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对于数学教学来讲,数感主要是指学生对所接触的事物在实际数量关系等一些方面的感觉。在培养数感上需要促使学生主动的在平时能从数学的层面来描述与解释事物的数学特征(如:外状以及数量关系等)。为了更好地增强小学生的数感,本文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数感这一课题进行了全面探讨,以期对数学教学及学生全面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 小学学生;数感;教育;数学
一、思索问题,提升数感
数学源自现实,又寓于现实,在培养数感上还要让学生尽量多思索一些现实的问题,主动地用数量关系来判断现实问题。所以,在数学教学当中应在考虑学生已有知识以及常接触的事物的前提下,给出某些和平时行为存在一定联系的、难度较大、较复杂的题目,并围绕这些题目做“模拟训练”,以增强学生思索、判断现实问题的能力,提升其数感。
例:在余数除法的教学当中可设计以下的题目,“29个人要坐车外出,每辆车只有7个空位,至少要准备几辆车?”学生经过亲自计算29÷7=4……1,明白了在此问题当中,商7以及余1分别表示的是何意,且经过思索之后,得到了多种坐车法。学生在思索现实问题当中,对数的内在意义有了更深的认识,知晓了数的相对大小、排列的关系,不但使其对已有知识的运用更熟练了,还使数感得到了增强。
二、亲自操作,加强数感
教师应尽量多创造一些操作机会,让学生亲自进行操作,使其经由动手做数学而感受到“数”就在其不远处,并感受到“数”具有的实际作用,从而对数引起极大的关注。
例:在讲到“千克的相关认识”时,我提出了以下的操作——一是称一称:让学生亲自称瓜子(400克,3袋)、桃(2千克,8个)、书(600克,3本)。二是数一数:600克书有几本?2千克桃有几只?400克瓜子有几袋?三是掂一掂:学生将称的400克的瓜子亲自用手掂下,再掂其他的物品,边掂边感受400克实际有多重。四是找一找:就是将以上3个物品分别放在3个外形相同的盒内,让学生只能通过手掂重量来找出有瓜子的盒子。经由上面的诸多操作,拉近了学生和数学的距离,感受到“400克”的实际重量,也认识到了数学和平时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三、合作探讨,加强数感
在《数学课程标准》里面强调要将动手操作、自主分析、合作探讨作为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而不能仅凭着简单的模仿来学习。所以,在培养数感方面,要多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自主分析以及合作探讨的机会,使其在操作、探討中相互促进,共同提升。
例:在讲到长度单位的内容时,给学生出了以下的题目,一根茄子的长度是2厘米左右。茶杯的高度在30厘米左右。让学生对此进行判断,并在探讨中讲出自己是如何判断的。有的同学说:“我的小手指都有3厘米长,一根茄子才2厘米长啊,不可能的”。还有的同学大声说:“茶杯的高度是30厘米,没有这么高的,我家的电视才40厘米高呢”。在此当中,同学们用其已有知识,联系平时观察做出直观反映,在探讨之中使得自身的数感也得到增强。
总之,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数感的培养是个持续的过程,在此期间,还要经历反复的动手操作。故此,老师在采取灵活手段引导课堂学习的同时,要多为学生创造能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并调动其参与操作的热情。学生也要勤于思索,善于合作,这样,才更有利于培养数感,进而增强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 高洁. 小学数学课堂数感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2011.
[2] 张晶. 探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J]. 求知导刊,2016(2).
[3] 吴富平.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J]. 新课程(中),2017(2).
【关键词】 小学学生;数感;教育;数学
一、思索问题,提升数感
数学源自现实,又寓于现实,在培养数感上还要让学生尽量多思索一些现实的问题,主动地用数量关系来判断现实问题。所以,在数学教学当中应在考虑学生已有知识以及常接触的事物的前提下,给出某些和平时行为存在一定联系的、难度较大、较复杂的题目,并围绕这些题目做“模拟训练”,以增强学生思索、判断现实问题的能力,提升其数感。
例:在余数除法的教学当中可设计以下的题目,“29个人要坐车外出,每辆车只有7个空位,至少要准备几辆车?”学生经过亲自计算29÷7=4……1,明白了在此问题当中,商7以及余1分别表示的是何意,且经过思索之后,得到了多种坐车法。学生在思索现实问题当中,对数的内在意义有了更深的认识,知晓了数的相对大小、排列的关系,不但使其对已有知识的运用更熟练了,还使数感得到了增强。
二、亲自操作,加强数感
教师应尽量多创造一些操作机会,让学生亲自进行操作,使其经由动手做数学而感受到“数”就在其不远处,并感受到“数”具有的实际作用,从而对数引起极大的关注。
例:在讲到“千克的相关认识”时,我提出了以下的操作——一是称一称:让学生亲自称瓜子(400克,3袋)、桃(2千克,8个)、书(600克,3本)。二是数一数:600克书有几本?2千克桃有几只?400克瓜子有几袋?三是掂一掂:学生将称的400克的瓜子亲自用手掂下,再掂其他的物品,边掂边感受400克实际有多重。四是找一找:就是将以上3个物品分别放在3个外形相同的盒内,让学生只能通过手掂重量来找出有瓜子的盒子。经由上面的诸多操作,拉近了学生和数学的距离,感受到“400克”的实际重量,也认识到了数学和平时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
三、合作探讨,加强数感
在《数学课程标准》里面强调要将动手操作、自主分析、合作探讨作为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而不能仅凭着简单的模仿来学习。所以,在培养数感方面,要多为学生创造动手操作、自主分析以及合作探讨的机会,使其在操作、探討中相互促进,共同提升。
例:在讲到长度单位的内容时,给学生出了以下的题目,一根茄子的长度是2厘米左右。茶杯的高度在30厘米左右。让学生对此进行判断,并在探讨中讲出自己是如何判断的。有的同学说:“我的小手指都有3厘米长,一根茄子才2厘米长啊,不可能的”。还有的同学大声说:“茶杯的高度是30厘米,没有这么高的,我家的电视才40厘米高呢”。在此当中,同学们用其已有知识,联系平时观察做出直观反映,在探讨之中使得自身的数感也得到增强。
总之,在小学阶段的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数感的培养是个持续的过程,在此期间,还要经历反复的动手操作。故此,老师在采取灵活手段引导课堂学习的同时,要多为学生创造能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并调动其参与操作的热情。学生也要勤于思索,善于合作,这样,才更有利于培养数感,进而增强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 高洁. 小学数学课堂数感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2011.
[2] 张晶. 探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J]. 求知导刊,2016(2).
[3] 吴富平. 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J]. 新课程(中),2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