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行初中思想政治教学要求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和分析社会生活的能力。学生日常品德状况也逐步列为考核的内容,这就明确地向我们指明了思想政治课应把学生能力的培养与思想觉悟的提高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
一、当前中学政治活动课面临的问题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学校现行的课程将成为越来越苍白无力的“形式课程”,对此,我们不应等待、回避,而应以积极的态度,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现行的初中政治教材增强了课程的时代感,淡化了学科体系,降低了理论难度,但最显著的特点是突出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增加了大量学生活动的内容,把“学科”和“活动”两类相对独立的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推动了德育课程由认知教学到活动教学的转轨。由于活动课是一门正在探索过程中的新型课程,因此,重视活动课就是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对于政治教师来说,如何认识和实施“活动课”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
活动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初三政治教材共设计了16项活动内容,有的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用教材中的理论或自己的观点分析实际问题。如第一课的“收集十月革命以来反映社会主义事业在曲折中前进的资料”;第三课的“根据国家公布的最新统计数字,采取自制或识读图表等方式,归纳出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资源分布的概况、环境形势的表现”;第四课的“根据切身经历,结合有关资料,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题,发表各自的见解”。有的通过学生查找资料或访问,用掌握的事实,说明理论、观点。如第二课的“从国家的独立、统一、民主、富强等方面,展示社会主义新中国发生的巨变”;第三课的“收集典型事例,说明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第五课的“以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为题,交流各自的看法”。有的通过理论、事件、资料的分析,提出行为要求。如第二课的“结合图文资料,通过调查、访谈活动,对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成就发表并交流各自的感想”;第四课的“采取各种调查方式,了解所在地区文化和校园文化环境的情况,并就如何改善文化环境,提出和交流各自的建议”;第五课的“共同回顾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比较不同发展阶段的人们对社会理想的追求,表达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信念”。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
二、对于初中思想政治活动课教学实践的经验与体会
思想政治活动课是一门新型课程,要取得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就需要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加以总结和提高。
1.思想上高度重视。活动课的设置体现了我国课程改革的趋势,是初三政治课程改革的最亮丽的风景。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用于开展学生课堂活动和相关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总课时数的20%,此外,每一单元还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了2~3个活动。要把活动课作为呈现教学内容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环节。近年来,一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大量出现在中招考试的考卷上,如西部大开发、入世、环保等。这些试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学科知识教学难以完成的任务。所以,设置活动课既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适应中招考试改革的需要。基于以上的原因,教师、学生对活动课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2.教师适度指导。活动课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在活动课上应是一个指导者,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解释疑难;对学生的积极参与进行鼓励,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应启发学生的思维、介绍方法、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既不能代替学生活动,又不能放任自流、袖手旁观。
3.转变学习方式。活动课的设置就是要把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在初三政治活动课的实施中,可以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注意给学生提供进行完整科学探究活动的机会,这样的活动虽然要用更多的时间,但对学生体验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是非常必要的。
三、如何解决初中思想政治活动课的一些问题
活动课的逻辑结构需要改善。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是学生由过去从学科的概念、规律的开始学习转变为通过各种事实来发现概念和规律的方式。这种学习方式首先应让学生发现问题,然后通过收集资料并进行归纳、比较、统计分析,最后通过讨论和交流,形成对问题的解释。而初三政治活动课总是先给出理论方面的阐述,然后呈现一些典型资料或事例加以论证,最后才是让学生活动。这种逻辑结构不符合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规律,也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容易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教材给出的理论范畴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不利于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
初中思想政治活动课以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进入学科课程还是第一次,体现了编写者敏锐的时代意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勇于突破陈规的过人胆略,也是我国课程史和教材史上的重大创新。
我们广大教师应积极实践,勇于探索,使活动课向着更科学、完善、实用、易教、乐学的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贵州省水城县坪寨乡中心学校)
一、当前中学政治活动课面临的问题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学校现行的课程将成为越来越苍白无力的“形式课程”,对此,我们不应等待、回避,而应以积极的态度,不断进行教育教学改革。
现行的初中政治教材增强了课程的时代感,淡化了学科体系,降低了理论难度,但最显著的特点是突出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增加了大量学生活动的内容,把“学科”和“活动”两类相对独立的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推动了德育课程由认知教学到活动教学的转轨。由于活动课是一门正在探索过程中的新型课程,因此,重视活动课就是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对于政治教师来说,如何认识和实施“活动课”是一个值得研究的新课题。
活动形式多种多样。例如,初三政治教材共设计了16项活动内容,有的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用教材中的理论或自己的观点分析实际问题。如第一课的“收集十月革命以来反映社会主义事业在曲折中前进的资料”;第三课的“根据国家公布的最新统计数字,采取自制或识读图表等方式,归纳出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资源分布的概况、环境形势的表现”;第四课的“根据切身经历,结合有关资料,以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题,发表各自的见解”。有的通过学生查找资料或访问,用掌握的事实,说明理论、观点。如第二课的“从国家的独立、统一、民主、富强等方面,展示社会主义新中国发生的巨变”;第三课的“收集典型事例,说明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第五课的“以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为题,交流各自的看法”。有的通过理论、事件、资料的分析,提出行为要求。如第二课的“结合图文资料,通过调查、访谈活动,对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成就发表并交流各自的感想”;第四课的“采取各种调查方式,了解所在地区文化和校园文化环境的情况,并就如何改善文化环境,提出和交流各自的建议”;第五课的“共同回顾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比较不同发展阶段的人们对社会理想的追求,表达做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信念”。形式多种多样,不拘一格。
二、对于初中思想政治活动课教学实践的经验与体会
思想政治活动课是一门新型课程,要取得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就需要我们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加以总结和提高。
1.思想上高度重视。活动课的设置体现了我国课程改革的趋势,是初三政治课程改革的最亮丽的风景。新修订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用于开展学生课堂活动和相关实践活动的时间不少于总课时数的20%,此外,每一单元还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了2~3个活动。要把活动课作为呈现教学内容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教学环节。近年来,一些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大量出现在中招考试的考卷上,如西部大开发、入世、环保等。这些试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学科知识教学难以完成的任务。所以,设置活动课既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适应中招考试改革的需要。基于以上的原因,教师、学生对活动课都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2.教师适度指导。活动课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教师在活动课上应是一个指导者,为学生提供学习材料,解释疑难;对学生的积极参与进行鼓励,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应启发学生的思维、介绍方法、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和创新。既不能代替学生活动,又不能放任自流、袖手旁观。
3.转变学习方式。活动课的设置就是要把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在初三政治活动课的实施中,可以采用探究性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中注意给学生提供进行完整科学探究活动的机会,这样的活动虽然要用更多的时间,但对学生体验科学家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形成科学观点和科学精神是非常必要的。
三、如何解决初中思想政治活动课的一些问题
活动课的逻辑结构需要改善。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是学生由过去从学科的概念、规律的开始学习转变为通过各种事实来发现概念和规律的方式。这种学习方式首先应让学生发现问题,然后通过收集资料并进行归纳、比较、统计分析,最后通过讨论和交流,形成对问题的解释。而初三政治活动课总是先给出理论方面的阐述,然后呈现一些典型资料或事例加以论证,最后才是让学生活动。这种逻辑结构不符合学生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规律,也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容易把学生的思维限制在教材给出的理论范畴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不利于学生进行探究性的学习。
初中思想政治活动课以一种独立的课程形态进入学科课程还是第一次,体现了编写者敏锐的时代意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勇于突破陈规的过人胆略,也是我国课程史和教材史上的重大创新。
我们广大教师应积极实践,勇于探索,使活动课向着更科学、完善、实用、易教、乐学的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贵州省水城县坪寨乡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