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的治理成本与国民素质息息相关。
1944年冬,盟军完成了对德国的铁壁合围。战争使德国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人民生活陷入了极度困境之中,为了让老百姓捱过严寒的冬天,政府不得不允许人们上山砍树。政府部门的林业人员在林海雪原里拉网式地搜索,找到老弱病残的劣质树木,做上记号,告诫民众:如果砍伐没有做记号的树,将要受到处罚。当时,希特勒当局已处于垂死挣扎之中,几乎所有的政府公务人员都到前线去了,看不到警察,更见不到法官,整个国家简直就是处于无政府状态。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结束,德国竟然没有发生过一起居民违章砍伐无记号树木的事,每个德国人都忠实地执行了这个没有任何强制约束力的规定。
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时亲眼目睹了这一幕,事隔50多年,仍对此事感叹不已,他说德国人“具备了无政府的条件却没有无政府的现象”。
在惊叹德国人的自律素质如此之高的同时,我想起了2013年10月6日《京华时报》的一篇报道。国庆节那天,到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的11万游客,留下了5吨之多的垃圾,150名环卫工人不得不冒雨清扫。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游客每天留下的垃圾更多达六七十吨,需要300多名环卫工人清扫。不乱丢垃圾,这是小学生应该养成的良好习惯啊!如果说,在战时德国人只砍伐“病树”而不砍伐“好树”的做法,见证了公民的力量的话,那么,今天当我们为那些到处乱丢垃圾的人而感到汗颜的同时,更要大声疾呼整个国民教育体系必须加强公民教育。
教育首先不是培养什么专家的,教育是培养人的,而这里的人,首要的是指社会化的人,即现代公民。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赫钦斯在《教育中的冲突》所指出的:“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做出独立的判断,并作为一个负责的公民参加工作。”
公民教育是世界许多国家最基本的教育价值选择。美国作为一个联邦制国家,虽然没有统一的、全国性的学校德育目标,但美国各州学校德育目标仍然具有一定的共性,即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国家意识,能对国家和民族尽到责任义务的“责任公民”。德国《联邦德国教育总法》关于学校德育目标中规定:“培养学生在一个自由、民主和福利的法律社会中……对自己的行为有责任感”,“使学生具有必要的思想品质和行为标准,使他们具有为发展社会生活、发展科学技术而献身的精神。”法国学校德育的基本目标是为法兰西共和国培养具有“热爱法兰西共和国的品质”,富有责任感和义务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具有“自律性的公民”。
公民教育是为每个儿童进入公共社会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加强公民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
中共十七大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中共十八大提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培养有德性的公民,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在这里,所谓“有德性的公民”,是指公民所应该具备的“爱心、尊重、爱国、责任、自律、理性、合作、创造、诚信、守法、公平、正义”的品格,等等。
2004年,面对德育工作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高,甚至“假大空”的局面,我曾经提出了实施新道德教育的主张。新道德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在德育价值上,要回归人本,为人的终生幸福生活服务;在德育目标上,要回归基础,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德性基础;在德育实践上,要回归生活,在道德生活实践中让学生体验内化生成道德品格;在德育评价上,要回归实践,用学生的道德养成来评判学生的道德发展,而不是仅仅考核评价学生的道德知识。
1944年冬,盟军完成了对德国的铁壁合围。战争使德国经济遭到了严重破坏,人民生活陷入了极度困境之中,为了让老百姓捱过严寒的冬天,政府不得不允许人们上山砍树。政府部门的林业人员在林海雪原里拉网式地搜索,找到老弱病残的劣质树木,做上记号,告诫民众:如果砍伐没有做记号的树,将要受到处罚。当时,希特勒当局已处于垂死挣扎之中,几乎所有的政府公务人员都到前线去了,看不到警察,更见不到法官,整个国家简直就是处于无政府状态。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彻底结束,德国竟然没有发生过一起居民违章砍伐无记号树木的事,每个德国人都忠实地执行了这个没有任何强制约束力的规定。
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在德国留学时亲眼目睹了这一幕,事隔50多年,仍对此事感叹不已,他说德国人“具备了无政府的条件却没有无政府的现象”。
在惊叹德国人的自律素质如此之高的同时,我想起了2013年10月6日《京华时报》的一篇报道。国庆节那天,到天安门广场观看升旗仪式的11万游客,留下了5吨之多的垃圾,150名环卫工人不得不冒雨清扫。北京奥林匹克公园游客每天留下的垃圾更多达六七十吨,需要300多名环卫工人清扫。不乱丢垃圾,这是小学生应该养成的良好习惯啊!如果说,在战时德国人只砍伐“病树”而不砍伐“好树”的做法,见证了公民的力量的话,那么,今天当我们为那些到处乱丢垃圾的人而感到汗颜的同时,更要大声疾呼整个国民教育体系必须加强公民教育。
教育首先不是培养什么专家的,教育是培养人的,而这里的人,首要的是指社会化的人,即现代公民。正如美国著名教育家赫钦斯在《教育中的冲突》所指出的:“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帮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做出独立的判断,并作为一个负责的公民参加工作。”
公民教育是世界许多国家最基本的教育价值选择。美国作为一个联邦制国家,虽然没有统一的、全国性的学校德育目标,但美国各州学校德育目标仍然具有一定的共性,即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国家意识,能对国家和民族尽到责任义务的“责任公民”。德国《联邦德国教育总法》关于学校德育目标中规定:“培养学生在一个自由、民主和福利的法律社会中……对自己的行为有责任感”,“使学生具有必要的思想品质和行为标准,使他们具有为发展社会生活、发展科学技术而献身的精神。”法国学校德育的基本目标是为法兰西共和国培养具有“热爱法兰西共和国的品质”,富有责任感和义务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具有“自律性的公民”。
公民教育是为每个儿童进入公共社会生活做准备的教育。加强公民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面临的重要任务。
中共十七大提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中共十八大提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培养有德性的公民,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在这里,所谓“有德性的公民”,是指公民所应该具备的“爱心、尊重、爱国、责任、自律、理性、合作、创造、诚信、守法、公平、正义”的品格,等等。
2004年,面对德育工作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高,甚至“假大空”的局面,我曾经提出了实施新道德教育的主张。新道德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在德育价值上,要回归人本,为人的终生幸福生活服务;在德育目标上,要回归基础,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定德性基础;在德育实践上,要回归生活,在道德生活实践中让学生体验内化生成道德品格;在德育评价上,要回归实践,用学生的道德养成来评判学生的道德发展,而不是仅仅考核评价学生的道德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