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节食和运动减肥不一定有效

来源 :公务员文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pplee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能量守恒定律,你变胖,一定是吃得多,动得少,摄入大于消耗。这几乎是医学界的通识,听起来很简单的道理,做起来为什么就那么难?为什么有那么多节食、运动减肥失败的人呢?
  有一个叫作体重“调定点”的学说可以解释这个问题。这个学说认为,你的大脑对体重有自己的看法,它会努力把身体保持在一个固定的值,这就是你的体重调定点。它并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4.5~6.8公斤的体重范围。调定点的范围因人而异,由基因和生活方式等因素确定。你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在这个范围内调节自己的体重,但如果想让体重稳定在这个范围之外的某个数值就非常困难了。研究表明,一个人的体重在调定点上时,能保持更高效的体能和更稳定的乐观情绪。
  大脑的体重调节系统是非常强大的,它根本不管你是否认同它制定的体重。如果你从150斤减到120斤,大脑会理所当然地宣布进入饥饿警戒状态,利用一切可能的办法让体重恢复到正常值。接下来身体会发出一系列化学信号告诉身体要增重,另外还有一系列信号要求身体减重,然后整个系统就像一个恒温器,通过调节饥饿感、食欲和运动等因素对身体信号做出反应,在外界条件变化的情况下让你的体重尽量保持稳定。
  如果体重低于调定点,为了达到返回调定点的目标,你的身体开始新陈代谢减慢,试图节约能源,努力更有效地利用卡路里。你可能会睡得更多,体温下降,这就是很多神经性厌食症患者总是抱怨冷的原因。随着体内脂肪丢失,食欲可能会增加。
  这种大脑反应是减肥为什么这么难实现和难维持的重要原因之一。绝大多数战胜肥胖的人很有可能会在接下来的5年里反弹。
  那么,为什么体重调定点上去容易下来难?俗话说,胖来如山倒,胖去如抽丝。“体重肯定是上去容易下来难,因为人类的祖先或者说所有的生物,在地球上长期面临的都是食物匮乏的局面,基于这个现状,所有动物都有的本能就是:第一,会很敏感地感觉到饿,饿了就会吃;第二,有吃的就会尽可能多吃,以保持能量储备。”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王立铭说。他曾研究过果蝇的觅食行为,并撰写了一系列关于减肥的科普文章。
  “但是,进化多年形成的本能在一两百年间内是不会被调整的,这样的本能遇到食物空前丰富的时代,一个必然的结果就是无时无刻不被食物诱惑,体重很容易增长。所以说,胖上去是顺应自然,减下来就是反本能,是很难的。”王立铭所表达的即是有名的“节俭基因假说”。该假说认为:人类自远古至不远的过去因食物的来源十分不稳定且无法长期保存食物,而一直处于饥饿的威胁下。因此,在那些年代,人类为了尽量使体内聚积能量,往往一旦获得食物,每个个体都尽可能多地食用食物,以为可能接踵而来的食物匮乏做好准备。在经历了反复的饥荒选择后,那些具有生存优势的个体被自然选择保留下来,而缺少“节俭基因”的人就因为难以适应严酷的自然环境而惨遭淘汰。通过一代一代的传承,久而久之人们大都具有了这种基因。
  无法坚持运动,运动以后忍不住又吃,这是因为人缺乏意志力吗?“减肥这件事需要生活方式的改变,但它绝不能仅仅理解成是个人意志的问题。我们可以这样理解这个问题,并不是个人意志导致人好吃懒做,是亿万年的进化让所有动物都好吃懒做。即便我们要改变生活方式,也需要有更多外部介入手段来帮助改变生活方式。比如说,要从国家和公共卫生层面宣传肥胖的害处、垃圾食品的害处,控制卡路里摄入和均衡营养的好处,公共卫生系统要提供足够的资源来教育公众,进行早期相关诊断并提供医学治疗。再比如,可以帮助肥胖者形成一个团体,大家互助;或者提供专业人士指导他们改变生活方式;如今的可穿戴设备、互联网等也非常好,有助于人们改变生活方式。”王立铭说。
  “控制食欲在食品极大丰富的社会将成为一个长期、持久的问题。它已经超越了个人生活方式和个人意志品质,成为整个人类社会需要长期面对的问题。”王立铭说。
  “食欲这个进化史上形成的、对于动物生存至关重要的因素,不管是刻意加强它,还是刻意破坏它,都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刻意加强的结果就是肥胖症,刻意减少的结果最主要的是进食障碍,包括厌食症和暴食症。进食障碍是很麻烦的疾病,现在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
  (摘自《三联生活周刊》)
其他文献
随着治吏之网日渐收紧,官员头上的“紧箍咒”越来越多,一些干部“为官不易”“官不聊生”的感慨油然而生,“为官不为”四处蔓延,“辞职潮”暗流涌动,就连某些官员因患抑郁症等而“非正常死亡”的话题也不时见诸报端。当下一些官员确实存在“失落感”增强、“获得感”不足的问题。我们常说,要用官员的“辛苦指数”来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那究竟应当怎样提高干部的“幸福指数”呢?  官员的“幸福指数”高低,除了受物质生
期刊
【材料】  随着微信的普及,凭借熟人的信任和推广,在微信朋友圈里经商卖货,已经成为有些人赚钱的新途径。相比于传统电商,微商有着门槛低、成本小、传播广、发散快等优势。但经常有人反映,在微信朋友圈里看到一件喜欢的商品,买回来才发现商品与广告描述相去甚远。联系退货,“朋友”却推三阻四;再据快递单上信息找到发货者,又被拒之门外;想投诉,可因提供不了卖家的联系方式、经营地址、网络IP等信息,工商、消协等部门
期刊
中国、美国都是大国,合则两利,斗则俱伤。伤害的首当其冲是中美两国;但更会伤及的,则是“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以及虽然历经挫折、毕竟方兴未艾的努力。  进入新世纪以来,两大全球性现象影响越来越广泛和突出。一是气候变化等一系列全球性危机,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二是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和信息革命等深入发展,正引起国际格局的深刻调整,引发世界各国的复杂反应。世界在经历时代性变革,人类何去何从
期刊
看题目,有人可能会说:“如何正确犯错?你确定这句话没语病,你自己也没毛病吧?”当然,话没错,我也没病。我还想讲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叫《杯弓蛇影》:有人请朋友到家中喝酒,朋友喝酒时看到酒杯里有一条蛇,疑心自己中了蛇毒,回家后忧心而病。此人告知朋友原委,蛇原来是墙上弓的倒影,朋友的病不治而愈。第二个故事叫《鸿门宴》:项羽听人说刘邦有称帝的野心,于是请他到鸿门赴宴。当时项羽强,刘邦弱,刘邦不能不去。刘邦
期刊
第一步:知道什么办法是行之有效的  为了减轻压力,我们会有一些本能的反应,其实它们大部分是没有什么作用的。美国心理学会通过一项全国性调查发现,人们最常使用的减压方法大部分是无效的。例如,大约有16%的人认为吃东西确实能帮助自己减轻压力。但另一项研究表明,当女性感到焦虑或沮丧时,她们最有可能选择吃的食物是巧克力。她们的选择所带来的真实的心理变化是自责增加了。  那么到底什么方法能起作用呢?根据美国心
期刊
【材料】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战略举措。在“双创”推动下,全社会的创业创新热情不断高涨,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不断增强。据国家工商局统计,2015年全国新登记企业达443.9万户,比2014年增长21.6%。全球创业报告也显示,目前中国的创业指数为79%,远高于全球51%和亚洲64%的平均水平。  当前,“草根”创业正在成为潮流并迸发活力,某省2012年“草根”创业由
期刊
在很多国家,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卸任后会选择从政坛隐退,重新过上普通公民的生活。尽管不少“老领导”也会对现任政府进行评论,但他们却很少在卸任后仍选择做一些实质性的政治类工作。  当然,作为昔日的大国元首和政府首脑,“老领导”们在卸任后也可以享受“特权”。除了可观的退休金,很多企业也会邀请“老领导”们进行商业演说或参与商业活动来“镇场”,出场费同样不菲;更有甚者,公司高管还会聘请“老领导”做独立董事或
期刊
阅读或许是一件有用的事,又或许是一件无用的事。是否阅读,是纯个人的选择——它绝不会改变已然如此的世界,它只会让你成为一个更高级的人。  一个经久不衰的问题是:看书真的有用吗?很多作家觉得有用,威廉·斯泰伦曾说:“一本伟大的书会让你经历良多。在阅读中,你度过了多重生命。”很多作家觉得无用,那位永远正确的奥斯卡·王尔德就认为,艺术根本毫无功用。而现在,一项项科学研究用过硬的论证和严谨的数据给出了答案:
期刊
几千年来,官员之间的迎来送往已成为中国古代官场中的一大痼疾、尽管它极大地损害了为官者在百姓心目中的形象,但也成为众多官员的生存法则。那么官场接待之风是如何产生的?又有何危害性?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  接待文化如何产生  在古代,官场上的接待由来已久。早在汉代,政府就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官员接待方面的制度。不过在当时,这些制度都是比较严格的。一些记载表明,汉代官员外出执行公务时,通常由沿途的驿站负责接待
期刊
我在哈佛商学院教授的课程,是帮助学生了解何为好的管理理论,以及它们是如何产生的。为此,我会借助不同的模型或理论让学生从多维度了解一位总经理是如何激发创新和推动企业发展的。在每堂课上,我们都会审视一家公司,利用这些理论来分析这家公司目前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以及为了达到想要的结果,该采取哪些管理举措。  在最后一堂课上,我要求学生利用所学为以下三个问题提供令人信服的答案:第一,我如何确保在职业生涯中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