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里的时间

来源 :台港文学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85074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只有最熟悉这个城市的人,才懂得如何在这里消磨时间。
  我们不是杀时间的生手,除了上学、王作、陪着家人朋友,我们还有很多光阴值得消磨,端看你有没有把握而已。
  等女朋友打电话过来的午后,考虑要不要在她说分手之前说分手,可是不能用“谁叫你的脸书一直标成单身”这个理由。因为我们也想继续在脸书上面把自己标示成单身。
  还有些一事无成的晚上。天虽然已经黑了,可是我们突然发现自己很自由,根本不该担心明天的ABCDEFG,我们应该出门去做些什么,因为全心全意相信这个城市会张开怀抱欢迎我,也因为关上灯就涌来的夜色特别温柔。
  这样的片刻我们都经历过,愈苦恼愈长的午后、愈虚无愈轻盈的夜晚,受它们折磨也习惯它们消失无踪。
  以前我们常常用“美国时间”来形容一段没人拥有的时间,因为美国在地球的另外一边,在我们西边的西边,我们都在吃早餐了他们才刚要躺下来睡觉,所以那边的时间显然是来得多、来得无用。
  不直接说“没时间”,却要酸凉地说“没那种美国时间”。这态度很调皮,而且讨打,却曾经在我们的口语中习于一时,说自己没听过的人,肯定是装小卖乖。
  可是,我们现在觉得这说法有些多余,而且土气。为了时尚一点,谈到美国的流行,大家都不喜欢拿“美国”两个字当形容词了,要用“美式”来代替。
  再说美国很大、有好多时区的,怎么能笼统地一口咬定是美国时间了?用格林威治标准时间不好?
  当然不好。
  根本就没有听人说过,我们怎么可以先用?
  起码要周杰伦那样层级的人公开说过我们才能跟进。
  幸好,现在没人讲这句话了,说到“美国时间”就是土气,况且只是一段不存在的时间,我们现在谈的是自己的时间,就在这个城市里。
  有人喜欢花时间去爬山,张先生的爸爸就是,不是旷野求生要缠救生索的那种,但基本上还是很耗体力的。摸黑起床,往山里走,走到天色大亮,山顶还有人卖茶叶蛋和滚热杏仁茶,回到家时才近中午,刚吃的东西舒舒服服地在心口熨得好暖,就有些困了。
  张先生假日陪爸爸去爬山时,很讶异在自己的儿子离家念大学以后,又有机会回到自己的幼年,依顺在父亲身边,谁也不认识,路也不认得。
  要怎么称呼那个瘦小、银发的老太太?
  他爸爸教他:“叫王伯母。”
  于是张先生就顺从地,喊了声:“王伯母。”
  和他七岁时候一模一样。
  张先生发现他的爸爸,也就是张老先生,在他不知道的地方认识好多朋友,认识了这么多人,就是在原有的时间上做乘法,彼此将过往的时光娓娓互诉,故事说到末尾,转头看看山色。
  故事的后来就是:我们一同在这里了。
  有些朋友正忙于为人父母,孩子们还高矮不齐,其实没有真正的空闲,却不能让孩子空闲,于是想方设法,只求时时有安排,除了上学放学,周末时去溜冰场也好、美术馆也好,父母辛勤接送,拖儿带女地跑着。
  过两年就带不动了,孩子也有好多自己的事情做。
  有些人爱结伴去看电影。他们做什么都那么热闹,欢欣鼓舞的,弄得人人都知道、也都被骚扰。大概是没办法偷偷谈办公室恋情了。
  另外有些人趁着周末独自踏足戏院,在办公室闲聊时才淡淡提到,他一个人去看电影了。有同事听了会气急败坏地说:“怎么不找我去!”
  我们最喜欢这种同事了,他们的口气让一个人看电影这回事,在这城市里变得好奢侈。
  那两个人看电影呢?三个人?四个?
  这些提问显得迫不及待。
  我们暗自寻思,一时也说不准看电影究竟算不算是种漂亮安排。
  我们不是嗜电影如命的影痴,只是偶然时间多了就去看电影。
  有些戏院是买票时就给你划好位子的,不随你方便就座。就算买票进场的人很少,他们照样在票根上给你打了号码。
  我们只好等到暗场以后再悄悄地移动,见缝插针地钻一些空位子,当然是带着所有家当一起走,女朋友的手提包,男朋友的双肩运动背包,刚买的零食,电影院的咸爆米花,纸杯里满满的可乐。
  小小的算计很令人愉快,心里充满了气泡般波波作响的念头,仿佛美食当前,现在我们最关心的是怎么享受一段时光。
  特别热门的电影,上映前就不断在电视节目和广告上放消息,半数杂志封面也用电影主角作封面了,我们简直逃不开这一波又一波的宣传,炒得我们心生期待。
  我们不喜欢被这些行销手法煽动,有意无意地错过了那个首映的周末,没和大家一起排队进场。
  可是朋友急着要找人谈观后感,我们又在网路上潦草地看了影评,心里有些骚动地又拖过了一周,才慢吞吞地去电影院买票,当场买,没有搞什么网路订位的。
  没想到涌进电影院的人还是这么多,有人抱怨应该早一点来,有人说应该再晚一点来,但无论如何真高兴,我们很快就要看到电影了,顶多再过个五分钟。
  要把放预告片的时间加上去吗?
  好吧也许十分钟。
  还有人蠢蠢欲动,想昭告天下自己正在电影院里,我们对这些人摇头皱眉。但老实说,当每个朋友都在网路上谈论电影的时候,说不定真的是我们最想看电影的一刻,就像夜里看有人在脸书上贴了宵夜照会突然变得很馋一样,我们的大脑也有些专门对电影起反应的神经。
  等戏院里的灯暗下来,我们已经逐渐忘掉原先的心思,忘掉刚刚注意过的面孔:那个拎着零食和饮料的女生、某对相处融洽的情侣、嚼着汉堡的中年男子。
  我们的注意力就像黑暗中会让白色衣物发出荧光的特殊光线,一旦转向大银幕,刚刚暂留的荧光,仿佛银河边缘的星星缓慢消融在黑洞里,宽大的银幕淹没了我们的视野。
  结伴来看电影的人,就像一同去野外露营的伙伴,我们要擦亮火柴才能看见对方的脸,而且我们决心不交谈,要交谈就得压低声音,这不是窃窃私语的场合,我们不是来促膝长谈的,也不是来检讨彼此的生涯规划,快把电影呈上来!   踏进戏院之前,我们早就已经看过太多预告,电视上有播,网路上也有播,甚至最有趣的台词我们都已经熟记在心。我们被巧妙地暗示过很多次,心里有满满的期待,我们总希望事情比自己想得更好。
  可恨的是预告片常把一个好端端的故事剪辑成另一个好端端的故事,我们不断膨胀的想象和电影很有可能是两回事。
  现在我们决定自己真的被骗了,因此更为专心地看电影,找出值得向朋友转述的桥段。
  好电影能给我们做梦,坏电影却逼我们回到现实世界。
  我们心神不宁,不是从观众,而是从影评家的角度来打量电影。几乎用完一个时辰来体会职业生涯的残酷,幸好我们很快就能把这业余的重担卸下。
  电影是把故事藏在胶卷里面,几分几秒几个镜头都完完整整,可以一播再播,但每次放映的时候,带来的总是又一段新的时光。
  有些人在电影院里求婚成功,但普遍在电影院里发生的浪漫,是和最爱的电影相逢,坠入单恋的情网,未来三十年内都愿意再看这部片子,在有线电视上看重播,陪家人小孩看DVD,但我们不会忘记初次相逢的时候。
  一部好的电影让我们快乐。看的时候也快乐,看完了也快乐。
  有时是配乐征服了我们,一块早餐吐司从响亮的吉他声开始,煎锅上金黄的蛋替早晨拉开序曲,那是异乡的早晨,另一个城市的影片,可是我们都懂,我们都爱吃早餐、渴望冒险。
  离开戏院,回到我们自己的城市,我们主演的电影,街景实在,毫不含糊,背景音乐和主题曲可任意选择,戴上耳机就好。
  然而和这些硬体条件相较,我们没把演员的职责做好,演技蹩脚,又没什么职业道德,有时去别的地方出外景还玩到乐而忘返。
  不过我们总是回来了,甘心地充当这个城市的群众演员,过着没有替身,不挂头牌的日子,还是快乐的。即使有些人发现,某个付费型的交友网站竟然刊登一种网路广告,他们把我们所在的城市名卡进以下这个句子里:“一个人在口口好孤单。”
  然后这句话就一直在你浏览的网页边缘闪烁。
  我们都不喜欢自己所在的城市名被卡进那句话!
  身在自己的城市里,一个人也不会孤单的。
  只有最熟悉这个城市的人,才懂得如何在这个城市里消磨时间。
  (选自台湾《INK印刻文学生活志》2016年2月号)
其他文献
摘 要:万历援朝战争是16世纪末关乎东亚政治格局和明朝历史走向的重大事件,但从参战伊始,日渐恶化的政治风气即渗透到将帅选拔等环节中。战争开始后,内阁与吏部之间围绕京察展开的党争,朝野关于速战还是封贡的争论,南兵与北将之间的矛盾以及朝鲜政府在后勤保障方面的不作为都给前线将士制造了一系列的麻烦并深刻影响了战争的走向。以赞画身份参战的名士袁黄虽然努力周旋于各派力量之间,力保战事顺利进行,却因学术思想上的
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  ——郁达夫  对郁达夫来说,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传。但将这句话反过来说也适用:所有作家的自传——起码郁达夫的自传——都是文学。郁达夫那种描写自我的冲动,就是他大部分创作的原动力。但另一方面,由于郁达夫认定艺术就是生命,生命就是艺术,为郁达夫作传的人就必须特别小心。他这样将生命和艺术结合在一起,看来很简单,但背后那种实际跟表面、自我跟自我幻象二者之间的关系,却是
一阵鼻酸,小杰的泪水不禁流下。  他想起了他的父亲。  早晨,小杰总是六点起床,如此确保他能在六点半前出门,再骑二十分钟的单车,就可以到达离家最近的公交车站牌,如果一切顺利,就可以赶在七点五十前到校,否则,就必须再等三十分钟才会有下一班公交车,而更糟的是他还必须为了他的迟到付出代价——爱校服务。  小杰与他的父亲,就是住在如此一个交通不便的乡村。虽说如此,但生活机能却也说不上匮乏,该有的超市、书局
起初,很喜欢;渐渐地,烦腻、厌恶;现在呢,直想除之而后快。  我指的是猴子。  住宅后面,是蓊蓊郁郁的丛林。那一片深深浅浅的绿,带着一股肆意妄为的任性,由屋子的这一端,一直纵横到云深不知处。  丛林,大部分时间是沉默的。喧闹的,是不断曳着残声过别枝的蝉,一声一声,高高低低、疏疏密密,宛如美丽的抛物线。猴子呢,在树与树之间、叶与叶之间,上上下下地飞蹿;树和叶,因此而有了喋喋不休的絮聒。  偶尔一两只
本期视点:中国古代史学批评探索  特约主持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瞿林东教授  主持人简历:瞿林东,安徽肥东人。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史学理论与中国史学史研究。著有《唐代史学论稿》、《中国史学散论》、《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史学的沉思》、《杜佑评传》、《史学与史学评论》、《史学志》、《中国
摘 要:莱斯认为,控制自然既是自然被人控制的过程,也是人被自然所控制的过程;控制自然既使人获得了自由,也使人陷入了更大的不自由;技术本是人用来控制自然的工具,却反而成为控制人的手段。控制自然的这些矛盾迫使人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  关键词:莱斯;控制自然;控制人;科学技术  作者简介:王琰,女,哈尔滨师范大学副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李庆霞,女,哈尔滨师范大学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
摘要:莫言新作《锦衣》《故乡人事》是其创作固有的对传统的创造性发挥,既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之中,又融入了莫言个人的创造性。《锦衣》是对传统戏曲美学趣味的亲和,同时又加入了莫言个性的点睛之笔,融入了现代体验。丑角王婆、王豹的充分表演是对传统戏曲的改造。王豹的性格塑造则是对鲁迅“改造国民性”的承续。王豹的性格具有阿Q性格的一面:卑怯。王豹的革命类似阿Q革命。《故乡人事》是莫言的“笔记体”小说,有传统“笔
山鹰文学社  再次睁开眼时,雪花零零落落  隔夜的灯光随之降下  路仍在加宽,两旁的行道树窃窃私语  雨水掏出剪刀,从树梢到泥土  大地的布匹此起彼伏,落叶潦草几笔  便是潦倒的秋天  醒来,终究是一件艰难的事  但这不可阻挡,就像体重  在床上看天花板掉下馅饼  把远山的虚无化为饥饿  天亮了,路过此处的人们不必沉默  与行道树交换彼此的故事,看伟岸的纯文学  浮在青州河上,像一个旁观者  拎着
0 引言  角色扮演已被证实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并改善课堂的整体环境。当角色扮演活动得到有效运用时,可让学习任务变得更易于被学生接受。不同于面对考试,当学生遇到与其性格完全冲突的新角色时,某种程度上会激发他们表演符合该角色举止的欲望。当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的新角色产生出积极作用时,他们就会尝试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在课程中借助角色扮演这种教学策略,让学生通过扮演超级英雄来学习相关科学知识并操作科学
苏七块  苏大夫本名苏金伞,民国初年在小白楼一带,开所行医,正骨拿环,天津卫挂头牌。连洋人赛马,折胳膊断腿,也来求他。  他人高袍长,手瘦有劲,五十开外,红唇皓齿,眸子赛灯,下巴颏儿一绺山羊须,浸了油赛的乌黑锃亮。张口说话,声音打胸腔出来,带着丹田气,远近一样响,要是当年入班学戏,保准是金少山的冤家对头。他手下动作更是“干净麻利快”,逢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呢?手指一触,隔皮截肉,里头怎么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