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大学课堂上的吟诵教学

来源 :中国大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gtiet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课堂上的吟诵教学应遵循教学规律、符合教育精神,做到规范化、科学化、合理化。其难点在于如何提高学生对吟诵的认识,其要点在于转变学生的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须去除学生的怀疑心理、畏惧心理和倦怠心理。组织比赛、适当奖励是激发学生兴趣的有效途径。大学课堂上的吟诵教学应以生为本,以技能训练为主,从教材、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测试、评估等环节进行教学改革。大学课堂上的吟诵教学应秉持百花齐放、传承经典的理念,并积极开展信息化教学。大学吟诵教学目前已取得了初步成效,未来任重道远,大有作为。
  关键词:大学课堂;吟诵教学;以生为本;信息化教学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吟诵,近些年来越来越多地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重视。其表现之一是2016年,吟诵被教育部、国家语委列入“十三五”工作规划,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而吟诵作为一门课程重回教育体系,则起步更早。吟诵进入教学体系的过程,离不開老一辈学者的大声疾呼,其中叶嘉莹先生厥功至伟,她曾于1994年和1998年分别致信赵朴初先生和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同志,呼吁让儿童和小学生学习吟诵。吟诵从娃娃抓起的观念,促使新时期以来的吟诵教学率先在中小学校扎根,再向大学延伸。据统计,目前全国共有500多所中小学开展了吟诵教学,约有几万名学生学习过吟诵[1],其人数远远超过大学生和研究生。在高校中,南开大学叶嘉莹、南京师范大学陈少松、首都师范大学赵敏俐和徐健顺等学者长期致力于吟诵课程的教学和研究。但就全国范围而言,大学里的吟诵教学仍任重而道远。2014年,笔者在执教的上海大学开设“吟诵”课程,面向全校新生、中文专业本科生及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硕士生等不同群体,设计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吟诵课程,并于2017年、2018年和2019年成功举办了三届校园古典诗词吟诵大会。2018年11月13日,上海大学“中华古诗文吟诵和创作基地”成功入选教育部第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上海大学成为国内名副其实的吟诵教学、推广和研究重镇。在长期的教学中,笔者积累了一些教学经验,希望与教育界同仁分享,以期推进大学课堂上的吟诵教学。
  一、转变观念和激发兴趣
  吟诵课教学的难点在于如何提高学生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与其他课程不同,吟诵属于一门古老的艺术,在我国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过去曾以口耳相传的形式在私塾或家学中传承,直至20世纪猝然式微。叶嘉莹先生说吟诵衰微的原因在于人为割裂,而非自然淘汰[2]。然而,新时期成长起来的学生对此并不了解,先入为主的观念使他们一开始就把吟诵归入陈旧的、落后的文化行列。所以,改变学生旧的思想观念,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是解决这一难题的两个关键。
  如何改变学生的思想观念呢?陈少松先生的看法是让学生试听两节课,如果学生不满意,再让他们改选其他课程[3]。他执教的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刚好有此项规定。但据笔者了解,大部分高校学生选课之后很难退选或改选。这时,带给学生希望,让他们看到吟诵的价值,就考验着老师的能力。毋庸置疑,前两节课很重要,起着“拨乱反正”、定调定性的作用。第一印象树立好了,以后的教学就很顺利,第一印象差了,以后的教学就颇多掣肘。同时,授课教师也要认识到改变学生旧的观念不应该只是前两节课的任务,而应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原因是吟诵课教学一般遵循由简入难的规律,课程开展到中间环节,老师会适度加重授课的分量和难度,压力一大,学生会再次萌生吟诵是“老古董”,没必要学的想法。所以,前两节课一定要给学生讲明吟诵的断裂史和复兴史,让学生从理性上认识吟诵的价值和意义:吟诵是我国古代独有的读书方式,它不但是古人创作诗文、推敲诗文的重要手段,还是读者学习诗文、欣赏诗文的重要途径,它对提高个人修养、复兴传统文化都有帮助。除此之外,还要现身说法。笔者常把自己学习吟诵时经历的趣事、萌生的困扰、取得的成绩和心得体会分享给学生,往往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坚定他们的信念,这比单纯说教效果要好。还要重视互动。互动包括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它在“培养学生能力、增进师生交流、实现教育公平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4]。吟诵课的实践性质决定了它的课堂互动要比其他理论课多很多。
  初学吟诵的大学生一般会经历这样的心路历程:从最初的害怕,到接触后的欣喜,再到熟悉后的厌倦,终至结束时的回味。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竭力去除学生的三种心理:怀疑心理、畏惧心理和倦怠心理。大部分学生对吟诵都有过怀疑心理,他们会怀疑吟诵是精华还是糟粕?授课老师的吟诵与他们从其他地方听到的吟诵有何不同?当代人学习古人的吟诵有必要吗?吟诵会不会只是一时的风气?吟诵是个别学者在鼓吹,还是得到了国家层面的认可?这些思想负担不解除,学生就不会全身心投入学习吟诵,更不要说学好它。我教过的一个学生在作业里说吟诵带给她的第一感觉是“奇怪”,另一个学生则坦言自己听惯了流行音乐,很难接受吟诵,内心排斥而不想学习。可谓说出了年轻一代的真实想法,值得教育者反思。还有些学生对吟诵持畏惧心理。一名学生说自己五音不全恐怕学不了吟诵。显然,这名学生把吟诵误认为唱歌。大多数学生学习了一段时间后会产生倦怠心理,神秘感消失、学习兴趣跟着下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首先应丰富授课内容。笔者在授课时,以唐调为主,不时穿插其他吟诵调与之调剂,以增长学生见闻、提高学生兴趣。一名学生学期末回忆道:“在老师的指导下,我们通过一篇篇精妙的诗文,走过由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宋词和元曲搭建的小桥,踏过由唐调、宜兰调、龙游调铺成的小路,逐渐走进吟诵的世界,感悟人生的悲欢离合,领略吟诵的魅力和精彩。”可见,丰富教学内容确能发挥很好的效果。另外,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体会到汉语的音韵之美。笔者在授课时,结合古诗词的创作、汉语的四声规律、汉语的音乐性等内容,让学生们不仅学习吟诵技巧,也同时体悟到中华民族语音文字之精妙,从而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文化自豪感。
  提高学生兴趣的教学法还有很多,笔者授课时常用的方法有比赛法和奖励法。比赛法是指组织学生参加本校或兄弟院校举办的吟诵大赛或交流活动。开课之初,我就为学生树立了“学而优则赛”的目标,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类比赛。我指导的学生中常有脱颖而出者。2018年6月28日,罗容韬、王硕等7名学生联袂吟诵的《九歌·湘夫人》荣获“雅韵华章——上海大学第二届古典诗词吟诵大会”一等奖。2018年11月15日,杨春妮、郭繁荣、张媛颖等学生赴上海中原中学参加“唐调吟诵古诗文交流研讨活动”,她们的展演赢得了与会专家的青睐。比赛不仅为学生们赢得荣誉,还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作力。第二届古典诗词吟诵大会上,苏静如、李登瑾等5名学生吟诵了《论语》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他们身着汉服,一人扮演孔子坐于舞台中央,其余4人扮演孔子弟子环坐于夫子两侧。他们的吟诵集节奏、旋律、动作、情感于一炉,以自己的理解重新演绎了古代经典,赢得了现场评委的高度评价。吟诵演出可以增进交流、扩大影响,它对大学吟诵教学的带动不容忽视。奖励法也在吟诵教学中时常用到。真正高明的奖励应化奖励于无形之中,激励所有人进步。例如,吟诵课快要结束时会进行当堂考核。为此,笔者特意购置了精美的“中国风”书签,并用小楷在其背面写上考题。学生抽到书签后,根据题目现场吟诵。所抽书签则归他们所有,留作纪念。这样,每位学生考试时就获得了一份奖励,这就是一种无等差的奖励。它不为奖励而奖励,却起到了调适心态、提升兴趣、激励学习的作用。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压力衣对虎口皮瓣修复术后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将46例虎口损伤行皮瓣修复术后的患者,按相同年龄段、相同性别、相同损伤程度、同类手术方式4个因素,分为观察组和对
运用波特的“钻石模型”作为研究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学科核心竞争力的逻辑起点,构建以学科治理竞争力、资源竞争力、协同竞争力、市场竞争力、政府支持和机会支撑六大子系统
萨拉蒙的“新治理”理论是对当代社会治理困境的反思与突破。“新治理”理论主要由五大理论组成,即非营利组织理论、志愿失灵理论、第三方政府理论、合作伙伴关系理论和新工
OPN和TIP30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及其上调对cal-27细胞的影响研究目的:观察口腔鳞状细胞癌中OPN和TIP30的表达情况,研究上调OPN或TIP30后对舌鳞癌细胞cal-27细胞株生物行为的影
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培养适应全球化发展的复合型人才成了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以高校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为切入点,结合建构主义理念,通过创新课程体系及教学方式,采用实证研究
目的:强化自我效能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乳腺癌术后患者自我效能感水平、创伤后成长水平的影响。方法:按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入81位乳腺癌术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4
采用Flac3D有限差分法模拟地铁盾构区间隧道下穿既有综合管廊的施工过程。分析下部地铁盾构隧道在不同交角和不同盾尾注浆压力的工况下,对上部既有综合管廊单洞隧道变形的影
目的 探讨放射治疗对鼻咽癌患者中耳功能的影响 ,寻找有效的防治措施。方法 观察 163例鼻咽癌患者放疗前后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生及中耳压的改变。结果 鼻咽癌患者放疗后分泌
L-阿拉伯糖最显著的作用是选择性地抑制人体小肠黏膜蔗糖酶的活性,进而阻碍人体对蔗糖的分解吸收,从根本上起到控制血糖和减少脂肪堆积的作用。可有效用于治疗肥胖、高血糖、高
实现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当代中国的时代主题,也是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壮举。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方式之一就是履行善治。履行善治需要涵盖五大基本要素:良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