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本轮经济下行过程中,就业总量并没有像2008年金融危机时期那样出现塌陷。潜在增长水平的下降可能是一个主要的原因,它使得产出缺口并没有金融危机时大,并没有导致严重的周期性失业。
“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的绝对数量在2010年后出现了下降,据此计算的潜在经济增长速度在下降,可能只有7.2%,低于目前的经济增速。”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在“三亚·财经国际论坛”上告诉《证券市场周刊》,“这意味着当前的就业问题主要不是周期性失业,而是结构性的。”
劳动人口供给的下降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经济下行对就业带来的负面冲击。浙江省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单东向本刊记者表示,“目前企业面临的不是裁员问题,大多数反映的还是招工招不到。”
随着经济的见底回升,一些行业的就业形势已经有所好转,未来就业的周期性压力将会减弱。当然,由于目前经济的回升势头并不稳固,而就业的结构性问题一直存在,所以还没到对就业形势高枕无忧的时候。
短期见底
目前来看,制造业的就业短期底部已经出现。新近公布的12月汇丰PMI就业指数结束了连续9个月的萎靡状态,站在了50的荣枯线上。
汇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28个制造业行业的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可以发现,制造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同比增速在9月创下新低后,10月出现了小幅回升。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同比增速结束了连续16个月的下滑态势。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按照国家统计局分类的42个行业,同比增速连续下降的行业数量已经从6月末的38个减少到10月末的28个。
中国人民大学编发的市场就业竞争指数(下称“CIER指数”,该指标反映劳动力市场上求职人数与职位空缺的比例状况,越高表明供求越紧张)三季度继续回落,且低于2011年同期,这意味着市场供求竞争在下降,失业在减少。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研究员丁大建表示,“CIER对中国就业市场短期变化敏感,2008年以来的观察表明,其更能反映经济变化对就业的影响。”
沿海地区就业情况似乎也有好转。东莞市就业管理办公室主任萧欣欣告诉本刊记者,“东莞整体就业目前还可以。”远东控股集团资深副总裁徐浩然表示,“江苏中小企业主要反映的还是招工难。”
好于预期
相对于整体经济下行的程度,“就业还算不错,”一位社保部专家向本刊记者表示,“比预期的要好。”
回顾2009年的金融危机时期,当年GDP同比增长仍在9%以上,但就业却出现深度回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一度出现负增长。而在本轮经济下行中,仅仅能够维持7.5%左右的增速,但就业总量调整幅度显然小于2009年,就业底部甚至高于2009年的最高点。
上述社保部专家表示,“部里正在寻找背后的原因,但是,因为细分数据存在的可得性问题,目前只能从逻辑上做出猜想,还无法从数据上给予强烈支撑。”
就业好于预期,可能是单位经济增长速度所吸纳的劳动力人数提高了,毕竟经济总量的盘子在不断做大。数据显示,2012年9月末的GDP总值比2009年同期多出一半。也可能是因为服务业增长加快,吸纳了更多的就业。此前有研究表明,服务业占比较高的发达国家GDP的就业弹性显著高于服务业占比较低的中国。
从地区结构上看,不排除西部地区的增长弥补了东部地区增长的走弱。上述专家表示,“2012年以来,西部地区就业增长比较快,中部不算好,东部要差一点。”
更深层的原因可能是劳动供给在下降,弥补了经济下行带来的劳动需求下降。中国正在跨越“刘易斯拐点”,这会使劳动供给下降,也会降低潜在增长水平,这两方面都缓和了经济下行对就业的冲击。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元春向本刊记者表示,中国的失业通过教育产生了替换,大学生失业已经很严重,但不会像农民工体现在人口转移上亦即大规模返乡潮。
提防滞后影响
虽然2012年就业比较平稳,但并不代表着可以就此高枕无忧。上述失业滞后现象仍需警惕。“就业问题的潜在压力仍在不断累积,”光大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徐高认为,“2013年春节后将是一个观察期。”
刘元春也认为,需要紧密观测2013年一季度的就业变化。他担心,“两会”后潜在的就业问题可能会显化。徐高指出, 潜在的就业压力会否爆发取决于目前的增长势头能否延续。
就2013年全年而言,就业也不容乐观。因为中国经济的回升依然面临较大不确定性。上述社保专家指出,欧美经济仍看不到好转的迹象,如果中国经济再度掉头向下,就业难言乐观。2008年和2009年中国经济大起大落同时伴随着就业的骤然滑坡。
联合国最近下调了对2013年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值,认为世界经济在2013年很可能继续保持低迷,并且在随后两年中面临再度衰退的风险,并预计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只有7.9%,仅略好于2012年。
目前,有不少经济学家担心中国经济再现1998-2003年时长期低迷的情景。而当时的经济增长对应的就业恰恰是长期的负增长,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同比增速自1999年有统计以来持续三年负增长,即便转正后的2002年,同比增速也不到1%。
除了总量问题尚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外,结构性问题仍然较为严重,就业结构的调整明显滞后于经济转型的需要。“虽然劳动力总量在下降,但是往后三五年仍然会出现比较严重的就业问题,”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程杰告诉记者,“中国不到30岁的1亿农民工,有60%-70%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不到9年,也就是只有初中文化程度,这很难适应结构转型,中国很可能会出现‘失业潮’。”
“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的绝对数量在2010年后出现了下降,据此计算的潜在经济增长速度在下降,可能只有7.2%,低于目前的经济增速。”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在“三亚·财经国际论坛”上告诉《证券市场周刊》,“这意味着当前的就业问题主要不是周期性失业,而是结构性的。”
劳动人口供给的下降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经济下行对就业带来的负面冲击。浙江省民营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单东向本刊记者表示,“目前企业面临的不是裁员问题,大多数反映的还是招工招不到。”
随着经济的见底回升,一些行业的就业形势已经有所好转,未来就业的周期性压力将会减弱。当然,由于目前经济的回升势头并不稳固,而就业的结构性问题一直存在,所以还没到对就业形势高枕无忧的时候。
短期见底
目前来看,制造业的就业短期底部已经出现。新近公布的12月汇丰PMI就业指数结束了连续9个月的萎靡状态,站在了50的荣枯线上。
汇总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28个制造业行业的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可以发现,制造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同比增速在9月创下新低后,10月出现了小幅回升。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同比增速结束了连续16个月的下滑态势。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按照国家统计局分类的42个行业,同比增速连续下降的行业数量已经从6月末的38个减少到10月末的28个。
中国人民大学编发的市场就业竞争指数(下称“CIER指数”,该指标反映劳动力市场上求职人数与职位空缺的比例状况,越高表明供求越紧张)三季度继续回落,且低于2011年同期,这意味着市场供求竞争在下降,失业在减少。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研究员丁大建表示,“CIER对中国就业市场短期变化敏感,2008年以来的观察表明,其更能反映经济变化对就业的影响。”
沿海地区就业情况似乎也有好转。东莞市就业管理办公室主任萧欣欣告诉本刊记者,“东莞整体就业目前还可以。”远东控股集团资深副总裁徐浩然表示,“江苏中小企业主要反映的还是招工难。”
好于预期
相对于整体经济下行的程度,“就业还算不错,”一位社保部专家向本刊记者表示,“比预期的要好。”
回顾2009年的金融危机时期,当年GDP同比增长仍在9%以上,但就业却出现深度回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一度出现负增长。而在本轮经济下行中,仅仅能够维持7.5%左右的增速,但就业总量调整幅度显然小于2009年,就业底部甚至高于2009年的最高点。
上述社保部专家表示,“部里正在寻找背后的原因,但是,因为细分数据存在的可得性问题,目前只能从逻辑上做出猜想,还无法从数据上给予强烈支撑。”
就业好于预期,可能是单位经济增长速度所吸纳的劳动力人数提高了,毕竟经济总量的盘子在不断做大。数据显示,2012年9月末的GDP总值比2009年同期多出一半。也可能是因为服务业增长加快,吸纳了更多的就业。此前有研究表明,服务业占比较高的发达国家GDP的就业弹性显著高于服务业占比较低的中国。
从地区结构上看,不排除西部地区的增长弥补了东部地区增长的走弱。上述专家表示,“2012年以来,西部地区就业增长比较快,中部不算好,东部要差一点。”
更深层的原因可能是劳动供给在下降,弥补了经济下行带来的劳动需求下降。中国正在跨越“刘易斯拐点”,这会使劳动供给下降,也会降低潜在增长水平,这两方面都缓和了经济下行对就业的冲击。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刘元春向本刊记者表示,中国的失业通过教育产生了替换,大学生失业已经很严重,但不会像农民工体现在人口转移上亦即大规模返乡潮。
提防滞后影响
虽然2012年就业比较平稳,但并不代表着可以就此高枕无忧。上述失业滞后现象仍需警惕。“就业问题的潜在压力仍在不断累积,”光大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徐高认为,“2013年春节后将是一个观察期。”
刘元春也认为,需要紧密观测2013年一季度的就业变化。他担心,“两会”后潜在的就业问题可能会显化。徐高指出, 潜在的就业压力会否爆发取决于目前的增长势头能否延续。
就2013年全年而言,就业也不容乐观。因为中国经济的回升依然面临较大不确定性。上述社保专家指出,欧美经济仍看不到好转的迹象,如果中国经济再度掉头向下,就业难言乐观。2008年和2009年中国经济大起大落同时伴随着就业的骤然滑坡。
联合国最近下调了对2013年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值,认为世界经济在2013年很可能继续保持低迷,并且在随后两年中面临再度衰退的风险,并预计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只有7.9%,仅略好于2012年。
目前,有不少经济学家担心中国经济再现1998-2003年时长期低迷的情景。而当时的经济增长对应的就业恰恰是长期的负增长,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同比增速自1999年有统计以来持续三年负增长,即便转正后的2002年,同比增速也不到1%。
除了总量问题尚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外,结构性问题仍然较为严重,就业结构的调整明显滞后于经济转型的需要。“虽然劳动力总量在下降,但是往后三五年仍然会出现比较严重的就业问题,”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程杰告诉记者,“中国不到30岁的1亿农民工,有60%-70%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不到9年,也就是只有初中文化程度,这很难适应结构转型,中国很可能会出现‘失业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