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的鬃毛像火苗飘飘
马的眼睛像清澈的湖水
马比岩画里的马跑得还要远
它安静下来像一棵树
这棵树走着走着
花的香味带它走进天堂
在甘肃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一百多件铜车马、武士仪仗俑中,铜奔马可谓是一匹特立独行的马。它摆脱重力,扶摇而上,像是爆发出了全身的力量,却又仿佛闲庭信步。对于那个时代、那片土地的人来说,马或许真的能改变一切。
●等待千年的汗血宝马
1969年,原武威縣新鲜公社新鲜大队十三生产队在雷台南部开挖战备地道,几镐头下去,只听轰隆一声,砖墙上出现一个黑洞。人们爬进去一看,那是一间用青砖砌成的汉代墓室,里面遍布着排列整齐的铜人、铜车和铜马,而铜奔马便在其中。
出土时,这尊高34.5厘米、长45厘米、重7.15千克的骏马早已残缺不全:马的颈部存在数个一平方厘米大小的洞孔,马头及尾巴的几绺鬃毛脱落,三个马蹄也已散失,多亏了故宫博物院专家的全力修复,铜奔马才恢复如初。
关于这尊铜奔马的真实身份,至今众说纷纭,有说它是古人敬奉的马祖神、天驷,也有称其为“飞燕骝”“逮乌鸦”的。后来,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认为:“它所象征的这种形象就是大家所说的天马,也就是汗血马,这是从汉朝开辟的通向西域的丝绸之路上的一个特产。”
汉武帝痴爱宝马,他过去从未真正见过汗血宝马,只在往来于西域长安之间的使节口中听过此宝马会流红色汗水的传说。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乌孙使者献马千匹迎娶汉家公主,这是汉武帝第一次亲眼见到来自西域的神骏,于是不惜以千金及金马“请宛王贰师城善马”,不料大宛国王杀人夺财,爱江山也爱宝马的汉武帝为了寻求宝马,先后两次对大宛国宣战。大宛不敌求和,汉军得数十匹汗血马和几千匹良种马满载而归。自此,西域良马叱咤天下的时代正式开启。
在战争中,无数将士的热血染红了河西走廊。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在那阵阵马蹄声中,我们仿佛听到铜奔马正讲述着自己的前世今生:“天马来兮从西极!风驰电掣,飒沓流星。天马来,汗如红,涉流沙兮天下同!”
●一匹“顺拐马”
细观铜奔马,我们可以看到马的头部与躯干部位比例匀称,造型准确写实。头部刻画细致传神,眼、耳、鼻、嘴等五官力求刻画具体。马的躯干部位选择粗线条勾勒,只体现其轮廓,这是东汉时期陶铜马的典型特征。
这尊铜奔马一足踏鸟背,另外三条腿腾跃在空中。令人吃惊的是,它同一侧的两条腿竟然同时向一个方向腾起,即我们平常所说的顺拐,这在一般马的奔跑中是绝对看不到的。这种姿态有个专门的术语叫“对侧步”,即同侧前后蹄同时离地和落地,大宛马便是走对侧步的高手。据说,在现代赛马场上仍然有一些马能跑出对侧步,现在离武威很近的山丹马场的良马也有很多走对侧步。
不得不说,铜奔马诞生于一个开疆拓土的辉煌年代,汉高祖亲征的神勇、文景盛世的华彩、汉武帝挥鞭的潇洒、丝绸之路上商旅、茶马贸易的红火,都曾使这片土地异常辉煌耀眼和大气雄浑。铜奔马携带着大汉的雄风,遥望过两汉的明月,浸润过唐宋的烟雨,翻越过明清的篱笆,一直来到盛世的今朝,至今仍神采奕奕、气韵生动。
●小小解说员
我是小小解说员杨议,来自山东青岛市北区实验小学,我来给大家解释一下铜奔马里的几个“为什么”。
●为什么铜奔马很少有正面照?
即使是搜网络上、博物馆官网的照片,你也很难发现这匹马的正面照,是因为拍正面角度不对,因为正面有残损?太难看?
现在就让我们揭晓一下它的正面照,看完你就知道为什么了。
哈哈,并不是因为这铜奔马的正面照片有多么难看,恰恰相反,马的正脸高度还原了急速奔跑中的马形象,显然已经跑疯了,不但表情失控,连表情都扭曲了。
当然了,之所以始终“侧身”见人,更是因为以马为造型的大型铜器,侧面能够更好地展示它的线条美。作为甘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铜奔马身上代表了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人们自然希望它能够以更加完美的一面面对大家了。
●为什么其他马是静态的,只有铜奔马是动态的?
纵观整个车马队伍,“铜奔马”显得特别另类,除了它以外,其他的马都处于静止状态。从它的位置上看,几乎马上就要撞上前面的马了。它的出现会不会有点儿另类?
其实,这种情况是完全可能出现的,你看,“铜奔马”脖子偏向左侧,表示与队伍有所呼应。而“铜奔马”与铜牛同在前室,这意味着“铜奔马”在队尾附近,因为铜牛拉的是粮物辎重车辆,通常出现于队尾。
至此,一个完整的的画面呈现出来了——
一支队伍整装待发,眼看队长就要发出前进的指令。突然,主骑发现,一匹从骑不在队伍中。它昂首发出一声嘶鸣,呼唤同伴。其他的马也跟着嘶鸣起来。与这匹马关系最为要好的另外几匹从骑,扭动脖子,更为大声地呼唤,焦躁不安地刨蹄……这匹迟到的从骑非常着急,一边嘶鸣着回应,我来了,我来了——,一边跨着大步迅速跑向自己的位置,一不小心还踩上了只过路的或看热闹的鸟儿……
马的眼睛像清澈的湖水
马比岩画里的马跑得还要远
它安静下来像一棵树
这棵树走着走着
花的香味带它走进天堂
在甘肃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一百多件铜车马、武士仪仗俑中,铜奔马可谓是一匹特立独行的马。它摆脱重力,扶摇而上,像是爆发出了全身的力量,却又仿佛闲庭信步。对于那个时代、那片土地的人来说,马或许真的能改变一切。
●等待千年的汗血宝马
1969年,原武威縣新鲜公社新鲜大队十三生产队在雷台南部开挖战备地道,几镐头下去,只听轰隆一声,砖墙上出现一个黑洞。人们爬进去一看,那是一间用青砖砌成的汉代墓室,里面遍布着排列整齐的铜人、铜车和铜马,而铜奔马便在其中。
出土时,这尊高34.5厘米、长45厘米、重7.15千克的骏马早已残缺不全:马的颈部存在数个一平方厘米大小的洞孔,马头及尾巴的几绺鬃毛脱落,三个马蹄也已散失,多亏了故宫博物院专家的全力修复,铜奔马才恢复如初。
关于这尊铜奔马的真实身份,至今众说纷纭,有说它是古人敬奉的马祖神、天驷,也有称其为“飞燕骝”“逮乌鸦”的。后来,清华大学教授李学勤认为:“它所象征的这种形象就是大家所说的天马,也就是汗血马,这是从汉朝开辟的通向西域的丝绸之路上的一个特产。”
汉武帝痴爱宝马,他过去从未真正见过汗血宝马,只在往来于西域长安之间的使节口中听过此宝马会流红色汗水的传说。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乌孙使者献马千匹迎娶汉家公主,这是汉武帝第一次亲眼见到来自西域的神骏,于是不惜以千金及金马“请宛王贰师城善马”,不料大宛国王杀人夺财,爱江山也爱宝马的汉武帝为了寻求宝马,先后两次对大宛国宣战。大宛不敌求和,汉军得数十匹汗血马和几千匹良种马满载而归。自此,西域良马叱咤天下的时代正式开启。
在战争中,无数将士的热血染红了河西走廊。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在那阵阵马蹄声中,我们仿佛听到铜奔马正讲述着自己的前世今生:“天马来兮从西极!风驰电掣,飒沓流星。天马来,汗如红,涉流沙兮天下同!”
●一匹“顺拐马”
细观铜奔马,我们可以看到马的头部与躯干部位比例匀称,造型准确写实。头部刻画细致传神,眼、耳、鼻、嘴等五官力求刻画具体。马的躯干部位选择粗线条勾勒,只体现其轮廓,这是东汉时期陶铜马的典型特征。
这尊铜奔马一足踏鸟背,另外三条腿腾跃在空中。令人吃惊的是,它同一侧的两条腿竟然同时向一个方向腾起,即我们平常所说的顺拐,这在一般马的奔跑中是绝对看不到的。这种姿态有个专门的术语叫“对侧步”,即同侧前后蹄同时离地和落地,大宛马便是走对侧步的高手。据说,在现代赛马场上仍然有一些马能跑出对侧步,现在离武威很近的山丹马场的良马也有很多走对侧步。
不得不说,铜奔马诞生于一个开疆拓土的辉煌年代,汉高祖亲征的神勇、文景盛世的华彩、汉武帝挥鞭的潇洒、丝绸之路上商旅、茶马贸易的红火,都曾使这片土地异常辉煌耀眼和大气雄浑。铜奔马携带着大汉的雄风,遥望过两汉的明月,浸润过唐宋的烟雨,翻越过明清的篱笆,一直来到盛世的今朝,至今仍神采奕奕、气韵生动。
●小小解说员
我是小小解说员杨议,来自山东青岛市北区实验小学,我来给大家解释一下铜奔马里的几个“为什么”。
●为什么铜奔马很少有正面照?
即使是搜网络上、博物馆官网的照片,你也很难发现这匹马的正面照,是因为拍正面角度不对,因为正面有残损?太难看?
现在就让我们揭晓一下它的正面照,看完你就知道为什么了。
哈哈,并不是因为这铜奔马的正面照片有多么难看,恰恰相反,马的正脸高度还原了急速奔跑中的马形象,显然已经跑疯了,不但表情失控,连表情都扭曲了。
当然了,之所以始终“侧身”见人,更是因为以马为造型的大型铜器,侧面能够更好地展示它的线条美。作为甘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铜奔马身上代表了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人们自然希望它能够以更加完美的一面面对大家了。
●为什么其他马是静态的,只有铜奔马是动态的?
纵观整个车马队伍,“铜奔马”显得特别另类,除了它以外,其他的马都处于静止状态。从它的位置上看,几乎马上就要撞上前面的马了。它的出现会不会有点儿另类?
其实,这种情况是完全可能出现的,你看,“铜奔马”脖子偏向左侧,表示与队伍有所呼应。而“铜奔马”与铜牛同在前室,这意味着“铜奔马”在队尾附近,因为铜牛拉的是粮物辎重车辆,通常出现于队尾。
至此,一个完整的的画面呈现出来了——
一支队伍整装待发,眼看队长就要发出前进的指令。突然,主骑发现,一匹从骑不在队伍中。它昂首发出一声嘶鸣,呼唤同伴。其他的马也跟着嘶鸣起来。与这匹马关系最为要好的另外几匹从骑,扭动脖子,更为大声地呼唤,焦躁不安地刨蹄……这匹迟到的从骑非常着急,一边嘶鸣着回应,我来了,我来了——,一边跨着大步迅速跑向自己的位置,一不小心还踩上了只过路的或看热闹的鸟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