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的“头”等大事

来源 :民生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okinginthee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受疫情影响,汪雪娇有好几个月没修剪头发了,最近理发师发微信说回北京了,她很开心。
  “好几年了,都是让他给我理发,有个称心如意的理发师是很幸福的。”汪雪娇说,疫情期间她没换理发师,而是一直留着长发,等着这家理发店开门。
  突然来袭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原本有序的生活按下暂停键。多数时间人们待在家中,理发店生意受到影响,而人们的头发在一天天变长。有人面临“头等大事”坐立不安,有人网购理发工具,在家人之间相互“练手”。
  而对于理发师来说,日子有些难熬,有人一度很迷茫,甚至要关店回家。也有人在坚守中满怀期待,尤其一些街边摆摊的理发师,通过灵活的形式服务百姓。随着疫情逐渐好转,理发店纷纷开门迎客,大家都有一个期盼,希望生活早日步入正轨。

老板变员工


  山西人冯伟在北京西城开了一家40平方米的理发店,员工最多时有8个人,生意一直不错,来理发的很多都是回头客。疫情期间,关门两个多月,冯伟有些犯愁。
  “理发是刚需,有了稳定的顾客,生意基本不愁,但疫情期还是比较敏感,大家都小心翼翼地不敢出门、不敢聚集,更何况理发这种密切接触。”冯伟说。
  在很多人看来,理发业是一个低成本、高收入的行业,尤其是烫染项目,几十元的成本就收费几百甚至更高。
  冯伟解释:“不了解这个行业的人才会这样认为,其实理发行业的门槛很低,竞争很大。这个月一条街新开几家理发店,过一两个月很可能就关门了。”
  冯伟说,店面装修和美发工具费用都不少,多数情况还要负责店员的食宿,算下来费用其实很高。
  面对冷清的生意,冯伟有些熬不住了。5月底刚好房租到期,他和几个员工出来,打算给别人打工。
  “老乡的店比我的大,我就和两个员工给他打工了。原来店里的东西都没卖,打算过一段时间再看看,有合适的地点再把店开起来,毕竟手里积累了不少回头客。”冯伟说。
  原来是老板、师傅,如今给别人打工,这种角色转换是否有心理落差?冯伟坦言,刚开始有点不舒服,但因为和老板是老乡,又是同行,不存在太多所谓心理差距。
  到了新店,收费比原来高,冯伟也拉来一些之前积累的客源,作为同乡的老板十分满意。冯伟说,等过段时间,他还想找个地方再把店开起来,生活肯定会步入正轨。

自己动手


  疫情期间,有些人不愿外出理发,而是在网上购买理发工具,拿家人练手。
  这几个月,辽宁人徐春雷的理发技能被发掘了出来。“我和父亲头发都长得快,我半个月就得理一次,头发长了难受。”徐春雷从网上买了电推子、梳子、电吹风、罩衣等工具,花费一共算下来还不到200元。
  他和父亲准备拿对方练手,如果手艺练出来,以后就不用每次都去理发店了。
  父亲先给儿子理发,两边去一下鬓角,后边推短,不到20分钟,一个小平头就理完了。徐春雷照着镜子,左看右看,一口一个“不错”,这让父亲信心倍增。
  接下来,轮到徐春雷给父亲理发,左手木梳,右手推子,一招一式很像回事。徐春雷理得仔细,修修剪剪,不一会儿工夫,也给父亲理好了。两人照着镜子都很满意。
  “男士的头发,尤其对我们这种要求不是很高的人来说,相对简单一些。照葫芦画瓢,没想到效果不错。这样以后就不用每次都去理发店,我们相互理一理,也很好,省钱!”徐春雷说,理发这件事给他们父子带来了成就感,后来他和父亲凭着这个新学的“手艺”,还免费服务了好几位亲戚朋友。
北京房山区,王师傅正在给来往的客人理发。图/于海军

  徐春雷说,疫情期间他学会了两门“手艺”,先学会了做菜,后学会了理发。
  4月份,徐春雷所在的公司要求返岗复工,他带着这两门手艺回到大连,每天下班都自己做些拿手菜,有时同事和朋友需要理发,便为大家服务。

出门摆摊


  王师傅在房山区良乡镇摆摊理发有四五年时间,早晨8點左右出摊儿,晚上6点左右收工,风雨无阻。附近的顾客基本不用留他的电话,因为每次理发时都能找到他。
  “才5块钱,真便宜啊!”如果是新顾客,付款时常能听到这样的感叹声。在北京,如今还能找到像王师傅这样在室外摆摊的理发师,但很难找到像他收费这么低的。
  路过的顾客劝他:“现在就连10块钱的都不好找了,更别说5块钱的了,你这价格应该涨一涨。”王师傅戴着口罩,鼻梁上架着金丝边眼睛,笑而不语。四五年里,他给别人理发一直坚持这个价钱。
  王师傅的理发工具看起来有些老旧,但一旦这些工具上了他的手,剪、推、刮、扫之间,每个动作都精妙娴熟。王师傅看上去有50多岁,在多数顾客眼中,他的技术不比店里的师傅差。
  忙碌的时候,王师傅一天要服务30多人,即便是平时,找他理发的顾客也不少。街上来来往往的人们常会停留一会儿,先看看,再问问,价格常常是他们的谈资。
  与王师傅不同的是,房山区的瞿师傅想借着“地摊经济”蹭蹭热度。前些天,他就在房山城关地铁站旁边摆起了自己的理发摊,收费是10元,“这个价格对多数人来说很低了,找我理发的多数是中老年人。”
  瞿师傅早些年跟着朋友学过理发,后来一直在工厂做工,如今孩子大学毕业,闲暇时间摆摊赚点零花钱,对他来说是不错的选择。
  “虽然是在街上摆摊,但还是很注意防护,口罩一定要戴,理发工具也得经常消毒。”瞿师傅说,现在他每天能赚七八十元,最近附近又多了几个摊位,大家统一价格,都是10元。
其他文献
庙圩村有一项民俗娱乐活动叫“跳马灯”,“跳马灯”中的主角“报马”更是独领风骚,令人叫绝。村里的光棍李二茂是马灯表演队的队长,这不,明晚的元宵节就要在村头摆场子,二茂正惦记着担当“报马”的小伙子罗飞,却见他耷拉脑袋跑来说:“茂叔,你换别人吧,明晚这‘报马’我不做了……”  “跳马灯”九匹马中,除了四匹黑色公马和四匹白色母马,“报马”只有一匹,是枣红色的。整个表演过程中,“报马”可谓举足轻重,尤其是“
期刊
每天迎着朝阳、伴着晚霞,王相林徒步往返于自家位于万峰湖沿岸的果园。心情好的时候,他会吼上两嗓子,用他的话说,“日子越过越舒坦”。  早年,身为库区移民的王相林靠着网箱养鱼赚钱养家;如今,他转产上岸种上了沃柑、脐橙、蜂糖李等果树,靠着勤劳的双手成为村里的种植大户。  从库区移民到渔民,再到果树种植大户,20余年来,贵州黔西南州安龙县万峰湖镇港湾居委会村民王相林身份的3次变化都与万峰湖息息相关。  而
期刊
在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曾有条老街,私搭乱建严重,一下雨就积水,当地居民称之为“稀烂街”,但今天有了新的称谓,即“幸福西南街”。  老街地处成都金牛区抚琴街道西南街社区。9月27日,《民生周刊》记者走进西南街,街道整洁,绿植环绕,烟火味十足,仿佛一幅“有历史内涵、有商业氛围、有生活气息、有文化故事”的生活画卷。  当天,一场棋王争霸赛正在进行之中,居民踊跃参与,其乐融融。  曾经的“稀烂街”是如何实现
期刊
建设廉洁雄安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办好“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重要保障。赵乐际同志在雄安新区调研时指出,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治理,都要把廉洁理念贯穿始终,加强全过程监督,创新监督方式方法,有效防控廉政风险,确保建成阳光工程、廉潔雄安。  中管企业纪检监察机构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廉洁雄安”的重要指示和十九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精神,与地方纪委监委一道加强廉政
期刊
山从天目成群出,水傍太湖分港流。行遍江南清丽地,人生只合住湖州。  这是宋末元初文学家戴表元所作的《湖州》。讲述的是太湖之滨的湖州,风景如画,最适宜居住。  但这样一个诗情画意、景色万千的地方,曾经因为无序发展,亦污染严重。流经村庄的溪水变得污浊不堪,青山变成了“秃山”,烟尘笼罩的村庄污水横流、垃圾遍地。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湖州市安吉县余村考察时,首次提出“绿水
期刊
据《萤窗异草》记载,河北涿郡的风水先生甲很擅长妖术,乡里的富户死了人,必定要花重金请他来,并以盛筵款待,才可平安无事,否则便会有祸事发生。  某村有一富翁老病而死,亲戚们非让富翁的儿子去请甲来。当时甲正在造房,知道死者是巨富之家,便想借此狠狠地敲诈一笔。富翁的儿子未答应,甲就威胁说今晚子时与亥时交替的那一刻将发生尸变。富翁儿子想要妥协,一个亲戚推荐了另一位风水先生乙,说乙本领很不错,只是甲名气太响
期刊
潼关县共有60周岁以上老人2.6万余名,占全县总人口的19.3%。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养老不仅是每个家庭面临的问题,也是实现小康不可缺失的一环。  近年来,潼关县高度重视养老事业发展,初步建成了以县级养老服务中心为带动,镇级敬老院、农村互助幸福院为补充的三级养老服务体系,实现了社会救助、合疗、大病保险一站式报销,方便了老人就医,让老有所养从“有保障”到“更完善”。塑造养老行业新典范  “
期刊
李贤经营一家小五金商店,以诚待客,童叟无欺,口碑一直不错。李贤这个人哪儿都好,就是粗心大意,两年前的一天,他骑着自行车去办事,半路发现忘带手机了,就在路边的公用电话亭打了一个长途电话,手提包随手放在自行车前面的车篮中。等他打完电话一扭头,不禁倒吸了一口凉气:手提包不见了!肯定是被顺手牵羊了。  手提包里有当天的收入两千元,还有一些票据和李贤的身份证。钱好说,但是票据和身份证丢了真糟心,李贤马上就去
期刊
小兰和阿聪谈恋爱时就知道阿聪没多少积蓄,她心疼阿聪,结婚的时候既没要钻戒,也没办婚礼。阿聪信誓旦旦地承诺,三年之内一定给小兰买个大钻戒。  转眼结婚七年了,说好的大钻戒连个影都没见着。更让小兰窝火的是,闺蜜们都掌握着家中“财政大权”,可她连阿聪的工资卡长什么样儿都不知道。  结婚七周年纪念日这天,小兰积攒多年的怨气终于忍不住爆发了。“你就是个窝囊废、大骗子!七年了,你的承诺呢?我跟了你算瞎了眼!”
期刊
李然是个饭店的老板,每星期他都挤出两天的时间到农村里去转转。他坚信“美食在民间”,去各处寻找美食,也是他赚钱的秘籍。  这天,李然来到风景秀丽的桃花峪水库,眼看到了中午,也饿了,就往不远处的桃花峪村走去。刚一进村,他就闻到了一股香味,皱着鼻子闻了闻,断定是一种猪肉野菜馅饼,按说材料并不特殊,但做得这么香,手艺却是绝了。  他循着香味儿找到一座很普通的民房,敲门,好一会儿,才有个男人应了一声,然后就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