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求职就业法律教育的突出问题及教育途径

来源 :北京教育·高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uaijizhidu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大学生就业完全走向市场化,大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系列法律问题。但面对就业前途的茫然、法律意识的淡薄、社会经验的不足,往往使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频频遭遇陷阱,自身合法权益屡受侵害。因此,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不能仅仅局限在求职观念、礼仪、心理疏导等方面,更应该顺应时代的变化和毕业生的需求,加强对学生求职就业的法律意识教育。
  
  一、加强大学生求职就业法律教育的必要性
  
  1.大学生求职就业环境日益复杂化的客观要求
  目前,各大城市的现场招聘、网络招聘、中介服务等就业渠道层出不穷,多样化的招聘方式在满足众多大学生对岗位的需求的同时,也使得其求职环境日益复杂化。而在我国人力资源市场建设相对滞后,高校毕业生就业保障机制不够健全的情况下,一些不法分子和不良企业利用大学生的弱势地位(社会经验不足、法律意识淡薄等)侵犯其合法权益。毕业生遭遇个人信息被出售、网络诈骗、黑中介,甚至陷入传销陷阱的情况频繁发生。有调查显示,高校毕业生中55%的人遭遇过就业陷阱。
  加强对大学生求职就业的法律教育,是当前日益复杂的求职就业环境的客观要求。
  2.大学生求职就业过程中的主观需求
  据郑州大学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学生对于就业过程中的相关法律知识“不了解和了解一点但说不清楚”的占93.3%,对于“就业过程中自己的正当权益不了解和了解一点”的占94.7%,认为自己“在就业过程中需要法律帮助”的占90%,认为自己“在就业前应该进行法律知识辅导”的占87%。
  从这些数据可以分析出,在实际求职就业过程中,大学生有迫切希望得到法律教育的主观需求。
  
  二、大学生求职就业法律教育中须突出强调的问题
  
  根据笔者的了解和调查,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经常遇到如下突出问题,这些问题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供高校在具体工作中参考。
  1.易陷入招聘中的四大陷阱
  大学生就业的第一步是求职,首先要防备的是招聘陷阱,其中要特别注意:一是试用陷阱。有些企业在招聘时,并不明确告知试用期,这样使得求职者长期成为企业的廉价劳动力,并且相关待遇得不到兑现。二是岗位陷阱。有的单位招聘广告上的职位描述和实际的岗位相差很远,也有的单位会以“到基层锻炼”为由,把求职者派到与广告岗位落差很大的岗位上。三是提交作品陷阱。有些设计公司为了节约成本,以应聘需要提交相应的作品进行筛选为由,骗取大学生的创意方案。在遇到这样的情况是时,大学生要事先和公司谈好策划方案的版权问题,声明不能随意使用。四是短信陷阱。不法分子往往通过短信求职信息群发找到上钩者,并且往往要求交纳一定的培训费或者信息费,或者求职者一旦回复短信就会被扣除高额的手机费。
  2.对“三方协议”和劳动合同混淆不清
  “三方协议”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的简称,它是明确学校、企业、毕业生三方在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权利和义务的书面表现形式,是编制毕业生就业方案和毕业生派遣的依据,并不涉及毕业生到单位工作后所享有的权利义务。因此,某种程度上“三方协议”只能起到教育管理的作用,对于企业的法律约束力是非常小的。
  而劳动合同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明确劳动关系中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涉及劳动报酬、劳动保护、工作内容、劳动纪律等方面的法律约束,劳动权利义务关系更为明确。因此,劳动合同的签订对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的意义重大,更具法律效力。打个比方,“三方协议”是“订婚证明”,而劳动合同是“结婚证书”。
  3.对劳动合同的理解不够审慎
  法律上讲究以事实为依据,这里的事实不是指客观事实,而是指能够用证据证明的事实,强调的是证据。劳动合同是双方当事人享受权利、承担义务的依据,是相关部门处理劳动争议的法律依据,大学生要谨慎对待。首先,要认真阅读合同文本,留心每一项细小的条款,要弄懂问清不可盲目填写。其次,要明确自己与用人单位之间权利和义务的对等,权衡相互之间的约束;明确职务和岗位,以防用人单位以频繁调动岗位的方式迫使毕业生不得不辞职;明确试用期的时间和工资标准,对此《劳动合同法》有着明确详细的规定;明确最低工资标准,最好能将年终奖用条款固定下来,作为工资的一部分;明确用人单位是否给员工办理社会保险,如果没有社保,工资将大打折扣;明确是否有法定假日,尤其是女生要特别注意有无对婚期、产假的合理要求。此外,要警惕企业额外签订的条款,以及各种还没有单位盖章的文件。
  4.法律维权意识不够
  大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法律关系就是两者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双方签订了就业协议书或劳动合同后,就明确了双方在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权利是法律所确认和保护的,其实现的直接条件是义务人履行应尽的义务。因此,对于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来说,双方既要维护自己的权利,同时又要履行彼此的义务。在当前的就业压力下,不少大学生遇到求职陷阱或劳动纠纷时往往采取忍气吞声的态度,不懂得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利。大学生求职时要认真学习《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等,以保障自己的合法权益,走上工作岗位后如遇到劳动争议,则可以依据《劳动仲裁法》进行调解。同时,大学生也要履行自己的义务,如有更好的发展空间需要违约、跳槽,则要依据相关法律优雅离职。《劳动合同法》也对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做了详细规定。大学生切不可在不告知用人单位的情况下私自毁约,这样不仅会给自己带来麻烦,而且还会使得学校的声誉受损。
  
  三、加强大学生求职就业法律教育的途径
  
  在很多高校,大学生求职就业法律教育没有被纳入就业教育之中,其原因有很多。笔者认为,要使就业法律教育有效开展,就要在思想高度重视的基础上,全校尽力,善于取力,勇于借力。
  1.尽力
  尽全校教职员工之力,使得求职就业法律教育覆盖大学生求职的全过程甚至整个大学学习的过程,使之成为高校育人系统工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目前,各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一般由院系学生工作办公室和学校学生工作部来承担,而在实际工作中,学生工作部在完成繁杂的日常工作之余,很难有精力提供更多的指导。仅把法律教育的任务寄托在学生工作部部门是不现实的,而应该集众人之力,尽全校教职员工的合力。首先,要统一思想认识,通过组织、动员,使教职员工认识到加强学生求职就业法律教育是教书育人的一个环节,促使教职员工在个人工作领域内自觉开展法律教育并给学生提供帮助。其次,要调动各相关部门的力量,多渠道多层次开展教育活动。如教务部门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开设类似“求职法律维权”的选修课和讲座,宣传部门通过报纸、网络等校园媒体加大法律知识的宣传普及力度,学生工作部门则重点针对个案进行辅导。再次,学校要争取资源积极搭建就业实习平台,使得学生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增长见识、增加经验,树立自我保护意识。
  2.取力
  取校园生活的鲜活之力,融枯燥的法律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由于法律的严肃性等特征使得课堂法律教育的效果不是很好,此外许多高校由于各种原因也很难安排集中的求职就业法律指导,在这一现状下,学校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力量,融法律教育于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中。如由学生工作部、团委牵头成立求职学生维权社团,由社团组织定期进行求职就业法律知识的宣讲;举办校园模拟招聘大赛、求职法律知识大赛等活动,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普及法律知识……校园生活是创新教育方式取之不尽的源泉,只有把求职就业法律教育融于学生生活,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3.借力
  借助校内外专业人士的力量,为大学生求职就业法律教育增强权威、拓宽渠道。当前,各高校进行求职就业法律教育的专业师资力量比较薄弱,这些教师平时的事务性工作又比较多,缺乏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因此,吸引专业力量的加入尤为重要。另外,在校内成立专门的咨询室,聘请法律专业的教师担任咨询师,为大学生提供服务;在校外与相关律师事务所建立合作关系,给毕业生发放律师事务所联系卡,为学生的求职就业撑起一把保护伞。
  (作者单位: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责任编辑:常晶]
其他文献
陶行知先生早在民国时期就指出建立学生自治组织的重要意义,但是长期以来大学生自治组织在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体系中处于虚位甚至缺位的状态,面临着自治意识缺乏、保障机制缺少等现实困境,发展大学生自治组织必须从社会、学校和学生多方面来进行改进。在今天,高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的民主意识和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建立和完善大学生自治组织,应该成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体制改革的—个重要问题。    当前大学生
2010年4月13至18日,应马来西亚马来民族统一机构(以下简称巫统)和新加坡政府邀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率中共代表团对上述两国进行了友好访问,并出席在新举行的“中国一新加坡领导力论坛”。中联部副部长刘结一,中组部部务委员兼干部一局局长王京清等陪同访问。  马、新两国党政高层领导人高度重视李源潮一行的来访,给予了高规格礼遇和热情接待。短短4天半的时间,李源潮与两国
1、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  2013年11月12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在京落下帷幕。由于此次会议召开正值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执政第一年,所以引发了国内外高度关注。与以往历届三中全会不同的是,此次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改革“齐头并进”。当前,中国的改革开放已进入“深水区”,诸多发展“瓶颈”已无法单独依靠经济改革所能解决,进行全面、系统、协同改革乃大势所趋。十八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是涉及学生切身利益的重要工作,又是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内容,更是关系到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性工作。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各种价值观、思潮、意识形态以不同的方式和手段冲击着校园,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诸多挑战。针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情况,北京舞蹈学院艺术设计系从教育教学中的特定主体“名师”入手
北京邮电大学退休党委第十九党支部成立于2002年,支部设在西三旗育新小区,9年间党员从当时的6名发展到了现在的23名。现任党支部书记为谢克坤,副书记乔和平。党员居住跨海淀、昌平、朝阳三个行政区。从年龄结构来看,70岁以上的党员9名,约占40%。党员不住在校内,居住分散、年龄偏大是该支部的两大特点。  在真心诚意地关心党员中加强党支部建设  因十九支部存在远离校区、党员居住跨三个城区、党员平均年龄偏
高校是我国基础研究和高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之一,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生力军,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目标与战略,是对高水平大学参与国家和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在新时期,大学特别是高水平大学肩负着推进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促进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使命。华北电力大学以高素质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技创新为龙头,主动融入并引领区域
内容提要 2017年国际形势跌宕起伏,乱象丛生。世界格局“变”与“不变”相互交织,处于重要转型期和深刻变革期,面临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国际力量对比持续“东升西降”,世界政治经济中心逐渐向亚太转移。美国将衰未衰,仍然是世界唯一超级大国。中国将强待强,国际影响力不断上升,议程设置权、规则制定权和国际话语权显著增强。在变化的世界格局中,中国的不断发展壮大,是我们最大的内生机遇;国际结构的重组与调整,是我
在经过跨越式发展之后,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高等教育不论从规模、数量、办学层次和类型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提高教育质量已成为当前高校各项任务的重中之重。近年来,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教育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关系,把工作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上取得了明显成效,也实现了学校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明确人才培养工
王家臣,男,汉族,1963年出生,1989年入党,现为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采矿工程专业教授、博导,采矿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资源与安全工程学院院长。他曾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北京市高校优秀共产党员。  攻坚克难,勇攀学术高峰  作为采矿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王家臣积极开展学科建设,努力把该学科建设成为代表我国最高水平、在国际上领先的学科。他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
他,是国内较早从事物流教育与研究的教育工作者,对物流学科与专业建设作出了开创性贡献;他,勤于本职,勇于探索教育教学改革,引进国内外教学资源,模拟企业真实场景,推动实务型人才培养模式;他,严谨治学,密切服务地方经济,致力于为地方构建低成本、高效率、绿色化的物流圈动态协调系统。他,就是2011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北京物资学院邬跃教授。     建专业:做大做强打造知名品牌    时光追溯到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