间开放的花朵——这是从内容层面进行了概括,当然知道这些还远远不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聚焦于文本的语言形式,探寻发现这一段文字中,语言形式是怎样的。很多学生在文本细读中发现,为了展现不同的花开状态,作者并没有统一运用“花开了”来描述,而是以变化的语言展现了不同的花开状态。比如“牵牛花”是“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蔷薇”是“绽开了笑脸”,“万寿菊”是“欣然怒放”,“烟草花”是“在暮色中苏醒”,“月光花”是“舒展自己的花瓣”……
  千万别小看这一简单的教学环节,其背后的意义是促进了学生阅读质态的调整,是将学生从原本关注文本内容转化为关注作者的表达思维。有了这样的发现就标志着学生阅读状态的调整和阅读思维的深入。学生的发现也就是他们在阅读中的陌生化地带,从而为后续的辨析和品味提供了方向和资源的支撑。
  二、洞察缘由:以对比化感知表达效果
  品味语言是一项高端性的思维认知活动,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高阶思维意识。很多教师在教学这一类型的板块时,常常会发现两个共性的问题:其一,教师认识到这一要求的难度,常常不信任学生,总是觉得难以品味其中的奥妙,就直接跳过或者将自己的感知和盘托出,直接告知学生,学生获取的知识是教师强行灌输的内容。其二,完全放纵学生,没有方法的引领和策略的点拨,学生只能停留在朗读上,最终没有太多的感知。因此,教师针对这一情况,可以采用积极的对比策略,真正感受如此表达的价值和作用。
  比如教师可以尝试描写不同花开的语言,统一用“开放了”来替代,将课文中的内容修改一下:“牵牛花”开放了,“蔷薇”开放了,“万寿菊”开放了,“烟草花”开放了,“月光花”开放了……学生在朗读对比中不难发现,修改之后的语句全部使用“开放了”,读起来有一种重复之感。很多学生在一开始的认知,只能局限于这一层次,学生会从感性认知的层面上,形成一点点朦胧之感。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在学生原有认知的基础上进行追问,促发学生形成全新的思考:比如修改之后的语句为什么会让人有重复之感,在朗读原文之后,就可以鼓励学生在朗读中体会不同的语言表达所带来的变化感、节奏感,真切感受到课文语句独特的表达效果。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主要帮助学生借助对比化的方式,将学生的思维聚焦于文本过程中,更好地推动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高效发展,感受了文本内在的魅力,从而真正促进学生言语实践素养的不断发展。
  三、想象再现:以浸润化浮现语言画面
  基于上一板块的教学,学生能够从文本的言语形式入手,感受到富于变化的语言能够给人带来丰富而多维的画面感和意识感。如果我们细加考量就会发现,这样的发现和感知是从概念化的认知层面展开的,具体到不同的语言,究竟给予了读者怎样的阅读体验呢?很多学生在稍微思考之后就可以发现,变化的语言展现了不同的花开状态。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紧扣文本的语言,展开合理化的想象,将变化的语言形式所带来的丰富体验,浸润到每个学生的内在意识深处。
  教学中,教师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这些变化的语言是否可以调整顺序,是否可以将这种语言搭配到其他的花朵上去,借助这一问题,很多学生立刻敏锐地发现,作者所选用的预压,其实是针对花朵的名称和特点精心编选的,比如“睡莲”作者描述的语言是从“梦中醒来”,以“梦”“醒”与花朵名称中的“睡”字关联,相互匹配、互相辉映。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就可以鼓励学生从这个自然段中众多的描述中,选择一两句,想象这些花朵开放的不同状态。有的学生从“欣然怒放”中想象万寿菊旺盛开放的样子,有的学生从“舒展自己的花瓣”中想象月光花花瓣伸展开来的姿态之美,有的学生从“含笑一现”中感受到昙花快速开放、快速凋谢的特点……
  学生对于文本语言的感知,很多时候都容易停留在最原始化的层面上。在这样的过程中,教学的效益是多重的,既锻炼了学生内在的认知想象能力,同时也很好地感受了作者富于变化的句式所形成的表达效果,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句式变化所带来的作用。
  四、实践运用:以迁移化搭建历练平台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就是要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教师就需要鼓励学生进行言语的实践性运用。教材中的文本被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誉为是最范例,这一范例的价值除了在阅读中进行品味之外,还需要有学生进行实践练笔的支撑。因此,教师要在学生感受之后搭建迁移和运用的实践平台,促进学生在积极的迁移运用过程中进行感知。
  这一板块的教学,学生不仅从理解的层面感受了这样表达的作用,同时也探寻和揣摩了文本语段的内在意蕴。因此,教师可以先组织学生进行回忆:生活中我们还见到过哪些花朵,如果将这些话穿插在这个语段中,我们还可以运用哪些语言来表达花朵开放的状态呢?此时,学生就将课文中的内容和写作方法进行连接,教师鼓励学生从花朵不同的名称和开放姿态展开描写。比如栀子花张开了它那纯洁的脸颊;杜鹃花好像展开了小嘴,发出咕咕咕的叫声;月季花满脸娇羞,润红了整个脸庞……在后续交流分享过程中,学生汇报了自己迁移运用的实践性过程,有的学生从名字的特点展开描写,有的学生从自己所了解到的花朵开放的特点展开描写,有效地将教学的关注点聚焦在文本深处,提升了学生内在的言语实践能力。
  从读到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学生有丰富的认知体验,更需要高段性的认知思维作为支撑,教师要清晰地认识到学生在撰写和表达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障碍,要通过巧妙弥补的方式进行感知,从学生阅读到书写的过程中进行体悟和思考,消融从读到写之间的认知性差异,更好地推动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不断发展。
  语文教学需要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层面上,逐步向着言语形式迈进,形成学生内在的认知力、洞察力、感知力和表达力,提升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附属实验学校(小学部)
其他文献
“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方山子就是苏轼的老友陈季常。“余既耸然异之”老朋友相见,给作者最大的感觉就是惊异。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方山子身上體现出了诸多“异”之特征。笔者此文主要探究方山子身上体现出的“异”,让学生对文章的学习解读有个抓手,学习这篇文章时,能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掌握了方山子这个人物形象“异”之特点,就能领会文章的精髓,深入文章的内核。  一、
期刊
据有关研究表明,生命个体获取的信息中,75%左右是通过视觉得到的。只有形成深入、细致、连续的观察意识,学生才能形成独特而丰富的认知体验。统编版四上第三单元,就是一个典型的“观察单元”,所设定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和“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这两点相互依存、彼此融通,是推动学生言语素养发展的重要依托。笔者就以单元中《爬山虎的脚》为例,谈谈如何将“感受观察”与“体会生动表达”结合在一
期刊
春夏秋冬,四季轮换,大自然的魅力,人们会因其最淳朴、真实的本质去爱,如郁达夫《故都的秋》般,作者爱秋的美景,因为无处不透露着秋之最,清、静、悲凉的特质不仅反应了北平秋天的特点,同样也反应了作者内心的一份孤独与落寞。可是同样是冬天,济南,在老舍笔下却全然变了模样,成熟的文字功底加上丰富的语言艺术,跃然纸上的不是透露着冰凉之气的寒冬,而是裹着军大衣,吃着冰淇淋,供着暖气的北方室内生活,冬天的人们是最喜
期刊
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离不开广泛而大量的阅读,更离不开扎实有效的积累。统编版教材编者也深谙此道,将积累生动的语言作为单元语文要素。面对这一训练要素,很多教师显得手足无措,要么不闻不问,熟视无睹;要么就是机械地摘抄,生硬地背诵。结果学生的积累并没有形成,语文素养更是原地踏步,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完全丧失。那究竟怎样才能帮助学生形成有效的积累呢?笔者以统编版三上《父亲、树林和鸟》一文的教学为例
期刊
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特别是低段语文教学的重点,对于汉字的学习也是学生学习其他语文知识的基础。一线教师对于识字教学近年来也摸索出了众多方法,比如集中识字、随文识字、字理识字、归类识字,等等。但总的来说,这些方法绝大多数都是建立在教师的“教”上,是站在教师的角度去思考设计教学。新课标对第一学段的识字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规定:要让学生“学习独立识字”。这一要求指向性非常明确,就是要从学生“学”的角度,去建构一
期刊
十八个学习任务群也可以说是十八个学习主题。这样看,小群文阅读教学和学习任务群之间有着相通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版)》要求:“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语经验,把握祖国语文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小群文阅读教学,就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群”中发现真实问题,确定探究主题,形成语文能力,完成发展核心素养的任务。  “小群文阅读”的“小”主要体现在
期刊
语用意识,即学生自主运用语言的意识。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引导其理解语言文字,再对语言文字进行运用,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笔者紧扣阅读教学,对如何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研究,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下面以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竹节人》为例,从“找出主语”“体会修辞”“分析句式”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找出主语,读懂内容  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在小学阶段所学的课文难度会
期刊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人生”主题单元中的一篇课文《紫藤萝瀑布》出自学养深厚的散文大家宗璞之手。这篇近似“大象无形”的著名散文,引得不少专家学者津津乐道。文章通过描述紫藤萝花的盛开并回忆过去遭遇从而悟出一个道理: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种由作者个人情感纠葛飞跃到对生命本质的认识的写法,似取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瓢饮”,来探微其“花”与“人”关系的处理技法,对我们认识文章的
期刊
在如今,“文化”这一词汇,恐怕是雅士俗人最为常用的名词了。无论是生活中,还是工作中,几乎存在于这世上的一切:一切的事,一切的物,都可冠之以“文化”之名。由此看出,如今正处于“泛文化”发展的时代。根据其内涵:俗,存在着“俗文化”;雅,存在着“雅文化”,其虽然皆以“文化搭台”,但是却又各行其是。雅与俗看似相互背离,但却又能兼而有之。在如今的发展中,“雅俗皆宜,雅俗共赏”,成为了新的审美标准。语文教学作
期刊
谢有顺先生曾经评论说:“贾平凹的散文,表达的正是贾平凹这个人,他是‘跳出来的’,所以我常常能在他的散文中,读到辛酸和悲凉,这种感觉,比读他的小说时要强烈得多。”细品贾平凹的散文《一棵小桃树》,此言评得极为恰切。  一、《一棵小桃树》中的“小桃树”  “一棵小桃树”在文中既是标题,又是作者行文的明线。从全文看,“小桃树”的经历既平常又坎坷。起先,“奶奶从集市上回来”带给“我们”一人一颗桃子,她让我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