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门烟雨到松江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1980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到明代绘画,可借用明代浙江鄞县人屠隆在《画笺》中的一句话作为开场:“明兴,丹青可宋可元,与之并驾驰驱者,何啻数百家,而吴中居其大半。即尽诸方之烨然者,不及也。”苏州,是战国时期吴国的故都,历史上称之为“吴门”。由于历史的缘由,环境的养成,这里向来不乏优秀人物。单就绘画家来说,简直就是这里的一个“胜景”。如南朝时的陆探微、张僧繇,唐代的杨惠之、张璪、滕昌祐,殆至明清之际,这里更仿佛成了画家的天堂,一时群星灿烂,相互辉耀。据《吴门画史》统计,从晋历数而到清代,苏州地区著名的画家就有一千二百多名,其中又以明代画家气势最壮,仅苏州一地就有一百五十余人,这还不能算上受吴门画风影响的其他地区,反之,如果是按吴门画派统计的话,那它在有明一代则是三分天下有其一,其实力之雄厚,人才之济济,甚是可观,影响深远亦自不待言。
  但是我们同时还应该看到,在明代中叶,随着苏州工商业的蓬勃发展,城市经济的繁荣等因素,无可避免地会吸引一些士大夫阶层、各类艺术家麇集于此,因为有了市场形成,有了供求双方,艺术品也就可以成为商品。这既促进了绘画艺术的发展,也造成了“吴门画派”的形成。
  就“吴门画派”而言,它应该指的是一个有着地方风格的没有组织原则的松散群体,这里面当然良莠不齐。作为“吴门画派”的老乡,明代吴县人范允临在《输蓼馆集》中就一针见血地指出:“学书者不学晋辄,终成下品,惟画亦然。宋元诸名家,如荆、关、董、范,下逮子久、叔明、巨然、子昂,矩法森然,画家之宗工巨匠也。此皆胸中有书,故能自具丘壑。今吴人目不识一字,不见一古人真迹,而辄师心自创。惟涂抹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即悬之市中,以易斗米,画那得佳耶!兼有取法名公者,惟知有一衡山,少少仿佛,模拟仅得其形似皮肤,而曾不得其神理。曰:‘吾学衡山耳。’殊不知衡山皆取法宋元诸公,务得其神髓,故能独擅一代,可垂不朽。然则吴人何不追溯衡山之祖师而法之乎?既不能上追古人,下亦不失为衡山矣。此意惟云间诸公知之。故文度、玄宰、元庆诸名氏,能力追古人,各自成家。而吴人见而诧曰:‘此松江派耳。’嗟乎!松江伺派?惟吴人乃有派耳。”
  范允临捕捉到了问题的实质,即看到了有些画家为了斗米之利,为了赶时髦,人云亦云,并不是真正的艺术创作,而是为混口饭吃。这类作品混杂在吴门之中,当然是属于糟粕。但是,范允临“吴人何不追溯衡山之祖师而法之乎?既不能上追古人,下亦不失为衡山矣”的询问,也不是积极的方向,因为这里面也有问题。
  我们看到,在明代山水画流派纷繁,风格多种多样的局面下,就内容而言,一些著名的画家的创造精神已不如宋元时期,他们大多模仿古人笔墨,或故步自矜,从发展的眼光来看,这是造成此后数百年山水画停滞不前的原因之一,尤可策警。吴门画派身处其中,自然不能例外。我们看周臣的《雪村访友图轴》,风格明显取自马、夏一路,笔墨还算雄强,但主旨与画图两拗,所谓“画为心声”,在这里就讲不通了。另外还有仇英的《桃村草堂图轴》,就明显模仿南宋赵伯驹、赵伯骕的地方,难怪董其昌在边跋中写道:“仇实父临宋画无不乱真,就中学赵伯驹者,更有出蓝之能,虽文太史让不及矣,此图是也。”这可算是回答了范允临的提问。但是,吴门画派中真正的艺术家,应该是以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为代表的杰出人物。
  沈周(1427~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晚年号白石翁。他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恒吉、伯父贞吉都是小有名气的山水画家。沈周早年既有优裕的生活条件,又有良好的艺术环境,这使他能全身心的投入绘画与书法的学习中去,他远追五代、北宋,近学元人,特别崇拜吴镇,尝言:“心得之妙,非可易学,予虽爱而恨不能追其万一”。沈周一生活了八十岁,四十岁以前多作小幅,四十岁以后喜作大幅山水。《采菱图》是沈周39岁时所作。《庐山高图》是沈周40岁时所作,这幅画让人联想到王蒙的名作《具区林屋》,不同的是沈周墨色变化较多,皴擦与渲染相结合,因而在构图上取代了王蒙所表现出“硬”的质感而代之以“润秀”,这是沈周在学习古人的方面可喜的尝试,同时这也是体现出吴门画派自己的画风。
  此后,在一系列沈周的画作中,我们都看到了这种风格的延续,例如《山水图》《雨意图》等。沈周自号“石田”,意谓无能为用,但实际上,在他约五十年的绘画生涯中,他辛勤耕耘,创作了很多杰作,影响了苏州及周边地区画风近两个世纪,他平易近人,温和宽厚的人格,也为后世画家树立了典范。正如文征明在悼念他的诗文中说的:“石田秋色迷寒雨,竹墅风流自夕晖”。
  文征明(1470~1559年),初名壁,字徵明,后改字徵仲,号衡山,出身富裕家庭。《明史》记载,他最初学史于吴宽,学书于李应桢,学画于沈周,后来成为诗、书、画三绝的艺术家。在绘画方面,他也是全才,山水、人物、花卉无一不能,而以他的山水画成就最高。关于文征明的作品,我们在这里就不一一点评了,只给大家介绍几幅文征明的作品,如《春云出山图》《古木寒泉图》《霜柯竹石图》,让大家在思索和欣赏的过程中,自己对文氏的艺术下一个定评罢。
  说到唐寅(1470~1523年)、仇英(约1501~约1551)二家,当初都曾学画于周臣,后来,唐伯虎转学至沈周门下,仇实父受到文征明父子提携传授。奇怪的是,一个自命为“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另一个却是实实在在的劳动人民,靠手艺吃饭,结果都殊途同归,在明代画坛上大放异彩,这恐怕不全是像周臣感慨:“少唐生数千卷书”的原因吧。
  唐寅是一个多才多艺的早熟画家,山水、人物、花鸟都有卓越的成就,但却天嫉英才,一生都在坎坷中,他晚年在《西洲话旧图》上题诗道:“醉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乐月中眠。漫劳海内传名字,谁信腰间没酒钱。书本自惭称学者,众人疑道是神仙。些许做得功夫处,不损胸前一片天。”我们看他的《落霞孤鹜图》《山路松声图》尽管都是唐寅中年过后之作,但还有那么一种怀才不遇的愁思弥漫在其中。《落霞孤鹜图》描写高阁临江,落霞孤鹜,烟水苍茫。该作画法工整,山石干笔皴擦点染,线条流畅,风格苍秀,构图很见情致。《山路松声图》画仿李唐笔意,布局宏伟,韵高笔健,是唐寅得意之作。
  与唐寅的“起来就写青山卖,不使人间造业钱”疾恶如仇相比,仇英恐怕没有那么多工夫愤懑感慨,仇英的一生似乎都在忙着画画儿,因为他从底层上来,最后能跻身“吴门四家”实在是个奇迹,所以他的一生可以用勤奋来定义。仇英最为人称道的是他的工笔重彩人物和大青绿山水,这两种画儿就好像是仇英的招牌,我们看《桃园仙境图》《玉洞仙源图》,体现出他特有的画风艳丽,笔触细腻,虽青红赭绿,却颇有 法度,让人感到古朴典雅的趣味,私底下想,这恐怕和他做过油漆彩画不无关系罢。…
  在吴门画派如日中天的时候,松江画派也在悄悄的积蓄。
  1559年文征明去世后,吴门画派的势力逐渐式微,代之而起是以董其昌为首的“华亭派”、赵左的“苏松派”和沈士充的“云间派”,他们都以仿古为时尚,注重笔墨韵致,后统称为“松江派”。
  其中董其昌的“画分南北宗论”,尤其为松江派的崛起提供了理论基础。他在《画眼》中如是说:“禅家有南北二宗,唐时始分;画之南北二宗,亦唐时分也。但其人非南北耳。北宗则李思训父子着色山水,流传而为宋之赵斡、伯辅以至马、夏辈。南宗则王摩诘始用渲淡,一变钩斫之法。其传为张槃、荆、关、董、巨、郭忠恕、米家父子以至元之四大家,亦如六祖之后有马驹、云门、临济,儿孙之盛而北宗微矣。”
  在董其昌这番“宣言”之前,其实松江人孙克弘已经在实践了,我们来看他的一幅《雨景山水图》,那种烟云雾气笼罩之中的近树远山、板桥屋合,表现了春天雨后的景色。孙克弘自题:“僧房十日掩柴关,闲看浮云自往还;无限天机心会得,起来磨墨写房山。”诗情画意,很有米味儿。
  和孙克弘的作品同一味道的陈继儒(1558~1639年)的《云山幽趣图》,则更让人感到一种寂静空灵,近树远山,该繁的繁,该简的简,灵魂是两层烟云的穿插,此图题为仿巨然笔意,但更像米家山水的余韵,而且画中予人的那种读完画,还觉得意犹未尽之处,远比那些一览无余,费了好大力气读完,却感觉倦了的,要有意思得多了。
  这就是有的画见功力,有的画见情致,二者之间,萝卜青菜,读者可各取所好。
  下面要说的就是极见功力的赵左。
  赵左(约万历前后,17世纪初),字文度,华亭人,工山水,学画于苏松派著名人物宋旭。画风有元人笔致。他与董其昌为翰墨之友,曾为董其昌代笔。他的《山居闲眺图》,得黄子久法,画法近董其昌,此幅构图饱满,远山层叠,近处怪石嶙峋,长松古木,楼阁屋合,飞瀑流泉,景致幽美,动静相谐。书斋之中,一高士临窗远眺,点出主题。
  沈士充(约万历——崇祯时),字子居,华亭人,擅画山水,与董其昌风格相似。我们看他的《寒塘渔艇图》,用笔流畅疏松,以骨力胜,用墨清润苍莽。图中山峦巨石层叠,杂树成林,枝干槎枒,树根曝露,崖下寒塘微波,高人独棹,神态安详。
  沈士充和赵左一样,自己本身是画家,而且还充当董其昌的代笔人。陈继儒有一则笔札为我们曝露了消息:子居老兄:“送去白纸一幅,润笔三星,烦画山水大堂,明日即要,不必落款,要董思老出名也。”陈继儒是董其昌艺文之友,朋友之间想来无话不说,这替人作假的事儿,想必是文人无行,拿去蒙骗那些胡乱附庸风雅的人。我们今天不必就给鉴定找来什么依据,因为沈士充的画,还比不上董思老的呢。我们如看董其昌的《青弁图》《林和靖诗意图》等和沈士充相比,不是说哪一笔是,哪一笔不是,而是一种整体上的味道,董其昌除了仿某某人之外,董画是有一种他自己独特的东西在里面,姑不论董的技法如何,只看风格,看久了自会明白。
  董其昌作为明末画坛上的大师级的人物,作品之多,真赝辨别之复杂,不是三两句可以说清楚的,我们就看看画儿罢,如《仿古山水图》《岩居图》《青绿山水图》《余山游境图轴》。
  可喜的是,吴门画派的写意花鸟画,确是让人十分赞赏的。如果追溯写意花鸟,当可到南宋画僧法常,他是文人画理论在花鸟画领域里的最初实践者。元人夏士良在《图绘宝鉴》如此评价:“皆随笔点墨而成,意思简当,不费装饰。”其后有元人钱选、王渊的进一步实践,但体格应该还是属于工整一路。直到明代林良、范暹一出,才真正确立了写意花鸟,继起的沈周、唐寅,即是画中高手又是文人墨客,诗书画合璧于尺幅之上,给人绝妙的艺术享受。
  如沈周的《卧游图·之一、二》之一,图中表现的是一枝枇杷,不过六个果实,八片枝叶,作者却能将其裁剪得非常得体,配上数行诗句,耐看耐玩,很有意思。另一幅是画了一只小鸡,题诗更有意思了,诗曰:“茸茸毛色半含黄,何独啾啾去母傍;白日千年万年事,待渠催晓日应长。”尺幅虽小,但诗书画印四者俱全,尤其是这首类似童谣的诗,既富有童趣又耐人寻味。
  唐寅的《立石丛卉图》也和沈石田一样,闲情逸致。此画写立石之下,数丛草花盛开。整幅作品用没骨法写出,石的质感和草花的媚态,恰到好处。给人以空灵润泽的感觉。但如果我们再看画上题诗,心情就又变得沉重了,诗曰:“杂卉烂春色,孤峰积雨痕。譬若古贞士,终身伴菜根。”瞧,又来了,真较劲。唐寅一生只活了53岁,为名所累,耿耿于怀,不知当下之事,尤为可叹哉!
  后来的陈淳(字道复),则进一步丰富了文人写意花鸟画的思想境界,开创了清新隽雅的一派新风。我们看他的《洛阳春色图》,没骨写意的花卉,艳而不俗,体现了画家57岁时笔墨简练,神完气足的风格特点。他与其后的徐青藤,并称“白阳青藤”,对后代花鸟画的创作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明代的人物画较之元代,仍没有什么发展,除了唐寅和仇英比较出色外,就是明季陈洪绶的木板插图画和叶子画。
  唐寅为大家熟悉的是仕女画,如《秋风纨扇图》《牡丹仕女图》《孟蜀宫妓图》《吹箫图》以及他临摹的《韩熙载夜宴图》。他的人物画技法远师周防,近受杜堇影响,但笔致潇洒,形象秀雅,构成自家风貌。他所描绘的仕女形象,端庄秀丽,温婉可人。衣纹线条用笔流畅遒劲,晕染匀整,既吸收了宋代人物画的线描风格,又融进了元代人物画中刚健方折的笔法,开了明代仕女画的新篇。
  仇英的人物画作品有《修竹仕女图》《人物故事图》《桃李园图》《松溪论画图》等。仇英的人物仕女形象,大都来自传统的题材,这和他自身的文化程度有很大关系。他的人物画作品工笔重彩,通过精细和粗劲的笔法,呈现绚丽清雅的画意。仇英笔下的美人往往是一种公式化的图解,如细眉丹唇,纤纤素手,小巧身段,这对后世美女人物画颇有影响,成为一代审美典型。
  从吴门到华亭,没有多远的路程,可我们却在笔墨的艺术世界里徜徉了一百多年,还未道尽,还未看完,佘下来的,大家慢慢去想,慢慢的去品味那烟雨蒙蒙的艺术世界。
其他文献
11月13日,北京华辰2008年秋季拍卖会结束,5个专场总成交额1.06亿元,平均成交率60.4%。在整体拍品数量缩减的情况下成交额及成交率较去年秋拍有所增长。  中国书画两个专场共成交7466万元,占总成交额的70.13%。其中积翠园基金会专场成交额5446万元,成交率62,16%。华喦巨幅《鹤岩千岁》以748万元成交,拔得本次秋拍头筹。  中国油画及雕塑专场总成交额1442万元,成交率58.8
期刊
大凡一种成熟的造型艺术都有其特定的形式语言。对于历经千年的传统中国画而言,文人画的精神、境界、格调等都已有公认的笔墨、技法,即审美形式语言来为之实现,自然这些完美的形式语言有其逐渐完善的历史,它是艺术史历代众多杰出艺术家竭尽才智、添砖加瓦的一个漫长过程。孰不知后继者要忝列其中该是何其之难,而一旦变革创新被认可,哪怕是一小步,他便可成为其时代的艺术宠儿,即为人们仰望的艺术大师。傅抱石深知其理,曾叹息
期刊
云南典藏2008年秋季拍卖会于去年11月24日在昆明世博花园酒店落幕,中国书画、瓷杂精品、瓷杂藏品、云南典藏淘宝、云南当代书画名家作品等专场900余件拍品成交总额达4256万元,成交率为37.58%。  中国书画专场以中国近代名家名作为主,精品书画受到藏家宠爱。专场封面作品查士标《晴岚湿雾》以36万元成交,封底作品高剑父《母爱》以36万元成交,杨熟生《蜀山睛云》4.5万元成交,首次现身拍场的清代宫
期刊
北京荣宝2008秋季艺术品拍卖会于2008年12月7日在亚洲大酒店落幕,四个专场成交总额为5853万元。其中,中国书画及画家画瓷等部分成交总额为4920.3万元,成交率为70.63%;中国油画雕塑部分成交总额为993.2万元,成交率为57.79%。  近现代名家精品依旧受追捧。张大千的《观音》以548.8万元拔得全场头筹。傅抱石的《湘夫人》以252万元居全场成交价第二位。“程砚秋旧藏”张大千的《仕
期刊
画家本人说    在当今书画市场,若画家健在,人们习惯性地认为画家对自己作品的鉴定是最具权威,都以画家说如何、如何来定真伪,若画家过世,人们往往盲目迷信所有的画家家属。其实,这一切只能是相对的,画家家属中大多数人是看不懂画、不懂真伪辨识的,此类例证不胜枚举。画家本人有时在鉴定自己画作时也出现误差。书画鉴定家徐建融先生讲过一件他亲历的事情:某人与一位海上名画家是好友,在外面见到一幅名画家款的作品。想
期刊
“约定俗成”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以高度简约凝练的名称将历史信息永久而稳定地保存了下来,另一方面它又会把原本清晰可辨的事实变得模糊不清。所谓“哥窑”之名就是如此。    “哥窑”之名源于哥哥洞窑    元人孔齐的《静斋至正直记》云:“乙未冬在杭州时,市哥哥洞窑者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之。会荆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也。”    研究表明,杭州凤凰山烧
期刊
公元960年至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学术思想和艺术审美风尚最为开明的大宋王朝,两宋学术思想和文学、艺术所取得的杰出成就,对中国、日本等东亚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代中国书画创造了唐代以后的历史发展最高峰,在宋皇室对书画艺术的推崇和倡导下,特别是宋徽宗赵佶等人的身体力行,为书画艺术的弘扬和国家画院制度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影响了中国此后800多年的画院制度,现今的画院仍然有着宋代画院的影子。
期刊
一提起烟台,我的回忆和感  想就从四方八面涌来。    冰心,这位中国现代历史上著名的作家、诗人、翻译家、儿童文学家、社会活动家,这位因年龄横跨一个世纪、见证了中国的时代变迁和沧桑变幻而被人亲切的称为“世纪老人”的杰出女性,在其漫长的一生中与烟台结下了不解之缘。  烟台,地处山东半岛中部,依山傍海,气候宜人。与隔海相对的大连同为拱卫北京的海上门户。“烟台”的名称源于烟台山。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
期刊
媒体、评论家咬定当代艺术不松口    “华尔街风暴”搅乱了世界的经济秩序,中国自不例外。备受煎熬的中国当代艺术在这场秋季“寒冬”里是旧伤未愈新伤又添。各种预测、多种责难的声音此起彼伏。诚如匡时拍卖公司当家人董国强先生2008年10月19日在其博文《金融危机引发艺术品行业媒体狂欢》中所言:  金融危机是眼下时髦的话题,艺术品市场会不会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受到拖累甚至崩溃,艺术品市场类媒体这段时间铺天盖地
期刊
清代乾隆时期(1736-1795年),社会安定,经济文化繁荣,手工业获得了极大发展,各种工艺门类发展迅速,其中掐丝珐琅器的制作在宫廷和民间均十分繁盛。这时由宫廷造办处珐琅作负责皇家御用掐丝珐琅器的制作,这里集中了来自广东等地的珐琅工匠,制作了大批精美绝伦的掐丝珐琅器。乾隆皇帝不仅勤于治国政务,而且艺术造诣深厚,对工艺美术有着全面的爱好。他与其父雍正皇帝重画珐琅而轻掐丝珐琅不同,对掐丝珐琅器的制作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