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中“荼”=“茶”?

来源 :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l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认为, “荼”字有两种读音,分别为“屠( tu)”、“茶(cha)”。偶读《班马字类》,发现“荼”字另有读音为“舒(shu)”,并附注云:“茶: 《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荆、荼是征,音舒。”
  《班马字类》由宋娄机编撰,称为《史汉字类》。“班马”指班固、司马迁。本来司马在前,班固在后,倒称“班马”起于杜牧之诗,因音韵之故。史家称其书采《史记》、《汉书》所载古字、僻字,以四声部分编次。而考证训诂,辨别音声,於假借、通用诸字,胪列颇详。
  《史记》记有以“荼”(音舒)为名之小国、人名
  查到“荆、荼是征”出自《史记》卷二十《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之序言:太史公日:匈奴绝和亲,攻当路塞;闽越擅伐,东瓯请降。二夷交侵,当盛汉之隆,以此知功臣受封侔于祖考矣。何者?自《诗》、《书》称三代“戎、狄是膺,荆、茶是征”,齐桓越燕伐山戎,武灵王以区区赵服单于,秦缪用百里霸西戎,吴楚之君以诸侯役百越。况乃以中国一统,明天子在上,兼文武,席卷四海,内辑亿万之众,岂以晏然不为边境征伐哉!自是后,遂出师北讨强胡,南诛劲越,将卒以次封矣。【集解】《毛诗传》曰:“膺,当也。”郑玄日:“征,艾。”【索隐】“荼”音“舒”。“征”音“澄”。
  其中“戎、狄是膺,剂、荼是征”意思是:抵御抗击北方的戎、狄,讨伐惩罚南方的荆、荼等小国。可见其中“荼”或“舒”为小国之名。“索隐”即唐司马贞所撰《史记索隐》,指索引,对古籍的注释考证。
  在《史记》卷二十《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中,笔者还看到另一处元狩四年(前119年)栏记到“荼”字:四年六月,丁卯,侯董荼吾元年。【索隐】刘氏“荼”音大姑反,误耳。今以其人名余吾。余吾,匈奴水名也。
  此处董荼吾为人名。 “索隐”则写到“荼”通“余”,匈奴有水名名“余吾”。据相关记载,西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六月丁卯,封匈奴降将董茶吾为散侯,置散侯国,在阳成。散侯国传三世:侯董荼吾一一安汉——贤。征和三年(前90年),董贤有罪,散侯国除。董荼吾又称董舍吾,说明此“荼”与“舍”音相近,可能通舒。
  《周礼》之“荼”(音舒)与“舒”同义
  列为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的《周礼》,在“冬官考工记第六·弓人”有以下记载:凡为弓,各因其君之躬志虑血气。丰肉而短,宽缓以荼,若是者为之危弓。危弓为之安矢。
  笔者理解此“荼”音舒,义通“舒”,作舒缓、徐缓解,与句中“宽缓”字义相吻合。
  《荀子》、《礼记》之“荼”(音舒)意为玉佩、玉板
  作为玉佩、玉板解的,笔者查阅到两则:一是《荀子·大略》记载: “天子御埏,诸侯御荼,大夫服笏,礼也。”杨惊注: “荼,古舒字。玉之上圆下方者也。”此处之“荼”,系古代官员上朝时佩带之玉板。郑玄注:“荼,古文舒假借字。”可见古代两字通用。二是《礼记·玉藻》记载: “天子搢挺,方正于天下也;诸侯荼,前诎后直,让于天子也;大夫前诎后诎,无所不让也。”
  多义字莫搞“泛茶论”
  以上足见“茶”在古代是常用字,多义且多音。如汉印“张荼”之“荼”等,很难考证其真实含义,不能轻易认定此“荼”即茶。
  本文似乎与茶文化无关,但对从事茶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来说,无疑可打开视野和思路,在閱读、梳理古文时,多加甄别,莫搞“泛茶论”,不能以“荼”代“茶”。如陆羽等古人均认为,《诗经》之“荼”不是茶,但当下很多著述都振振有辞作茶之解,笔者已发表《(诗经)七“荼”皆非茶》,并考证《诗经》诞生之地系无茶区,当时作者并不认识茶。
  参考文献:
  [1][宋]楼机著,李曾伯补,班马字类(附补遗).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31页清道光廿九年(1849)影印版.
  [2][汉]司马迁撰.史记.第850页.1993.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同上.第870页.
  [4]周礼·仪礼·礼记.第134页.1989.长沙:岳麓书社.
  [5]罗竹风主编汉语大词典第13298页1986-1993北京: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出版.
  [6]同[4].第399页.
其他文献
高颖,一位喜欢旗袍和岩茶的气质茶人,在事茶之前,她就像是武夷岩茶中的许多小品种茶,可谓是身在深山人不识,一旦与人结缘即透露出特有的那种香和韵。早在十多年前,岩茶市场还未红火时,高颖便与茶邂逅,与“岩茶”结下情缘,一个人一年内驱车3万多公里,几乎跑遍了福建所有茶山,十几年间,对岩茶更是有了深入地了解。在她看来, “不只是‘三坑两涧’可出佳品,但凡土壤矿物含量丰富,小气候适宜,皆可出好岩茶。”  武夷
期刊
马来西亚紫藤文化企业集团.茶艺学习中心主任。现任:马来西亚茶道研究会会长。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系客座副教授。中国漳州科技学院茶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学会,马来西亚国民大学分校华文学会茶艺顾问。著作:《茶铎八音一茶文化复兴之声》、《茶人的第三只眼》、《喝茶慢》、《约会中国茶A Passage To Chinese Tea》  大家天天在喝茶,但它未必是茶汤作品,很可能只是解渴饮品、
期刊
在古代的中国,不论在品饮还是美食上,都极为注重器物之美。北宋苏轼有云“响松风于蟹眼,浮雪花于兔毫”,形容的便是茶在美器中的诗意呈现。因茶制宜,因艺制宜,已成为现代茶道不可或缺的环节。但如今,时下的陶艺审美似乎还未深度影响大眾的日常生活,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中国茶道还是日本茶道都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当代陶艺的消费。  在茶道中,所有的器物都是配角  陈良柏:对于传统陶艺,我认为我们要提供机会让年轻人
期刊
茶歌茶舞是茶乡人在长期从事茶叶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它折射出的不仅仅是当地的茶乡风情,更是活色生香、充满温馨的集体记忆。  三月初三,在这日暖花开的暮春季节,正是畲族山村一年一度最为精彩的农历戊戌年“三月三”传统民俗节日。  这天,畲村春光明媚,满山青翠,人面桃花。寿宁县斜滩镇畲家聚居的山田村天丘岗,传来阵阵高亢瞭亮的茶歌此起彼落,盛装打扮的畲女三五成群露天边唱边舞,正在开采春茶的畲家
期刊
1月6日下午,2018年的第一个周六。北方的寒风萧瑟,南国的阴雨绵绵,都挡不住对一盏茶的向往,一年一度的《茶道》茗读会如约而至,全国30城茶友共进茶的饕餮盛宴。  往年茗读会会精心挑选福建各大茶类中的精品,岩茶、紅茶、铁观音、白茶、茉莉花茶等等,让全国茶友一次领略闽茶荟萃的无穷魅力。而今年的茶品集中到了武夷岩茶这当下最热门、价格相对也最高的茶上。其实,包括许多福建人在内,天下茶客对于武夷岩茶的“岩
期刊
朋友闽北寻茶归来,带回一些小白茶。从干茶的外形看,制作工艺很原生态,面目朴素,甚至让人有点瞧不上眼,明明就是树叶的样子,粗糙蓬松。直到把茶放进盖碗,注入热水,那天然的茶香,那最接近青草、鲜叶的清香,让人眼前一亮,—扫冷天的困倦,那份清甜爽醇,就再也割舍不下了!  邂逅深藏高山的野生菜茶  这小白茶是贡眉,产自闽北建阳县漳墩乡桔坑村南坑片。当清甜与爽滑的茶汤入喉,让人仿佛看见了一片茶叶本来的样子。在
期刊
在民间,人们常采集各式中草药,新鲜时喝不完,就借助阳光晾晒干燥,贮藏着以应不时之需。山林间各式各样的草本可用以治病养生,至今福建广东一带还有非常多的青草凉药,用以清热解毒,或煲汤养生。  简单的晾晒工艺就是白茶的工艺。白茶的晾晒也体现了最原始的茶的本质。这样的白茶是中国最早的一类茶了——采摘茶叶以中草药的方式晾晒,将茶拿来药用也是最古老的传统。从这个角度看,原始工艺的白茶,它的出現,或比起蒸青团饼
期刊
“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一一《授时通考·天时》  南朝宗懔《荆楚岁时记》有:“始梅花,终楝花,凡二十四番花信风。”  花信自小寒开始,梅花为花信之首,且自古以来,“岁朝清供”里都少不了梅花的身姿。  梅花,俨然品行、时令的代表词。  福州城西南百里处,永泰葛岭有梅林百亩。自小寒时,漫山梅花层层叠叠地吐蕊怒放,香浸满了整座山谷。  今年冬天,小寒以后北方各地迎来了许多年不见的大雪,那个枯树寒鸦,一
期刊
雅集,雅致生活的集合,涵盖了中国传统技艺,吟诵、吟唱,琴、筝、萧等乐器的演奏,书、画、花道、香道的展示等等。五花八门、不拘一格,但有一样不可或缺,那就是茶。  作为中华文化的一翼,茶对于国民的意义远远超脱一道饮品。平凡的茶事却能通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在茶的氛围和熏陶下,儒家的礼数、佛家的慈悲、道家的闲适都体现得淋漓尽致。因茶而聚,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认同——我们是喝茶的民族,茶赋予我们健康,更是
期刊
四川是茶的原产地,也是茶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提到四川茶区,人们皆知峨眉山、蒙顶山,对于彭州却知之甚少。当年茶圣陆羽在《茶经》中提到剑南(四川省境)最上等的茶产在彭州,更鲜为人知。陆羽在《茶经》中尤其盛赞彭州茶: “剑南以彭州上,绵州、蜀州次,邛州次,雅州、泸州下,眉州、汉州又下。”在茶圣陆羽的眼里,彭州茶是当之无愧的川茶冠军。注释中又云: “生九陇县马鞍山,至德寺堋口镇者,与襄州同”。这些地名至今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