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雄安新区历史文化基础研究的新领域

来源 :中共石家庄市党委党校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hao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宣布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消息一经公布,立刻引起了国人的热烈议论,有关雄安新区的文章不断地见诸报刊,以“雄安”或“雄安新区”为主题的图书也出版了十余种,但这些图书多是对雄安新区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介绍,或者属于政策解读的内容,缺乏综合性、基础性的研究著作,特别是缺乏关于雄安新区历史文化的基础性研究。开启雄安新区历史文化领域的基础性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开启雄安新区历史文化领域基础研究的现实意义
  第一,历史文脉是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重要资源,保护和延续历史文脉也是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一项基本要求。
  雄安新区三县都是千年古县,“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珍贵遗产的雄安新区,应当坚持文化建设和城市建设相结合,在规划建设中保护历史文物古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这是对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基本原则的一个概括,也是对雄安新区规划建设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
  历史文脉不是人为规划出来的,而是自然演进的。城市建设可以规划,美丽乡村建设也可以规划,但历史文脉决不是人为规划出来的。如果说自然景观是大自然自我进化的结果,那么,附着于其上的人文景观必定是人类自我塑造的结果。可这个自我塑造的过程是漫长的,是无数个体的集合行为,从长时段考察,明显地带有自然演进的色彩。因此,相对于发展,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是第一位的。
  第二,厘清雄安新区三县的行政区划变迁,是雄安新区地域文化形成的前提条件,也是整合雄安新区居民集体认同感的必要条件。
  雄安新区三县包括原属任丘市的鄚州镇、苟各庄镇、七间房乡和原属高阳县的龙化乡,尽管存在着地域相接、文化相近的历史传统,但也存在着原有居民的不同的地域认同感。如果要使这些原属不同行政区划的原住民生成新的地域共同体和集体认同感,需要经过一个比较长的时段。如果再加上外来居民,最终形成“雄安人”的集体认同感,更需要时间的积淀。雄安新区原住民所在的村落具有鲜明的自身特色,“这些村庄有着较为长远的历史,颇具代表性,也应该归为历史文化遗产的范畴之内”。但是,随着雄安新区建设进程的加快,原有的许多村落都会被拆除,乡愁纽带必定会被剪断。
  在这种情况下,厘清雄安新区三县的行政区划变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尽管雄安新区三县都被称作千年古县,但它们各自县名的出现时间是不一样的,其中容城县的县名出现得最早。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三县的行政区设置均发生过较大的变化。厘清雄安新区三县的行政区划变迁,可以将原属于同一个行政区的村落进行合并重组,以血缘和地缘纽带强化新的地域认同感,有助于全新地域文化的生长与发展。
  第三,关注雄安新区三县传统的历史联系,是推动雄安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键切入点。
  雄安新区是为了疏解北京非首都而生的城市,是一个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和引领京津冀区域发展的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将是我国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一次伟大实践,有望成为我国新城新区建设和新型城镇化的标杆。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叶振宇认为,影响雄安新区城镇化进程和质量的是三种类型的二元结构:1.发达的城市建成区与落后的农村并存的城乡二元结构;2.新区核心区与外围地区构成的“中心——外围”二元结构;3.本地人与外来高素质人才因融合困难而形成的新二元结构。为了打破叶振宇所归纳出的这三种类型的二元结构,就必须从雄安新区三县传统的历史联系入手,建立区域融合发展机制,促进多元文化的繁荣发展。
  二、开启雄安新区历史文化领域基础研究的创新之作
  彭秀良、马景文合著《雄安新区:地理、历史与文化》(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9年3月出版)一书,填补了雄安新区历史文化领域基础研究的空白。笔者将这本书视为全面介绍雄安新区基本情况的开山之作,理由如次:
  一是该书力图概述雄安新区各个方面的情况,涉及面比较广泛。全书共分为“自然地理环境”“行政区划沿革”“历史演进轮廓”“经济社会发展”“人文地理景观”“地域文学艺术”和“建设千秋之城”等七章,举凡地理环境、行政沿革、历史演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艺术等诸方面内容均有概括和描述,是人们全面认识河北雄安新区的综合性读本。通过与其他以“雄安新区”为主题的图书进行比较,发现尚未有如此全面者。
  二是该书力图将雄安新区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研究和展示,突出了地域性的特点。雄安新区包括河北省雄县、容城县、安新县等三县行政辖区(含白洋淀水域)、任丘市鄚州镇、苟各庄镇、七间房乡和高阳县龙化乡,规划面积1770平方千米。将原本分属五个县的城镇与村庄整合在一起,是需要时间和实践的,而将这片区域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进行描述,也是需要花费大量精力的。比如,雄安新区的人口数量与人口结构,就需要查阅相关的统计资料并进行整合,这还是最简单的工作。再如,雄安新区的人文地理景观算是一个比较新颖的事务,除去早已成为旅游景观的白洋淀之外,白洋淀周边的堤防和码头也是需要重新审视并加以整合的。
  三是該书力图揭示雄安新区的历史面貌与现实图景,将雄安新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贯通起来。雄安新区三县均为千年古县,历史底蕴深厚,人才辈出。自北宋时期起,雄安新区因其地理位置的重要,一方面此地战争硝烟弥漫,另一方面也催生了商业和经济的发达,留下了许多历史故事与美丽传说。雄安新区并不是传统工业的集聚区,但也有一定的工业基础,其中容城县的服装业、安新县的羽绒产业、雄县的塑料包装业具有全国性的影响力,而今这些产业都面临着外迁的命运。规划建设雄安新区,要坚持城乡统筹、均衡发展、宜居宜业的原则,规划形成“一主、五辅、多节点”的城乡空间布局,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通过承接符合新区定位的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积极吸纳和集聚创新要素资源,高起点布局高端高新产业,推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改造传统产业,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综上所述,《雄安新区:地理、历史与文化》一书的出版,不仅填补了雄安新区历史文化领域基础研究的空白,而且具有开拓性、创新性的示范意义,为推进雄安新区历史文化研究向纵深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和坚实的起点。
  (本文系2018年度河北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立项课题“雄安新区历史文化资源调查与研究”(HB18-YB08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作者系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系副教授)
  责任编辑:王玮玮
其他文献
[摘要]当前美丽中国建设正处于理论和实践的探索阶段,生态学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全新视角。通过梳理生态圈理论兴起的背景及内涵,分析出生态圈理论是当前生态治理的新路向,“整体性、能量流和网络化”是生态圈的核心特征。结合美丽浙江升级版丽水大花园核心区的地域实践,仿照生态圈原理,构建“一个综合圈、三大功能层”相互嵌套的丽水大花园区域生态圈模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论证区域生态圈的构建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全新思
期刊
[摘要]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栾城区的民营经济在稳定增长、促进创新、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都作出了突出贡献,早已成为全区创业就业的主渠道。进入新时代,必须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应着力破解民营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支持民营经济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已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民营经济;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27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期刊
《中国人与美国人》是旅美华人学者许光先生的代表作品,首版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作为第一部运用人类学方法总体比较中美文化的著作,一直在海内外被奉为研究中美文化认知与民族性格的经典之作。  作为文化心理学派代表,许先生通过对大量文献、案例和亲身经历的剖析,对中国与美国的文化和社会特点进行了精准而详细的比较研究。从文学艺术、两性婚姻、教育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等方面,环环相扣地阐释了中国人与美国人本质上的文化
期刊
[摘要]2020年春节期间,新型冠状病毒引发的肺炎疫情在中国大地无情蔓延,可以说,此次疫情是对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公共危机处理体系的一次直接考验。面对如此大的公共危机,仅仅依靠政府的单一力量很难迅速、快捷地形成应对策略。自2003年“非典”以来,我国就格外重视对社会动员策略的研究。简言之,对社会动员策略相关方面进行探究是对当下公共危机处理的一项关键举措。不难看出,此次疫情阻击战,侧面暴露出各个部门
期刊
一百年前,五四运动如同一道闪电,刺破旧中国乌云遮蔽的天空,照亮了中华民族前进的道路。一百年来,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内涵的五四精神,被一代代中国人传承、发扬与积淀,早已融入民族血液,成为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上的重要精神支柱。  党有号召,团有行动,共青团的发展史,就是一部高举青春的团旗跟着党一起奋斗的光荣史。作为党的助手和后备军,一百年来,共青团团结引领广大青年坚决捍卫党的领导,在革命、建设、
期刊
[摘要]列宁作为社会主义由理论付诸实践的开拓者所留下的宝贵经验教训是巨大的精神财富,需要不断辩证、历史地分析研究,在不断加深的再认识进程中升华。这既对中国共产党人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也对人类文明的进一步推进,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  [关键词]列宁;革命性;审时度势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9-0169(2020)02-0024-06  
期刊
[摘要] 习近平总书记就如何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五个振兴”的科学论断。其中,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近年来,黔西南州按照省委赋予“奋力打造民族特色山地经济创新示范区”的历史使命,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聚焦产业扶贫,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组织方式,掀起振兴农村经济的深刻产业革命,助推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全面小康进程。  [关键词] 黔西南州;组织形式;农业;发展  
期刊
[摘要]由于受集中计划经济初始条件的约束,一开始,人们主要是将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将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将二者对立起来。改革开放以来,基于对历史的反思和外部因素的冲击,人们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过程虽有反复,但总体来说是逐渐引入市场因素,进行渐进性的市场化改革,经历了计划经济为主和市场经济为辅、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等阶段。
期刊
[摘要]浙江象山的“村民说事”和河北鹿泉的“夜谈议事”是对乡村治理“四议两公开”决策机制的有益补充。虽然两种治理机制形成的内在机理不同,分别受到东部经济发达地区阶层分化和华北经济中等地区个体农户分散化的影响,具有弥合不同阶层利益分歧和制约破坏集体行动村民的路径特征,但是共同作用在于都强化了党的领导,坚持了人民立场,有效化解了矛盾,促使村民形成了发展的共识,凝聚了发展的合力。  [关键词]农村;基层
期刊
[摘要]电影以其特殊的艺术形式和魅力在文化软实力传播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优势。农村题材的电影是我國电影类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展示农村文化软实力,提升农村文化自信的重要大众媒介。电影《十八洞村》作为近几年具有代表性的农村题材电影,通过精心讲述“精准扶贫”这一主旋律故事,不仅获得了比较高的艺术成就,同时也有效传播了农村文化软实力,提升了乡村文化自信。其存在的不足,也是近几年来我国农村题材电影创作中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