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理念下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学生学习的主战场也在课堂,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要构建自主、探索、合作的学习方式,实现新课程改革,数学课堂应变“复习引入”为“问题引新”,变“灌输”为“引探”;课堂中设“市场”,让音乐进课堂。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通整合,反思体验,领悟建构。
关键词:数学课堂 教学 新理念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支持,新世纪教育的大目标正在逐步实现!“以人的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是当今教育的新理念。作为重要基础教育的数学教学,应如何展开课堂教学改革和创新才能体现新理念和人才培养新目标?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变“复习引入”为“问题引新”
用“复习”的方式引入新课,几乎是传统数学课堂的“开课礼”,如果复习题设计得精巧有趣,还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按照常规的乏味的形式来引入新课,造成课堂上的“烦”、“闷”、“闹”现象,是经常的结果,我们不能埋怨学生不“听话”,应该好好查查自己在何处“得罪”了学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够引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大兴趣,就是成功教学的开始。科学家们认为,“问题”是引起人们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欲望的“发动机”,“问题情境”是创新的“孵化器”,而数学家则称“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关于“问题”引發“创新”的论证,下例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德国有一位造纸工人,在一次造纸中出了“问题”,造出的纸不能书写成了废纸,他因此而丧失了工作。这位不甘心失败的工人一直坚持对这些“问题纸”进行细致、深入地分析和研究,终于找出了原因,是自己不慎弄错配方所致。但他却发现了这种废纸有一个极为耀眼的亮点:吸水性很强。于是他廉价收购了这些废纸,切成小块出售,称之为“吸水纸”,并且申请了专利。这位工人因祸得福,在“问题”中发明了“吸水纸”,创造了新产品,也创造了人生的新价值。
基于上述的认识,我一改“复习引入”为“问题激趣”引入新课,如何“激趣引新”?我采用现场创设“问题情境”来引入新课。比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创设了这样的现场问题情境:先出示几个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三角形模具,指导几个学生上台用量角器量出每个三角形各角的度数,然后把每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度数加起来,结果算出了每个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学生们感到非常惊奇:“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三角形内角和为什么都是180度呢?”在这种“问题意识”的驱使下,学生们的探索欲望非常强烈,很快就投入了“探讨问题”的活动中。
所以,在引入新课时,变“复习引入”为“问题引入”对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变“灌输”为“引探”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基本是教师的“灌”环绕了整个课堂。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解可以打动学生,但也可能是意想不到的结果——学生犹如听催眠曲,一堂课下来,脑子几乎是空空的。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角色、学生的地位有了全新的转变。教师再也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的权威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鼓励者、合作者;学生再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学习的主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创新的合作者、参与者。为此,我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以学为中心”的现代教学理念,变“灌输式”教学为“引探式”教学。
“引探教学”或“诱思探究教学”是指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下,教师积极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协作交流、质疑问难、自主建构、实践创新的一种现代教学法。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我设计了如下的“情境”引导学生探究:
23×16=?23×84=? 23×(16+84)=?
53×149=? 53×49=? 53×(149-49)=?
a×d+c×d=? m×k-n×k=?
在教师的指导和鼓励下,学生们认真地观察、分析和计算,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和验证,探讨出:
23×16+23×84=23×(16+84)
53×149- 53×49= 53×(149-49)
a×d+c×d=(a+c)×d
m×k-n×k=(m-n)×k
这就是乘法分配律。探讨出“规律”后,很多学生都能用这“规律”去解决有关的问题或自行设计一些题目进行解答。
变“灌输”为“引探”后,课堂上呈现了师生互动、互教互学、共同促进的喜人局面。
三、课堂中设“市场”
数学是反映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重要科学。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利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去分析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市场经济高度繁荣、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的身边处处存在着数学问题,如购物、购车、购房、股市、旅游、安排时间、装饰设计、工程核算、资源合理利用等等。为了培养学生感知数学、应用数学的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模拟生活中的“市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应用过程。在活动中,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还要参与学生的合作交流,促使学生自主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比如,学生学习了“小数的四则运算”后,我在课堂上开设了“小小市场”,动员学生把家里的旧图书、多余的学习用品、旧玩具和自己的压岁钱等带到班里的“市场”进行“交易”。学生们很高兴,买的买,卖的卖,形成一派热闹的场景。又如,在学生学习了百分数、百分率、银行利率等知识后,我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虚拟“小小银行”,指导学生在虚拟的“银行”里学习存款、汇款、取款、贷款、计算利息等。在上述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深刻体会了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让音乐进课堂
在“以教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中,因其模式的陈旧和手段的落后导致了课堂教学效益的低下。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许多教育家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研究。下面是来自英国梅克斯伯勒的温德希尔小学进行的为期一年的“在音乐环境下学习数学”的实验:
学校把六年级某班的学生分成A、B两组,A组的学生边学习边听背景音乐——莫扎特的名曲,而B组则按常规的教学。学年末测试结果为:A组的教学成绩比B组高出10%。
得出的结论是:听音乐(尤其是莫扎特的音乐)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解数学题的速度。
音乐对促进数学的学习真有这么大的“魅力”吗?答案是肯定的。生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分工不同。左半球是控制人体右侧器官并主管语言与逻辑思维功能。右半球控制人体左侧器官并主管立体图像、音乐艺术和形象思维功能。当右脑受到刺激时,它能快速地把存储在脑内的信息直观化、逻辑化,并能激活左脑,促进左、右脑功能的协调发挥,引发丰富的想象、触发创新的灵感。可见,常常被人们忽视开发和利用的右脑(音乐脑)就是发明创造智慧的源泉。难怪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说:“音乐能使人的灵魂爆发出火花。”
在科学史上,很多科学家的创造发明都得益于音乐的“魅力”。如: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原理》,就是在美妙的琴声中诞生的;18世纪的大数学家拉格朗日,在意大利都灵的圣保罗教堂聆听圣乐时,萌发了求积分极值的变分法念头;“进化论”的创造者达尔文在描绘音乐对他的思维的作用时说:“音乐常使我兴奋地思考我正在研究的问题……”
现在,国内外许多专家都一致认为:音乐是开启人类智能的一把重要钥匙。既然音乐对提高人的想象力和思维灵感有这么重要的作用,那我们为什么不好好利用呢?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春天,带来了新气象,带来了新成效。变“复习引入”为“问题引新”,迎合了建构主义的学习理念;变“灌输”为“引探”实现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在课堂中设“市场”创出了现代教学的新理念,使学生感悟了数学,会用了数学;由于音乐的引进,则唤醒了“沉闷”的数学课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通整合,反思体验,领悟建构,从而使得“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将得以实现。
关键词:数学课堂 教学 新理念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实施,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支持,新世纪教育的大目标正在逐步实现!“以人的发展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是当今教育的新理念。作为重要基础教育的数学教学,应如何展开课堂教学改革和创新才能体现新理念和人才培养新目标?笔者认为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变“复习引入”为“问题引新”
用“复习”的方式引入新课,几乎是传统数学课堂的“开课礼”,如果复习题设计得精巧有趣,还会引起学生的兴趣,但是按照常规的乏味的形式来引入新课,造成课堂上的“烦”、“闷”、“闹”现象,是经常的结果,我们不能埋怨学生不“听话”,应该好好查查自己在何处“得罪”了学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够引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最大兴趣,就是成功教学的开始。科学家们认为,“问题”是引起人们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欲望的“发动机”,“问题情境”是创新的“孵化器”,而数学家则称“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关于“问题”引發“创新”的论证,下例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德国有一位造纸工人,在一次造纸中出了“问题”,造出的纸不能书写成了废纸,他因此而丧失了工作。这位不甘心失败的工人一直坚持对这些“问题纸”进行细致、深入地分析和研究,终于找出了原因,是自己不慎弄错配方所致。但他却发现了这种废纸有一个极为耀眼的亮点:吸水性很强。于是他廉价收购了这些废纸,切成小块出售,称之为“吸水纸”,并且申请了专利。这位工人因祸得福,在“问题”中发明了“吸水纸”,创造了新产品,也创造了人生的新价值。
基于上述的认识,我一改“复习引入”为“问题激趣”引入新课,如何“激趣引新”?我采用现场创设“问题情境”来引入新课。比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时,我创设了这样的现场问题情境:先出示几个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三角形模具,指导几个学生上台用量角器量出每个三角形各角的度数,然后把每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度数加起来,结果算出了每个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度。学生们感到非常惊奇:“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三角形内角和为什么都是180度呢?”在这种“问题意识”的驱使下,学生们的探索欲望非常强烈,很快就投入了“探讨问题”的活动中。
所以,在引入新课时,变“复习引入”为“问题引入”对促进数学课堂教学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变“灌输”为“引探”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基本是教师的“灌”环绕了整个课堂。教师绘声绘色的讲解可以打动学生,但也可能是意想不到的结果——学生犹如听催眠曲,一堂课下来,脑子几乎是空空的。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教师的角色、学生的地位有了全新的转变。教师再也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学生的权威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鼓励者、合作者;学生再也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学习的主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创新的合作者、参与者。为此,我们必须树立“以人为本、以学为中心”的现代教学理念,变“灌输式”教学为“引探式”教学。
“引探教学”或“诱思探究教学”是指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下,教师积极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现、协作交流、质疑问难、自主建构、实践创新的一种现代教学法。例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我设计了如下的“情境”引导学生探究:
23×16=?23×84=? 23×(16+84)=?
53×149=? 53×49=? 53×(149-49)=?
a×d+c×d=? m×k-n×k=?
在教师的指导和鼓励下,学生们认真地观察、分析和计算,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和验证,探讨出:
23×16+23×84=23×(16+84)
53×149- 53×49= 53×(149-49)
a×d+c×d=(a+c)×d
m×k-n×k=(m-n)×k
这就是乘法分配律。探讨出“规律”后,很多学生都能用这“规律”去解决有关的问题或自行设计一些题目进行解答。
变“灌输”为“引探”后,课堂上呈现了师生互动、互教互学、共同促进的喜人局面。
三、课堂中设“市场”
数学是反映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重要科学。学生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是要利用所学的知识、技能去分析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市场经济高度繁荣、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的身边处处存在着数学问题,如购物、购车、购房、股市、旅游、安排时间、装饰设计、工程核算、资源合理利用等等。为了培养学生感知数学、应用数学的思维能力,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模拟生活中的“市场”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和应用过程。在活动中,教师不但要指导学生,还要参与学生的合作交流,促使学生自主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比如,学生学习了“小数的四则运算”后,我在课堂上开设了“小小市场”,动员学生把家里的旧图书、多余的学习用品、旧玩具和自己的压岁钱等带到班里的“市场”进行“交易”。学生们很高兴,买的买,卖的卖,形成一派热闹的场景。又如,在学生学习了百分数、百分率、银行利率等知识后,我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虚拟“小小银行”,指导学生在虚拟的“银行”里学习存款、汇款、取款、贷款、计算利息等。在上述的实践活动中,学生深刻体会了数学的应用价值,提高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让音乐进课堂
在“以教为中心”的传统课堂教学中,因其模式的陈旧和手段的落后导致了课堂教学效益的低下。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许多教育家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研究。下面是来自英国梅克斯伯勒的温德希尔小学进行的为期一年的“在音乐环境下学习数学”的实验:
学校把六年级某班的学生分成A、B两组,A组的学生边学习边听背景音乐——莫扎特的名曲,而B组则按常规的教学。学年末测试结果为:A组的教学成绩比B组高出10%。
得出的结论是:听音乐(尤其是莫扎特的音乐)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解数学题的速度。
音乐对促进数学的学习真有这么大的“魅力”吗?答案是肯定的。生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分工不同。左半球是控制人体右侧器官并主管语言与逻辑思维功能。右半球控制人体左侧器官并主管立体图像、音乐艺术和形象思维功能。当右脑受到刺激时,它能快速地把存储在脑内的信息直观化、逻辑化,并能激活左脑,促进左、右脑功能的协调发挥,引发丰富的想象、触发创新的灵感。可见,常常被人们忽视开发和利用的右脑(音乐脑)就是发明创造智慧的源泉。难怪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说:“音乐能使人的灵魂爆发出火花。”
在科学史上,很多科学家的创造发明都得益于音乐的“魅力”。如: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原理》,就是在美妙的琴声中诞生的;18世纪的大数学家拉格朗日,在意大利都灵的圣保罗教堂聆听圣乐时,萌发了求积分极值的变分法念头;“进化论”的创造者达尔文在描绘音乐对他的思维的作用时说:“音乐常使我兴奋地思考我正在研究的问题……”
现在,国内外许多专家都一致认为:音乐是开启人类智能的一把重要钥匙。既然音乐对提高人的想象力和思维灵感有这么重要的作用,那我们为什么不好好利用呢?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给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春天,带来了新气象,带来了新成效。变“复习引入”为“问题引新”,迎合了建构主义的学习理念;变“灌输”为“引探”实现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在课堂中设“市场”创出了现代教学的新理念,使学生感悟了数学,会用了数学;由于音乐的引进,则唤醒了“沉闷”的数学课堂。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通整合,反思体验,领悟建构,从而使得“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将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