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包穿刺是心包积液常用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反复心包穿刺易引起多种并发症。我科自2006年以来应用中心静脉导管对6例各类心脏术后引起心包积液患者进行心包穿刺置管引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6例患者均为我科行心脏术后再次住院患者,男3例,女3例;年龄14~35岁,平均24.5岁。临床诊断VSD修补术后1例,MVR术后3例,右室双出口矫治术后2例。6例患者均经B超确诊,液体深度均>7 mm。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包填塞症状和体征,如呼吸困难、不能平卧、颈静脉怒张、心界扩大、肝肿大等。
1.2相关注意点及穿刺步骤
1.2.1所有患者术前均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行B超定位,向患者解释穿刺的必要性、步骤及注意事项,以减轻和缓解患者的紧张。穿刺点多选在剑突下,可避免出现气胸、血胸和积液漏入胸腔,个别在锁骨中线第五肋间,穿刺过程中均进行心电监测。
1.2.2具体操作步骤为:患者取半卧位,穿刺点选择在剑突与左肋缘交界点下2 cm,常规消毒穿刺野,铺无菌洞巾,2%利多卡因3-5 ml行局麻,取中心静脉穿刺管盒中的硬质穿刺针进行心包穿刺,穿刺针与胸壁成15~30度角,进针过程中穿刺针呈负压,进针缓慢,有突破感后会有血性液体流出,观察是不凝血后沿针侧孔植入导丝,深度稍超过穿刺针5~10 mm,撤除硬质穿刺针,沿导丝植入扩张器进行局部扩张,深度同硬质穿刺针的深度,拔除扩张器,沿导丝植入CVP管,其深度为硬质穿刺针的深度,再加上2~2.5 cm,撤除导丝,外固定CVP管,并接引流袋。
1.2.36例患者在操作过程中除心率增快外无其他不适,心电监测无明显ST段、T波的改变。引流过程中严格控制单位时间内流速,在前2 h液体量控制在200 ml,
24 h内不超过1 000 ml,以防止低血压晕厥、休克或心跳骤停。留管时间根据引流出液体量的多少和治疗措施的不同而定。
1.3结果
操作成功6例,技术成功率100%。6例患者均预防应用了抗生素,未发生皮肤及血源性感染,未出现气胸、心脏误伤、出血等并发症。一般第1次抽吸后心包填塞症状明显好转,保留导管最短2d,最长4d。
2.讨论
2.1心包由壁层和脏层组成,两者之间为心包腔,呈封闭囊状袋。心包腔内含少量液体,约30 ml,起润滑作用。心包腔内液体超过100 ml时称为心包积液,常有病毒感染、肿瘤、结核、尿毒症性及心肌梗死等原因引起,超声心动图对诊断心包积液简单易行,迅速可靠,可进行定位,找出最佳穿刺点,并具有无创性和反复性,可测定液体量的多少。
2.2中心静脉导管心包留置优点
心包积液的出现,常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在以往的治疗中,常采用单针进行穿刺,每次抽出液体量有限制,重复操作,患者痛苦大不宜耐受,并且反复穿刺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有11.4%~20.0%的致命性并發症[1],易出现心脏损伤、引流不彻底。而中心静脉导管以前主要被用在测定心血管患者的中心静脉压[2],以及通过静脉给药,并可进行保留,可多次重复给药,减少重复操作,减少患者的痛苦。中心静脉导管管细、软,对心肌无刺激。我们利用这些优点进行心包穿刺,收到良好效果。用其自带夹进行夹管进行观察,在治疗过程中,注意无菌操作,每天更换无菌敷料。导管头部呈多孔状,不易发生阻塞现象[3]。
2.3中心静脉导管心包留置的缺点
心包腔内置管使心包与外界相通,人为造成一个开放通道,增加了感染机会,故留置导管时间不易过长,以防导管折断,造成异物残留。最佳留置期限,仍需进行一定的临床实践后定论。导管阻塞,特别是血性心包积液,要注意导管内肝素化,如果抽吸不畅,可以用少量盐水冲洗,但不可强求冲开,阻塞后可更换导管。过去有人提出导管在心包腔内留置时间不易超过72 h,因有感染的危险[3]
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进行心包引流,如果引流量大要注意电解质及血浆蛋白的变化,及时给予补充。综上所述,中心静脉导管心包腔留置在治疗心包填塞及中大量心包积液,是一种安全、可靠、简便、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李月川,周静敏,张金铭,等.经皮置管对恶性心包积液的诊断和治疗.中华肿瘤杂志,2000,22:6769.
[2]李武平,熊文渊,陈念梅,等.静脉置管技术临床应用的效果.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0,21:645.
[3]Ziskind AA,Pearce AC,Lemmon CC,et al.Percutaneous balloon perocardiotomy for the treatment of cardiac tamponade and large pericardial effusions:description of technique and report of the first 50 cases.J Am coll Cardiol,1993,21(2):1
作者单位:430022 武汉市 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外科,鄂小军,女,本科,主管护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6例患者均为我科行心脏术后再次住院患者,男3例,女3例;年龄14~35岁,平均24.5岁。临床诊断VSD修补术后1例,MVR术后3例,右室双出口矫治术后2例。6例患者均经B超确诊,液体深度均>7 mm。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包填塞症状和体征,如呼吸困难、不能平卧、颈静脉怒张、心界扩大、肝肿大等。
1.2相关注意点及穿刺步骤
1.2.1所有患者术前均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行B超定位,向患者解释穿刺的必要性、步骤及注意事项,以减轻和缓解患者的紧张。穿刺点多选在剑突下,可避免出现气胸、血胸和积液漏入胸腔,个别在锁骨中线第五肋间,穿刺过程中均进行心电监测。
1.2.2具体操作步骤为:患者取半卧位,穿刺点选择在剑突与左肋缘交界点下2 cm,常规消毒穿刺野,铺无菌洞巾,2%利多卡因3-5 ml行局麻,取中心静脉穿刺管盒中的硬质穿刺针进行心包穿刺,穿刺针与胸壁成15~30度角,进针过程中穿刺针呈负压,进针缓慢,有突破感后会有血性液体流出,观察是不凝血后沿针侧孔植入导丝,深度稍超过穿刺针5~10 mm,撤除硬质穿刺针,沿导丝植入扩张器进行局部扩张,深度同硬质穿刺针的深度,拔除扩张器,沿导丝植入CVP管,其深度为硬质穿刺针的深度,再加上2~2.5 cm,撤除导丝,外固定CVP管,并接引流袋。
1.2.36例患者在操作过程中除心率增快外无其他不适,心电监测无明显ST段、T波的改变。引流过程中严格控制单位时间内流速,在前2 h液体量控制在200 ml,
24 h内不超过1 000 ml,以防止低血压晕厥、休克或心跳骤停。留管时间根据引流出液体量的多少和治疗措施的不同而定。
1.3结果
操作成功6例,技术成功率100%。6例患者均预防应用了抗生素,未发生皮肤及血源性感染,未出现气胸、心脏误伤、出血等并发症。一般第1次抽吸后心包填塞症状明显好转,保留导管最短2d,最长4d。
2.讨论
2.1心包由壁层和脏层组成,两者之间为心包腔,呈封闭囊状袋。心包腔内含少量液体,约30 ml,起润滑作用。心包腔内液体超过100 ml时称为心包积液,常有病毒感染、肿瘤、结核、尿毒症性及心肌梗死等原因引起,超声心动图对诊断心包积液简单易行,迅速可靠,可进行定位,找出最佳穿刺点,并具有无创性和反复性,可测定液体量的多少。
2.2中心静脉导管心包留置优点
心包积液的出现,常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期。在以往的治疗中,常采用单针进行穿刺,每次抽出液体量有限制,重复操作,患者痛苦大不宜耐受,并且反复穿刺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有11.4%~20.0%的致命性并發症[1],易出现心脏损伤、引流不彻底。而中心静脉导管以前主要被用在测定心血管患者的中心静脉压[2],以及通过静脉给药,并可进行保留,可多次重复给药,减少重复操作,减少患者的痛苦。中心静脉导管管细、软,对心肌无刺激。我们利用这些优点进行心包穿刺,收到良好效果。用其自带夹进行夹管进行观察,在治疗过程中,注意无菌操作,每天更换无菌敷料。导管头部呈多孔状,不易发生阻塞现象[3]。
2.3中心静脉导管心包留置的缺点
心包腔内置管使心包与外界相通,人为造成一个开放通道,增加了感染机会,故留置导管时间不易过长,以防导管折断,造成异物残留。最佳留置期限,仍需进行一定的临床实践后定论。导管阻塞,特别是血性心包积液,要注意导管内肝素化,如果抽吸不畅,可以用少量盐水冲洗,但不可强求冲开,阻塞后可更换导管。过去有人提出导管在心包腔内留置时间不易超过72 h,因有感染的危险[3]
采用中心静脉导管进行心包引流,如果引流量大要注意电解质及血浆蛋白的变化,及时给予补充。综上所述,中心静脉导管心包腔留置在治疗心包填塞及中大量心包积液,是一种安全、可靠、简便、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李月川,周静敏,张金铭,等.经皮置管对恶性心包积液的诊断和治疗.中华肿瘤杂志,2000,22:6769.
[2]李武平,熊文渊,陈念梅,等.静脉置管技术临床应用的效果.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0,21:645.
[3]Ziskind AA,Pearce AC,Lemmon CC,et al.Percutaneous balloon perocardiotomy for the treatment of cardiac tamponade and large pericardial effusions:description of technique and report of the first 50 cases.J Am coll Cardiol,1993,21(2):1
作者单位:430022 武汉市 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心外科,鄂小军,女,本科,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