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漆:贵重之器,工思兼具

来源 :海峡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haiwei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福建人而言,信仰与茶都是生活至关重要的精神依托,而漆无疑参与其中。但也因其原料难得、工艺繁琐,漆器被视为一种贵重的工艺品渐渐远离大众的日常生活。这些年,漆艺家吴东权一直在尝试寻找新的方式,使漆器不再因[工]而贵,而因[思]而温暖。
  以漆鉴史,漆中自有闽地生活
  漆的使用,在中国约有8000余年的历史,初见于尧舜时期的食器,自楚汉时期起,便与纺织并肩而行。我们甚至可以从它的工艺发展中,梳理出古代中国历朝历代的审美变化。从两汉的“金银参缕”“戗金漆器”,唐代的“堆朱剔红”“螺钿镶嵌”,到宋代的“剔犀”“雕漆”,人的需求决定了漆器的类型和形态,而在被创造的过程里,漆器也无意中成为生活的缩影。
  在这一点上,福建人的体会应该尤为强烈。近代福建是我国民间信仰最活跃的地区之一,福州脱胎漆器在发展之初,便以仙佛道类塑像和民俗用品为基础。此后,闽南漆线雕也脱胎自“妆佛”,多运用于庙堂之上,供世人信仰朝拜。漆器在福建地区的另一条脉络,则与茶有关。明清时期,福建成为重要的茶叶贸易集散中心,外销贸易的发展带动了茶叶的兴隆,与茶相关的漆器也应运而生。最典型的莫过于福州的漆制茶箱,髹漆技艺、锡制和铜活三种工艺兼备,以彩髹、戗金、螺钿技法绘制山水人物、花乌鱼虫,笔触栩栩如生,内壁则漆黑漆、髹晒金,金漆灿如繁星,十分富丽。
  对福建人而言,信仰与茶都是生活至关重要的精神依托,而漆无疑参与其中。但另一方面,因为漆原料的珍贵,所以许多精致漆器都被视为贵重品,真正存在于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漆器,则显得朴实零碎。
  这也构成了漆艺家吴东权的童年印象——因闽南地区气候湿润,家中的木作家具大多数上了大漆,其中也包括他从小睡的那张床。这虽不足以激发一个孩子的创作灵感,却形成了他对大漆最原始的熟悉感。所以后来他在大学再次接触到“漆”,便迅速被它的张力与表现力所吸引,从此入了“漆”的大门。
  2015年,已经成为漆艺家的吴东权将工作室搬回泉州,在开元寺附近的小巷子里找了一处老房子,作为自己封闭的创作空间。这些年来,他发现正因为这是一座漆艺创作者较少的城市,所以反而提供了好的个人创作条件,容易出现个性鲜明的东西。如今在泉州,他的生活过得单纯又专注,大多数时候窝在工作室里独自创作,一有空就去庙里和山上走走。
  生活中的漆器或许无法影响到一名漆艺家的创作,但生活本身却可以。“一开始回泉州,我其实是不甘愿的,后来发现泉州正因为创作和交流的人少,恰好提供了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也符合我的创作习惯。”吴东权坦言,对自己创作影响最大的除了西方当代艺术,便是在泉州的宗教生活,当然,他补充道:“泉州天然的温湿度让漆干燥得很好,这帮助我顺利地完成了不少作品。”
  贵不在工,而在漆器何所思
  吴东权粗略计算,传统脱胎漆器的制作步骤可分为9步,具体操作起来,还有许多细节无法赘言。这套流程吴东权已经烂熟于心,它沉淀千年,在一代代大漆工匠的手上流转、完善,早已形成了一套模板体系,却也使漆器注定偏向一种“工艺品”。
  “大学期间我喜欢用‘一色素鬃’的技法,但毕业后,我认为创作就是个人的事了,所以开始尝试找属于自己的语言。”他正色道,“我希望能有自己的表达语言,找到这个语言比找到漆语言更重要。”
  如今在创作的过程中,前面的五分之四他基本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但对于表面的处理,用的是他这些年不停尝试的一种手法,名为“半涂”。这既是他工作室的名字,也是他对自身表达方式的命名。相较于传统的漆器,“半涂”更接近于“未完成”的状态,传统技法中,漆器需要经过一层一层地上漆、鬃涂、打磨、抛光直至完成,但吴东权却认为一件器物的完成和画很像,選择用带有快速、即兴成分的“涂”来进行器物表面的色彩关系表达,甚至不再打磨推光。这相当于将画的方式运用在器物中,因它不再过度注重工艺成分,所以也许能在很大程度上消解漆器“工艺品”的属性。
  以漆为线索,吴东权对中国传统的材料做着当代实验探索,甚至将之与廉价的生活物料相结合,试图打破大众对漆器的固有印象,而《骨相》与《皮相》便是这样的尝试。《骨相》系列目前完成了两件,底部材料都是从废旧回收站收来,却用银箔处理、原漆干燥等极其费工费料的方式进行创作,构成了极大的冲突感。吴东权拿掉了身边常见物原有的皮,露出底下的“骨”,再利用繁复的漆工艺重新还原了一层新的“相”,试图透过这层伪皮的“相”表现更内质的世界。他解释说:“骨是支撑内部结构的支架,就像是人的骨架,表面上《骨相》是在说物,实际我指向的是‘人’。”
  借由这一系列尝试,吴东权有意识地将大漆这种古老的技艺与现代材料相结合,试图打破大众对它的固有印象,希望能赋予“漆之贵重”更深层的含义。“刚上大学时,因为大漆材料很贵,我每次都把画画剩下的材料涂抹在器物上,最后东拼西凑做出了一个似是而非的漆器,你说这样的东西好吗?几年后,我发现这样做东西是不对的,每一件器物的创作都需要思考和琢磨,而非统一的‘流水线’作业。”他说道,“一件物品的‘贵重’不应该取决工艺的复杂,而应该是它的思想。”
  如今,吴东权逐渐不再把自己定义为一名“漆艺家”,尽管他的创作并没有离开大漆,但还是希望自己的作品最后可以被归为综合材料的范畴。其实漆器亦是如此,唯有当它的“贵重”不再单纯是因为工艺繁琐,更因它其中蕴含着创作者的表达时,曾经被当作权力、财富象征的漆器,才能真正超越工业制品,拥有器物独一无二的温度。
其他文献
在时间之外,用植物为春安家  前来宣告春天来临的,谁是第一名?大概在第一只候乌归来之前、第一場春雨润泽之后,在荒茫的土地间冒出第一株新鲜的绿色时,我们才真实地确定:春天来了。植物不言,却用破土而出的生命力为春的来临提供了最可信的证据。都说花有三用:“一使山野温柔,二使室宇美丽,三使心灵阳光。”其实何止是花朵,茎叶、种籽、凋敝的花瓣等植物生命过程中的所有环节与部分,都有着前面所列的“魔力”。使用天然
期刊
现代城市依然是座围城,里面的人为了生存,被压得喘不过气,外面的人却想着进城,好让自己喘口气。而草地音乐会恰恰出现在这种时候,成为一个恰到好处的驿站,让所有人终于可以找片草地坐下來,让喜欢音乐的灵魂歇脚。
期刊
静静欣赏一朵花的时间  对四季更迭、時光流转的感知,有时从注视一朵花由绽放到凋落的过程而来。因而人们总会忍不住将自然里的花草采撷回家,用简单的瓶器供养。最终花与器融合,构成了一个可欣赏四季的角落。对自然家Nature Bamboo的设计师谭雪娇来说,朝夕花器的设计灵感就来源于“想要拥有静静欣赏一朵花的时间”。比起传统意义上的花器,她选择将花与画结合——以实木为框架,框内精心编排竹丝造型,实木材质的
期刊
春日里最适合露营的时间与地点  厦门的12月至次年3月都很适合露营。找一个下过细雨的晚上最好,睡在帐篷里十分舒适安心。隔天还有雾气,给自然景观添一层朦胧美感。日常露营不需要选择野外,开车到郊外即可,方便来回,也不打断生活。翔安水库就是很好的选择。但帐篷不要靠水太近,因为夜里风吹水面的声音像水龙头没拧紧,让人心生不宁。也可以选在溪流边,或是低矮、坡缓的山上。  春日露營装备建议  近郊露营,装备最好
期刊
绣一粒春之球  倘若为四季挑选专属的色彩,最容易让人联想起春天的大概非绿色莫属。古来文人赞咏春天的诗句诸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或“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如今读来也是满目绿意。许是因为初绽萌芽的青青嫩叶,令人们自然而然地将新生与绿色联系到一起,绿意即春意。  手鞠手作人伟嘉老师在机缘巧合之下接触到手鞠这项手艺,此后便以“壹日壹鞠”的目标坚持制作各式各样的手鞠。初见她所绣制的“
期刊
想要抓住稍纵即逝的季节感,有时需要寻到一个容器,運用不同的手法将其封存。对心思细腻的创作者而言,倘若罔顾春天这个丰裕的“宝库”,没能从中采撷零星灵感并创作出一件“春之物”,那便是对春天最大的辜负吧!
期刊
“大人國”是野莲为成年人设计植物山课时,灵光一现想到的名字,茌此之前她带着孩子上植物山课,遵循一个宗旨:童年时在大自然做什么最开心,那就带孩子们做什么。后来她渐渐发现,成年人也是需要山野滋养的,平时背负种种生活压力的大人们也会希望在某些瞬间褪下成年人酌面具和角色,回到山野中做回快活的自己——尤其是在春天的山野里。
期刊
在这个有点特殊的2020年,村跑身未动,心已远,我们相信春暖花开的时节定会如期而至,所以我们仍未放弃对美好生活的探寻。新的一年,村跑不止于跑,待万物复苏,我们依旧会为你准备好值得期待的远方。  巡游福建,畅享生活  翔安与都市繁华隔着刚刚好的距离,这里随时都能许你一场田园酣梦。在翔安的村落里,大自然的原始风光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田野上农夫牵着水牛,慢吞吞地向前走,村民们依旧保持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期刊
诞生在厦门百家村内的FARRA是一个年轻的花艺品牌,主理人范氧气曾先后前往伦敦、香港等城市学习自然派花艺课程,多年的媒体及品牌策划经验也让她对于主流美感有着准确的把握,并能持续吸纳灵感,融入到花藝创作中。FARRA的花艺注重每一束花的自然生长状态,用枝叶的线条勾勒作品风格,自然而灵动,不过分张扬但也不拘泥于花材的常规印象中,且治愈且自由。  FARRA亮相不久,作品已经出现在诸多艺术空间、美食空间
期刊
随着鼓浪屿热度下降,专注于鼓浪屿旅宿探索的梦屿团队意向开发新产品争取关注度。虽是酒店,但并不意味着末凡就是一个标准的、没有情感的客房集合体。这个套在百年德式老宅外衣中的精品酒店,内里实则充满了玩味时髦的胆量。  感受内外不一的惊喜  跟随在一个旅行团后面慢吞吞地穿过龙头路,找准时机拐进一条记不住名字的狭窄小巷,不出几步便到达复兴路86号——末凡精品酒店。几位脚酸的年轻女孩正坐在门口台阶上休息,饰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