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的立论基础与推进思路

来源 :经济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anghaiyanps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带一路"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自身和周边地区的发展都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准确把握"一带一路"战略的立论基础,对于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策略、扎实有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一、中国发展成就是"一带一路"战略的立论基础从二战结束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政治上实现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促进了经济发展,实现国家富强成为各国共同面临的紧迫任务。半个多世纪以来,广大发展中国家不懈努力,不断探索尝试各种发展模式和道路,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编者按:"一带一路"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该战略是我国政府从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形势和亚太地缘关系的深刻变化出发,首次向国际社会提出的区域发展倡议,意在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立足当前、谋划长远。近年来,国际政治、经济、军事摩擦不断,全球后危机时代经济前景扑朔迷离;中国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呈现,踏入"新常态",步入改革深水区。此时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不仅从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为解决区域发展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试图通过存在论差异,亦即对存在的动词性特征的强调,来解构西方形而上学传统以名词性存在者对动词性存在的遮蔽,使存在论摆脱僵化与虚无主义危机。列维纳斯则质疑了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差异,描述了"il y a"(存在)作为孤独现象学的黑夜经验,及其为存在之无始无终亦无我而恐惧的生命情态,从而将"il y a"揭示为一出亟待生命意义之救赎的悲剧。这正是"他者""创世"以及"宽恕"等关键词的意义得以敞现的机缘。
主体一直是西方哲学人文科学领域里的核心话题。历史上人们对主体有无尽的解释和界说。西方当代哲学家德里达对主体的界定独树一帜,他将之称作"独体",即自我与他者的矛盾混杂体,或言说自我的他者化形态。其具体表征是普遍观念的独特化、陈腐语言的陌生化、同一法则的差异化。其本质属性是双重化、自相矛盾、自我解构性。如果说以往所有表征主体的概念如"灵魂""我思""理性""意识""存在""他者"等呈现给我们的主体结构形态都是一元的、内在统一的、静态不变的,德里达的"独体"呈现给我们的主体结构形
以"早期启蒙"思想为理论指导来观照晚明诗学现象系学人共识,但个中存在的诸种缺失却少见反省。晚明诗学与早期启蒙思潮关联之确立,多是基于某种理论的历史追溯,所谓"本然"更多出自于"应然",但学人却不免将"策略"当作了"前提"。作为一种"宏大叙事",早期启蒙范式遮蔽了问题的复杂与多元,使我们对于晚明的理解陷入单一视角。就对文学现象的解读而言,所谓的新见解并未超出传统认识,并且还存在主观情绪过度激昂、相关判断过于草率和简单化等缺失。在构建启蒙诗学通史的过程中,多是主题先行、简单类比,而未联
晚清时期对《东欧女豪杰》的译述催生了中国现代通俗会党小说,给这一小说类型打上很深的时代烙印。随着社会语境的变化,会党小说不断演变,生成特有的价值取向和美学风格。晚清时期,高度政治化的《东欧女豪杰》演化为具有启蒙意义的女性主义会党小说和无政府主义色彩强烈的虚无党人小说。到了民国时期,通俗文学的市场化倾向越来越明显,使得秘密党团会党小说开始出现,并最终走上了江湖黑道小说之路,这样的演化过程与会党小说兼有政治话语和江湖话语有很大关系,也是这一小说类型的通俗文学性质带来的必然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