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发展的德育目标及其实践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g198703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发展的德育目标及其实践,是当前学校教育在教学与德育辩证关系下对语文教学提出的要求。它是在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教师主体性的发展相偕生成、互相提升的过程中起步、完成的,其核心是学生在主体性教育实践中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管理。此外,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发展的德育行为应该立足合作精神、基于科学认识、具备国际视野。
  [关键词]语文教学自主发展德育
  [作者简介]骆礼鹏(1981- ),男,贵州金沙人,唐山师范学院滦州分校助教,研究方向为现当代文学及语文教学;耿巧丽(1979- ),女,河北滦县人,唐山师范学院滦州分校助教,研究方向现当代文学及语文教学。(河北唐山063700)
  [中图分类号]G40-01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17-0123-02
  
  语文教学必须自觉承担起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德育目标。语文学科集人文、审美、知性、情感于一体,这使得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有着自身独特的厚重和深沉。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更注重基本的质素和素养,其教学更强调能力目标与德育目标的隐性存在,更关心过程的潜移默化特征。这就使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发展的德育目标及其实践,有着不可忽视的特性。
  
  一、在语文教学中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是和教师主体性的发展是相偕生成、互相提升的。在语文学科承载的众多德育目标中,学生的自主发展集中体现着学生的知性质素、感性质素、审美素养、人文素养,这就使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发展这一德育目标的实现,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可以说,诸多德育目标的实现,及其实现之中和实现之后对教学本身的推动,都在学生的自主发展这一领域获得最基本的起点和最关键的动力。然而,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虽然教师都能明白:学生的自主发展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发展是分不开,是在学生主体性生成、提升的过程中起步、完成的,但是,很少有教师意识到,教师自身的主体性也存在于这个过程之中,并发挥着重要作用。
  从人性的角度来说,人是主体性与客体性、能动性与被动性、独立性与依赖性的双重统一。传统语文教学把教与学建立在教师和学生的客体性、被动性、依赖性上面,教师失去主体性的后果,是被動地接受教学大纲,依赖大纲、教材、教学参考书;学生失去主体性的后果,是被动地接受书本知识,依赖教师传授书本知识,不会独立自主的学习。新语文课程标准把“自主”作为一种学习精神提出后,教师意识到了学生主体性的存在,意识到了必须而且应该开发学生的主体性,但却忽视了对自身主体性的开发,或者说没有意识到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存在主体性的问题。这首先源于教师对自身学科的隔阂。爱因斯坦指出:“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的思考与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① 语文教师对自身质素结构的隔膜,导致了其作为教师的主体性的丧失。通常来说,教师能够意识到在继续教育的学习过程中,自身作为“学生”的主体性,却意识不到在教学的过程中,从“教”的角度而言,自身也存在主体性的问题。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天然排斥被动、依赖,天然倡导主动、独立,教师的“教”如果失去主动精神、独立地位,变成对教材、大纲的依赖,那么,这样的语文教师,是谈不上开发学生的主体性的。
  语文教师的素质结构,从“教学”的角度而言,包含所有教师都应具备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研究、教学管理诸项内容。由于忽视了或者说丧失了主体性,语文教师常常把这五个方面的素质理解为遵照教材和大纲的执行能力。于是,在被动的执行中,教师主体精神的丧失,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学生主体精神的获取和开发。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明确地认识到,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是和教师主体性的发展相偕生成、互相提升的。学生自主发展德育目标的实现和实践,都在这一过程中起步、完成的。离开了教师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就将失去重要的参照和榜样。
  
  二、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管理是主体性教育实践的核心
  
  学生语文学习成绩的好坏,首先取决于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家长、老师、学校必须激发、引导学生的动机、兴趣,调动、巩固学生的情感、意志,不能通过暴力、恐吓或者权威压迫来达到迫使学生学习的目的。总之,就是要在学生主体性的诱导和调动中达到目标。而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发展的德育目标及其实践核心就是学生在主体性教育实践中的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评价、自我管理。
  (一)自我学习
  语文学科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强烈的人文性和实践性。因此,与此相应的德育目标,具体为:在人文素养的培养和学科知识的实践中,逐步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学生的自我学习,就在这种培养和实践中进行。这一过程,可以说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之中。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学生导读”掌握教材的基本内容,之后根据“导读”内容进行自编自排小品等活动。这体现了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等能力。但是,这还没有把教学的触角真正指向学生的自我学习。教师应该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向家长、老师、同学请教;要让他们在自愿组合的基础上,几人为一组,就“导读”内容和小品设计,进行考察,由组长召集、确定考察专题,联系考察单位(或人员对象),设计考察提纲,撰写和打印考察报告,并在这一过程中实行明确的分工负责制度;最后由课代表或班干部主持,召开各组的考察交流,在交流中互相学习。这样,学生在实践中完全居于主导地位,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自我学习的目标,也就得以达成。
  (二)自我教育
  学生的自我教育,事实上是和自我学习同步进行、相互涵纳的,有时候,二者甚至出现重合情况。自我教育的核心思想可以简要概括为:从寓德育于教学开始,挖掘教学的教育性,然后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再后让学生走出课堂,在社会实践中彻底实现自我教育。从这一概括可以看到,从实施过程而言,自我教育与自我学习是同一的,其差异在于目标与内容。
  (三)自我评价
  在学校德育中,开展学生的自我评价有助于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认识自己与学校要求的差距,做出恰当的学习决策。反映到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开展学生的自我评价,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促进学生在德育方面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判断能力的提高,将在德育自我评价中形成的能力迁移到学习领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语文教学中,学生德育自我评价体系的建立,至少应该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1.日常行为的自我评价。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往往通过活动与交往表现出来,语文学科丰富的人文内涵,决定了学生对思想品德素质做自我评价时,既可以从日常行为表现来进行,又可以从中印证语文内容的学习。如通过对鲁迅先生《一件小事》的学习,学生就可以就鲁迅先生的行为和自己可能类似的行为进行比较。这样,就在学生日常行为的自我评价中,既进行了教学行为,又达成了德育目标。
  2.个性心理素质的自我评价。随着社会的变化,独生子女的增多,许多学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问题。如学校奋发向上的精神给一些同学带来了沉重的学习压力;再如,个别学生由争强好胜发展到自私自利。这时候,语文教学就要从实际出发,针对学生中所存在的不同心理问题,结合学生个性心理素质特点,将语文教育与个性心理素质评价结合在一起,注重评价的科学性、规范性、教育性。这可以通过鼓励学生写“公开的心事”、开展“给老师写一封信说说悄悄话”等色彩鲜明的教学活动来达成;而这同时又可以促进教师对学生课堂行为、学习心理的把握。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设法看得见学生的思路。”② 事实上,对学生个性心理素质的德育自我评价措施,同时也是对学生思路进行把握的教学行为。
  (四)自我管理
  语文学科的特点,使语文教师把学生德育自我管理内容纳入教学体系成为可能。可以通过文学社团、读书小组等群体的组建以及小规模刊物(如手抄报)、小组读书活动等行为的实施,来完成学生自我管理德育目标,尤其是在学生自我管理德育目标的实现上,语文教师不应采取居高临下的“宣讲式”德育方式。让学生在活动的组织、群团的实践中进行交互式教育,才是学生们更欢迎的选择,才更能让他们体会到教育是自己的事情,才能更真切地提醒他们:自己才是教育的主体。这使学生不仅受到了教育,还体会到了教育的快乐。“即使是外力推动的机械运动,也要通过事物内部的矛盾性。”③
  
  三、新时期社会的发展,要求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发展的德育行为应该是立足合作精神、基于科学认识、具备国际视野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已经到来的时代,学校德育目标必须以培养与造就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优秀人才为核心。从新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出发,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发展的德育行为,应该具备三个方面的内涵:
  (一)立足合作精神
  现代社会是开放的社会,要求社会每一成员有基本的社会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社会交往能力与团队精神是应对经济全球化需要的重要措施。这一点之所以能够纳入语文教学的德育目标体系,是源于合作精神和语文学科在情感因素上具备关联性。合作精神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是个体重要的生存能力,是一种发掘情感潜能、运用情感力量影响生活各个层面的关键性品质因素,它可以分解为情绪控制、认知他人、人际交往、竞争意识等方面。而语文学科在人文、审美、知性观照下的情感体认性质,正和这一点有着天然的联系。
  (二)基于科学认识
  这是指语文学科在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塑造上,要讲究科学性。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丰富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一些人的享乐主义,而高科技发展的负面效应导致了重物轻人、重事实轻价值、重物质轻精神的倾向。在这样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语文教育更要倡导精神追求胜于物质追求的生活态度,引导学生在求真、求善、求美的艰苦探索过程中感受生活的乐趣,体验思想创新、方法创新的成功,从而树立远大理想,崇尚精神追求,拒绝不思进取的享乐主义,增强事业心、责任感,遠离平庸,在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
  (三)具备国际视野
  经济全球化要求学校培养具有国际意识的人才。为此,语文教学要在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眼光、国际竞争与国际合作的意识,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注重多元文化的吸收,使学生成为具有宽阔国际视野的爱国主义者。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就要培养学生的国家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对社会主义祖国的热爱是建立在对社会主义信念基础之上的。因而,这种信念只能是建立在学生对历史唯物主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但是,爱国主义并不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因此,在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我们必须使学生具有宽阔的国际视野,具备国际意识,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
  
  [注释]
  ①爱因斯坦.爱因斯坦文集(第三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47.
  ②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下册)[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141.
  ③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2.
其他文献
本文采用电渗析法,初步研究了木糖提取液中的盐分脱除性能,并考察了其影响因素,对其主要操作条件进行了优化。采用对电导率水平的考察来表征电渗析对木糖料液中盐分的脱除性能。
L-阿拉伯糖具有健康糖的美誉,价值很高,在结晶木糖工艺中积聚在母液中,被当作副产品处理。采用色谱分离技术对木糖母液中L-阿拉伯糖进行提纯,通过结晶方式获得高纯产品,同时木糖也
阐述医学专业英语教学中全面系统与简化精炼相结合、阅读与写作相结合的特点,并就课程的构建提出具体的设想,力求探索医学专业英语课程建设规范化的发展方向。
在中外合作办学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只有强化监控,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才能真正得到提升    教育部表示,今后审批实施本科以上高等学历教育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将以外国教育机构及其学科专业和师资的知名度作为主要依据;2008年年底以前,暂时停止高等职业教育类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的审批。   这意味着,作为我国教育市场对外开放的产物,中外合作办学开始进入整顿期。    中外合作办学走
本文报导了甲型肝炎病毒活疫苗(以下简称甲肝疫苗)预防效果的连续4年观察结果,接种甲肝疫苗组972人,无1人发病,对照组723人发病9人,发病率为12.48%,4年观察的结果表明,甲肝疫苗预防效果可靠,且易于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