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逆行拇指背侧皮瓣修复拇指末节软组织缺损的对比研究

来源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cy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采用拇指尺背侧皮瓣和桡背侧皮瓣移植修复拇指末节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情况和临床效果差异.方法 回顾2015年3月至2018年8月,采用拇指背侧皮瓣修复拇指末节皮肤软组织缺损的28例,其中采用拇指尺背侧皮瓣移植修复13例,拇指桡背侧皮瓣修复15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皮瓣蒂部宽度,切取面积,术后皮瓣成活率,拇指外观,关节活动度和两点辨距觉水平差异.结果 两组手术操作时间、关节活动度及患者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取面积:拇指桡背侧(51.13±2.95)大于尺背侧(49.84±2.82),(P<0.05);皮瓣蒂部宽度:尺背侧(4.92±0.76)较桡背侧窄(8.53±1.25),(P<0.05);两组皮瓣痛觉和温度觉均有恢复;两点辨距觉:尺背侧皮瓣(8.46±0.66)优于桡背侧皮瓣(10.60±1.12),(P<0.05).结论 拇指尺背侧皮瓣更适合修复面积相对较小的拇指尺侧、指端等功能区损伤创面,可更好的恢复感觉,但对于面积较大的缺损、桡侧创面或者非功能区,则以桡背侧皮瓣修复为宜.
其他文献
一、肱骨近端骨折 ( proximal humeral fractures, PHFs ) 的流行病学rnPHFs 的流行病学研究对本病的预防以及在预测其患病率上至关重要.然而,关于 PHFs 的中远期流行病学研究的相关报道较少 [1].据文献报道,PHFs 的发病率占全身骨折的 4%~9%,与老龄化程度成正相关,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冬季高发 [2-3].
结核病是严重的单一感染性病原体传染性疾病,给人类带来严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卡介苗(BCG)是目前全球唯一应用于预防结核病的疫苗,但考虑BCG疫苗对结核病保护作用时长有限,对结核杆菌潜伏感染者的结核病发病保护能力较低,以及有免疫缺陷新生儿的接种风险等问题,研发新型抗结核病疫苗势在必行.本文针对目前不同人群的结核病新疫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加速新疫苗的研发、对不同特征人群结核病防控提供技术支撑.
临床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培养临床药学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主要渠道;健康中国建设旨在促进全民健康,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对临床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也提出了新的需求和启示.本文初步探讨健康中国建设对临床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改革的影响,以临床药学职业需求为导向,开展“一主三学”教学模式的探索,为完善临床药学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体系、深化新时期临床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治疗AO/OTA 31-A3型股骨反转子间骨折术后内固定失败的发生率,并分析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骨科收治的AO/OTA 31-A3型股骨反转子间骨折并经PFNA内固定手术治疗的118例患者.可能的内固定失败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身高体重指数(BMI)、致伤原因、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
骨关节炎 ( osteoarthritis,OA ) 是以关节软骨损毁或丢失为主,涉及关节软骨、软骨下骨、韧带、关节囊、滑膜等关节结构的炎症性疾病 [1].OA 根据病因可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两类,前者无明显的发病诱因,发病机制不明,年龄及肥胖或为其主要危险因素,后者可由于创伤、机械应力、先天异常、代谢性疾病及其它原有关节疾病等所诱发.然而两者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相同的代谢机制,即关节机械负荷、炎症介质及免疫共同推动了关节软骨的损毁,这三者又可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机体代谢因素的影响,从而进一步造成骨代谢紊乱,破坏
髌骨远端 1 / 4 的骨折为髌骨下极骨折,约占髌骨骨折的 9.3%~22.4% [1],可使伸膝装置连续性遭到破坏,影响膝关节的功能 ( 图 1 ).髌骨下极骨折为关节外骨折 [2],治疗上有其特殊性,因此笔者在简要介绍髌骨下极的解剖结构、生物力学特性及骨折机制的基础上,检索相关文献,综述髌骨下极骨折治疗的最新进展,分析目前治疗方式存在的问题,探讨未来研究方向.
目的 探讨采用扩展前外侧入路治疗SchatzkerⅡ型和SchatzkerⅤ/Ⅵ型骨折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5月我院骨科收治的胫骨平台骨折患者,根据Schatzker分型分为SchatzkerⅡ型(A组)和SchatzkerⅤ/Ⅵ型(B组).比较两组患者骨折特点、手术情况及术后功能,并做统计分析.结果 本组共80例,A组44例,B组36例,平均随访时间为31(15~47)个月.手术时间及术中失血量A组明显少于B组(P0.05);术后1年膝关节Rasmussen评分A组为
目的 分析同时切开复位内固定锁骨(或肩峰)和肩胛颈治疗不稳定漂浮肩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自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漂浮肩损伤患者12例,年龄28~66岁,平均46.7岁,随访时间12~55个月,平均30.1个月.选择锁骨(或肩峰)骨折和肩胛颈骨折同时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锁骨采用锁骨上切口,加压锁定接骨板固定.肩胛颈骨折采用外侧缘直切口,加压锁定接骨板固定.记录术前锁骨移位、锁骨短缩,肩胛骨外缘骨折错位(lateral border offset,LBO)、外柱成角畸形(lateral
目的 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在胫骨高位截骨对内侧间室膝关节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围术期炎症因子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于我院行胫骨高位截骨治疗内侧间室KOA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60例.治疗组患者在围术期使用ERAS指导患者康复,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康复治疗.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术后住院天数、手术时间以及并发症发生率;观察患者术前12 h、术后24 h、
目的 通过计算机三维有限元技术分析研究胫骨内侧不同截骨角度下楔形截骨处未植骨和植骨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 通过计算机三维有限元技术建立胫骨内侧不同截骨角度下楔形截骨处未植骨和植骨的内固定胫骨近端模型,然后将胫骨远端固定,分别在胫骨近端内外侧加载480 N和720 N的载荷应力,比较胫骨内侧截骨角度在8°、10°、12°、14° 和16° 下楔形截骨处未植骨和植骨的生物力学状态.结果 在楔形截骨处未植骨时,当截骨角度在8°、10° 和12° 时,其总体应力和位移及接骨板应力和位移都比较接近,差别不大;当截骨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