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高中语文古诗词的教学方法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qiusheng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在中国古典文学里,古诗词是其重要的内容之一。它是中华民族最古老、最有代表性的语言艺术,已成为民族的艺术象征与审美情感的象征。而中学中的古诗词更是其中的精品。因此,古诗词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古诗词教学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还能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作能力,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与审美情趣等等。
   传统的古诗词教学片面强调语言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教师教学古诗词方法的改善和对学生古诗词鉴赏方法的培训及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其直接结果是很多学生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学习古诗词的效果并不理想,导致学生怕学、教师怕教、教学和学习效率低下。
   新课标下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要帮助学生丰富自己的知识,掌握阅读古诗词的能力,是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作能力,是要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是要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下面以《归园田居》教学来讨论新课标下古诗词的鉴赏方法和教学方法。
   二、以《归园田居》教学来探讨新课标下古诗词的教学方法
   1.介绍古诗词的鉴赏方法
   在做一件事之前我们应当知道如何做这件事。因此,在教学古诗词时,应首先介绍古诗词的鉴赏方法。如: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等等。这些鉴赏方法对学生都应当系统的介绍,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古诗词。
   2.提问方式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归园田居》之前,可以先向学生提问:“做官有么好处”?“当农民又有什么好处”?“你们是喜欢做官呢,还是喜欢当农民”?让学生讨论回答。然后老师说:“既然你们有你们各自的想法,那么一千多年前陶渊明又是如何想的呢?我们学习了他的《归园田居》之后,就能理解。”这样提问设疑,就能激发学生继续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积极性。
   3.指导学生探究背景,为进入诗境奠定基础
   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首先介绍了古诗词的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他的创作风格等。 如:在教学《归园田居》中,应先介绍其创作于晋义熙二年,亦即渊明辞去彭泽令后的次年;作者陶渊明是东晋时代的田园诗人;他的作品多表现农村风物,劳动生活,表示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他的诗情感真实,风格平淡自然,诗味醇厚,语言清新。
   了解这些有助于我们深入其境,更加真实的了解作者、他所处的复杂背景及其心境;有助于我们更好更快的学习古诗词;有助于我们再创作和创新。
   4.指导诵读,领悟作者感情
   像《归园田居》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诵读:(1)听录音,解决生字词,理清大意。(2)全班齐读。(3)自由朗读。(4)有感情、有韵律的诵读。这样既理清了字、词、句,学会了对古诗词的诵读,又领悟了作者的感情。
   5.分析题目,品味诗词语言,体会诗人情感
   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分析题目可以从总体上了解作者感情。如《归园田居》教学中,题目《归园田居》表明作者喜欢安静闲适的生活。
   古诗词教学中对诗词语言的品味,体会诗人情感尤为重要。如:《归园田居》教学中,对“尘网”“樊笼”的品味可以知道其代表官场,表明作者对官场的厌恶;对“羁鸟”“池鱼”的品味可以知道两者都不自由,被拘束,表明作者在官场的无奈;对“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品味,可以知道他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古诗词贵在语言、意境、感情。古诗词短但是精,因此要逐字逐句品味,分析其中用到的手法、创作技巧等。这样才能体会其中的意境和诗人丰富的感情。
   6.总结归纳积累,激发学习兴趣
   学完古诗词以后,要进行归纳总结,这样才能让学生从总体上理解古诗词,弄清古诗词的风格;学完古诗词后要进行积累,这样才能让学生丰富自己的知识并有所发展;要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如在《归园田居》教学中应首先归纳总结诗意义,陶渊明深感自己身边的社会是充满着物欲与名利之争的,而他怀揣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心态,选择归隐山林,《桃花源记》和本文章都流露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皈依田园,追求自由的生活理想。其次要总结其用到的艺术技巧, 艺术上:一是用白描的手法;二是情景交融;三是比喻生动形象;四是语言朴素自然等等。最后要指导学生积累陶渊明其他的诗集和其它的田园诗集,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知识,提高学生兴趣。
   三、总结
   以上讲到的古诗词教学方法可归纳为,一介绍古诗词的鉴赏方法。可以让学生掌握学习古诗词的手段;二以提问方式导入课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让学生以更高的热情和主动性进行学习;三指导学生探究背景,为进入诗境奠定基础;四指导诵读,领悟作者感情。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学会生字、词,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同时有感情的朗读,可以让学生初步领悟作者感情;五分析题目,品味诗词语言,体会诗人情感。这样可以让学生学会分析古诗词技巧及了解作者创作技巧,可以更深刻的体会诗人情感;六总结归纳积累,激发学习兴趣。这样可以让学生系统的了解全诗及这一类风格的古诗词,可以积累更多的古诗词,丰富自己的知识。这些古诗词教学方法,在多年的教学中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当然以上方法也不一定是最完美的,需要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反复琢磨和改进,才能不断发展、完善,教学好古诗词。只有合理地进行古诗词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丰富学生知识,才能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作能力,才能让学生成为新型人才,才能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其他文献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很多同学在写作文时,往往苦于没有材料,搜肠刮肚,绞尽脑汁,甚至胡编乱造,这样,当然写不出好的作文。那么,从哪里去寻找作文材料呢?对高中学生尤其是高三学生来说,广泛搜集课外写作素材是一种奢望。其实,作文素材除了从生活中积累和从课外阅读中积累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来源,那就是我们的课本, 课本是一个巨大的素材宝库。熟读课文,把课文中的某些内容信手拈来有机地运用到作文当中,这不失
期刊
比较作为一种手段,古来有之,以一事物同另一事物的比较或以一事件同另一事件的比较,找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以此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屡见不鲜的。可见,比较就是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有鉴别才能有发现、有创造。笔者以为在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中,也不妨尝试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  一、中学语文教学需要引入“比较法”  首先,中学语文教学要求进行探究性学习,而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
期刊
张志公先生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关键在于教师。”在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可小觑。这也是值得每个语文教师深思的一个问题。根据教学目标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是十分必要的,然而更为重要的,那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就是去努力挖掘阅读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重视课堂阅读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利用好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把它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加以利用也可以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此,
期刊
中学语文教学少不了作文训练,作文训练是为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进行的训练,它是作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和中心环节。因此,做好作文训练指导,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关键一环。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实践,现就中学生的作文训练指导谈谈自己的体会。  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明确问题的所在,才能更好的采取措施,调整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下面我们来探讨一下,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本人所发现的几个问题。
期刊
目前心理素质偏低已经成为制约中小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一个瓶颈。  我是我校市级在研课题《新课改背景下寄宿制学生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课题组成员之一,也是该课题下子课题心理咨询室的负责人,结合在研究的“心理咨询与加强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的教育科研课题时所遇到的问题,加上本人承担班主任工作十六年的教育经验,于是产生了把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的技术引入班级管理的实验想法。通过两年的努力,已从我校的心理咨
期刊
分春色描来易,一段伤心画出难  三毛走了,她像一纸剪影一样,影影绰绰地闪现在灯火辉煌的建筑中,但她的精神像雕刻艺术一样越来越重越来越鲜明。  三毛的作品与众不同,三毛自己就是文中的主人公,二者不曾有分别。在三毛的小说中每个人物都是三毛用真实的态度真挚的感情去渲染和描绘,而且很多人物不是虚构出来的,是真真实实存在的。三毛以散文化的笔法写小说,那些文字就像云一般随心所欲,没有情节和技巧,没有结构和风格
期刊
学习语文,就是感悟课文表达的情感,把握课文的主题、学习作者如何布局谋篇的。新的课程理念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教师要少讲。教师在课堂所讲内容就是重中之重,学生成绩能否出类拔萃往往取决于听课效率。听课效率高,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如何听课才能取得最佳听课效果,提高语文知识和能力呢?  一、要想听好课,课前预习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预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中学生感知具体知识材料的第
期刊
一、化腐朽为神奇   首先要让学生在理解课文中找到作文创作与现实的关系。要理解好课文就要要把学生置于作者当时的创作环境中,让他们感受当时的社会现实,体验作者的情感,进而形成一种创作的冲动,再带着这种冲动去读课文,学生就会得到一种情感释放的满足,得到一种理解的快感,明白了作者创作与当时现实的关系。在理解了课文之后再引导学生借鉴作者观察事物的眼光,洞察事物的睿智,释放情感的方法,构思文章的技巧,结合
期刊
一、言之有“旨”   言之有旨,也即在做诗歌鉴赏题时一定要学会联系诗歌主旨来作答。   如: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全国二卷)  关河令 周邦彦①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②,云深无雁影③。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注]①周邦彦(1056—1121):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②寒声:指秋声,
期刊
语文中的诗歌教学,引导学生学会捕捉意象是理解诗歌主旨的第一步,要通过意象去挖掘理解作者的志与情,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般情况下,教师都是让学生诵读背诵,然后讲讲大意主旨即可。学生很难留下深刻印象,所以诗歌教学就成了背诵课。而我每回教诗歌看到学生全神贯注的情态、理解与满足的笑脸,我就感到很欣慰。在此,想谈几点诗歌教学的尝试。  1.尝试通过捕捉意象来理解诗歌主旨  理解诗歌其实很容易很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