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很多家庭中,会存在以下8个“潜规则”:
1.控制准则
我在自己的原生家庭当中曾经感受到最强烈的,就是对感受和行为的控制。妈妈通过指责的方式把自己的情绪投射给别人:“都是你让我这么难过!”同时她也控制着别人的情绪:“你根本不应该为这样的事情生气。”
有的时候就连最简单的行为,比如今天出门穿什么,她也必须控制:“你听我的,不要穿这件,要穿那件!”如果我没有穿她指定的衣服出门,她一定会愤怒地说:“你就是要跟我对着干是不是,我只是给你提个建议,你穿那件太丑了,你为什么就是不听?”
可问题就在于,如果她真的只是提出“建议”而不是控制,那么我没有采纳她的建议时,她可能会有些失望,但绝不会说“你就是要跟我对着干”或者“你为什么就是不听”。一个“必须”被采纳的“建议”,只可能是一种控制。
2.完美主义准则
没有什么准则比这个准则更让人绝望了。因为这些理想化的标准是我们自己在头脑中臆想出来的,现实中根本没有人可以真的达到。人类本来就不可能完美,所以完美主义本身就是不人道的。
在有完美主义准则的家庭当中,父母会经常把孩子拿来跟完美主义的楷模做对比,即所谓“别人家的孩子”。比如你必须永远一丝不苟,比如“我们家的人从来都是学校里的第一名”,比如“永远都要对别人表示感谢,哪怕你心里没有一点感激”。
3.责怪准则
“都是因为你气我,我才这么愤怒。”
“如果不是因为你总是指责我,我才不会气你。”
“你每次都是这样,从来都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
“你不也是,你从来都是对的,错的永远是我。”
当我们感觉到自己的脆弱要暴露时,我们就开始为自己的脆弱感到羞耻,我们就会用指责的方式让对方羞耻而不是去感受自己的羞耻。
4.否认“5个自由”准则
“5个自由”指的是每个家庭成员被容许去自由地感觉、思考、感受、想象和为自己的目标冒险。但是在很多家庭中,这样的自由是不被容许的。
“你不应该嫁给他,因为他在北京没有房。你愿意为自己的幸福冒险?不可以!因为我比你更懂得,没有房就不可能幸福!”
“你应该觉得自己很幸运;应该很感激我们为你做的一切;应该多听我们的话;应该为我们的情绪考虑。”
“你不应该生气;为了这样的人难过,真的是不应该;你不应该这么严肃,为什么别人都笑了就你一个人不笑?”
5.不交流准则
从童年起,我们就有很多东西不能跟父母探讨。我们的家长会用威胁、否认、呵斥或者逃避的方式拒绝跟我们探讨可能会让家庭关系有压力的话题。
“爸爸,为什么妈妈看起来那么生气?你们吵架了吗?”“没有啊,妈妈没有生气,你看错了。”但你明明看到妈妈撅着嘴,眉头紧锁,在一旁不理你和爸爸,这时候留给你的,就只有独自承受和困惑。
“妈妈,你为什么经常不回家?”“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没良心,我不回家还不是为了给你赚钱?你看看你的玩具都是哪儿来的?”其实妈妈不回家,可能是因为她在用工作逃避着跟爸爸的紧张关系。但是爸爸不说,孩子也不被容许提这件事。
不管是丈夫的酒瘾烟瘾,还是妻子的依赖控制;不管是爸妈的性生活,还是他们不同的消费观和金钱观;不管是不良的婆媳关系,还是不良的父子关系,所有这一切都成为了家庭中的禁忌。家里有很多公开的“秘密”,有好多不可逾越的“雷区”。
6.不倾听准则
每个人都在表达,但没有人在真正聆听。
在这样的家庭中,其实不存在真正的交流。因为所有人都在为自己辩护。
“你能不能早点回家?”
“你什么意思啊,你的意思是我每次回家都很晚呗?那我上个星期每天下午5点就到家了,还给你做饭,你不记得了?”
如果我们不那么自我防卫,不时刻要证明自己是对的,也许我们可以问问对方:“为什么要我早点回家呢?”也许我们得到的回答是:“因为我最近上班有些不愉快的事情,想找你聊聊天,求安慰求拥抱。”
7.不完成准则
一个“老问题”可能持续数年,并且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长期争执却没有任何结果。另一种是表面和平,维持彼此的意见不合。不管是哪种形式,对话仍旧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家庭成员仍旧感到沮丧和困惑。
8.不可靠原则
“不要相信任何人,这样你就不会失望。”因为父母本身都还是“巨婴”,他们自己的需要還没有得到满足。这样的家庭中,孩子的需要不仅得不到满足,而且他们还要去满足父母的需要。
“妈妈,能不能买这个玩具给我?”
“乖,宝贝,前面还有更好的玩具,我们先不买,前面有!”
结果你发现前面并没有妈妈所说的玩具,她只是因为不想买给你而说了谎,这个时候你便开始意识到:妈妈并不可信。
其实妈妈不想买玩具给你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她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很拮据的家庭,觉得买玩具是很奢侈的行为。但她没有告诉你“不买玩具是因为妈妈觉得玩具太奢侈了,妈妈小的时候從来都没有玩具”,而是选择了用欺骗孩子的方式来满足自己对节俭的需要。
这些就是在功能失调家庭中的“潜规则”,这些潜规则深深地影响着我们,让我们不知不觉在自己的家庭中继续延续着这样的方式。
1.控制准则
我在自己的原生家庭当中曾经感受到最强烈的,就是对感受和行为的控制。妈妈通过指责的方式把自己的情绪投射给别人:“都是你让我这么难过!”同时她也控制着别人的情绪:“你根本不应该为这样的事情生气。”
有的时候就连最简单的行为,比如今天出门穿什么,她也必须控制:“你听我的,不要穿这件,要穿那件!”如果我没有穿她指定的衣服出门,她一定会愤怒地说:“你就是要跟我对着干是不是,我只是给你提个建议,你穿那件太丑了,你为什么就是不听?”
可问题就在于,如果她真的只是提出“建议”而不是控制,那么我没有采纳她的建议时,她可能会有些失望,但绝不会说“你就是要跟我对着干”或者“你为什么就是不听”。一个“必须”被采纳的“建议”,只可能是一种控制。
2.完美主义准则
没有什么准则比这个准则更让人绝望了。因为这些理想化的标准是我们自己在头脑中臆想出来的,现实中根本没有人可以真的达到。人类本来就不可能完美,所以完美主义本身就是不人道的。
在有完美主义准则的家庭当中,父母会经常把孩子拿来跟完美主义的楷模做对比,即所谓“别人家的孩子”。比如你必须永远一丝不苟,比如“我们家的人从来都是学校里的第一名”,比如“永远都要对别人表示感谢,哪怕你心里没有一点感激”。
3.责怪准则
“都是因为你气我,我才这么愤怒。”
“如果不是因为你总是指责我,我才不会气你。”
“你每次都是这样,从来都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
“你不也是,你从来都是对的,错的永远是我。”
当我们感觉到自己的脆弱要暴露时,我们就开始为自己的脆弱感到羞耻,我们就会用指责的方式让对方羞耻而不是去感受自己的羞耻。
4.否认“5个自由”准则
“5个自由”指的是每个家庭成员被容许去自由地感觉、思考、感受、想象和为自己的目标冒险。但是在很多家庭中,这样的自由是不被容许的。
“你不应该嫁给他,因为他在北京没有房。你愿意为自己的幸福冒险?不可以!因为我比你更懂得,没有房就不可能幸福!”
“你应该觉得自己很幸运;应该很感激我们为你做的一切;应该多听我们的话;应该为我们的情绪考虑。”
“你不应该生气;为了这样的人难过,真的是不应该;你不应该这么严肃,为什么别人都笑了就你一个人不笑?”
5.不交流准则
从童年起,我们就有很多东西不能跟父母探讨。我们的家长会用威胁、否认、呵斥或者逃避的方式拒绝跟我们探讨可能会让家庭关系有压力的话题。
“爸爸,为什么妈妈看起来那么生气?你们吵架了吗?”“没有啊,妈妈没有生气,你看错了。”但你明明看到妈妈撅着嘴,眉头紧锁,在一旁不理你和爸爸,这时候留给你的,就只有独自承受和困惑。
“妈妈,你为什么经常不回家?”“你这孩子怎么这么没良心,我不回家还不是为了给你赚钱?你看看你的玩具都是哪儿来的?”其实妈妈不回家,可能是因为她在用工作逃避着跟爸爸的紧张关系。但是爸爸不说,孩子也不被容许提这件事。
不管是丈夫的酒瘾烟瘾,还是妻子的依赖控制;不管是爸妈的性生活,还是他们不同的消费观和金钱观;不管是不良的婆媳关系,还是不良的父子关系,所有这一切都成为了家庭中的禁忌。家里有很多公开的“秘密”,有好多不可逾越的“雷区”。
6.不倾听准则
每个人都在表达,但没有人在真正聆听。
在这样的家庭中,其实不存在真正的交流。因为所有人都在为自己辩护。
“你能不能早点回家?”
“你什么意思啊,你的意思是我每次回家都很晚呗?那我上个星期每天下午5点就到家了,还给你做饭,你不记得了?”
如果我们不那么自我防卫,不时刻要证明自己是对的,也许我们可以问问对方:“为什么要我早点回家呢?”也许我们得到的回答是:“因为我最近上班有些不愉快的事情,想找你聊聊天,求安慰求拥抱。”
7.不完成准则
一个“老问题”可能持续数年,并且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长期争执却没有任何结果。另一种是表面和平,维持彼此的意见不合。不管是哪种形式,对话仍旧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进展,家庭成员仍旧感到沮丧和困惑。
8.不可靠原则
“不要相信任何人,这样你就不会失望。”因为父母本身都还是“巨婴”,他们自己的需要還没有得到满足。这样的家庭中,孩子的需要不仅得不到满足,而且他们还要去满足父母的需要。
“妈妈,能不能买这个玩具给我?”
“乖,宝贝,前面还有更好的玩具,我们先不买,前面有!”
结果你发现前面并没有妈妈所说的玩具,她只是因为不想买给你而说了谎,这个时候你便开始意识到:妈妈并不可信。
其实妈妈不想买玩具给你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她从小就生活在一个很拮据的家庭,觉得买玩具是很奢侈的行为。但她没有告诉你“不买玩具是因为妈妈觉得玩具太奢侈了,妈妈小的时候從来都没有玩具”,而是选择了用欺骗孩子的方式来满足自己对节俭的需要。
这些就是在功能失调家庭中的“潜规则”,这些潜规则深深地影响着我们,让我们不知不觉在自己的家庭中继续延续着这样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