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诗歌意象是诗歌所表达出的一种主要思想和主旨,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阅读,主动思考,深入到诗歌内部去探究本质,把握诗歌的意象。通过对于诗歌意象的探究有利于学生抓住诗歌的形象特征进行筛选和提炼,理清体现诗人的情感、品质的词句,更好地融入到诗歌中,抓住诗人的情感,体会诗人的处境,进而理解诗句中所蕴含的思想。学生要善于透过诗歌的语言来把握诗歌的意境,借助诗歌中的意象来探究诗人的情感,从实质上把握诗人的品德和精神。学生要善于筛选重要语句,体会诗歌意象在语言运用上的共性,掌握其表達风格,进而理解诗歌的语言特点和思想情感,更准确地把握诗歌的意象。本文主要探究了诗歌意象的种类,常见意象所寄托的思想情感以及有效的探究方法,以此促进学生在阅读中更好地掌握诗歌的精华,了解我国优秀文化的深刻底蕴。
一、诗歌意象的种类
诗歌借助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含义,可以说是言简意赅。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的方式来探究诗歌的意象,融入到诗歌中,体会到诗人的处境,从而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本质。通过对于诗歌情感的划分,诗歌的意象一般可以分为送别类、思乡类、愁苦类、闲适类、送别类、爱情类、战争类等,他们分别表达了悲苦别离,想念家乡,愁闷心情,自由舒适,依依不舍,珍爱难舍,残忍破坏的情感。学生在阅读诗歌时要善于总结,探究他们属于哪一类的诗歌,科学地对他们分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象。
1.抒怀类,借助事物,抒发情感
抒怀类诗歌一般都是托物现实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诗人通常会借助一些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抒发自己的想法。一般情况下诗人会采用与事物本身特征相同的事物来表达情感,最为常用的就是菊花、梅花、松柏、竹等。这些事物往往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性质,是诗人所喜爱的,成为诗人借此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种有效方法。诗人称赞事物的同时,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品质或者是自己向往的一种情感。如屈原《离骚》:“照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借助景物的描写,突出了“饮露餐花”的生活,实际上是在表达他自己玉洁冰清、超凡脱俗的品质。诗人描写景物是客观事实,实际上是在抒发自己的情感。菊花是很多文人墨客经常借以抒发情感的事物。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写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借助菊花素养的品质来表达自己不同流俗的品质。自然界中的很多事物都会成为诗人表达情感,借以抒情的寄托,使诗人的情感得到展现和表达。
2.爱情类,寻找代表,体会爱情
爱情是诗歌的永恒主题,这类诗歌一般寄托着爱恋,相思之情,也是很多诗歌中所包含和表达的情感。诗人会在诗歌中展现出自己对爱情的渴望,或者是表达自己对爱情的理解,或者是借助诗歌来表达自己的相思之情。在诗歌中通常以红豆、莲、连理枝、比翼鸟为代表,这些事物往往是诗歌中表达爱情是最为经常出现的事物。红豆是诗歌中应该会使用到的表达爱情的词语。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是家喻户晓的,其中就利用红豆表达了思乡之情。红豆往往被看作是一种表达爱情或相思之情的事物,所有又称“相思子”。“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也是学生耳熟能详的诗句,因为他们的彼此交错和成对出现,也成为一种美好的象征,爱情的标志,为很多诗人所引用。学生要善于总结这类事物,透过事物看到诗歌所表达的意象和情感。
3.战争类,融入其中,感受破坏
战争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破坏了和平的环境,是很多诗人所厌恶和憎恨的,他们在诗歌中往往也会有所表达。诗歌中的战争往往是借助投笔、长城、楼兰、柳营等来指代,用以表达诗人对待战争的情感。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其中的“投笔”指代的就是战争。诗歌中借助这些物象很好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使诗歌的意象更加生动、形象,蕴含了丰富的情感。
二、有效探究诗歌意象的方法
1.了解背景,知人论世
在对诗歌意象的探究过程中,学生要主动地了解诗人写作的背景,通过对作者生活的年代来更好地理解作者写作的目的和意图。学生了解作者写作的背景会融入其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意象和情感。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对把握诗歌的形象有重要的参考作用。如苏轼看“大江东去”而叹息“人生如梦”,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学生了解了苏轼的写作背景,会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情感。苏轼在写诗的时候是被贬黄州之后,游玩被当地人误以为是赤壁的地方后,通过所见所感受的情感,通过诗歌的方式进行了表达。了解了当时的背景,学生会更好地理解作者是通过感慨古人,抒发对人生的感悟。学生在学习诗歌的时候要主动地探究写作背景,通过对时代和背景的了解来探究诗歌的意象,促进学生融入其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形成深刻的理解。
2.整体感知,确定情感
在对于诗歌意境的探究过程中,教师要从整体上感知,站在一定的高度上来阅读,从而可以更加准确、全面地形成系统化的理解和认识。在对于诗歌的整体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全面地看诗歌,通过诗歌中的形象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要分清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是事情主人公还是作者之外的形象。学生在阅读和探究的时候不要局限于具体的某一句话,而是要放眼全篇,否则会理解偏差或遗漏要点。通过全面地把握诗歌的语言,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象,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比如“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必须要立足全篇,才能认识到这两句与前两句形成先抑后扬的效果,并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作铺垫。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才可以更好地融入其中,产生深刻的影响,更深刻地体会诗歌意象。学生要关注细节,探究整体,从整体中找关键诗句,全面地理解问题,形成系统化的完整认识,如通过诗句“惜春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学生应该能够看出流露的是伤春、惜春之情;“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表现的是“见秋思乡”之情。学生全面地看问题会促进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句子,融入到诗歌中,形成整体感知,确定诗歌的情感,形成深刻的体会。 3.关注人物,分析形象
为了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象,学生要关注人物形象。透过人物形象来体会诗歌的意象。在表达诗歌形象反映意象时,诗人往往运用关键语句,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情、细节、侧面描写来完成。学生要善于抓住这些关键语句,透过这些词语来分析人物形象,快速地把握诗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从而更好地透过形象来体会意象。学生要学会透过人物形象来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进而融入到诗歌的情境中,体会诗歌的意象,形成自己的体会和感悟。学生在阅读诗句的时候要关注描写人物的词语,因为很多诗句的意象往往是通过一两个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如宋代李纲《望江南》中“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兩句的艺术效果主要靠“箬笠”“蓑衣”和“冰散响”来表现,“箬笠”“蓑衣”勾勒出渔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给读者描绘出了一幅简单的画面。“冰散响”衬托出环境的寂静、渔翁的镇定。通过这些关键词的表达,诗人表达了环境的高远空旷,也写出了人物生活的安逸,用语言暗示钓翁生活的闲适自在,从而在人物形象中流露出了诗歌的意象:作者在借诗歌的语言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进而也表达了自己内心的一种轻松和愉悦之情。
4探究语言,理解意象
学生要善于透过语言来分析诗人的情感和表达的意象,不能脱离诗句本身来孤立地看问题。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来挖掘字里行间的含义,更深刻地理解和体会诗歌的意象,全面地看诗歌,形成完整的认识。如“劳劳燕子入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作者描写眼前所见之景,描写燕子的忙碌衬托自己漂泊的苦楚,而“落落”更显雨中梨花之孤寂,寄托了自己的愁绪。通过对于诗歌语言的细致分析和深刻探究,学生会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象,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学生在对于诗歌意象的分析中要善于探究诗歌的语言,关注诗歌的用词,从细节处来体会和理解,亲历探究过程,从而形成自己的情感和感悟。对于诗歌意象的理解,只有学生亲历了这个探究过程才能够形成深刻的认识,梳理诗歌中的情感和思想,进而融入到诗歌中,对于诗歌的意象形成更全面的理解。学生要注意诗歌的语言在一定的时期也有其共性,但是由于诗人的经历不同也存在着一定的个性,在对于诗歌意象的探究过程中,学生要结合共性和个性来全面地分析问题,从时代的整体出发,也要关注诗人的个人经历,从多角度来思考,感受诗歌语言所表达的意象,形成深刻的理解。
总之,在对于诗歌意象的分析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多视角来分析,使学生可以对诗歌的意象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学生了解了诗歌意象的一般表达情感后就会形成一个大概的认识,进而围绕着这个规律进行个案分析和探究,完善自己的认识,提高自己的理解,实现学生对诗歌更深刻地理解和认识,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诗歌意象的种类
诗歌借助简练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含义,可以说是言简意赅。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的方式来探究诗歌的意象,融入到诗歌中,体会到诗人的处境,从而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本质。通过对于诗歌情感的划分,诗歌的意象一般可以分为送别类、思乡类、愁苦类、闲适类、送别类、爱情类、战争类等,他们分别表达了悲苦别离,想念家乡,愁闷心情,自由舒适,依依不舍,珍爱难舍,残忍破坏的情感。学生在阅读诗歌时要善于总结,探究他们属于哪一类的诗歌,科学地对他们分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象。
1.抒怀类,借助事物,抒发情感
抒怀类诗歌一般都是托物现实高洁的品质,或抒发感慨。诗人通常会借助一些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抒发自己的想法。一般情况下诗人会采用与事物本身特征相同的事物来表达情感,最为常用的就是菊花、梅花、松柏、竹等。这些事物往往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性质,是诗人所喜爱的,成为诗人借此表达自己情感的一种有效方法。诗人称赞事物的同时,也是在表达自己的品质或者是自己向往的一种情感。如屈原《离骚》:“照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借助景物的描写,突出了“饮露餐花”的生活,实际上是在表达他自己玉洁冰清、超凡脱俗的品质。诗人描写景物是客观事实,实际上是在抒发自己的情感。菊花是很多文人墨客经常借以抒发情感的事物。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写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就是借助菊花素养的品质来表达自己不同流俗的品质。自然界中的很多事物都会成为诗人表达情感,借以抒情的寄托,使诗人的情感得到展现和表达。
2.爱情类,寻找代表,体会爱情
爱情是诗歌的永恒主题,这类诗歌一般寄托着爱恋,相思之情,也是很多诗歌中所包含和表达的情感。诗人会在诗歌中展现出自己对爱情的渴望,或者是表达自己对爱情的理解,或者是借助诗歌来表达自己的相思之情。在诗歌中通常以红豆、莲、连理枝、比翼鸟为代表,这些事物往往是诗歌中表达爱情是最为经常出现的事物。红豆是诗歌中应该会使用到的表达爱情的词语。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是家喻户晓的,其中就利用红豆表达了思乡之情。红豆往往被看作是一种表达爱情或相思之情的事物,所有又称“相思子”。“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也是学生耳熟能详的诗句,因为他们的彼此交错和成对出现,也成为一种美好的象征,爱情的标志,为很多诗人所引用。学生要善于总结这类事物,透过事物看到诗歌所表达的意象和情感。
3.战争类,融入其中,感受破坏
战争影响了人们的生活,破坏了和平的环境,是很多诗人所厌恶和憎恨的,他们在诗歌中往往也会有所表达。诗歌中的战争往往是借助投笔、长城、楼兰、柳营等来指代,用以表达诗人对待战争的情感。如辛弃疾《水调歌头》:“莫学班超投笔,纵得封侯万里,憔悴老边州。”其中的“投笔”指代的就是战争。诗歌中借助这些物象很好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情感,使诗歌的意象更加生动、形象,蕴含了丰富的情感。
二、有效探究诗歌意象的方法
1.了解背景,知人论世
在对诗歌意象的探究过程中,学生要主动地了解诗人写作的背景,通过对作者生活的年代来更好地理解作者写作的目的和意图。学生了解作者写作的背景会融入其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进而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意象和情感。学生了解作者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对把握诗歌的形象有重要的参考作用。如苏轼看“大江东去”而叹息“人生如梦”,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学生了解了苏轼的写作背景,会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情感。苏轼在写诗的时候是被贬黄州之后,游玩被当地人误以为是赤壁的地方后,通过所见所感受的情感,通过诗歌的方式进行了表达。了解了当时的背景,学生会更好地理解作者是通过感慨古人,抒发对人生的感悟。学生在学习诗歌的时候要主动地探究写作背景,通过对时代和背景的了解来探究诗歌的意象,促进学生融入其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形成深刻的理解。
2.整体感知,确定情感
在对于诗歌意境的探究过程中,教师要从整体上感知,站在一定的高度上来阅读,从而可以更加准确、全面地形成系统化的理解和认识。在对于诗歌的整体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带领学生全面地看诗歌,通过诗歌中的形象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要分清诗歌中的人物形象是事情主人公还是作者之外的形象。学生在阅读和探究的时候不要局限于具体的某一句话,而是要放眼全篇,否则会理解偏差或遗漏要点。通过全面地把握诗歌的语言,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象,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比如“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必须要立足全篇,才能认识到这两句与前两句形成先抑后扬的效果,并为最后两句称赞山泉作铺垫。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才可以更好地融入其中,产生深刻的影响,更深刻地体会诗歌意象。学生要关注细节,探究整体,从整体中找关键诗句,全面地理解问题,形成系统化的完整认识,如通过诗句“惜春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学生应该能够看出流露的是伤春、惜春之情;“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表现的是“见秋思乡”之情。学生全面地看问题会促进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句子,融入到诗歌中,形成整体感知,确定诗歌的情感,形成深刻的体会。 3.关注人物,分析形象
为了使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象,学生要关注人物形象。透过人物形象来体会诗歌的意象。在表达诗歌形象反映意象时,诗人往往运用关键语句,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情、细节、侧面描写来完成。学生要善于抓住这些关键语句,透过这些词语来分析人物形象,快速地把握诗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从而更好地透过形象来体会意象。学生要学会透过人物形象来分析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进而融入到诗歌的情境中,体会诗歌的意象,形成自己的体会和感悟。学生在阅读诗句的时候要关注描写人物的词语,因为很多诗句的意象往往是通过一两个关键词语传递出来的。如宋代李纲《望江南》中“箬笠但闻冰散响,蓑衣时振玉花空”兩句的艺术效果主要靠“箬笠”“蓑衣”和“冰散响”来表现,“箬笠”“蓑衣”勾勒出渔翁雪天垂钓的外在形象,画面简约,意境空灵,给读者描绘出了一幅简单的画面。“冰散响”衬托出环境的寂静、渔翁的镇定。通过这些关键词的表达,诗人表达了环境的高远空旷,也写出了人物生活的安逸,用语言暗示钓翁生活的闲适自在,从而在人物形象中流露出了诗歌的意象:作者在借诗歌的语言流露出钓翁生活的自得之情,凸现了钓翁生活的温馨和欢乐,进而也表达了自己内心的一种轻松和愉悦之情。
4探究语言,理解意象
学生要善于透过语言来分析诗人的情感和表达的意象,不能脱离诗句本身来孤立地看问题。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来挖掘字里行间的含义,更深刻地理解和体会诗歌的意象,全面地看诗歌,形成完整的认识。如“劳劳燕子入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作者描写眼前所见之景,描写燕子的忙碌衬托自己漂泊的苦楚,而“落落”更显雨中梨花之孤寂,寄托了自己的愁绪。通过对于诗歌语言的细致分析和深刻探究,学生会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象,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学生在对于诗歌意象的分析中要善于探究诗歌的语言,关注诗歌的用词,从细节处来体会和理解,亲历探究过程,从而形成自己的情感和感悟。对于诗歌意象的理解,只有学生亲历了这个探究过程才能够形成深刻的认识,梳理诗歌中的情感和思想,进而融入到诗歌中,对于诗歌的意象形成更全面的理解。学生要注意诗歌的语言在一定的时期也有其共性,但是由于诗人的经历不同也存在着一定的个性,在对于诗歌意象的探究过程中,学生要结合共性和个性来全面地分析问题,从时代的整体出发,也要关注诗人的个人经历,从多角度来思考,感受诗歌语言所表达的意象,形成深刻的理解。
总之,在对于诗歌意象的分析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从多角度、多视角来分析,使学生可以对诗歌的意象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学生了解了诗歌意象的一般表达情感后就会形成一个大概的认识,进而围绕着这个规律进行个案分析和探究,完善自己的认识,提高自己的理解,实现学生对诗歌更深刻地理解和认识,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