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海历劫700天 20世纪最伟大的探险

来源 :户外探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k_win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14年,英国探险家沙克尔顿(Ernest Shackleton)计划徒步穿越南极大陆。对于40岁的他来说,这可能是人生中的最后一次探险。
  谈起南极探险,有三个名字肯定会被提及,有人总结道:“要论科学有致的领队艺术,当属斯科特(Robert Scott);要论快速高效的行进安排,非阿蒙森(Roald Amundsen)莫属;但要论绝处逢生,于看似无望的困境中逃脱,那就只有真心地祈求沙克尔顿。”

  20世纪初,阿蒙森和斯科特先后到达南极点,创下人类探险史的新纪录。而沙克尔顿虽然四次前往南极探险,但每一次都没有达到出发时的目标。
  若单以成败论英雄,在那个人才辈出的年代,沙克尔顿无疑是一名失败者。然而,也正因为一次失败,让世人永远记住了他。“登山皇帝”梅斯纳尔将那次失败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探险”,梅斯纳尔说:
  “虽然沙克尔顿失败了,但他救了所有的人…… 我明白失败比取得成功更重要。”

英雄时代的失败者


  42岁的沙克尔顿立于船头,目光紧紧锁定远处的象岛。
  上次见到留守的22名队员还是4个月前,那时他正准备乘救生船去南乔治亞岛求救。前三次救援中,船都被浮冰阻挡,无法靠近,而这一次他终于看到了象岛。
  海岸上出现一个个人影,一件风衣升上旗杆,却停在了中间的位置。沙克尔顿的心猛的一沉,难道是有人遇难,自己终究还是来晚了?
  这天是1916年8月30日,象岛越来越近,他拿出望远镜,仔细扫过岸上的每个人。他们须发蓬乱,衣服又脏又烂,经过700天的极地生存,即使是家人也没办法一下子认出他们。
坚忍号模型。

  沙克尔顿当然记得每一个人,他喃喃地数着:
  1、2、3…… 21、22!
  他们都还活着。近两年来的焦虑终于一扫而空。他转头望向一旁的队友,只有他们能明白此刻的意义。
  两年前,同样也是8月,探险队从南乔治亚岛出发。这是沙克尔顿第三次前往南极,这次他志在成为第一个徒步穿越南极大陆的人。
  早在1902年,28岁的沙克尔顿就跟随斯科特前往南极点,那是人类首次对南极内陆进行探索。探险虽未成功,但沙克尔顿却迷上了这片未知的白色领域。
  1907年10月,沙克尔顿作为领队再一次来到南极。忍受着雪盲、饥饿和冻伤的折磨,探险队抵达了南纬88°23’,距离南极点仅有97.5英里(约157公里),这已是当时人类最接近南极点的距离。
  然而,此时沙克尔顿的补给不足,装备也早已破烂。清点一番,沙克尔顿不得不承认一个残酷的事实——就此折返,还有生还的希望。
  是不惜代价成为史上第一人?还是放弃多年来的目标,保全所有人的性命?沙克尔顿很快选择了后者,再一次与南极点失之交臂。

被困南极

沙克尔顿和团队抵达南纬88°23’。

  1911年,阿蒙森与斯科特先后抵达南极点,人类的极地竞赛终于暂告段落。沙克尔顿却并不想就此停止自己的探险。三年后,他宣布了下一个更宏伟的目标——徒步穿越南极大陆。
  筹齐资金后,他购买了一条原本用于北极考察的三桅木船,将其命名为坚忍号,取自他的家训“坚忍致胜”。
  从出发开始,坚忍号的航程就波折不断。1914年8月1日,坚忍号起航的热点被另一条新闻取代——德国对俄国宣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这也意味着,探险计划可能尚未开始就被搁浅了。
  大战在即,沙克尔顿宣布坚忍号及其船员听从政府指挥安排。海军部很快发来一条简短的电文:继续行动。在战争的阴霾中,探险队挥师远征南极。
  来到临近南极的南乔治亚岛,沙克尔顿又遇到难题:海上恶劣的冰情始终没有缓解的迹象。当地的捕鲸人建议推迟计划,等下一个季节再出发。
  对沙克尔顿来说,推迟无异于放弃,身后的战争让他没法回头再来。在南乔治亚岛等了一个月,载着28名队员和69只雪橇犬,坚忍号向南极的威德尔海驶去。冰山和浮冰漂浮在海面上,在阳光照射下,映出幽蓝的光。坚忍号时而巧妙地钻过浮冰间的水道,时而顽强地破开冰面,时而在开阔的海域勇往直前。
  1915年1月18日,坚忍号又一次遭遇浮冰区。与以往不同,这里浮冰由积雪构成,分解成一块块碎冰,紧紧围拢在船身四周。探险队决定停在原地,等东北风停了,看看浮冰能否自然分开。
  然而,这一等就是6天。东北风刮个不停,将浮冰冻在一起。坚忍号升起船帆,开足马力还是冲不出去。船员们纷纷带着鹤嘴锄和撬棍下到冰面上,试图凿出一条航道,却依然无济于事。
  坚忍号卡在冰里,纹丝不动。探险队被困住了!
沙克尔顿探险队。

浮冰漂流


  外界没有人知道探险队遇到了麻烦。他们没有无线电发报机,就算发出了求救信号,那个年代也没有直升机,没有履带式雪地车。救援行动依旧无法进行。
  队员们只得接受这个事实——他们要在南极一条冰封的船上过冬。工作停滞,极夜正慢慢迫近,枯燥、孤独快要把所有人逼疯。为了化解这个局面,沙克尔顿安排了一系列活动:
  取消轮换的航行值班岗,设立单人观察哨,让其他船员可以享受充足的睡眠;
  将船上的雪橇犬分成6队,并指定了明确的看护者,经常组织狗队进行对抗赛;
  长达4个月的极夜里,人们热衷于各种消遣活动,包括打扑克、下国际象棋、每周举办歌会等。
  也曾有一支加拿大探险队被困北极,但是困境中队员们变成一群自私的乌合之众,最终11人全部殒命北极。而坚忍号的气氛则一片平和,这得益于沙克尔顿当初选人的原则。
沙克尔顿。

  一位物理学家在应聘加入探险队时,沙克尔顿提的问题令其大感困惑。他没有问有关科学工作的细节,而是问物理学家会不会唱歌。沙克尔顿说:“我不需要鲁滨逊那样的人,但我希望你能为同伴大声鼓劲儿。”

再见,坚忍号


  极夜难熬,却并不意味着末日来临。船上补给尚充足,隊员们甚至乐观地推测:等开春坚冰消融,探险仍可继续。然而,浮冰远比想象中更加可怕。
  大风肆虐时,移动的冰块相互挤压,坚忍号被挤在中间,左右摇晃。巨大的压力下,船身战栗着,发出骇人的声响,有一次甚至向左倾斜了20度。

  10月24日,一大块冰直接擦过船尾,船尾柱几乎被扭断,大量海水涌入。排水泵连续工作了三昼夜,依然收效甚微。巨大的冰块打定主意一般,又一次发出猛击。甲板向上翘起,龙骨散架,坚忍号又下沉了一点。
  弃船的命令是下午5点下达的。沙克尔顿最后一个离开,人们对着坚忍号三次振臂高呼,以此告别栖身一年的家园。
  沙克尔顿相信行动是振奋士气的最好方式。几天后,带着基本的给养,队员们拖着两艘救生船出发了。他们计划走到无冰海域,然后乘船前往保利特岛,1902年沙克尔顿曾在那里留下救急物资。
  随冰漂流10个月后,新目标的确让人精神一振。他们不再原地犹豫,而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出绝境。
  然而,南极严酷的环境一下子将探险队带回了现实。雪越下越大,第一天他们前进不到1英里(约1.6公里),第二天只走了半英里。第三天折腾了0.25英里(约0.4公里),他们就不得不停下。沙克尔顿承认这样的尝试是徒劳的,下令重新扎营,并将其命名为“海洋营”。
  接下来的日子,打捞队穿梭于海洋营和坚忍号之间,他们从船上抢救出更多物资,还拖回了第三艘救生船。但是补给还是不足,仓库保管员认为食物最多够100天用。探险队只得猎杀海豹和企鹅作为补充。
  这年圣诞节,沙克尔顿决定重新开始行军。这引起了队员的不满,五十多岁的木匠表现尤为明显,他公开表示,坚忍号沉没之后,自己就不再履行船员的义务。
  在南极这样的苦寒之地,队伍中的任何嫌隙都可能致命。沙克尔顿召集了所有人,大声朗读了雇用船员条例,并且告知他们,薪水会付到抵达安全港,在那之前所有人还要受他约束。
返程途中倾斜的船身。

  在沙克尔顿的雷霆行动下,一场风波很快过去。但行军一周后,他们再一次被迫停下扎营,这次的营地名为“耐心营”。燃料和食物越来越少,饥饿和寒冷时时刻刻折磨着每个人。
  耐心等待,是他们现在唯一能做的事情。

孤舟求救


  离开坚忍号5个月后,等待终于有了结果。脚下的浮冰裂开了。沙克尔顿下达了大家期待已久的命令——开船。三条救生船载着28人出发了。
  他们在浮冰间横冲直撞,冒着暴风雪在狭小的水道间穿行。狂风携着巨浪涌向救生船,队员们因为长期缺乏碳水化合物,很快就没了力气。
  夜晚宿营也成了问题。一开始他们会选一块结实的浮冰扎营,但有一次脚下的冰山破裂,所有人差点被抛进冰海,沙克尔顿下令今后只能在船上轮流休息。
沙克尔顿探险队被围困在浮冰之中。

  在风雪中航行了7天,他们在象岛登陆。自离开南乔治亚岛的497天时间里,他们从未踏上一寸陆地。有的人在漫无目的地乱走,有的人全身颤抖,有的甚至将自己的脸埋在石子里……
  然而,现在远不是庆祝的时候。象岛上寸草不生,气候恶劣,更重要的是它远离任何航线,在这里他们不可能被人发现。坐以待毙不是沙克尔顿的性格,第二天他就挑选了5名队员,宣布他们将乘最大的救生船詹姆斯·凯尔德号去南乔治亚岛求救。   在《700天极地生还》一书中,作者描述道:“这是一趟更为凶险的航行。800英里(约1300公里)的航程,逆浪滔天,船被举起又扔下,平均每隔三四分钟就要被浇一身海水,不管白天还是晚上都是如此。非常寒冷。”
  历时17天,沙克尔顿终于抵达南乔治亚岛。同一时间,一艘500吨的蒸汽船在同一场飓风中覆灭了,而他们的詹姆斯·凯尔德号只是一艘约7米的敞舱船。
  接下来的任务是找到捕鲸站,沙克尔顿有两个选择:
  走海路需要150英里(约240公里),救生船已经伤痕累累,海路恐怕并不可行。
  走陆路只需要22英里(约35公里),这意味着他们要直接翻越南乔治亚岛内陆,而此前没有人这样做过,他们携带的地图更是一片空白。
  时值5月,正是换季的时候,过不了多久天气就会变坏,救援可能变得更加困难。天一放晴,沙克尔顿就急切地和另外两个体力好的队员出发了。
  很快,一排小山出现在他们面前,像五根手指挡住了去路。他们爬上山顶,才绝望地发现脚下是起伏的冰峰,根本无路可走。数次折返,他们终于来到最后一条、也最有可能成功的路线。
  此时,天已擦黑,再不回到山下,他們就会被冻僵。
  雾气吞没了下山的路,沙克尔顿建议从山坡滑下去。队友们简直不敢相信,一向谨慎的沙克尔顿竟然作出如此疯狂的决定。万一半路碰上石头怎么办?要是山坡下是悬崖呢?面对队友的犹豫,沙克尔顿厉声问道:“你们说我们还能待在原地吗?”
  这一次,好运站在了他的身边。他们一下就冲到山下,停在一处松软的雪堆中。又经过一夜跋涉,眼前再无绝壁挡路。
  早上六点半,沙克尔顿听到了汽笛声,他急忙告诉队友。如果真的是汽笛声,7点一到,代表上工的汽笛声就会再次响起。
  6点57分、6点58分、6点59分……三个人目不转睛地盯着计时器,指针一格格挪动着。汽笛声响起。那是两年前从南乔治亚岛出发以来,他们第一次听到的来自人类社会的声音。

20世纪最伟大的探险


  17天航行800英里,之后徒步36小时穿越南乔治亚岛,沙克尔顿为象岛的队友们找来了救援。
  4个月后,当他再次出现在象岛时,留守队员站在岸边挥动着手臂,像是当初送别时一样。那时候成败只是转瞬之间,此去前途未卜,站在船上的队员仍记得那个场景:“留在岛上的人们可悲地站在一起,只要他们认为我们还能看得到他们,他们就一直保持着积极热情的样子。”
  现在,28个人终于重新相逢。
  “大伙都好吗?”沙克尔顿在船上大声喊道。
  “我们都好。”他们回答。
  此刻,这场20世纪最伟大的探险已经走到尾声,但他们创造的奇迹至今仍为人乐道。
  1995年,英国一支测绘队同样横穿了南乔治亚岛,即使装备一应俱全,极富经验的登山队员依然感到一路危机四伏。
  1997年,一群爱尔兰人试图复制詹姆斯· 凯尔德号的航程,但在24小时内翻船三次后,他们选择放弃。
  2002年,在“最伟大的100位英国人”的调查中,沙克尔顿位列第11位,紧随其后的是斯科特上校。
1915 年坚忍号。

  与取得胜利相比,人们越来越中意这位以人为本的英雄,许多南极远征者更是将沙克尔顿视为偶像。100多年过去了,沙克尔顿实现了自己当年的诺言,正如当初他在招募信中写到的那样:
  “诚邀强者加入,征途危险,薪水微薄,严寒刺骨,极夜长达数月,无法确保安全返航。如若成功,唯一获得的只有荣誉。”
其他文献
Shannon and Christine, our two backpacking adventurers were on the west coast of Ireland, in the Republic of Ireland, in the beautiful little port city of Galway1. They were staying with none other th
2007年1月15日,由电视剧作家Bryan Elsley和Jamie Brittain为Company Pictures创作的电视连续剧《皮囊》(Skins)在英国E4数字频道首播,很快就受到青少年收视者的青睐,也获得了影视评论家的好评。这部电视剧讲述了英格兰南部布里斯托尔市(Bristol)一群高中生的生活,其广受争议的主题包括家庭解体、精神疾病(例如厌食症)、狂欢乱性、滥用毒品以及死亡等,语
随着2017版《东方快车谋杀案》在海内外电影市场席卷三亿美元票房,“侦探小说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名字再次成为全球娱乐界和出版界的热词。  电影艺术从摇篮时代开始,就与克里斯蒂的推理小说结下不解之缘。盘点迄今为止六十多部主要的影视改编剧,加上数不胜数的波洛和马普尔小姐电视系列剧,哪一部改编作品最为成功呢?马克·奥尔德里奇等评论家认为,此项桂冠属于1957年问世的美国庭审片《控方证人》,导演是一位
If the robots are coming for our jobs, make sure they pay their taxes.如果機器人抢了我们的工作,那么必须向它们征税。  The problem with the future is that it’s unknowable. But of course that doesn’t stop us trying to second-
心理学的花样疗法
16世紀的法国作家蒙田说,治愈孤独有三种可能的方法:恋爱、交友和阅读。但他进一步阐释:性爱上的欢愉转瞬即逝,而背叛稀松平常;友情更佳,却会随着其中一方的死亡戛然而止。因此,唯一能伴随终生的疗法就是与文学为伴。原以为阅读只是逃离自我的一种方式,但其实我们是在探索自己内心深处的世界。  The understanding that literature can comfort, console and
It’s very you.  它很适合你。  你去服裝店买衣服,挑了一件很符合自己气质的衣服,朋友看到就会说:“It’s very you.”意思是“这件衣服很适合你。”  It’s too loud.  颜色太鲜艳了。  这一句的意思可以是“声音太大了。”但也可以用来形容衣服颜色过火。当你看到朋友穿了一件大红色的衣服时,你可以说:“It’s too loud.”意思是“衣服颜色太鲜艳了。”  
嘲笑。
期刊
Many times I’ve become lost  and snapped out of it1 next to a rose bush  and bins in someone’s front garden  or by a four-way crossing, car horns2  and my mouth is full of boring questions.  Many time
学习翻译或者热爱翻译的人,一定听说过不少有关译员的比喻,像“传声筒”、“桥梁”、“灯塔”、“镜子”这些,都是经常用来指代译员的形象比喻。但有一些比喻,一般读者不是很熟悉,但却非常精辟。因此想拿出来启发读者的思考。  车轮  以色列著名作家奥兹在一次演讲中指出,翻译的出现恰如车轮的发明那样重要。他用“车轮”比喻翻译的重要性,是因为车轮的发明使得人们的身体得以更加快速地自由移动,而翻译的出现则使得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