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知道,数学课标课程改革特别强调学生“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说到底,就是在教学中,更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当然,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在教学中扮演主导作用也并没有削弱,那么,在具体的数学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如何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如何发挥?下面谈谈笔者的一些拙见。
1 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实现
1.1让学生看
教材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进行“数学思考”、培养数学情感的重要载体,因此,适时让学生阅读数学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一种方法,为了消除学生看数学书的无味,我们可以先提一些阅读要求,或设置疑问、悬念,或小组讨论,以激发学生看书的热情。
1.2让学生想
“数学思考”是课标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之一,数学是一门严谨、逻辑性强的学科,所以,让学生在看书时或在听课时,多想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写?这样想?或可否另外做?另外想?指导学生平时多想想学过的内容与老师讲解问题的思路,多让学生置疑,在课堂上的“看、听、练”中,多问几个为什么,从疑中提高阅读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这也是“学贵有疑”之所在。
1.3让学生讲
《课标》指出:数学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是新课改的目标,由于数学问题的灵活性、多解性,因此,除让学生被动地回答问题外,不论是对数学问题的看法还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意见,都要让学生勇于提出问题,抒发对问题思考的见解;另一方面,让学生大胆讲,还能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1.4让学生议
“合作交流”是课标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学中,应该适时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议”,通过学生的“议”,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解决某些问题或做练习时,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大胆议论,通过学生之间互动,使他们在自然、相通的思维之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议论,学生发现自己问题的症结在于一个符号、一条辅助线,得到一种“精神满足感”
1.5让学生练
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是课标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之一,数学知识的综合性与渗透性强,以至数学问题灵活多变,所以,让学生多练、精练,从练中融会知识,是一种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当然,在学生练习中,教师要多给予方法的指导、问题的总结,不能让学生陷入“题海”,象几何证明,可给出题目要用到的公式或定理等,给学生有路可寻。
1.6让学生更正
达尔文说过:任何改正都是进步,数学的联系性、逻辑性强,所以,让学生及时更正练习、作业或试卷中的错误,一方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数学思维,另一方面能防止学生知识缺漏的积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数学教师的主导作用
2.1善于倡导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课标》的基本追求之一,因此,我们要从数学的渊源历史,多少人们献身数学的故事,数学的繁荣及数学的广泛应用,以至数学形成科学的皇后;从数学育人之智;从数学文化等方面,倡导学生投身数学学习;因教材、因学生的精神状态、因教学情境,教学中善于发动学生、鼓动学生投身于学习数学,揭示数学在各科中的地位、作用和数学美及不容置疑的重要性,很有利于我们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情感。
2.2认真“编导”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关键,所以,课前我们必须在新课改的理念之下,在认真钻研教材,搞清本课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在分析学生,读懂学生的基础上,针对课题,明确教学目标,抓住教学重点,采用恰当方法,构思好教学思路,设计好教学方案,教学中的每堂课就象电影中的每个场面,我们要“编导”好每堂课。
2.3积极引导
“引导者”是课标课程改革中教师的一个明确定位,课堂教学中,数学概念、公式、定理和规律的出现,需要教师创设情境,提供隐藏的规律性的材料,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举个简单例子,在初中数学入门教学中的“正数”与“负数”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从经历过的蕴含“正数”与“负数”的生活事例中,发现“正数”与“负数”,在学生个体的“动手实践”与小组的“合作交流”中,教师也要座到学生座位中,进行引导,避免学生学习的盲目性。
2.4耐心辅导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课标课程改革的基本追求之一,在课堂或课外辅导中,我们一定要克服只喜欢“尖子”生,忘了“中”、“差”生的心理,要知“中”、“差”生更渴求得到老师的温暖和帮助,他们享有同样学习数学的权利,每当我们在给“尖子”生讲得津津乐道时,旁边的“中”、“差”生的心灵就受到一次次寒流的冲击,更何况数学本身也有“亲暖疏冷”——越做越知,越不做不知,在辅导“中”、“差”生时,重要的是我们要耐心,多从基础知识辅导,多鼓励、帮助他们,多消除他们的自卑情绪。
2.5不断开导
数学常被学生认为枯燥无味,乃至厌恶数学,或常陷于数学之困惑,产生对数学的退却与恐惧心理,所以,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开导学生,让学生知道课标课程改革的理念: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数学知识、问题多设悬念;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中,让学生体验与理解;多讲问题、知识产生的背景,使学生对眼前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憾,如对初一学生讲负数时,我们问一句:你们小学学的数是否可表示生活中的一切事情?一下就把学生吸引住了,又如在讲无理数时,描述其产生的背景,学生必感到震憾,适时,介绍些数学在生活中的妙用,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另外,数学中隐藏的美,如黄金分割的应用,能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对数学的热爱。
2.6加强指导
一个事实:不少学生会背写数学定义、公式、定理,但要他们用这些工具去解决问题却一筹莫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数学思想方法和其应用知之贫乏,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教学中更要注意这方面的指导,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暴露自己的“数学思考”过程,怎样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在学生“解决问题”碰到困难时,指导学生怎样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走出困境,从而实现提高“解决问题”的目标,某些知识产生的研究方法适当介绍,有助学生创造力的提高,此外,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1 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实现
1.1让学生看
教材是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进行“数学思考”、培养数学情感的重要载体,因此,适时让学生阅读数学书,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能力的一种方法,为了消除学生看数学书的无味,我们可以先提一些阅读要求,或设置疑问、悬念,或小组讨论,以激发学生看书的热情。
1.2让学生想
“数学思考”是课标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之一,数学是一门严谨、逻辑性强的学科,所以,让学生在看书时或在听课时,多想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写?这样想?或可否另外做?另外想?指导学生平时多想想学过的内容与老师讲解问题的思路,多让学生置疑,在课堂上的“看、听、练”中,多问几个为什么,从疑中提高阅读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这也是“学贵有疑”之所在。
1.3让学生讲
《课标》指出:数学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是新课改的目标,由于数学问题的灵活性、多解性,因此,除让学生被动地回答问题外,不论是对数学问题的看法还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意见,都要让学生勇于提出问题,抒发对问题思考的见解;另一方面,让学生大胆讲,还能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1.4让学生议
“合作交流”是课标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学中,应该适时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议”,通过学生的“议”,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解决某些问题或做练习时,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大胆议论,通过学生之间互动,使他们在自然、相通的思维之中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议论,学生发现自己问题的症结在于一个符号、一条辅助线,得到一种“精神满足感”
1.5让学生练
重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是课标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之一,数学知识的综合性与渗透性强,以至数学问题灵活多变,所以,让学生多练、精练,从练中融会知识,是一种提高学生数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当然,在学生练习中,教师要多给予方法的指导、问题的总结,不能让学生陷入“题海”,象几何证明,可给出题目要用到的公式或定理等,给学生有路可寻。
1.6让学生更正
达尔文说过:任何改正都是进步,数学的联系性、逻辑性强,所以,让学生及时更正练习、作业或试卷中的错误,一方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正确数学思维,另一方面能防止学生知识缺漏的积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 数学教师的主导作用
2.1善于倡导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是《课标》的基本追求之一,因此,我们要从数学的渊源历史,多少人们献身数学的故事,数学的繁荣及数学的广泛应用,以至数学形成科学的皇后;从数学育人之智;从数学文化等方面,倡导学生投身数学学习;因教材、因学生的精神状态、因教学情境,教学中善于发动学生、鼓动学生投身于学习数学,揭示数学在各科中的地位、作用和数学美及不容置疑的重要性,很有利于我们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情感。
2.2认真“编导”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和关键,所以,课前我们必须在新课改的理念之下,在认真钻研教材,搞清本课知识结构的基础上,在分析学生,读懂学生的基础上,针对课题,明确教学目标,抓住教学重点,采用恰当方法,构思好教学思路,设计好教学方案,教学中的每堂课就象电影中的每个场面,我们要“编导”好每堂课。
2.3积极引导
“引导者”是课标课程改革中教师的一个明确定位,课堂教学中,数学概念、公式、定理和规律的出现,需要教师创设情境,提供隐藏的规律性的材料,引导学生探索发现,举个简单例子,在初中数学入门教学中的“正数”与“负数”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从经历过的蕴含“正数”与“负数”的生活事例中,发现“正数”与“负数”,在学生个体的“动手实践”与小组的“合作交流”中,教师也要座到学生座位中,进行引导,避免学生学习的盲目性。
2.4耐心辅导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是课标课程改革的基本追求之一,在课堂或课外辅导中,我们一定要克服只喜欢“尖子”生,忘了“中”、“差”生的心理,要知“中”、“差”生更渴求得到老师的温暖和帮助,他们享有同样学习数学的权利,每当我们在给“尖子”生讲得津津乐道时,旁边的“中”、“差”生的心灵就受到一次次寒流的冲击,更何况数学本身也有“亲暖疏冷”——越做越知,越不做不知,在辅导“中”、“差”生时,重要的是我们要耐心,多从基础知识辅导,多鼓励、帮助他们,多消除他们的自卑情绪。
2.5不断开导
数学常被学生认为枯燥无味,乃至厌恶数学,或常陷于数学之困惑,产生对数学的退却与恐惧心理,所以,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开导学生,让学生知道课标课程改革的理念: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对数学知识、问题多设悬念;多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中,让学生体验与理解;多讲问题、知识产生的背景,使学生对眼前的真理感到惊奇和震憾,如对初一学生讲负数时,我们问一句:你们小学学的数是否可表示生活中的一切事情?一下就把学生吸引住了,又如在讲无理数时,描述其产生的背景,学生必感到震憾,适时,介绍些数学在生活中的妙用,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另外,数学中隐藏的美,如黄金分割的应用,能唤起学生对美的追求和对数学的热爱。
2.6加强指导
一个事实:不少学生会背写数学定义、公式、定理,但要他们用这些工具去解决问题却一筹莫展,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数学思想方法和其应用知之贫乏,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教学中更要注意这方面的指导,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暴露自己的“数学思考”过程,怎样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的,在学生“解决问题”碰到困难时,指导学生怎样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走出困境,从而实现提高“解决问题”的目标,某些知识产生的研究方法适当介绍,有助学生创造力的提高,此外,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