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毛泽东的书法归属何体、何门、何派,众说纷纭。我们从现有问世的毛泽东墨迹中,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结合历史背景,将之分早期、中期和晚期加以赏析,就能清楚地看到毛泽东书法艺术的承脉关系、发展历程和独创的毛体形成途径。
毛泽东出生于1893年,六岁时,随母下厨,随父白耕夜作,八岁初进私墊,受晚清秀才袁吉六、名师毛宇居、学者毛鹿钟等启蒙点拨。首选欧楷(欧阳询系湖南长沙人),广览博帖,笔耕墨池,运笔得法,练就一手墨迹浑厚,魏底隶意,王貌欧架融为一体的好字,自成一家,达到了炉火纯青,尽善尽美的极致状态。
毛泽东早期书法,主要特点是刚以达志,风格博变,浩气四溢。这种书法无疑与他所处的时代、内容、个性相关。《明耻篇》这首四言诗书法作品,是毛泽东1915年5月7日题写在他曾阅读的一本《明耻篇》封面上的,这天也是袁世凯政府在日本提出二十一项侵华条约上签字的日子。毛泽东面对国家奇耻,看着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为争取民族独立,自由解放,故以此诗号召学子要立志报国。诗虽短,却有力,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当时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和极度愤慨的心情。此作共十六个字,从右到左,竖排每四字为一行,成方阵形,显示出庄严肃穆的神态,用笔雄拙,果敢大气,钢筋铁骨,金石味足,字眼里显露出慷慨激昂、誓报国耻的忠气,字貌“金刚瞋目”、力士挥拳的独特神采,仿如一支整装待发的革命军在等待冲锋出战的号角一样,雄赳赳气昂昂。笔画竖粗横细,夸张地吸取了颜真卿楷书的笔法特点与张裕钊楷书的风貌。颜真卿为人忠烈,如欧阳修《桑古录·唐·颜真卿三十二字帖跋》中赞道:“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毛泽东为什么选择颜体而作,其含义不言而喻。从这幅作品中,我们至少可感悟到三点:其一,毛泽东刚以达志的书法功底和目的,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骨气,如剑似戟不屈不挠的勇气,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斗气;其二,体现了毛泽东青年时期的书法就开始养成了不拘泥于古人的套路,不墨守于自己陈规,因事而异的性格。“人不能到,而我到之。人不能放,而我放之”“以他家为我所用,不抄袭,不攀摹”。这是毛泽东为自己制定的“座右铭”,并以这种创新精神始终贯穿自己的书法实践活动,正因为有了这种胆识,成就了自己独树一帜、风格盖古的书法艺术。其三,毛泽东的书法造诣性很强,以致影响到他中期作品中“似长枪大刀、似风雨欲来、似千军万马”,这是历代古人所不可及的。从这幅作品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就能机敏地运用字体的博变来达到他的政治目的,可谓是他书法的成功之处。另外,他的书法为何能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为何能感召天下,简而言之,因为是革命土壤中的一颗火种,是经革命洪流洗礼过的“真金法宝”。
毛泽东的书法除了斗争的一面,还有抒情的一面,与《明耻篇》题字相隔四月,毛泽东在1915年9月6日,用小字行草给他在湖南一师就读的同学萧子升,即萧瑜写了一封信《致萧子升》。这幅作品取楷书的端正典雅,通篇整齐,兼草书的流畅飞动,“落纸如云烟”融入了二王的自如笔法,兼具了鲁公的茂密雄强。此作难免有些稚嫩,但确实是一幅无可责备的早期成功的作品。从此作中,可见伟人终身墨迹雏形的形成和勒控其一生七十余年的书法艺术千变万化而不离其钵,不失其宗,神奇般地保持完整阵容的统一性、规范性;同时也显示出发纫之初的神品,正是这幅有诗情画意有独特魅力的稚作。
此作笔法博变,结体上险峻而又庄和,筋骨上强健而又洒脱,方中有圆,刚柔兼备,疏宕新颖,拙中见巧;字形上取欧楷的端庄典雅,严正修长;气韵上脉畅如泉,韵味生动,牵丝连贯,一气呵成;笔意上起落收笔,忖度寻思,偃仰欹正,大小长短,远近肥瘦,徐润疾涩,笔断意连,妙趣横生;章法上铺天盖地,观章见阵,密不透风,疏可行马。
南宋姜夔《续书谱》说:“书以疏欲风神,密欲老气。”由此可见,毛泽东在青年时期,已经能够熟练地把握其要领,故气老笔神,当之无愧,整幅作品就像董其昌赞苏东坡作品时说:“聚墨痕如黍米珠”,似习习之光摄入神魂。此作虽属小字行草,但多数运笔藏头护尾,一横三波,一竖三折,点提顿挫,得筋骨深隐之美。这篇杰作,可以与中国书法艺术史上任何大家的小字媲美,将其放大也可以与任何巨匠的行书抗衡,这是一幅极其难得的神品。
毛泽东的此幅小字行草作品,找不到历史上的对比材料,整幅作品中有行楷书体字,也有行草书体字,也有小草和大草字体融于一体的字,浑然天成,前古无人。经过半个世纪之后,毛泽东的书法艺术人老字老,又回到《致萧子升》书法艺术的风格上来,但已经是至高水平。
毛泽东的书法是伴随他的革命事业逐步成熟的,他的书法充满民族个性。从他所遗留下来的墨迹中,居然也可以领略到历史上某书法大师的艺术风格、或碑、或帖的痕迹,但都被他改造得“面貌皆非”,都是古为今用“非门非派”自成一体。
编辑:沈海晨 mapwowo@163.com
毛泽东出生于1893年,六岁时,随母下厨,随父白耕夜作,八岁初进私墊,受晚清秀才袁吉六、名师毛宇居、学者毛鹿钟等启蒙点拨。首选欧楷(欧阳询系湖南长沙人),广览博帖,笔耕墨池,运笔得法,练就一手墨迹浑厚,魏底隶意,王貌欧架融为一体的好字,自成一家,达到了炉火纯青,尽善尽美的极致状态。
毛泽东早期书法,主要特点是刚以达志,风格博变,浩气四溢。这种书法无疑与他所处的时代、内容、个性相关。《明耻篇》这首四言诗书法作品,是毛泽东1915年5月7日题写在他曾阅读的一本《明耻篇》封面上的,这天也是袁世凯政府在日本提出二十一项侵华条约上签字的日子。毛泽东面对国家奇耻,看着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为争取民族独立,自由解放,故以此诗号召学子要立志报国。诗虽短,却有力,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当时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和极度愤慨的心情。此作共十六个字,从右到左,竖排每四字为一行,成方阵形,显示出庄严肃穆的神态,用笔雄拙,果敢大气,钢筋铁骨,金石味足,字眼里显露出慷慨激昂、誓报国耻的忠气,字貌“金刚瞋目”、力士挥拳的独特神采,仿如一支整装待发的革命军在等待冲锋出战的号角一样,雄赳赳气昂昂。笔画竖粗横细,夸张地吸取了颜真卿楷书的笔法特点与张裕钊楷书的风貌。颜真卿为人忠烈,如欧阳修《桑古录·唐·颜真卿三十二字帖跋》中赞道:“忠义出于天性,故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挺然奇伟,有似其为人。”毛泽东为什么选择颜体而作,其含义不言而喻。从这幅作品中,我们至少可感悟到三点:其一,毛泽东刚以达志的书法功底和目的,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骨气,如剑似戟不屈不挠的勇气,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斗气;其二,体现了毛泽东青年时期的书法就开始养成了不拘泥于古人的套路,不墨守于自己陈规,因事而异的性格。“人不能到,而我到之。人不能放,而我放之”“以他家为我所用,不抄袭,不攀摹”。这是毛泽东为自己制定的“座右铭”,并以这种创新精神始终贯穿自己的书法实践活动,正因为有了这种胆识,成就了自己独树一帜、风格盖古的书法艺术。其三,毛泽东的书法造诣性很强,以致影响到他中期作品中“似长枪大刀、似风雨欲来、似千军万马”,这是历代古人所不可及的。从这幅作品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毛泽东在青年时代就能机敏地运用字体的博变来达到他的政治目的,可谓是他书法的成功之处。另外,他的书法为何能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为何能感召天下,简而言之,因为是革命土壤中的一颗火种,是经革命洪流洗礼过的“真金法宝”。
毛泽东的书法除了斗争的一面,还有抒情的一面,与《明耻篇》题字相隔四月,毛泽东在1915年9月6日,用小字行草给他在湖南一师就读的同学萧子升,即萧瑜写了一封信《致萧子升》。这幅作品取楷书的端正典雅,通篇整齐,兼草书的流畅飞动,“落纸如云烟”融入了二王的自如笔法,兼具了鲁公的茂密雄强。此作难免有些稚嫩,但确实是一幅无可责备的早期成功的作品。从此作中,可见伟人终身墨迹雏形的形成和勒控其一生七十余年的书法艺术千变万化而不离其钵,不失其宗,神奇般地保持完整阵容的统一性、规范性;同时也显示出发纫之初的神品,正是这幅有诗情画意有独特魅力的稚作。
此作笔法博变,结体上险峻而又庄和,筋骨上强健而又洒脱,方中有圆,刚柔兼备,疏宕新颖,拙中见巧;字形上取欧楷的端庄典雅,严正修长;气韵上脉畅如泉,韵味生动,牵丝连贯,一气呵成;笔意上起落收笔,忖度寻思,偃仰欹正,大小长短,远近肥瘦,徐润疾涩,笔断意连,妙趣横生;章法上铺天盖地,观章见阵,密不透风,疏可行马。
南宋姜夔《续书谱》说:“书以疏欲风神,密欲老气。”由此可见,毛泽东在青年时期,已经能够熟练地把握其要领,故气老笔神,当之无愧,整幅作品就像董其昌赞苏东坡作品时说:“聚墨痕如黍米珠”,似习习之光摄入神魂。此作虽属小字行草,但多数运笔藏头护尾,一横三波,一竖三折,点提顿挫,得筋骨深隐之美。这篇杰作,可以与中国书法艺术史上任何大家的小字媲美,将其放大也可以与任何巨匠的行书抗衡,这是一幅极其难得的神品。
毛泽东的此幅小字行草作品,找不到历史上的对比材料,整幅作品中有行楷书体字,也有行草书体字,也有小草和大草字体融于一体的字,浑然天成,前古无人。经过半个世纪之后,毛泽东的书法艺术人老字老,又回到《致萧子升》书法艺术的风格上来,但已经是至高水平。
毛泽东的书法是伴随他的革命事业逐步成熟的,他的书法充满民族个性。从他所遗留下来的墨迹中,居然也可以领略到历史上某书法大师的艺术风格、或碑、或帖的痕迹,但都被他改造得“面貌皆非”,都是古为今用“非门非派”自成一体。
编辑:沈海晨 map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