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组织的角度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成功实践

来源 :理论纵横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a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值此“九一八”事变发生80周年之际,反思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成功实践,可以发现它具有鲜明的系统自组织演化发展的特征,这其实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功所在。本文试图从自组织理论的视野,分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成功启示。
  关键词:自组织;统一战线;实践
  
  方法,既探索事物的一种途径,也是一种运用手段的认识活动过程。一般地说,人们又常常把“方法”说成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所采取的方式、手段、途径等。1939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1,P309]他还说:“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2,P317]作为“武器”的统一战线其实质就是一种对敌斗争的方法,这一方法的正确运用使得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终于逐渐扭转劣势,迎来了最终胜利。
  而当我们回顾抗日战争之前的另一段历史,也就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的“民主联合阵线”惨败的历史时,就不禁要问这样一个问题:两次国共合作的实践何以成败差别如此巨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功的根据在哪里?这一问题在我国理论界虽早有过相关的说法,但大体都把它归结为某些表层的原因,如:共产党路线的正确与错误,蒋、汪集团的叛变与合作等等,而对其中的深层次的原因仍缺乏认识。运用自组织理论方法论,分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成功之处,将有助于我们深化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这一伟大实践的认识。
  一、自组织理论简介
  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当代科学前沿出现了一大批像“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混沌理论”、“分形理论”这样的新兴学科,他们的研究对象都是具有非线性的复杂系统。在这类复杂系统中,自组织系统尤为引人注目。自组织系统无需外界指令而能自行组织、自行创生、自行演化,即能自主地从无序走向有序。自组织系统不仅极为普遍,而且与人类关系密切。由于这些新兴学科的出现,人们现在对自组织系统发展的动力、条件、途径已经有了比较科学的认识。此外,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也存在着与自组织系统性质完全相反的另一类系统,它不能自行组织、自行创生、自行演化,即能自主地从无序走向有序,而只能在外界指令的推动下组织和演化,从而被动地从无序走向有序,这类系统我们称之为“他组织系统”。
  自组织是自然界和社会长期演化选择形成的非常优化的进化方式。它是自然界各个系统演化过程中,已经形成的一套有效利用自然资源、物质和能量的利用率较高的循环方法和道路。自然界经过长期的演化,已经证明自组织的方式比被组织更为优秀。
  但是,在人类社会中存在的大量的社会组织过程往往(至少在局部或者是一定的阶段上)是通过被(他)组织方式组织起来的。这些被组织起来的事物要么随着自身的发展,组织效率、组织性渐差,直至于违背演化规律而被历史淘汰;要么通过一定的调节改造,不自觉地以自组织方式运行而保留下来,运行良好。例如,都江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二、“自组织”系统演化的条件、动力和途径
  一个系统要成为自组织系统,需要具备一些基本条件:
  从系统内部的组成要素来看,“组成系统的要素必须大于三,即至少需要三个要素以上。这是保证系统内部存在非线性作用的前提,而非线性相互作用又是‘自组织’系统演化的基本动力所必需的基础。”[3,P222]
  从系统与环境间的关系上看,系统必须是开放系统。外界对系统的输入平权与否,是系统自组织或(他)组织的重要分水岭。只有当外部环境向系统输入的物质、能量和信息达到一定阈值时,系统的自组织才能发生。而且,“外界向系统的输入不能是特定的‘干预’,不能只给予系统中的某一要素或某一部分,特别是作为系统的外部控制参量不能向系统内部输入特定的‘指令’,否则系统的演化就变成‘他组织’的了。”[4,P155]自组织系统形成后,系统自组织演化的动力在系统内部。协同学创始人哈肯认为,自组织系统演化的动力是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之间的竞争和协同而不是外部指令。哈肯指出,系统内部各个子系统通过竞争而协同,从而使竞争中的一种或几种趋势优势化,最终形成一种总的趋势(自组织理论称之为“序参量”),从而支配系统从无序走向有序,即自组织起来。
  自组织系统演化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至少存在三种演化途径,即普通突变、渐变和经过临界点的突变论的突变。任何事物的发展在一定的条件下,总存在发展的渐变与突变的临界点,抓住突变的关节点,通过积极诱导事物的突变实现事物向新的状态跃迁,或者使事物渐趋平稳变化,以引导事物自组织演化。
  三、为什么说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以自组织方式演化的系统
  统一战线就广义而言,是指不同的社会政治力量(包括阶级、阶层、政党、集团乃至民族、国家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为了实现一定的共同目标,在某些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组成的政治联盟。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一次最为成功的政治联盟。回顾和总结此次成功的革命实践过程,它具有鲜明的自组织演化特征:
  三个相对独立的要素:蒋介石政府、共产党红色政权和爱国群众
  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之前,当时国内的存在着:蒋介石的国民政府、中国共产党的红色政权和广大的爱国民众。
  全面抗战爆发之前,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实行的是“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积极推进对陕北红军的围剿,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表现消极,结果导致了东北三省、华北五省相继沦于日本人之手。
  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针对当时国内的新形势,1935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瓦窑堡召开会议。会议讨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联军和国防政府等问题,通过了《中央关于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任务决议》,通过对形势的分析,确定通过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以抵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方针,并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宣传、发动和争取的工作。
  在亡国灭种的民族危机面前,全国人民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的热潮。其中,有国民党内不满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举起抗日反蒋的旗帜,对日本侵略军进行了奋勇的抵抗的一部分爱国将领,比如:冯玉祥、吉鸿昌等;有国民党内的爱国民主人士开展的爱国救亡运动;有学生和市民的爱国救亡运动,如:北平“一二•九”运动等。
  而这三股力量就构成了后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相对独立的重要组成要素。这就为后来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自组织演化提供了条件,而且这三大要素虽统一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下,但从未来的演化进程上看,各个要素之间仍然十分重视自身的相对独立性。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之初,毛泽东同志非常重视并认真总结了第一次国内革命中民主联合阵线失败的教训,他指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离不开共产党的领导,必须通过依靠和发挥共产党组织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来达成既定抗战的目标。共产党要在不失掉确定的政治目标的原则上,建立与同盟者的适当的联盟,要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下,发展和巩固这种联盟。在这些思想的指导下,陕甘宁苏维埃政府和中国工农红军虽接受国民政府的改编,但指挥权仍然牢牢掌握在共产党人的手里。实践证明,这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得以向有序演化的关键。
  开放系统:
  由于日本帝国主义推行的是灭亡中国的政策,采取逐一蚕食,步步紧逼的策略,不管是蒋介石的国民政府,国民党地方实力派政权,还是红色政权,最终都将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灭亡的目标,这使得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要素各方面临的是外界相同的压力。当这种压力本身达到一定的阈值时,就成为促成抗日统一战线最终建立的诱发因素。
  而且,日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政策的推行,还使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建立之初就是广泛的,开放的。
  向各方开门,成为实施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复杂系统的思想认识前提。毛泽东同志在《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为一个具有广泛性的救亡运动进行部署的。他要求坚决摒弃关门主义,向“千千万万”、“浩浩荡荡”的人敞开大门,结成“广大之联合战线”。他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当前的任务就是“把红军的活动和全国的工人、农民、学生、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的一切活动汇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民族革命战线”。[5,p75]而且随着形势的发展,这一战线又将延伸到大地主大资产阶级(非汉奸卖国贼)之中。
  一个突变的关节点:西安事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确立之前,由于蒋介石政府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表现消极。出于对国内的阶级矛盾的考虑和蒋介石政府的政策,中国共产党在确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初,实行的是“反蒋抗日”的方针,也就是把蒋介石排除在统一战线之外,然而,这实际上就使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失掉了一支重要的力量。
  共产党一方面广泛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新政策,领导和组织群众性救亡运动;另一方面根据中国实际存在地方武装割据的特点,全力争取地方军阀势力走上抗日道路。在全国上下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日救亡运动的同时,蒋介石政府却仍然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政策,弃民族大义于不顾,甘冒天下之大不韪。
  形势的发展进一步证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构成,必须有广泛的基础,在成员上是全方位的,而争取与南京国民政府的联合就成为了建立全国性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关节。而这一关节点上的突变要归功于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
  中国共产党在争取东北军张学良的过程中,慎重考虑了张学良的意见,认为蒋介石尚有民族情绪,有抗日的可能,考虑到建立全国性的抗日统一战线的需要,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率先决定把“反蒋抗日”的方针改为“逼蒋抗日”。这一重大策略的转变,不仅团结了以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军的广大官兵,而且得到社会各界和其他国民党地方实力派的广泛支持。
  历史发展到重要的关节点,蒋介石政府的态度成了能否顺利建立全国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关键。时势的发展呼唤着这样一个转变,时势造就了张学良和杨虎城两位英雄。西安事变爆发,张、杨联合扣留了蒋介石,实行“兵谏”。事变发生后,引起了国内外各种政治势力的强烈反映,形成了极其错综复杂的紧张局面。日本力图借此挑起中国内战,以乘机大肆侵略中国,英美为使其在华利益不受损害,主张与张、杨妥协,继续保持蒋介石的领袖地位。在国民党南京政府中,以汪精卫、何应钦为首的亲日派主张立即调遣军队,进攻西安,扩大内战;亲英美派的宋美龄、孔祥熙、宋子文等希望和平解决事变,并派出代表赴西安谈判。爱国救亡团体和民主进步人士对事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和救亡团体发表通电,竭诚拥护张、杨的救国行动和八项主张,呼吁全国人民精诚团结,共赴国难,以挽危亡,主张和平解决事变。
  在历史发展的关节点上,中国共产党人的远见和驾驭历史发展大趋势的魄力显露无疑。中共中央以民族大义为重,从抗战全局出发,提出了解决事变的基本方针,坚决反对新的内战,敦促南京和西安之间在团结抗日的基础上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的发动与和平解决,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大胜利;使面临危亡的中华民族,终于实现了由内战到团结抗战的历史转变。正如毛泽东所说的:“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了时局转换的枢纽:在新形势下的国内的合作形成了,全国的抗日战争发动了。”
  演化方式:既斗争又合作
  自组织协同动力学方法论要求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要注意合作,通过合作才能使得一个整体获得演化意义上的进步。即使是与对手的竞争,也需要一种“合作”,利益的制约、共同的需要都决定了不能把对方淘汰出局,进一步说,多元要素存在的系统优于单一要素系统。但是在合作的方式上,应采取与对方“一报还一报”的最优策略。
  抗日统一战线建立后,蒋介石虽不得不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二次合作。然而这种合作是双方都有军队、政权的合作,是既无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又无两党见诸于文件的共同遵循的共同纲领。这些特点,虽然会造成统一战线中的矛盾和冲突,会出现难以预料的尖锐复杂的斗争局面,却赋予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自组织发展演化的生机和活力。中国共产党预见了未来的发展态势并采取了正确的斗争和合作策略使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取得了最终胜利。
  我们党早在1937年8月25日洛川会议通过的《中央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就科学地预见到了在今后的抗战过程中,可能发生许多挫败、退却,内部的分化、叛变,暂时的和局部的妥协等不利的情况。因此,应该看到这一抗战是艰苦的持久战。为迎接挑战,党采取了在统一战线中独立自主的方针,一方面反对党内出现的以王明为代表的右倾投降主义倾向;另一方面成功击退了从1939年12月到1943年7月,国民党顽固派先后发动了三次反共高潮。在面对国民党反动派发起的反共浪潮,1939年7月7日,中共中央提出了“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三大政治口号。实践证明,这一策略完全符合自组织协同学动力学方法论原理。
  正是由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具有这样一些特征,才使得统一战线发展演化进程中从未出现所谓的主导因素或者被“他”组织因素。抗日统一战线出色地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原本相互对立、冲突、斗争着的国共双方团结合作,为民族的大义,浴血奋战,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实现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上真正一次反抗外来侵略的最终胜利。
  
  参考文献:
  [1]毛泽东.<共产党人>发刊词.[M],/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毛泽东.<共产党人>发刊词.[M],/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吴彤.自组织方法论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4]吴彤.自组织方法论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5]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M],/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其他文献
摘 要:从现有研究成果看,我国校园低碳消费的研究多采用行为主体研究范式,从学校行政方、学生视角展开研究较多。根据课题研究需要,可以在研究范式上和低碳消费行为的多维度考察等方面进一步尝试有所突破。  关键词:校园低碳;低碳消费;消费行为  一、国内外低碳消费领域研究概况  (一)国外的低碳实践经验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倒逼机制下,各国积极启动了低碳进程。而各国的低碳实践对于我们研究低碳消费有极大的借鉴
期刊
摘 要: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利益格局高度分化,急剧的社会变迁引发的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各种群体性社会事件的不断发生,已经向我们透露出社会心理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而社会心理作为社会和谐与否的“晴雨表”和“风向标”,它又折射出社会发展进程中存在的各种社会问题。我们要善于从中把握社情民意,了解社会热点,探究社会心理的内在动因,寻求社会心理的疏导模式,发现并及时矫正不良
期刊
摘 要:相比全国而言,湖南省消费率变化规律既有消费不足的反映,也有消费需求特色的表现。通过比较湖南省与全国的消费弹性系数,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出消费弹性系数的常数,从而对十二五期间的湖南省扩大消费需求的目标进行科学预测与选择。  关键词:十二五;湖南省;消费需求;目标选择    党的十七大报告把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消费需求主要指在一定价格水平下,
期刊
摘 要:珠海,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历史上曾经产生了三类历史名人:留学教育的先驱,大买办和社会主义工人运动领袖。这三类名人对塑造珠海这座城市的认同感具有重要的作用:留学教育的先驱塑造珠海人的城市归属感;买办资产阶级塑造珠海人开放进取和自强自立精神;社会主义运动的领袖塑造珠海人的历史使命感。  关键词:珠海名人文化;认同感;归属感;使命感    城市文化品位和公众文明素质是衡量社会发展水平的重
期刊
小城镇经济发展对于改善我县整体经济结构,推进我县城县化发展十分关键。改革开放以来,我县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但是,从整体上说,我县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县,小城镇经济水平与其它发达地区相比还有相当大差距。为此,把握契机,实施小城镇经济发展战略,对于我县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我县济发展现状  小城镇经济发展概况由于县域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空间分布不均
期刊
摘要:篮球运动作为一项集健身、竞技、娱乐和益智为一体的集体性运动项目,通过其技能战术的变化复杂性、集体运动的对抗和谐性、比赛结果的不确定性、活动的游戏性和观赏的娱乐性,同时受现代传媒和国际球星的影响效应,使篮球逐渐成为中学生最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学生开始参与篮球活动中去,这也使得篮球开始成为中学最热门的教学内容之一。当下,体育课程的改革浪潮给中学篮球教学方法的设计提出了新要求,
期刊
摘要:本研究将以部分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的现状为切入点,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调查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比较分析法、数理统计法对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培养从专业领域、课程设置、教育实习环节、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为今后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课程设置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全日制体育硕士专业;课程设置;比较  1、前言  我国体育硕士专业学位在2006年由20所试点高校首次进
期刊
摘 要:康德的伦理学理论揭示和评价作品在伦理道德方面的价值和意义。这种理论在多丽丝莱辛的小说《第五个孩子》中的表征可以理解为莱辛对生命的热爱及对存在的肯定。  关键词:康德;伦理学;生命;存在    引言  2007年10月11日,英国当代小说家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荣膺诺贝尔文学奖桂冠。在授奖颂词中,她被称作是“女性经验的史诗作家,以其怀疑、热情与洞察力,仔细审视一个分裂的文明
期刊
摘 要:存在主义大师萨特的《禁闭》一直以来都被人们认为是一部较难读懂的作品,然而用认知语言学家福克尼的心理空间理论来分析这部作品就使得理解变得容易了。文章分别通过心理空间的填补空白、语言错位、情景预设等理论来解读这部作品。  关键词:心理空间;预设;心理空白;他人即是地狱    存在主义大师萨特有一本著名的文学理论作品名为《什么是文学》,他在这部作品中指出作家的创作是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的过程,没
期刊
摘 要:本文针对保护和传承本土传统文化的必要性,论述了中小学民间美术教育对保护和传承本土传统文化的作用,并对青少年进行民间美术教育的方法和途径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民间美术教育;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    当今世界是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全球一体化作为深刻影响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已经渗透到世界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文化的发展。面对经济文化全球化的现象,人们不禁反思:是否要在全球化的过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