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思政课教学要提升工作实效,不仅要遵循思政課教学的基本要求,而且要通过构建特色话语体系使教育内容与受众相对接、与需求相适应。坚定文化自信,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站位和工作站位,以问题为导向,用“出版方言”创新思政课教学内容,是值得探索的方法和路径。
关键词:文化自信;出版方言;思政课教学
高校是党的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对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意义。高校课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而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思政课不同于知识和技能传授的专业课程,它侧重价值层面的人格培养、素质提升和思想锤炼。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立德树人”概括了思政课的定位和性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任务,在理论上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政治方向,“六个要”和“八个相统一”则针对性地指出了实践层面,思政课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提高思政课效果应把握的学理要求、应遵循的正确方法,为高校办好思政课提供了根本遵循。
以“六个要”为准绳,提高思政课教师两个站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六个方面的要求,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其中,政治要强是对思政课教师的根本性素质要求。思政课教师应该具备科学的政治信仰,要在真学、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理论上下功夫,并且能够坚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领学生为中国繁荣昌盛作出贡献。
出版是将作品传诸社会的活动,是为受众阅读服务的,其本质属性是文化,其着眼点是作品的内容及其承载的文化。因此,作品的品质是由出版的品质决定的,而出版的品质则最终取决于出版人的品质。作为出版人,应有良好的政治品格和道德修养,热爱文化和出版事业,拥有崇高理想和浪漫情怀,能够自觉承担启迪时代精神的社会责任,有将文化的圣火、深邃的思想、优质的内容通过自身的出版活动播撒到更广大民众中的雄心与抱负;能把文化追求作为出版活动的终极目标,很好地处理商业与文化的关系。当二者发生矛盾不能兼顾时,他们会不约而同地选择文化;拥有精准而独异的鉴别力,特别擅长发掘和培养优秀的文化人才,始终将作者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努力为作者提供最周到的服务。出版人的这些职业素养,只有通过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密切结合,才能更加符合出版传媒人才成长的需要,也为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作为一所围绕出版传媒全产业链办学治校的传媒类高校,北京印刷学院(以下简称学校)意识形态鲜明、文化属性强,培养的人才大多就职于出版行业,承担着未来出版人的重任。他们是否政治过硬,能否抵御各种社会思潮包括西方文化思潮、出版观的影响,能否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思想状态投入出版工作,思政课教师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必须以“六个要”为准绳,要提高政治站位,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站稳政治立场,善于从政治角度看问题。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度的文化自信,保持强烈的文化担当,把导向为魂作为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与价值认同的一条主线。要提高工作站位,用好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做到在工作理念上坚持问题导向,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高等教育规律和出版工作规律,突出出版的意识形态属性和政治功能,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要求和出版行业对传媒人才的特殊需求相结合;在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上,体现出版文化的精神实质和价值追求;在立德树人使命上,体现出版行业的客观需求;在思政课教学上,体现复合、应用型出版传媒人才的现实状况。
以“八个相统一”为指南,推动思政课创新
1.抓好学科建设,在凝练学科研究方向上做到基础性和导向性相统一
对于基础理论研究而言,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出版行业的特殊需求相结合,构建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的理论体系和内容框架。这一基础理论研究方向的凝练,应在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的理论观点及思想体系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出版事业发展进程,总结历史经验和理论成果,从而论述其科学性和真理性。要研究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观。这就是说,研究马克思主义出版观一定要有发展的理念,要以问题为导向,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出版事业中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出版观下的思政课教学,不是一般的知识性专业课程,而是带有鲜明思想性、政治性和实践性的理论课程,它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为基本理论支撑的。它不仅同马克思主义的其他理论和我国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的丰富实践紧密联系,而且与变化中的国内、国际形势密切相关。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的研究能为思政课特色教学、相关专业的知识传授形成理论支撑。通过阐释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的内涵和要点,使师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的基本观点,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和分析出版现象,回答和解决出版实践中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增强“四个自信”,增强政治定力,树立做好社会主义出版工作的自觉,努力提升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时代做好出版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进而真正成为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出版观,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具有良好出版职业素养、具备全媒体工作能力的优秀出版人才。
对于以教学为中心、课程为重点的导向性研究而言,就是如何把思想政治教育转化为出版价值教育,并做到出版职业素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印刷出版文化传承与人文素质教育相适应。进而围绕相关专业的课程教学嵌入印刷出版文化元素,特别是红色文化和革命文化,做到围绕出版产业链的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相互融合,形成协同效应。 2.抓思政课教学,建立将印刷出版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案例教學体系
印刷和出版活动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文化属性是印刷和出版的核心功能,发挥着践行价值观,传承文明、传播知识、传递信息、呈现理念、表达情感等传播性作用,因此,成为我党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阵地和平台。作为红色文化的印刷和出版活动,就是由践行马克思主义出版观、执着献身于传薪继火事业的优秀出版人擘画实现的。出版人的品格与追求,决定了出版的品质与成就。优秀出版人永远是那些崇尚文化、志趣高洁、德才兼具的人类精英。他们心怀理想,身肩使命,以窃火播光的虔敬和热忱,造就了出版的辉煌,推进了社会的进步。由此可见,将印刷出版文化,尤其是红色印刷出版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守护者、传播者和践行者,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战线要肩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这对将红色印刷和出版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职责、提出了要求。凸显“出版方言”的思政课教学,要在深化课程内容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培育出版价值体系上下功夫,就必须重视案例教学。案例库的建设体现分类教学理念,根据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不同需求,建立融印刷文明、红色印刷、红色出版、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传统文化、改革文化等内容为一体的案例库,把出版行业优质资源经过教学内容建设引入相关思政课堂,实现师生有效互动和教学相长。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理论引领,大纲指导,案例跟进,学用结合;教师主导,学生参与,双主互动,行业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加强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作为案例教学,学校开展了“红色出版史教育活动”,根据出版传媒学科专业的特点,以1921年—1949年中国共产党的出版史为主线,把出版史中蕴涵的党史、国史、革命史、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等内容,通过挖掘代表性出版物、著名出版人、重要出版机构与红色出版有关的革命事迹等素材,编写并形成系列红色出版故事。为了最大限度地提升教育效果,“红色出版史教育活动”按照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所受教育的思路,在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用“出版方言”来讲红色出版故事,在查阅资料、编写材料、宣讲故事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和巩固教育的效果。这种用“出版方言”讲红色出版故事的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既体现了浓厚的出版传媒学科专业底色,又彰显了很强的党史、国史、革命史等思想政治教育本色,而且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有机结合,增强了教育活动的吸引力,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为教育活动取得预期效果提供了基本保障。由此可见,只有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要”“八个相统一”落到实处,才能把以“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变为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下功夫,思想政治教育就会更显针对性,更加贴近出版行业和学生需求,教学才能取得实效;学校培养的人才就会具备出版传媒人才具有的政治担当、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素质和社会参与能力。
本文系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重大项目“扎根新闻出版行业,服务首都功能定位,构建特色鲜明的分层分类大思政实践教学体系”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贺圣遂,姜华.出版的品质[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5.
[2]习近平新闻思想讲义(2018年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6.
[3]张养志.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打造有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学院[J].北京教育(高教),2017(9):100-102.
[4]扎根新闻出版行业构建“大思政”格局[EB/OL].(2018-02-02)[2019-04-02].http://www.xinhuanet.com//zgjx/2018-02/02/c_136944184.htm.
[5]高杨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用“方言”讲好故事—以北京印刷学院“红色出版史教育活动”为例[J].北京教育(高教),2018(1):75-78.
(作者单位:张养志,北京印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高杨文,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
[责任编辑:翟 迪]
关键词:文化自信;出版方言;思政课教学
高校是党的意识形态的重要阵地,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对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意义。高校课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而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思政课不同于知识和技能传授的专业课程,它侧重价值层面的人格培养、素质提升和思想锤炼。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立德树人”概括了思政课的定位和性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任务,在理论上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政治方向,“六个要”和“八个相统一”则针对性地指出了实践层面,思政课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提高思政课效果应把握的学理要求、应遵循的正确方法,为高校办好思政课提供了根本遵循。
以“六个要”为准绳,提高思政课教师两个站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六个方面的要求,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其中,政治要强是对思政课教师的根本性素质要求。思政课教师应该具备科学的政治信仰,要在真学、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理论上下功夫,并且能够坚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引领学生为中国繁荣昌盛作出贡献。
出版是将作品传诸社会的活动,是为受众阅读服务的,其本质属性是文化,其着眼点是作品的内容及其承载的文化。因此,作品的品质是由出版的品质决定的,而出版的品质则最终取决于出版人的品质。作为出版人,应有良好的政治品格和道德修养,热爱文化和出版事业,拥有崇高理想和浪漫情怀,能够自觉承担启迪时代精神的社会责任,有将文化的圣火、深邃的思想、优质的内容通过自身的出版活动播撒到更广大民众中的雄心与抱负;能把文化追求作为出版活动的终极目标,很好地处理商业与文化的关系。当二者发生矛盾不能兼顾时,他们会不约而同地选择文化;拥有精准而独异的鉴别力,特别擅长发掘和培养优秀的文化人才,始终将作者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努力为作者提供最周到的服务。出版人的这些职业素养,只有通过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密切结合,才能更加符合出版传媒人才成长的需要,也为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作为一所围绕出版传媒全产业链办学治校的传媒类高校,北京印刷学院(以下简称学校)意识形态鲜明、文化属性强,培养的人才大多就职于出版行业,承担着未来出版人的重任。他们是否政治过硬,能否抵御各种社会思潮包括西方文化思潮、出版观的影响,能否以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思想状态投入出版工作,思政课教师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必须以“六个要”为准绳,要提高政治站位,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站稳政治立场,善于从政治角度看问题。要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度的文化自信,保持强烈的文化担当,把导向为魂作为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与价值认同的一条主线。要提高工作站位,用好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做到在工作理念上坚持问题导向,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高等教育规律和出版工作规律,突出出版的意识形态属性和政治功能,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要求和出版行业对传媒人才的特殊需求相结合;在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内涵上,体现出版文化的精神实质和价值追求;在立德树人使命上,体现出版行业的客观需求;在思政课教学上,体现复合、应用型出版传媒人才的现实状况。
以“八个相统一”为指南,推动思政课创新
1.抓好学科建设,在凝练学科研究方向上做到基础性和导向性相统一
对于基础理论研究而言,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出版行业的特殊需求相结合,构建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的理论体系和内容框架。这一基础理论研究方向的凝练,应在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的理论观点及思想体系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出版事业发展进程,总结历史经验和理论成果,从而论述其科学性和真理性。要研究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所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版观。这就是说,研究马克思主义出版观一定要有发展的理念,要以问题为导向,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出版事业中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出版观下的思政课教学,不是一般的知识性专业课程,而是带有鲜明思想性、政治性和实践性的理论课程,它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为基本理论支撑的。它不仅同马克思主义的其他理论和我国社会主义出版事业的丰富实践紧密联系,而且与变化中的国内、国际形势密切相关。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的研究能为思政课特色教学、相关专业的知识传授形成理论支撑。通过阐释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的内涵和要点,使师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的基本观点,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观察和分析出版现象,回答和解决出版实践中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增强“四个自信”,增强政治定力,树立做好社会主义出版工作的自觉,努力提升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时代做好出版工作的能力和水平,进而真正成为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出版观,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具有良好出版职业素养、具备全媒体工作能力的优秀出版人才。
对于以教学为中心、课程为重点的导向性研究而言,就是如何把思想政治教育转化为出版价值教育,并做到出版职业素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一致,印刷出版文化传承与人文素质教育相适应。进而围绕相关专业的课程教学嵌入印刷出版文化元素,特别是红色文化和革命文化,做到围绕出版产业链的知识传授与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相互融合,形成协同效应。 2.抓思政课教学,建立将印刷出版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案例教學体系
印刷和出版活动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文化属性是印刷和出版的核心功能,发挥着践行价值观,传承文明、传播知识、传递信息、呈现理念、表达情感等传播性作用,因此,成为我党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阵地和平台。作为红色文化的印刷和出版活动,就是由践行马克思主义出版观、执着献身于传薪继火事业的优秀出版人擘画实现的。出版人的品格与追求,决定了出版的品质与成就。优秀出版人永远是那些崇尚文化、志趣高洁、德才兼具的人类精英。他们心怀理想,身肩使命,以窃火播光的虔敬和热忱,造就了出版的辉煌,推进了社会的进步。由此可见,将印刷出版文化,尤其是红色印刷出版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的守护者、传播者和践行者,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战线要肩负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使命任务,这对将红色印刷和出版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明确了职责、提出了要求。凸显“出版方言”的思政课教学,要在深化课程内容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培育出版价值体系上下功夫,就必须重视案例教学。案例库的建设体现分类教学理念,根据各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不同需求,建立融印刷文明、红色印刷、红色出版、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传统文化、改革文化等内容为一体的案例库,把出版行业优质资源经过教学内容建设引入相关思政课堂,实现师生有效互动和教学相长。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理论引领,大纲指导,案例跟进,学用结合;教师主导,学生参与,双主互动,行业支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加强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作为案例教学,学校开展了“红色出版史教育活动”,根据出版传媒学科专业的特点,以1921年—1949年中国共产党的出版史为主线,把出版史中蕴涵的党史、国史、革命史、马克思主义出版观等内容,通过挖掘代表性出版物、著名出版人、重要出版机构与红色出版有关的革命事迹等素材,编写并形成系列红色出版故事。为了最大限度地提升教育效果,“红色出版史教育活动”按照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所受教育的思路,在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用“出版方言”来讲红色出版故事,在查阅资料、编写材料、宣讲故事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和巩固教育的效果。这种用“出版方言”讲红色出版故事的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既体现了浓厚的出版传媒学科专业底色,又彰显了很强的党史、国史、革命史等思想政治教育本色,而且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有机结合,增强了教育活动的吸引力,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为教育活动取得预期效果提供了基本保障。由此可见,只有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要”“八个相统一”落到实处,才能把以“知识为本”的教学转变为以“核心素养”为本的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上下功夫,思想政治教育就会更显针对性,更加贴近出版行业和学生需求,教学才能取得实效;学校培养的人才就会具备出版传媒人才具有的政治担当、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素质和社会参与能力。
本文系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重大项目“扎根新闻出版行业,服务首都功能定位,构建特色鲜明的分层分类大思政实践教学体系”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贺圣遂,姜华.出版的品质[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5.
[2]习近平新闻思想讲义(2018年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6.
[3]张养志.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打造有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学院[J].北京教育(高教),2017(9):100-102.
[4]扎根新闻出版行业构建“大思政”格局[EB/OL].(2018-02-02)[2019-04-02].http://www.xinhuanet.com//zgjx/2018-02/02/c_136944184.htm.
[5]高杨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善于用“方言”讲好故事—以北京印刷学院“红色出版史教育活动”为例[J].北京教育(高教),2018(1):75-78.
(作者单位:张养志,北京印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高杨文,北京印刷学院新闻出版学院)
[责任编辑:翟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