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这意味着语文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智育,而且肩负提高学生德育、美育等的重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要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语文教学必须根据语文教学特点和教材特点进行思想教育,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智育与德育的统一。本文结合语文教材谈谈中学语文中的德育教育。
关键词: 创新 素质教育 教育观念 “活”起来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想像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美国的学者S·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说言:“想像力是心灵的一种能力”,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正是有了想像,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像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
唯命是从于中高考指挥棒的中学语文教学,存在以下六个偏向:只重语言文章,不重思想文化;只重智育开发,不重美育陶冶;只重传授知识,不重培养能力;只重课堂教学,不重课外活动;只重管卡学生,不重激发兴趣。一句话,只重应付考试,不重培养索质。中学语文教学,一言以蔽之:教本,学本,考本,唯本至上;编题,作题,讲题,题海战术。而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载体的语文教学,其德育被架空了,其美育被抹杀了,其人文被淡化了,而强化了的智育也被扭曲了,从而导致学生理想模糊,知识狭窄,文化肤浅,心理脆弱,最终,连语文学习的兴趣也荡然无存。探索语文素质教育,就必须勇于打破“一切服从应试”的一统天下,突破旧的教育教学体制,开拓几块挑战应试、超越应试的“实验田”。
长期以来,大多老师似乎都形成了一种不成文的共识,教学中凡是跟考试内容有关的知识全都重要,凡是与之无关的全都不重要。这种“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的教学评价制度严重地制约着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制约着教师教学实践的丰富与完善。考试成了教师教学的指挥棒,也成了评价学生学业的主要依据。在分数这个终极目标下,学生学会了患得患失,学会了破罐子破摔,最终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与乐趣;教师学会了拼命研究命题部门的“考纲”,学会了提前训练应试技巧,失去了教学的个性与激情。旧评价机制导演的历史将在新课程改革下告别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的新制度。在考试内容上,“应加强与社会实践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杜绝设置偏题、怪题的现象”。为保护学生的尊严,体现个性关怀,更要求不得公开学生的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列名次。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对教师的评价打破了以分数定能力的格局,开展“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的多元评价机制。新评价机制给教育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它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新理念,注重学生、教师的多元发展,为人文性的建构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中学生在课堂上懒于思考、畏于发言历来是各科老师最头疼的难题。为什么学生年级越高,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反而越消极,越被动呢?说到底,要归罪于狭隘、死板的应试教育。在应试指挥棒的驱使下,教师只顾搞满堂灌,只顾用“题海战术”狂轰滥炸,根本不屑考虑如何在45分钟内有计划、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口头表达的能力和自我表现的勇气。小学六年,初中三年,久而久之,学生心中便形成了课堂就是老师独霸的一统天下”的观念;于是课堂教学便形成了“师讲我听,师写我抄,师问我答”的可悲局而。
要想实行素质教育,就必须根除课堂教学中的这个顽症痼疾;而要根除这个顽症痼疾,仅仅靠具体的教学设计,如提问什么、如何提问等等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学生的学习观念动大手术。为此,我采取了两项措施:首先,以高度的热情和极大的耐心,唤醒被应试教育桎梏得近乎麻木的心灵,激发学生战胜自我的勇气。
另一方面,作业不仅是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还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导向作用。传统的语文作业只侧重知识、能力的训练忽视了语文素养的提高,已不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语文作业应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更该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也不应以简单的技能训练为目的而应以提高语文素养为宗旨。所以语文作业急需进行一次从“练招式”到“修内功”的深层次改革。本文分析了传统语文作业的弊端,探讨了语文作业价值观的转变及新型语文作业设计的原则,并结合自身实践提出语文作业设计的种种策略。
新一轮课改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老师的教育观念能否转变。客观地说,历次语文课程改革,都没有像这次改革一样对老师的要求这么高。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当今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极快,三日不学便会落后于时代。因此,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师的素质也要重新审视。
传统的学校教育目标层次是这样排序的:①知识②实用技术③态度和技能。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以往的课程标准突出的是语文的工具性功能,说得更直白一点,它是以应对高考为目的教学模式,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语文教师需要的是完善的备考知识体系。传统的语文教学重在讲和练,老师只要态度好,勤奋工作就能教出成绩。而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级层次的排序成了①态度和技能②实用技术③知识。单从这一小小的变化,我们就很容易看出:新课程强调学生不是接纳知识的容器,而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的“教”不应当囿于对知识的讲解、灌输与传播,教师在每一个知识教学环节,努力要做的是如何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而不是仅仅让学生“知其然”。教师不应当以自己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独特的阅读实践、品味揣摩、体验领悟、理解运用,而应着眼于引导、激发和珍视学生的自主品味、揣摩、理解与运用。因此,教师在每一堂课里,要做的就是如何让学生在这一堂课是“动”起来,“活”起来,兴奋起来,积极地动脑动口动手,信心十足地参与学习,关心他人,合作探讨,共同进步,把课堂变成一个互动的整体和开放性的活动场所。这种新的要求,对许多习惯了一只笔,一张嘴,讲讲练练的老师们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改革中学语文课程,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将是一条漫长的道路。但为了语文有一个辉煌的明天,课程改革只能是一往无前。诗人柯灵曾说:“理想使现实透明,美好的憧憬使生命充实。”为了中学语文教育有一个更好的明天,我们守望理想!
关键词: 创新 素质教育 教育观念 “活”起来
“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是教育的最终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培养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已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想像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美国的学者S·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说言:“想像力是心灵的一种能力”,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正是有了想像,人类才能够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说,想像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
唯命是从于中高考指挥棒的中学语文教学,存在以下六个偏向:只重语言文章,不重思想文化;只重智育开发,不重美育陶冶;只重传授知识,不重培养能力;只重课堂教学,不重课外活动;只重管卡学生,不重激发兴趣。一句话,只重应付考试,不重培养索质。中学语文教学,一言以蔽之:教本,学本,考本,唯本至上;编题,作题,讲题,题海战术。而作为最重要的文化载体的语文教学,其德育被架空了,其美育被抹杀了,其人文被淡化了,而强化了的智育也被扭曲了,从而导致学生理想模糊,知识狭窄,文化肤浅,心理脆弱,最终,连语文学习的兴趣也荡然无存。探索语文素质教育,就必须勇于打破“一切服从应试”的一统天下,突破旧的教育教学体制,开拓几块挑战应试、超越应试的“实验田”。
长期以来,大多老师似乎都形成了一种不成文的共识,教学中凡是跟考试内容有关的知识全都重要,凡是与之无关的全都不重要。这种“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功能”的教学评价制度严重地制约着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制约着教师教学实践的丰富与完善。考试成了教师教学的指挥棒,也成了评价学生学业的主要依据。在分数这个终极目标下,学生学会了患得患失,学会了破罐子破摔,最终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与乐趣;教师学会了拼命研究命题部门的“考纲”,学会了提前训练应试技巧,失去了教学的个性与激情。旧评价机制导演的历史将在新课程改革下告别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的新制度。在考试内容上,“应加强与社会实践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杜绝设置偏题、怪题的现象”。为保护学生的尊严,体现个性关怀,更要求不得公开学生的考试成绩并按考试成绩排列名次。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对教师的评价打破了以分数定能力的格局,开展“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评价”的多元评价机制。新评价机制给教育教学带来了生机与活力,它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新理念,注重学生、教师的多元发展,为人文性的建构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中学生在课堂上懒于思考、畏于发言历来是各科老师最头疼的难题。为什么学生年级越高,在课堂上的学习态度反而越消极,越被动呢?说到底,要归罪于狭隘、死板的应试教育。在应试指挥棒的驱使下,教师只顾搞满堂灌,只顾用“题海战术”狂轰滥炸,根本不屑考虑如何在45分钟内有计划、有成效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口头表达的能力和自我表现的勇气。小学六年,初中三年,久而久之,学生心中便形成了课堂就是老师独霸的一统天下”的观念;于是课堂教学便形成了“师讲我听,师写我抄,师问我答”的可悲局而。
要想实行素质教育,就必须根除课堂教学中的这个顽症痼疾;而要根除这个顽症痼疾,仅仅靠具体的教学设计,如提问什么、如何提问等等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对学生的学习观念动大手术。为此,我采取了两项措施:首先,以高度的热情和极大的耐心,唤醒被应试教育桎梏得近乎麻木的心灵,激发学生战胜自我的勇气。
另一方面,作业不仅是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还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导向作用。传统的语文作业只侧重知识、能力的训练忽视了语文素养的提高,已不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语文作业应不完全是课堂教学的附属,而更该是重建与提升课程意义及人生意义的重要内容;也不应以简单的技能训练为目的而应以提高语文素养为宗旨。所以语文作业急需进行一次从“练招式”到“修内功”的深层次改革。本文分析了传统语文作业的弊端,探讨了语文作业价值观的转变及新型语文作业设计的原则,并结合自身实践提出语文作业设计的种种策略。
新一轮课改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老师的教育观念能否转变。客观地说,历次语文课程改革,都没有像这次改革一样对老师的要求这么高。这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当今社会,知识更新的速度极快,三日不学便会落后于时代。因此,新课程标准下,语文教师的素质也要重新审视。
传统的学校教育目标层次是这样排序的:①知识②实用技术③态度和技能。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以往的课程标准突出的是语文的工具性功能,说得更直白一点,它是以应对高考为目的教学模式,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语文教师需要的是完善的备考知识体系。传统的语文教学重在讲和练,老师只要态度好,勤奋工作就能教出成绩。而新课程标准中的三级层次的排序成了①态度和技能②实用技术③知识。单从这一小小的变化,我们就很容易看出:新课程强调学生不是接纳知识的容器,而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的“教”不应当囿于对知识的讲解、灌输与传播,教师在每一个知识教学环节,努力要做的是如何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而不是仅仅让学生“知其然”。教师不应当以自己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独特的阅读实践、品味揣摩、体验领悟、理解运用,而应着眼于引导、激发和珍视学生的自主品味、揣摩、理解与运用。因此,教师在每一堂课里,要做的就是如何让学生在这一堂课是“动”起来,“活”起来,兴奋起来,积极地动脑动口动手,信心十足地参与学习,关心他人,合作探讨,共同进步,把课堂变成一个互动的整体和开放性的活动场所。这种新的要求,对许多习惯了一只笔,一张嘴,讲讲练练的老师们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
改革中学语文课程,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也将是一条漫长的道路。但为了语文有一个辉煌的明天,课程改革只能是一往无前。诗人柯灵曾说:“理想使现实透明,美好的憧憬使生命充实。”为了中学语文教育有一个更好的明天,我们守望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