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云朵和鱼骨头终于拿到了π学院的名人卡——只要将名人卡贴在胸前,就能见到自己最想见的名人!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闪耀着无数明星,老师说他们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天啊,要有多大的本领才能推动历史的发展?鱼骨头猜他们一定是力大无穷的巨人,而云朵觉得他们一定都长了一颗超级大的脑袋。
云朵和鱼骨头要见哪位名人呢?算术超级厉害的刘徽,还是了不起的祖冲之……想来想去,一个月过去了,云朵和鱼骨头还是没有想好要去见谁。选来选去,一个月又过去了……眼见名人卡就要过期了,怎么办?
有了!将想见的名人的名字都写在扑克牌上,抽到谁就是谁吧!
“是谁?”鱼骨头急切地去夺云朵抽出来的牌,想看看抽到了谁。
“哈哈,是李白!”云朵興奋地回答。
“走,出发,我们拜见诗仙去!”鱼骨头说。他都迫不及待了!
云朵和鱼骨头刚刚贴好名人卡,一阵旋风就闪着七彩光芒刮来。风停人定,他们居然坐在一只火凤凰的背上,稳稳地在云中穿行。他们一路抚云摸星,不知道飞行了多久。突然,云朵隐约听到一阵欢快的歌声冲破云霄,送来一串串音符。这些音符居然一个接一个地连成了云梯,直达地面。
沿着云梯下行,云朵和鱼骨头远远看见有人一边在岸边漫步一边唱歌,另一个人在船上挥手告别:“汪伦好兄弟,下次我们还聚在一起喝酒聊天。快回去吧!”
船渐行渐远,李白甩甩衣袖返回船舱,提笔写下了千古名篇《赠汪伦》。
“没有巨大的脑袋!”
“不是力大无穷的巨人!”
云朵和鱼骨头恭恭敬敬地拜见了李白。大概拜见李白的人太多,他看到云朵和鱼骨头时,一点儿也不觉得奇怪,还高兴地邀请他们一起欣赏他刚刚写好的诗。
“您怎么知道这水潭深千尺呢?”鱼骨头好奇地问道,“您是怎么测量的呢?”
“量?黑猫小友,我可没有量。”李白摸着胡须,微笑着答道。
“那您一定是估算的,这千尺就是您估算的结果吧?”云朵问道。
“估算?云朵小友用的词很新奇啊!”李白笑眯眯地说。
“大诗人,桃花潭一定没有千尺深。”云朵斩钉截铁地说。
“是的,一尺大约是33厘米,千尺大约就是33×1000=33000(厘米),也就是330米。只有吉林的长白山天池才有这么深。”鱼骨头说道。
“长白山天池?”听到天池,李白来了兴趣。
“嗯,长白山天池,平均深度204米,最深处373米。”鱼骨头答道。
“因何故叫天池?小友说的‘平均’又是何意?”李白疑惑地摸着胡子问道。
大名鼎鼎的诗仙既不知道“估算”,也不知道“平均数”,他的数学好像不太好啊!难道诗仙诗中的数都是他随口胡说的?
“大诗人,您的诗都是千古名篇,测量要不要准确一点儿呢?”云朵建议李白按照实际的数据来写。如果桃花潭水深20米(大约60尺),那就应该写20米,实事求是才好!
“准确?两位小友的意思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那好生无趣。夸张才是妙笔,夸张才能生趣!”
说罢,李白热情地邀请他们品读他的诗句——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夜宿山寺》
庐山瀑布高三千尺,换算成米大约是1000米;百尺危楼大约高33米……诗仙一定都没有测量过。可这“三千尺”“百尺”却让人一看就能感受到瀑布的壮观、建筑的雄壮,确实是妙笔,妙就妙在没有使用真实的数据。
看来,诗仙诗中的数都是夸张出来的“虚指的数”,不是真实的数。
“我知道啦,您是为了表达汪伦对您的感情特别深,所以把桃花潭的深度夸张到300多米。”
“对对对,所以不需要真正去测量。”李白点头赞叹道。
别的诗人是不是数学也不太好呢?
哈哈,他们都喜欢用“虚指的数”。
数学里有“一”“千”“万”。数学里的“一”,就是实实在在的“1”,如果农民在春天只种下一颗种子,那么秋天不可能收“万颗子”。又是奇妙的夸张!
古诗里面有数学,但又和数学不一样,这真是有趣的事情!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唐〕柳宗元《江雪》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唐〕李 绅《悯农》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你是否思考过什么是“虚指的数”和“实指的数”?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文字,将“实指的数”圈出来!并说一说理由。
1.三皇五帝时期,黄河经常泛滥,人民苦不堪言。大禹带着大家治水,整整用了13年,才把水患治理好。从此留下了“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美谈。
2.云朵每天7点整起床,在家吃过早餐就去上学。学校离家不远,步行也就15分钟,沿路有2家超市和1家书店。云朵最喜欢去书店。妈妈笑她:“你真是个小书虫,往书店里面一钻,就是一整天!”
2请读一读下面的诗,想一想,诗中的数字是不是诗人观察或者测量的真实结果?将真实的数据圈出来。如果诗中有“虚指的数”,想一想诗人为什么使用“虚指的数”呢?
《山村咏怀》
〔北宋〕邵 雍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早发白帝城》
〔唐〕李 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3请找两首与数学有关的诗,先抄下来,再读一读,想一想,诗中的数是否是真实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闪耀着无数明星,老师说他们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天啊,要有多大的本领才能推动历史的发展?鱼骨头猜他们一定是力大无穷的巨人,而云朵觉得他们一定都长了一颗超级大的脑袋。
云朵和鱼骨头要见哪位名人呢?算术超级厉害的刘徽,还是了不起的祖冲之……想来想去,一个月过去了,云朵和鱼骨头还是没有想好要去见谁。选来选去,一个月又过去了……眼见名人卡就要过期了,怎么办?
有了!将想见的名人的名字都写在扑克牌上,抽到谁就是谁吧!
“是谁?”鱼骨头急切地去夺云朵抽出来的牌,想看看抽到了谁。
“哈哈,是李白!”云朵興奋地回答。
“走,出发,我们拜见诗仙去!”鱼骨头说。他都迫不及待了!
云朵和鱼骨头刚刚贴好名人卡,一阵旋风就闪着七彩光芒刮来。风停人定,他们居然坐在一只火凤凰的背上,稳稳地在云中穿行。他们一路抚云摸星,不知道飞行了多久。突然,云朵隐约听到一阵欢快的歌声冲破云霄,送来一串串音符。这些音符居然一个接一个地连成了云梯,直达地面。
沿着云梯下行,云朵和鱼骨头远远看见有人一边在岸边漫步一边唱歌,另一个人在船上挥手告别:“汪伦好兄弟,下次我们还聚在一起喝酒聊天。快回去吧!”
船渐行渐远,李白甩甩衣袖返回船舱,提笔写下了千古名篇《赠汪伦》。
“没有巨大的脑袋!”
“不是力大无穷的巨人!”
云朵和鱼骨头恭恭敬敬地拜见了李白。大概拜见李白的人太多,他看到云朵和鱼骨头时,一点儿也不觉得奇怪,还高兴地邀请他们一起欣赏他刚刚写好的诗。
“您怎么知道这水潭深千尺呢?”鱼骨头好奇地问道,“您是怎么测量的呢?”
“量?黑猫小友,我可没有量。”李白摸着胡须,微笑着答道。
“那您一定是估算的,这千尺就是您估算的结果吧?”云朵问道。
“估算?云朵小友用的词很新奇啊!”李白笑眯眯地说。
“大诗人,桃花潭一定没有千尺深。”云朵斩钉截铁地说。
“是的,一尺大约是33厘米,千尺大约就是33×1000=33000(厘米),也就是330米。只有吉林的长白山天池才有这么深。”鱼骨头说道。
“长白山天池?”听到天池,李白来了兴趣。
“嗯,长白山天池,平均深度204米,最深处373米。”鱼骨头答道。
“因何故叫天池?小友说的‘平均’又是何意?”李白疑惑地摸着胡子问道。
大名鼎鼎的诗仙既不知道“估算”,也不知道“平均数”,他的数学好像不太好啊!难道诗仙诗中的数都是他随口胡说的?
“大诗人,您的诗都是千古名篇,测量要不要准确一点儿呢?”云朵建议李白按照实际的数据来写。如果桃花潭水深20米(大约60尺),那就应该写20米,实事求是才好!
“准确?两位小友的意思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那好生无趣。夸张才是妙笔,夸张才能生趣!”
说罢,李白热情地邀请他们品读他的诗句——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夜宿山寺》
庐山瀑布高三千尺,换算成米大约是1000米;百尺危楼大约高33米……诗仙一定都没有测量过。可这“三千尺”“百尺”却让人一看就能感受到瀑布的壮观、建筑的雄壮,确实是妙笔,妙就妙在没有使用真实的数据。
看来,诗仙诗中的数都是夸张出来的“虚指的数”,不是真实的数。
“我知道啦,您是为了表达汪伦对您的感情特别深,所以把桃花潭的深度夸张到300多米。”
“对对对,所以不需要真正去测量。”李白点头赞叹道。
别的诗人是不是数学也不太好呢?
哈哈,他们都喜欢用“虚指的数”。
数学里有“一”“千”“万”。数学里的“一”,就是实实在在的“1”,如果农民在春天只种下一颗种子,那么秋天不可能收“万颗子”。又是奇妙的夸张!
古诗里面有数学,但又和数学不一样,这真是有趣的事情!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唐〕柳宗元《江雪》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唐〕李 绅《悯农》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你是否思考过什么是“虚指的数”和“实指的数”?请认真阅读下面的文字,将“实指的数”圈出来!并说一说理由。
1.三皇五帝时期,黄河经常泛滥,人民苦不堪言。大禹带着大家治水,整整用了13年,才把水患治理好。从此留下了“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美谈。
2.云朵每天7点整起床,在家吃过早餐就去上学。学校离家不远,步行也就15分钟,沿路有2家超市和1家书店。云朵最喜欢去书店。妈妈笑她:“你真是个小书虫,往书店里面一钻,就是一整天!”
2请读一读下面的诗,想一想,诗中的数字是不是诗人观察或者测量的真实结果?将真实的数据圈出来。如果诗中有“虚指的数”,想一想诗人为什么使用“虚指的数”呢?
《山村咏怀》
〔北宋〕邵 雍
一去二三里,
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
八九十枝花。
《早发白帝城》
〔唐〕李 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3请找两首与数学有关的诗,先抄下来,再读一读,想一想,诗中的数是否是真实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