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载铁路路基聚氨酯防水层工艺性试验研究

来源 :铁道建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liu11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依托包神重载铁路瓷窑湾站翻浆冒泥整治项目,提出在基床表层增加厚5~8 cm的聚氨酯胶凝级配碎石复合半刚性防水层的整治方案。通过室内试验与现场工艺试验确定聚氨酯胶水的主要材料配比,研究了聚氨酯胶凝级配碎石的防水性能和力学性能,并通过现场行车测试验证了整治效果。结果表明:本工点采用的聚氨酯胶水主要成分由聚醚A、聚醚B、PM200、1,4-丁二醇、二甲苯等构成,适用于本工况的最优质量比为30.0∶10.0∶18.0∶5.4∶5.0;聚氨酯胶水掺量为9%时,聚氨酯胶凝级配碎石混合料渗透系数处于不透水量级;常温条件
其他文献
铺装层是铁路钢桥面结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一种新型的超高性能混凝土铺装体系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在铁路钢桥面中的适用性,为其工程应用提供技术支撑。通过建立铁路钢桥面结构体系节段有限元模型,分析了该新型铺装体系在铁路钢桥面中的受力特点,指出铺装层最不利受力状态位于横隔板正上方。基于有限元分析结果设计了试验模型并进行了静载试验和疲劳试验。静载试验结果表明:面板竖向位移梯度最大值为0.021%,与有限元计算的竖向位移梯度0.020%几乎相等;铺装层最大拉应力为5.78 MPa,略大于有限元计算的最大拉应力3.00
某井在检修时发现阀座表面存在裂纹,通过化学成分测试、力学性能试验、宏观/微观观察等手段,对该阀座开裂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阀座表面熔覆层组织为柱状晶,裂纹沿柱状
北沿江公铁两用特大桥是国内外首次采用最大跨度无砟轨道结构的斜拉桥,主桥跨度布置为(111.4+172+400+197+111.4)m。桥址地质结构复杂,基础结构设计难度大。采用有限元法建立桥梁基础模型,对圆端形沉井基础和钻孔桩基础进行方案比选,确定桥梁深水基础形式,并分析主塔基础静力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圆端形沉井基础沉井施工难度大且造价偏高;推荐采用受力性能好、造价低、施工周期短且工艺成熟的直径为2.5 m整体群桩基础方案,按摩擦桩设计,桩长130 m。桩基础方案有效减小了桥塔基础规模,控制了基础沉降
研究目的:为提升铁路钢桥防腐涂装的防护年限,减少钢桥涂装全寿命周期成本,利用石墨烯对铁路行业标准第7套防腐涂装体系进行改性研究,设计一种新型石墨烯锌基氟碳超耐久防腐涂装体系。研究结论:(1)通过对烯锌基氟碳超耐久防腐涂装体系改性机理分析,适当添加石墨烯可以显著提高石墨烯锌底漆涂层的耐盐雾性能和石墨烯氟碳面漆涂层的耐老化性能;(2)试验结果表明:80μm石墨烯锌底漆涂层耐盐雾性能试验达到4500 h,70μm石墨烯氟碳面漆涂层耐人工加速老化性能试验达到6800 h,其他各项性能指标均满足或优于铁路标准中底漆
研究目的:铁路工程施工过程动态多变,施工机械与周围地形之间极易发生碰撞等事故,而现有仿真方法侧重动画的视觉效果,未顾及地形环境的影响。为了在虚拟世界中模拟真实的铁路施工建造过程,提前排查实际施工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虚拟地理环境的铁路工程施工动态仿真方法。研究结论:(1)对施工工点模型进行构件级分解与重装配,并叠加地形与影像数据,为施工过程提供虚拟地理环境;(2)施工机械的关节联动模型,能够实现作业过程的动态仿真,完成施工工法的模拟;(3)施工工序的分解以及时间驱动的模型构件显隐状态控制,能
为改善C17510合金组织,提高合金性能,采用固溶、时效、深冷处理工艺对C17510合金进行了处理,利用维氏硬度计、XRD、电导率测试仪、金相显微镜等手段研究了C17510合金深冷处理
研究目的:随着我国高速铁路发展,无砟轨道得到大量应用,近十年来部分隧道局部段落出现底鼓,其中一些隧道采取措施后变形得以控制,但有个别隧道采取措施后变形仍在持续,因此有必要对隧道底鼓变形规律、基底荷载及整治措施进行研究。研究结论:(1)《铁路隧道设计规范》中的荷载模式不适用于缓倾层状围岩底鼓段,本文提出了仰拱受力的力学模型;(2)仰拱底鼓量随着围岩变差而增大;随着仰拱跨度增加,呈现出非线性增大,跨度越大,增加的速率越快;随着隧底荷载增加,总体呈现出线性增加;随着衬砌厚度增加,呈现出减小趋势,厚度越大减小幅度
探讨了3种热处理工艺:淬火回火,分级等温淬火,盐浴等温淬火.分别阐述了其工艺实现方法,从化学成分控制,热处理工艺,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进行了讨论和对比,论证了其在相关应用
研究目的: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线形状态直接影响轨道维护质量和旅客舒适度,受各种因素影响逐步出现了各种线形偏差问题,影响线路运营品质和安全。本文研究采用一种不影响高速铁路安全运行的桥梁顶升及移梁纠偏理论及技术,对运营高速铁路桥梁沉降与偏移进行整治,并以工程案例加以验证,以期为同类问题整治提供参考。研究结论:(1)利用内力相互传递的作用机理和摩擦阻荷原理,以桥墩作为竖向支撑和平移反力系统,提出了满足高铁运营安全条件下的高铁桥梁移梁理论方法;(2)采用数值模拟计算的方法,提出了顶升移梁纠偏时单次顶升量宜控制在10
以实践中广泛应用的极限平衡理论为基础,通过静力平衡方程建立了临坡地基极限承载力与临坡地基破坏模式中各几何参数的关系,借助非线性规划算法给出了临坡地基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并利用多个既有算例的数据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本文方法与既有数值模拟结果吻合较好,所求得的破坏模式符合实际,这表明本文方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以及较广泛的适用性。边坡对地基承载力削弱效果消失的临界距离与多种因素有关,而现行规范的规定可能使设计偏于危险,本文方法可以为防治相关地质灾害和岩土工程设计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