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童诗 润泽童年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0330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苏教版低年级教材中,收录了许多儿童诗作,如《乡下孩子》《送给盲婆婆的蝈蝈》《一朵紫丁香》等。它们以睿智的语言、活泼的童趣、美好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彰显着独有的文学特质,成为学生认识生活、丰富情感、学习语言和实现自我的文本典范。笔者以苏教版二年级下册《雨后》一文的教学为例,谈谈关于儿童诗教学的思考和实践。
  一、浸染语言
  在诗歌教学中,可以针对具体作品的特点,选择一个或几个艺术元素,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和鉴赏诗歌所表现的艺术美。
  1.音韵美。儿童诗语言活泼、纯净、童真、美好,读来朗朗上口。如《雨后》中的诗句:“嫩绿的树梢闪着金光,广场上成了一片海洋!水里一群赤脚的孩子,快乐得好像神仙一样。”又如:“他拍拍水淋淋的泥裤子,嘴里说:‘糟糕——糟糕!’而他通红欢喜的脸上,却发射出兴奋和骄傲。”在儿童诗的教学过程中,要注重诵读的作用,让学生在诵读中感悟。教师不必与学生讲解押韵等技巧,可在反复的诵读中,引导学生体会诗歌韵脚的规律和整齐,感受诗歌的节奏与美感,以及“ao”韵给全诗奠定的活泼欢快的情感基调。
  2.童趣美。儿童诗贴近儿童生活,充满了儿童情趣。儿童诗教学中,在学生初步感受到诗歌音韵美的同时,可引导学生抓住诗歌中描写孩子情态的词句,感受诗句语言所表现的童趣美。如,可让学生说说“小妹妹撅着两条短粗的小辫”的样子,结合插图感受小妹妹外形上的纯真可爱;还可通过演一演的方式,来理解诗句“她咬着唇儿,提着裙儿,轻轻地小心地跑”的动作,并让学生紧扣诗句语言,评价同学演得像不像,一方面形象地再现了诗歌情境,感受到小妹妹小心翼翼地玩水的样子,另一方面也关注了作者用词的精准到位。
  3.画面美。《雨后》首先呈现出的是一片雨后广场孩子们尽情嬉戏的场景:大雨过后,云开日出,广场上经过雨水冲洗的绿树更加青翠欲滴,树梢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灿灿金光,而广场上积水形成的一片“海洋”里,孩子们赤着双脚,高挽裤管,踩水啊,呼喊啊,欢笑啊,“快乐得好像神仙一样”。孩子们无忧无虑、不受拘束、尽情玩水的热闹场景,造成了无比欢乐的氛围,群体之乐流溢纸端。然后,作者把视线投向了在其中玩水的小兄妹俩,如镜头的特写,由远及近地把学生的目光也牵引到了两个和自己同龄的孩子身上。虽是短短几节小诗,却错落有致地表现出了诗歌充满童趣的画面美。
  二、创造生活
  儿童诗描摹的是儿童的生活,是学生常见和比较熟悉的生活场景,但往往又是他们熟视无睹或体悟甚少的,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赋予诗歌以崭新的丰富的生活意义,引领学生走进诗歌,去获得更多的生活感悟。
  如教学《雨后》第一小节“嫩绿的树梢闪着金光,广场上成了一片海洋!水里一群赤脚的孩子,快乐得好像神仙一样”。教师让学生读完诗句后,出示填空:这是一片( )的广场。学生联系诗歌内容,纷纷畅谈自己的理解。随着学生们的对话,诗歌形象逐渐丰满,与诗歌所表达的情感逐渐接近,一个充满着孩子欢声笑语的雨后广场由远及近,来到学生的面前。儿童诗的语言含蓄凝练,给人许多补白和想象的空间,学生对诗歌个性化的解读不仅体现了教者对学生的尊重,更通过学生的想象丰富了诗歌的画面和情景,再现了儿童的生活,让诗歌所展现的空间无限放大,让学生的心灵在其间得以释放和生长。
  如果说上述教学片段通过引导学生结合诗句谈理解丰富了的雨后景致,那么下面的片段就是通过激活学生的思维创生活动的画面。在教学诗歌第二小节“小哥哥摔了一跤”时,教师提问:小哥哥为什么会滑了一跤?学生联系上下文,开始了小哥哥滑跤原因的推断。这样的交流对话与互相补充目的在于让诗歌所展示的生活情境更为具体和开阔,让学生能真实地触摸到诗歌所表现的形象,真实地感受到语言的温度和阅读的愉悦,以及童年生活所带来的幸福体验。
  三、发现自我
  在引导学生与诗歌对话的过程中,无须面面俱到地去咀嚼玩味每一句话的意思,这样反倒容易削弱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的把握。只需要教师抓住一首诗中最值得品读和揣摩的地方,最能引发学生活跃思维的地方,也就是最充满着浓浓诗情的地方,打开学生心灵,连接儿童本性,实现自我发现,引发情感共鸣。
  《雨后》中就有两处值得学生咀嚼品味的地方。一处在诗歌第三小节,小哥哥使劲踩水后摔了一跤,“他拍拍水淋淋的泥裤子,嘴里说:‘糟糕——糟糕!’而他通红欢喜的脸上,却发射出兴奋和骄傲。”要引导学生读出问题:为什么小哥哥摔跤后,嘴里说着“糟糕”,而脸上却发射出兴奋和骄傲呢?这看似矛盾的表达能充分引发学生的思考,同时唤起自己以往的生活体验。教师应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在思辨中对话。在对话过程中,教师应相机引导学生联系上文,感受小哥哥踩水时的无所顾忌和竭尽全力,从而理解到小哥哥尽管滑了一跤,觉得有点“糟糕”——可能是担心妈妈责怪,也可能顾忌小伙伴们笑话——但他为踩水尽情而兴奋,为溅起的水花高过同伴而骄傲,更为自己体验到了别人没有经历的摔跤的快乐而自豪。这样的童心之乐,跃然纸上,充溢心间,能让孩子们在阅读的同时发出会心的一笑。
  与上面的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最后一小节,小妹妹既然小心翼翼地跑,为什么心中还希望自己像哥哥一样摔一跤呢?儿童诗的动人之处,就在于作者以儿童的视角审视生活,表达儿童的情感,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然生发情致,产生共鸣。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走近人物,感受小妹妹担心摔跤又渴望摔跤,羡慕哥哥想玩得更尽兴一点又小心谨慎提着裙儿走路的情态和心理;同时,通过小妹妹这一个十分符合儿童本性的形象,连接起学生生活和个性,让学生融入诗歌情境之中,唤起全部的生活体验,感悟生命的快乐。观照全诗,孩子们的活泼可爱,广场的欢乐沸腾,美好的童年时光,倒映在学生心里,成为孩子们诗心生长的土壤。
  诗歌教学应重在熏陶感染,唤醒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儿童诗,是语文对生命的启蒙教育。当然,强调儿童诗的人文性,并不是说儿童诗的教学可以忽视或削弱语文能力的培养,事实上,语文能力始终是语文课程的核心。正是基于对儿童诗语言的品味和对诗歌表达方式的揣摩,我们才能以最贴近儿童心灵的方式引领学生与诗歌对话,与大千世界对话,让学生的生活得以丰富,精神得以滋养,从而让学生的诗心尽情飞扬。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教育局教研室)
其他文献
前一段时间。在盐城市“与新课程同行”主题沙龙活动上,我与两个老师以同课异构形式上了一节研究课——苏教版数学四下的《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用画图的策略整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的、有价值的策略,因此我把教学重点放在了让学生体验策略的价值和策略意识的培养上。并进行了一些积极的尝试,现将有关的教学实践及思考与大家共享。    [片段一]激活储备,让学生想画    师:今天我和很多客人老师
新课程的重要理念是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活动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课堂教学中知识的探究者和各种技能、知识和能力形成的实践者;教师则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基于学生的发展需要去发挥主导作用。但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到底是什么,有时候不仅学生本人不清楚,一些教师也很茫然。有的教师可能只是根据经验或者教参的提示去把握,并不能深切地了解学生真正的发展需要。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当学生不知
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生探索学习  汤建英    学生的探索说白了就是“先学后教”,就是一定程度上削弱教师课堂上的“戏份”。探索式教学要贯彻一个原则:只要有可能让学生自己探索,教师就不教,即便有些内容学生探索起来有难度,教师也要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能探索。  1 “下水”示范探索。教师的教学可以分为3个层次:展现解法,展现思路,展现思路的寻找过程。教师的教学很多是一种展现思路的教学,很少展现思路的寻
什么是有效教学?我采用宽泛意义上的理解:凡能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实现预期目标的教学活动,就是有效教学。“效”字右边是“文”,“有效”是指教学有效率,有效果,有效益。“效果”,重在“果”字上,是说学生知识能力素养得到提高;“效率”,重在“率”字上,是速度,是说投入较少较为合理的时间和精力;“效益”则重在“益”字上,即养成学生的思维方式、情感方式和学习方式,让学生越学越聪明,为其终身发展奠基。三把尺子组
淮安市实验小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精神的百年老校,首批江苏省实验小学、模范学校。学校确立“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实施“轻负担,高质量、创特色”办学策略。学校艺术教育、科技教育特色成绩卓著,先后荣获“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先进单位”、“江苏省科技教育先进学校”等三十多项国家级、省级奖项,被誉为“淮安市基础教育窗口”、“淮安市素质教育典范”。    熟悉淮安市实验小学的人都知道,“轻
【第一次教学设计】  2007年5月,在一次全国名师展示课上,我第一次执教了《牛津小学英语6B》(译林版)第6单元《Planning for the weekend》这篇对话,这是当时教学课件的一个主界面:    那一次,我以“采访”任务为主线,为学生安排了一系列的采访计划,引导学生在完成采访计划的过程中,经历感知、理解、运用语言的过程。“采访新教师”——学生在此过程中初步感知本课重点句式be g
在我国现行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中,有两种倾向值得人们关注:一是应试教育之风盛行。正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客观分析当前教育存在问题时所指出的:“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往往是表面上高度负责,敬业奉献,实质上是“好心干坏事”;二是教育的“理想化”。即常常在“理想化”的状态与假设之中作出不合国情、不切学生实际的“理想化”的思考与决策。
【片段一】要不要让学生“发现”?  (教学例1)出示一幅图片。(师用鼠标拉动图片,先放大,再缩小。)  师:请你选择合适的词语来表述上面图片的变化?  生:这是将图片拉长、放大了。  生:又缩小了。  师:仔细观察这两幅图,思考:放大后的长方形的长与原来长方形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生:放大后长方形的长是原来长方形长的两倍。  生:现在长方形的长与原长方形的长的比是2∶1。  生:现在长方形
1992年获诺贝尔生理学奖费舍尔教授认为:“给学生空间”非常重要,因为有“空间”,才可能有想象力,才可以进行创造。这里的空间是指能够激发学生思维活力和想象力的开放空间。在这样的空间里学生敢于“异想天开”,敢于尝试体验,敢于创造。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发展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打破教学空间的封闭,开拓教学的“新领域”。    一、问题的开放——教学空间开放的导航仪    儿童思维发展研究表明:
作为“江苏教育一面高高飘扬的光辉旗帜”,作为“我国小学教育界的梅兰芳”,斯霞教育教学的影响深入人心。然而,长期以来我们学习斯霞还局限在“童心母爱”教育思想的传承,拘泥于“随课文分散识字”教学方法的实践,这无疑制约了我们对斯霞语文教学思想的体认,体系的发掘以及风格的提炼。斯霞是母语教育的一座富矿,将斯霞语文教学的实践经验与研究成果提升到教学流派的层面上再认识、再梳理、再总结,这是一种应然,当然也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