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香奈儿到爱马仕:
涨价大旗下的品牌博弈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无论世界经济如何,香奈儿每年都在涨价。
1955年,香奈儿创始人Coco Chanel女士第一款女包Chanel 2.55发布时,售价为220美元,如果只算通货膨胀率,如今这款包仅1900美元左右。然而如果你真的想买,请准备好4800美元,相当于人民币3万元。当年这款包一经推出便广受欢迎,至今,已经可以用老幼皆知来形容了。超高的名气也注定这款包成为每年涨价队伍里的排头兵。
Chanel中号2.55中国大陆的价格在2007年时仅为17600元,到今年5月份的最近一轮涨价后已成为39000元左右。在短短四年间,整体涨幅高达50%,平均每年涨价12.5%。
除了涨幅大,涨价频率也让香奈儿的拥趸头大。从2010年7月份的一次涨价到今年5月份之间仅仅相隔了不到10个月。很多人都抱怨,刚刚准备好了钱,一涨价又要再攒一阵子了。但即便如此,Chanel2.55的销量也是只见升不见降。已经到手的窃喜不已,等待入手的懊恼不已,每次的消费行为变成了竞赛,要赶在下一次提价之前买到手。
2014年伊始,香奈儿就打头阵,在元旦率先打出涨价的大旗,三个月后的4月14日,开始了全线提价:Classic Flap系列中号、大号涨450欧元;2.25系列每个size涨450欧元;Le Boy系列中号涨300欧元,涨幅在15%左右。消息一出,一时成了微信微博的热门话题。
当然,这场“作奸犯科”的涨价战中,香奈儿并非孤军一支。在它涨价之后,拉菲格慕通知部分商品平均提价400美元;4月25日,卡地亚将提价6%-10%;巴黎世家将欧洲地区的部分产品进行价格调整,以一款经典机车包mini型号为例,价格上涨幅度约为4%。
声称做一个包的周期要至少两年的爱马仕,在过去的13年里平均涨幅约为7%-10%,以其经典的凯利包为例,售价从4800美元(约合人民币30240元)直升7600美元(约合人民币47880元)。中国人最喜欢的Rolex统一调价5%。其中,一款“豪仕”表从38800元调价到40900元,涨价2100元。而涨得最厉害的是一款星期日历型行动腕表,涨了1万多元。
“今年不买就等更贵的价格”已经成为代购店通用的宣传语。甚至连平民品牌H&M都开始在价位上蠢蠢欲动。此种情况下,令人咋舌的并不是“节节高”的价位,而是价高仍然堪买的现实。
世界奢侈品协会中国首席代表欧阳坤表示,“奢侈品涨价并不会带来消费者的流失,反而会加速品牌的增长率。”中国消费者买涨不买落的心理,成了奢侈品竞逐的肥肉:有的增加店面,有的限量限购,最终目的也无非为了提价。
提价的魅力往往不只维护品牌形象这么简单,它还能激发潜在顾客的购买欲望,创造提价前的营销小高峰。紧随断货之后的真空等待期又给品牌创造饥饿营销备足了充分条件。连锁效应一环扣一环,奢侈品提价,玩的就是品牌与你的博弈。
奢侈品的饥饿营销:假饥饿,真营销
奢侈品涨价已经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这几乎成了它的某种个性。论起涨价的原因,商家会有几套说辞。
其一,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条——原物料的上涨。
像香奈儿这样的名品,也会面临价格上涨的窘境。据统计,今年皮革价格涨幅在5%-10%,其主要原因是羊皮货源紧缺,不仅羊皮,像鳄鱼皮、鸵鸟皮等稀有动物的皮革价格涨幅更大。为此,Louis Vuitton和Hermès,连Kering在内,都辟地找农场养殖以降低原料购进成本同时避免缺货危机。此之谓,饥饿营销。
此外,品牌公关宣传越来越大手笔,杂志电视网络广告费用也是与日俱增,何况制作这些精品的劳工,不是每年都领死薪水。选择到中国设厂,中国光在2012年单私营企业的劳工薪资成本就升高14%,这些劳力成本间接转嫁在销售物价。
另外,汇率变化也成为奢侈品抬价的原因之一。2010年6月5日,欧元兑美元跌至4年多来的最低水平;2012年,欧元兑美元汇率跌幅超过15%。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奢侈品基本来自英法意等欧洲国家,欧元贬值意味着利益缩水和成本增加。
这些说辞只是噱头。奢侈品的定价标准向来不能等同于普通消费品,其基本标准就是维持高价位这一根本属性。奢侈品的成本公式:
原材料+加工成本+奢侈品牌价值+市场公关成本+渠道费用+关税与政府税率=实际销售价格。
常规条件下,一件奢侈品皮包成本不会超过100欧元,有些品牌甚至成品价格只有人民币两位数,且众多畅销品牌利用代工降低了更多成本。原本几千的皮包一旦摆上展示架,价格直接抬升10到20倍。
自然,商家会说,这里面包含着设计费、手工费、品牌历史费。即便如此,原材料的抬价、汇率的变动、广告支出,和动辄几十倍的利润相比,仍显得绰绰有余。某知名奢侈品牌的总裁在接受采访时就曾爆料,LV帆布包的材料成本是每米11欧元,折合成人民币也仅100多元。
如此,奢侈品商家的“居心”也就昭然若揭。奢侈品定期涨价,和成本上升的关系并不大,更多的是一种营销手段,既维护了品牌自身的奢侈形象,又迎合了购买群体的心理需求,如果每个人都能买就不是奢侈品了。
奢品雷同时代:轻奢族的趁虚而入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奢侈品已经不再像十几年前那样高不可攀。诸如Gucci、Chanel、LV之类的品牌,以前只有少数人才能买得起,现在已经越来越大众化了,消费者的猎奇心日渐消退。
“过去,在奢侈品行业取得成功的黄金法则是高贵优雅、始终如一和积极有效:不要问客户他们想要什么,而要告诉他们应该拥有什么。如今,以自我为中心的方法不再奏效。你必须了解你的客户,深入把握他们的高端价值主张。不仅仅是让你的客户知道你,而是要努力了解他们。”贝恩咨询公司发布报告指出。
一切时尚都需要打破常规,创新发展。然而奢侈品大众化的来临,让经典款的出镜率大大增加,窈窕淑女们“撞包”“撞衫”的尴尬背后,是愤慨的弃之不理。“各个品牌的经典款有两三个足够了,而且消费奢侈品的首选就是经典款,但想要与众不同、有自己的品位,显然不是光有经典款就能满足的。”一位爱奢女士如是说。
时代在召唤,“轻奢品”出现了。
轻奢品,意味着“可以负担得起的奢侈品”,具体来说就是能够负担、流行的设计、不错的质量、高端商场有门店,相比阿玛尼、爱马仕,这些品牌较为年轻,有些甚至还有奢侈品的血统(大牌副线产品),个性十足却不失时尚度,万元以下甚至5000元以下是它们的主流价格区间。
当谈及轻奢品的时候,奢侈品巨头LVMH首席执行官Bernard Arnault称“Affordable luxury”是两个词,不可以混为一谈,暗示轻奢并非是属于奢侈品范畴。然而轻奢族的崛起却是不争的事实。从一而终的设计和单一的销售渠道已经不能在潮来潮涌的时尚界站稳脚跟,从意大利老牌Prada财报中便可看到一个“简单”品牌开始受到排挤。
如今,奢侈品高昂的标价让阔佬出手的时候都要抖三抖,虽说是财富身份的象征,但动辄几万的价格让原本的生活消耗品变成了败家的代名词。奢侈品固然贵重,若是把自己捧成了太阳,也只能孤零零的呆在天上,反倒不如地上的花花草草,可摘可采。
涨价大旗下的品牌博弈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无论世界经济如何,香奈儿每年都在涨价。
1955年,香奈儿创始人Coco Chanel女士第一款女包Chanel 2.55发布时,售价为220美元,如果只算通货膨胀率,如今这款包仅1900美元左右。然而如果你真的想买,请准备好4800美元,相当于人民币3万元。当年这款包一经推出便广受欢迎,至今,已经可以用老幼皆知来形容了。超高的名气也注定这款包成为每年涨价队伍里的排头兵。
Chanel中号2.55中国大陆的价格在2007年时仅为17600元,到今年5月份的最近一轮涨价后已成为39000元左右。在短短四年间,整体涨幅高达50%,平均每年涨价12.5%。
除了涨幅大,涨价频率也让香奈儿的拥趸头大。从2010年7月份的一次涨价到今年5月份之间仅仅相隔了不到10个月。很多人都抱怨,刚刚准备好了钱,一涨价又要再攒一阵子了。但即便如此,Chanel2.55的销量也是只见升不见降。已经到手的窃喜不已,等待入手的懊恼不已,每次的消费行为变成了竞赛,要赶在下一次提价之前买到手。
2014年伊始,香奈儿就打头阵,在元旦率先打出涨价的大旗,三个月后的4月14日,开始了全线提价:Classic Flap系列中号、大号涨450欧元;2.25系列每个size涨450欧元;Le Boy系列中号涨300欧元,涨幅在15%左右。消息一出,一时成了微信微博的热门话题。
当然,这场“作奸犯科”的涨价战中,香奈儿并非孤军一支。在它涨价之后,拉菲格慕通知部分商品平均提价400美元;4月25日,卡地亚将提价6%-10%;巴黎世家将欧洲地区的部分产品进行价格调整,以一款经典机车包mini型号为例,价格上涨幅度约为4%。
声称做一个包的周期要至少两年的爱马仕,在过去的13年里平均涨幅约为7%-10%,以其经典的凯利包为例,售价从4800美元(约合人民币30240元)直升7600美元(约合人民币47880元)。中国人最喜欢的Rolex统一调价5%。其中,一款“豪仕”表从38800元调价到40900元,涨价2100元。而涨得最厉害的是一款星期日历型行动腕表,涨了1万多元。
“今年不买就等更贵的价格”已经成为代购店通用的宣传语。甚至连平民品牌H&M都开始在价位上蠢蠢欲动。此种情况下,令人咋舌的并不是“节节高”的价位,而是价高仍然堪买的现实。
世界奢侈品协会中国首席代表欧阳坤表示,“奢侈品涨价并不会带来消费者的流失,反而会加速品牌的增长率。”中国消费者买涨不买落的心理,成了奢侈品竞逐的肥肉:有的增加店面,有的限量限购,最终目的也无非为了提价。
提价的魅力往往不只维护品牌形象这么简单,它还能激发潜在顾客的购买欲望,创造提价前的营销小高峰。紧随断货之后的真空等待期又给品牌创造饥饿营销备足了充分条件。连锁效应一环扣一环,奢侈品提价,玩的就是品牌与你的博弈。
奢侈品的饥饿营销:假饥饿,真营销
奢侈品涨价已经不是一年两年的事情,这几乎成了它的某种个性。论起涨价的原因,商家会有几套说辞。
其一,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一条——原物料的上涨。
像香奈儿这样的名品,也会面临价格上涨的窘境。据统计,今年皮革价格涨幅在5%-10%,其主要原因是羊皮货源紧缺,不仅羊皮,像鳄鱼皮、鸵鸟皮等稀有动物的皮革价格涨幅更大。为此,Louis Vuitton和Hermès,连Kering在内,都辟地找农场养殖以降低原料购进成本同时避免缺货危机。此之谓,饥饿营销。
此外,品牌公关宣传越来越大手笔,杂志电视网络广告费用也是与日俱增,何况制作这些精品的劳工,不是每年都领死薪水。选择到中国设厂,中国光在2012年单私营企业的劳工薪资成本就升高14%,这些劳力成本间接转嫁在销售物价。
另外,汇率变化也成为奢侈品抬价的原因之一。2010年6月5日,欧元兑美元跌至4年多来的最低水平;2012年,欧元兑美元汇率跌幅超过15%。现在大家耳熟能详的奢侈品基本来自英法意等欧洲国家,欧元贬值意味着利益缩水和成本增加。
这些说辞只是噱头。奢侈品的定价标准向来不能等同于普通消费品,其基本标准就是维持高价位这一根本属性。奢侈品的成本公式:
原材料+加工成本+奢侈品牌价值+市场公关成本+渠道费用+关税与政府税率=实际销售价格。
常规条件下,一件奢侈品皮包成本不会超过100欧元,有些品牌甚至成品价格只有人民币两位数,且众多畅销品牌利用代工降低了更多成本。原本几千的皮包一旦摆上展示架,价格直接抬升10到20倍。
自然,商家会说,这里面包含着设计费、手工费、品牌历史费。即便如此,原材料的抬价、汇率的变动、广告支出,和动辄几十倍的利润相比,仍显得绰绰有余。某知名奢侈品牌的总裁在接受采访时就曾爆料,LV帆布包的材料成本是每米11欧元,折合成人民币也仅100多元。
如此,奢侈品商家的“居心”也就昭然若揭。奢侈品定期涨价,和成本上升的关系并不大,更多的是一种营销手段,既维护了品牌自身的奢侈形象,又迎合了购买群体的心理需求,如果每个人都能买就不是奢侈品了。
奢品雷同时代:轻奢族的趁虚而入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奢侈品已经不再像十几年前那样高不可攀。诸如Gucci、Chanel、LV之类的品牌,以前只有少数人才能买得起,现在已经越来越大众化了,消费者的猎奇心日渐消退。
“过去,在奢侈品行业取得成功的黄金法则是高贵优雅、始终如一和积极有效:不要问客户他们想要什么,而要告诉他们应该拥有什么。如今,以自我为中心的方法不再奏效。你必须了解你的客户,深入把握他们的高端价值主张。不仅仅是让你的客户知道你,而是要努力了解他们。”贝恩咨询公司发布报告指出。
一切时尚都需要打破常规,创新发展。然而奢侈品大众化的来临,让经典款的出镜率大大增加,窈窕淑女们“撞包”“撞衫”的尴尬背后,是愤慨的弃之不理。“各个品牌的经典款有两三个足够了,而且消费奢侈品的首选就是经典款,但想要与众不同、有自己的品位,显然不是光有经典款就能满足的。”一位爱奢女士如是说。
时代在召唤,“轻奢品”出现了。
轻奢品,意味着“可以负担得起的奢侈品”,具体来说就是能够负担、流行的设计、不错的质量、高端商场有门店,相比阿玛尼、爱马仕,这些品牌较为年轻,有些甚至还有奢侈品的血统(大牌副线产品),个性十足却不失时尚度,万元以下甚至5000元以下是它们的主流价格区间。
当谈及轻奢品的时候,奢侈品巨头LVMH首席执行官Bernard Arnault称“Affordable luxury”是两个词,不可以混为一谈,暗示轻奢并非是属于奢侈品范畴。然而轻奢族的崛起却是不争的事实。从一而终的设计和单一的销售渠道已经不能在潮来潮涌的时尚界站稳脚跟,从意大利老牌Prada财报中便可看到一个“简单”品牌开始受到排挤。
如今,奢侈品高昂的标价让阔佬出手的时候都要抖三抖,虽说是财富身份的象征,但动辄几万的价格让原本的生活消耗品变成了败家的代名词。奢侈品固然贵重,若是把自己捧成了太阳,也只能孤零零的呆在天上,反倒不如地上的花花草草,可摘可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