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斯特山地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地形梯度响应——以贵阳市中心城区为例

来源 :水土保持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spa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喀斯特地区具有特殊的地理地貌性质,为探究“城山镶嵌”的特殊山地城市地形因素对城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以典型喀斯特城市贵阳市为研究区域,2018年贵阳市中心城区Pleiades卫星影像图(0.5 m空间分辨率,含DEM高程)为数据源,运用地形位指数、地形分布指数结合修正后的“当量因子法”,对贵阳市中心城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地形梯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类型在空间上呈三段式分布,随着地形梯度的增加,由以水域、耕地、草地、建设用地主导的地形优势区逐渐转为以林地为主导的地形优势区。(2)2018
其他文献
为测度耕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并为科学制定耕地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提供依据,以位于北方农牧交错带的吴忠市为研究区,基于2009年、2013年、2017年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图谱和当量因子法,定量测度并揭示了2009—2017年吴忠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演变及对耕地利用变化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2009—2017年,吴忠市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逐年降低,由158.26亿元降低至156.46亿元;吴忠市耕地利用变化模式以前期变化型和后期变化型为主;在前期变化、后期变化和持续变化3种耕地
为了科学揭示快速城镇化地区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子,以广东省为研究对象,基于1990—2018年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借助信息熵理论和非线性拟合方法,探讨了广东省土地利用程度、耕地比重和建设用地比重三者与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广东省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1990—2018年广东省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均值呈现增加—平稳—增加的趋势,从空间分布来看,东翼(1.280)>西翼(1.107)>珠江三角洲(1.056)>山区(
为揭示喀斯特山区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以贵州省为例,基于高精度遥感数据,利用景观指数、平均最近邻、核密度等方法,探究喀斯特山区农村居民点整体和斑块的规模、形态和密度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了地形、区位以及社会经济因素对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1)从整体看,贵州省农村居民点属于集聚型分布模式,其规模、形状、密度由北到南分别呈现出低高中、高低中、高中低分布模式;(2)从斑块尺度看,贵州省农村居民点的规模整体大,大规模居民点有1204.06 km2,占全省居民点总面
为了研究三峡库区生态系统与经济的相互驱动关系,运用重心空间耦合法、中间物质转化法等方法,计算了2005年、2010年和2015年三峡库区生态服务价值与GDP增长率、城镇化率、第二产业增加值以及人均财政预算支出重心位置,并讨论了其动态耦合关系。结果表明:2005—2010年,供给、文化服务价值重心向西南偏移,调节服务价值重心向西北偏移,支持服务价值重心向东南偏移,总生态服务价值向东北偏移。除文化服务价值外,其余服务价值重心偏移距离比较小。2010—2015年,各类服务价值重心均向东北偏移。除文化服务价值外,
为了探究图们江核心地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三生空间”功能用地变化特征及其生态质量影响,基于2000年、2010年、2020年3期土地利用遥感解译数据,从“生产—生态—生活”土地利用功能分类角度出发,引入重心模型及土地利用转型生态贡献率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生态用地面积减少1143.34 km2;生产用地面积增加915.25 km2;生活用地面积增加228.85 km2。(2)延边州生态质量指
齐齐哈尔市主城区为哈大齐工业走廊的重要节点,近些年因工业化建设导致生态斑块破碎化,生态效益下降等问题,构建生态网络是目前修复区域生态环境、整合土地资源的重要技术手段。基于ArcGIS等技术分析研究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得出潜在生态问题,为后续生态网络构建提供基础。基于景观生态学原理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对研究区域的核心区、桥接区及岛状斑块等进行识别与评价,根据dPC指数提取出重要生态源地,基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MCR)得出潜在生态廊道,通过计算对连通性较弱的区域进行规划补充,并归纳分析网络体系缓冲区
为了巩固贵州省脱贫成果、实现乡村振兴,采用最近邻指数、核密度估计、叠置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贵州省2422个国家级乡村旅游扶贫村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贵州省扶贫村整体呈不均衡的凝聚型分布特征,市域尺度下以凝聚分布为主,县域尺度下以均匀分布为主;(2)其地理要素上呈现“东南密,西北疏”的空间格局,有显著空间集聚特征;(3)其空间分布受到地形地貌、旅游资源禀赋、交通区位的影响。有68.3%的旅游扶贫村集中分布在600~1400 m的海拔区间内;有79.7%的旅游扶贫村分布于高A级景区(4A,5A
国家级自然保护地是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中的核心部分,在我国的自然生态保护格局中担任着主要角色。运用最邻近点指数、核密度估计、空间叠置等方法对贵州113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及4处自然遗产地空间格局特征展开了分析。结果表明:(1)贵州省国家级自然保护地整体聚集分布,单类保护地呈离散分布;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核密度区呈点状、带状两类结合分布的特点,高密度区位于遵义西北部、贵阳西南部、黔东南中部以及北部与铜仁交界一带4个地方。(2)贵州国家级自然保护地重叠率为44%,重叠自然保护地有3处高密度区,分别为黔东南中部、黔东
为了解重庆市重要生态空间质量状况及变化规律,从自然生态、人为影响和景观格局方面分别选取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模型、归一化建筑指数(NDBI)模型、图斑破碎度模型计算和分析了2002年、2006年、2010年、2014年和2018年相应指标状况,并在此基础上对区域生境质量进行了综合计算和打分评价。结果表明:(1)重庆市重要生态空间NDVI呈波动上升趋势,具有明显的地域性。主城区和渝西各区县NDV
为了探索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背景下陕西省土地利用结构和功能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的时空变化。基于2000年、2010年和2018年的3期土地利用遥感监测数据,以“生产—生态—生活”为主导功能分类,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土地利用转型生态贡献率等方法,定量分析了土地利用结构的时空演变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陕西省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差异较大,生产、生活用地主要分布在关中平原,生态用地主要分布陕北高原和陕南山地;其中生态用地面积最大且呈扩张趋势,生产用地面积居中且持续下降,生活用地面积最小但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