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的社会实践体系研究

来源 :亚太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blove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之下,对高校而言,本科生职业素质教育任务趋重,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不仅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更是大学生提升职业素质的有效途径。作者通过研究,尝试构建并完善集机制保障、平台建设、专业化指导和科学化评价为一体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以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
  关键词:职业素质;社会实践;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7-0231-03
  从2013年的“史上最难就业季”步入2014年的“史上更难就业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持续发酵并成为相当重要的社会问题。面对2015年刷新纪录的749万高校毕业生,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更显迫切。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社会因素而言,国内经济正处在国际周期性调整和国内结构性转型交织推进的时期,本科生就业压力剧增。与此同时,大学生自身问题也是一大因素,集中表现为大学生职业素质较低。据相关数据统计,四分之三以上的招聘企业觉得应届生的职业素质过低,八成以上的招聘企业觉得应届生的职业素质无法满足企业需要,更有九成以上的招聘企业觉得应届生要满足企业用人实际标准还需要在毕业后在社会上再磨炼一两年。[1]
  这里所说的职业素质主要是指工作者在身心稳定的基础上,通过职业教育、职业培训、自我实践等方式养成的基本品质,其具有相对稳定、内在表现化和起决定性作用等特点,具体体现在职业价值观、职业定位、职业品质、职业技能等四个方面。
  一、当今普通高校本科生职业素质现状
  (一)提升职业素质与参与社会实践之间的互促作用
  现如今,伴随着中国加快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步伐,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就是,立足提高学生素质,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构建一套融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2]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的一种学习性和成长性相结合、社会性和演练性相结合的活动,有助于学生获得了解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的机会,明确职业定位和提升就业竞争力。由此可见,当前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职业素质的现实要求和大学生自身全面成才的需求,迫切要求高校加强顶层设计,整合资源,完善以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为导向的社会实践体系。
  (二)提升职业素质是新形势下社会实践体系构建的目标价值导向
  为有效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构建和完善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作者在查阅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编制了《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的社会实践体系研究》调查问卷。样本为四所上海高校的全日制本科学生,每个学校各250人,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66份,回收率为96.6%。
  1.明确并树立正确职业价值观是开展社会实践的有效切入点。
  当前,大学生职业价值观表现出诸多问题,如学生自身道德认识与实践之间的矛盾、个人理想和社会现实之间的错位、个人生涯发展期许和社会共同价值之间的失调等等。[3]调研中,在被问及“有同学认为经常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你怎么看?”时,76%的被访者选择“说得很对”或“作用较大”,只有12.1%的被访者选择“没作用”,多数被访学生认为参与社会实践有助于认知并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2.了解并调适合理的职业定位是开展社会实践的有效关键点。
  职业定位旨在帮助大学生了解自身与职业相关的兴趣、性格、技能和价值观,以满足工作环境对工作者的要求。大学生的职业定位是否具有求是性和合理性,关系到大学生自身才能的发挥和对社会贡献的大小。
  调研中,在被问及“你是否非常清楚自己应该往哪些职业方向发展?”时,只有39.2%的被访者选择“很清楚”或者“比较清楚”,60.8%的被访者选择“不太确定”或者“没有考虑”,多数被访者对于自己的职业方向依然处于迷茫状态;而在被问及“你认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锻炼,对你明确和调整自己的职业定位是否有帮助?”时,近85%的被访者选择“非常有帮助”或者“帮助较大”,只有3.9%的被访者选择“基本没帮助”,绝大多数学生认可参加社会实践有利于明确自身职业定位。
  3.养成并锤炼良好的职业品质是开展社会实践的有效着力点。
  职业品质是工作者在工作中所体现出来的在思维、认知,以及品性等方面的相对稳定的倾向和特征。而对职业品质相关能力的信心程度可以用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职业自我效能感来表示,是个体对自己具有组织和执行达到特定成就的能力的信念。
  调研中,在被问及“当你在求职过程中心理上遇到重大挫折和困扰时,你会如何面对?”时,67.3%的被访者选择“选择逃避”或者“无所适从”,多数被访者面对重大挫折和困扰时的自我效能感较差;而在被问及“你认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锻炼,是否能够帮助大学生提升从事职业过程中的自信?”时,72.3%的被访者选择“非常有帮助”或者“帮助较大”,只有10.5%的被访者选择“基本没帮助”,可见,开展社会实践能有效帮助本科生养成并锤炼良好的职业品质。
  4.训练并培养完善的职业技能是开展社会实践的有效落脚点。
  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我们所不断提及和强调的诸如团队协作、创新创业、环境适应、社交沟通、管理决断等能力正是职业技能的主要组成部分。[4]
  调研中,在被问及“你认为自己的职业技能处于怎样的水平?”时,不足三成被访者选择“非常高”或者“较高”,75.9%的被访学生并不认可自己拥有足够的职业技能。而在被问及“你认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锻炼,是否能够帮助大学生增强职业技能?”时,79.2%的被访者选择“非常有帮助”或者“帮助较大”,12.7%的被访者选择“帮助较小”,8.1%的被访者选择“基本没帮助”。毋庸置疑,学生们在校期间所习得的所谓的专业技能离用人单位的需求还是有差距的,书本知识到岗位操作的转化需要一定的社会实践的体验,有利于帮助学生训练并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职业技能。   二、现阶段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存在的问题
  社会实践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面实施以来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是引导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途径。但是,问题还有许多,仍然需要不断对体系加以完善。正视不足有助于提升社会实践的有效性,有助于大学生增强自身职业素质,这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迫切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
  (一)保障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
  1.管理以及运作过程中的科学性和规范化不足
  就管理而言,一些高校缺乏科学的组织方式和管理制度,开展社会实践往往就是团委一家的事情,缺乏协同,其内容往往就是团委组织的暑期实践团队和学生自发的社会服务项目。就运作而言,缺乏工作流程。正如上面所提到的,由学生独立或与同学合作的小规模社会实践活动往往就表现为事前准备、事中管理、实践方案、事后评估等环节的部分缺失。
  2.经费投入不足
  在一些高校,与专业实践不同,社会实践由于是不纳入教学计划的,所以在经费方面就缺乏经费保障。即使是有些高校把社会实践也一并纳入了教学计划,并且能够配套一部分专项经费,但是社会实践由于其与专业实践的特点不同,其参加人数较多、活动持续时间不固定、涉及部门较广,这些因素就使得经费多少将直接影响到社会实践的开展效果。
  (二)平台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
  1.缺乏稳定和高质量的实践基地
  问题分成两个方面。其一,实践基地的建立应该秉承“双向受益,互惠互利”的宗旨,高校和社会双方都应该对基地的建立加倍重视,精心呵护。然而事实却是双方对于各自定位、责任和义务的认识都不够明确,缺乏协同。其二,正是由于双方的认识不一致,高校在建设实践基地的过程中,也往往会忽视社会实践对当地经济建设和企业实际获益的贡献,单方面按照自己的需求来建设平台,致使部分社会实践基地流于形式。比如部分高校建设社会实践基地往往重数量不重质量,走到一个地方就挂一块牌子,而忽视了对已有基地的进一步建设,无法形成社会实践的良性循环。
  2.社会实践形式单一,内容缺乏针对性实效性
  问题同样分为两方面。其一,多数情况下是把社会实践当成阶段性、临时性的工作来开展,不能满足不同层次、不同个性大学生的实践需要,形式单一,缺乏创新。其二,学生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开展科技服务和知识咨询的社会实践较少,社会实践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指导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
  1.缺乏长期规划和科学管理
  就教育管理而言,社会实践在部分高校并没有被纳入教学计划之中,不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因此对于社会实践这一大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这些高校是没有全局设想的,更不用谈长期规划了。而单就社会实践活动体系而言,多数高校社会实践活动体系则是不健全的,更毋庸提科学性了,对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缺乏合理的分类和有效的管理,在其管理和运行的过程中难觅高校自身的优势和特色。
  2.缺乏相关专业指导
  之前我们已经提到,现下很多高校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仍然还是把团委视为主要的组织者,学院系科中与学生接触最多的专业教师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作用不够明显。这就导致缺少专业教师指导的社会实践,在培训和施行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流于形式或过于简单等问题,大学生在真正遇到问题时甚至不知道该找谁处理、如何处理。于此同时,部分高校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还容易忽视学生的期望,只重视做过什么、做了多少,而不重视效果如何。
  (四)激励体系方面存在的问题
  1.没有指定科学的实践后考评标准
  社会实践应该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该包含有事前准备、事中管理、实践方案、事后评估等诸多环节。其中,恰当的事后评估是检验整个社会实践效果的重要环节。对于这样一个环节,每个高校的考评政策、标准都不同,实践鉴定表,实习单位评价表、个人小结或实践报告等都可以成为认定合格的证明。
  2.考评合格后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
  考评合格后,对于表现优异的学生如何进行鼓励,各个高校的做法也是不同的。就学生而言,有些高校没有把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评定材料和成绩计入学生的成绩档案中,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的优异表现也没有和学生奖学金评定、党团员发展和评优、实习就业推荐等挂钩。对于在学生社会实践中表现出色的指导教师,也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没有将指导学生社会实践计入该教师的工作量、职称评定、评优上,这就深深打压了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提升大学生职业素质视阈下的社会实践体系构建路径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积极探索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勤工俭学相结合,与择业就业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增强社会实践活动的效果,使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5]因此,高校要牢固树立实践育人思想,将社会实践与大学生就业创业相结合,落实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保障、平台、指导和评价体系建设,着力构建一个以学生的生涯发展为主线并不断提升职业素质的社会实践体系。
  (一)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建设。
  1.完善组织管理和权益保障机制。
  要保证社会实践的顺利开展,有必要成立由校级领导牵头的社会实践领导小组,顶层设置,形成一把手工程。在领导小组的统筹下,充分发挥相关职能部门,如团委、学工部、教务处、宣传部、人事处等的部门的优势,聚成合力,推动开展;建立评估监督制度,包含对活动计划、活动过程、活动结果的检查和评估;切实保护学生在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时的合法权益,建立完整的权益保护链,成立学生权益维护机构。[6]
  2.落实经费保障机制。
  建议国家或教育主管部门设立专项基金,分配给积极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地方政府、开展社会实践的高校,以及作为税收减免、资助补助拨付给社会实践的参与单位;学院要加大对社会实践的专项经费支持,专费专用;相应的,也要建立科学的社会实践专项经费管理制度,将钱用到实处,实实在在推动活动开展。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平台体系建设。
  1.倡导校企共建社会实践基地。
  高校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应该本着合作共建、双方受益的宗旨,充分利用高校的才智优势,多出专家,多提供技术,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软硬件支持。于此同时,高校应该充分摸清地方企业的实际需求,重点建设一批相对稳定、形式丰富的实践基地,使得社会实践活动能够充分满足学生生涯发展的需要,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2、有效丰富实践基地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高校可以根据自身的办学特色来确定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并推行至实践基地的建设中去。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应用型大学应该设计不同的社会实践的活动,研究型大学可以侧重学生的创新创业,着重培养学生的学术精神和素养;教学型大学可以侧重考虑如何帮助学生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技能,并培养务实敬业的职业精神;应用型大学应该重点调适学生的基本行业素质,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
  (三)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体系建设。
  1、将社会实践纳入整个学生培养体系
  高校教育综合改革不能仅仅限于理论性知识的层面,而应该同时兼顾对实践性知识的累积,保证社会实践在整个学生培养体系中的比重,更不能脱离学生提升职业素质的目标导向。(1)应该站在全局的高度对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进行教学规划,将社会实践活动纳入整个学生培养体系,科学规划社会实践的形式和内容,明确学校和学生在不同类型社会实践活动组织中应该发挥的作用。(2)从长期性上规划符合本校实际的社会实践管理模式以及运行模式。管理模式可分别采用重点管理、集中管理或者分散管理的模式;运行模式可以充分学习国外高校社会实践的运行模式,如“产、学、研结合”等,完善社会实践指导体系。
  2.多元化扩充指导教师队伍
  高校应该将建设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定为首要任务之一。(1)加强专职队伍培养。研究制定并着力完善鼓励专业教师参与社会实践指导的政策和条例;积极选派相关专业教师到社会各部门进行挂职或者顶岗;鼓励并推动优秀的思政课教师、学生辅导员和团干部参与社会实践;在此基础上,每年组织开展专题培训并不断提高教师的职业认知和职业指导水平。(2)健全并保证兼职队伍质量。各高校要主动出击,建立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公共服务机构、人力资源机构等的长期合作关系,建立一只涵盖政府相关部门资深工作人员、企业专业人员、行业和高校专家的兼职指导教师队伍。
  (四)大学生社会实践评价体系建设。
  1.事后考评标准的科学化
  高校应该对学生和老师开展分类考核,通过科学标准来检验大学生社会实践成果。(1)充分发挥指导教师的作用。对于优秀的指导教师,在工作量、职称评定、评优上应该充分考虑他们的贡献,激发其指导积极性。(2)激发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主人翁精神。学生才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活动的每个环节都应该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总结和考评等都必须围绕提升学生职业素质来制定。
  2.建立、完善合理的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应该兼顾教师和学生。(1)高校要多鼓励专业教师,特别是年轻的专业教师参与学生社会实践,认可实践指导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对优秀指导老师要在晋升职务、评奖评优上予以政策倾斜和奖励。(2)由于社会实践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整体学生的职业素质,所以我们的激励应该是力求面广,力求扩大影响力,这样才能吸引尽可能多的学生来参与。
  综上所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综合而系统的社会工程,离不开政府、企业、高校和学生的协作努力,而大学生社会实践则为大学生职业素质的提升提供了一条有效路径。因此,重视学生生涯发展,构建集机制保障、平台构建、专业化指导、科学化评价为一体的大学生社会实践体系,将对促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和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基金项目:2014年度上海学校德育实践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14-D-049
  注解:
  ①李宇靖,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就业指导办公室主任,博士,主要从事生涯发展教育研究。
  参考文献:
  [1]刘铁良.大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研究与实践[J].价值工程,2012(5).
  [2]刘枫.通过社会实践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认识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12).
  [3]张宏.大学生职业素质提升与合格职业人的培养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4).
  [4]刘玉珍.大学生职业素质现状及培养策略探析[J].招生就业2014(7)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6]陈艳,徐庆官.增强高校社会实践教育实效性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2).
其他文献
作者简介:沈宇尧(1990— ),男,汉族,闽南师范大学学科教学(数学),硕士研究生。  摘要:教学活动需要教师和学生互动,不同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成长发展会有不同的影响。本文将对功能型师生关系及其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进行分析。  关键词:教学活动;功能型;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8-0213-01  一、引言  师生关系作为影响教育质
提高教学质量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点,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应有相应的有效的教学质量保证机制与监剥监控系统。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高校,如何建立起这一有效系统,是值得探讨和研究
采用膜生物反应器(MBR)和传统活性污泥法(CAS)两种工艺处理相同水质的市政污水,考察了两种工艺运行状况和污泥混合液的特性。结果表明,MBR可以达到非常好的COD、BOD和NH4^+-N的去除
文章分析近年来现代汉语中网络语言的表现形式、语言特点以及对现代汉语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主张采用辩证的、客观的、发展的眼光看待网络语言的出现和发展。
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历史上曾发生多次6级以上强地震。本文选取该地区做为研究对象,根据2001年1月1日~2010年4月30日ML≥1.0地震的空间分布和研究区域的台网布局,划分出2个子区域,每个子区域控制在3°×2°的空间范围内,分别计算了各个子区域的平均波速比,并对比分析其时间和空间变化。计算结果表明,各个子区域的平均波速比曲线随时间而变化的幅度相差不大,基本维持在2.5%~2
采用厌氧+好氧工艺,考察以贝壳为载体固定化微生物(以下简称B组)与游离污泥床(以下简称A组)处理黄姜皂素废水的启动运行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由于B组反应器内载体贝壳中的CaCO3的溶
对广西山区少数民族农村妇女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技素质、健康素质、生产经营素质、民主法律素质等五个方面进行调查,探索其素质现状及其成因,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广西
通过轴对称映射,计算震中距定位权重,建立了权重定位方法。该方法充分考虑了台网中震中距长短不同的台站对定位贡献差异,计算的事件位置精度明显提高。该方法对台站或观测点的数量没有限制,对台网布局并不过于苛刻。特别是台网布局不合理时,盖革二乘与虚波速度法往往无法给出可靠的定位数据,而权重定位方法能够给出较好的结果。
利用宁波地震台ZK03井的原气氡观测系统,将P2000型测氡仪应用于气氡连续观测试验,记录到较明显的潮汐现象且其波动幅度较大。功率谱估计结果显示,观测数据存在显著的固体潮效
文章以“最近发展区”及“支架理论”为基础,运用行动研究方法,对非英语专业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测定与跨越进行了教学实践和动态评估。结果发现,支架式教学有助于学生跨越最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